贾 思 勰

贾思勰 南北朝北魏人。籍贯、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6世纪前半叶。农学、食品科学、农业经济学。

由于古代史籍上无传,贾思勰的生卒年月、详细身世和经历,缺乏记载,颇难于查考。在《齐民要术》卷首书有“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字样,能够明确他所处的时代和所担任的官职。又从《齐民要术》序和各卷篇叙述的内容中,可以发现一些线索,据以推测他撰著《齐民要术》的时限和他的家世,以及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等活动的地域范围、家庭经济状况、治学特点等等。

《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到西兖州刺史刘仁之时,很表尊重。刘仁之在《魏书》卷八十一有传,讲他是洛阳人,北魏出帝初(公元532年)为著作郎兼中书令。因用非所长,不久便改任西兖州刺史,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卒于西兖州任所。晚近中国农史学者多据此推测贾思勰撰著《齐民要术》的年代可能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至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的11年间。《齐民要术》“种桑拓第四十五”有“杜、葛乱后”字句。杜洛周、葛荣于公元525年、526年先后率领民众暴动,声势浩大。《魏书》卷九“肃宗纪”提到车驾将北讨,曾惊呼“社稷鸿基,殆将沦坠”,朝廷于是规定:“凡有能输粟入瀛、定、岐、雍四州者,官斗二百斛赏一阶,入二华州者五百石赏一阶。不限多少,粟毕授官。”杜、葛暴动于公元528年失败。《齐民要术》的撰写当在此时间以后。

《魏书》卷七十二、《北史》卷四十七有贾思伯、贾思同的传,他们是齐郡益都人。据贾思勰与刘仁之有交谊,《魏书》“刘仁之传”记有刘仁之、冯元兴系深交,《魏书》“冯元兴传”有叙及冯元兴曾与贾思伯同时为肃宗(公元516—526年在位)的侍读或侍讲的话语。贾思勰与贾思伯、贾思同同姓同排行,又有刘仁之、冯元兴在他们之间的连通,可以推测贾思勰为齐郡益都人,年岁小于贾思伯。在《齐民要术》“种椒第四十三”及其他卷篇数处列举“齐郡”、“齐地”、“青州”等地名产、器物、种植加工方法,加上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葛祐之《齐民要术》“后序”中“谨按《齐民要术》,旧多行于东州”等语,贾思勰籍属齐郡似无再多存疑。据近代学者考证,《齐民要术》一书,据引经部30种,史部65种,子部41种,集部19种,无书名可考的还有数十种。在当时靠手写传抄的情况下,能读到这么多书,且“杂说第三十”中记叙有写书、用书、补书、防治书虫、晾书、谨慎藏书种种活动,可知贾思勰家的书籍收藏是颇为可观的。《齐民要术》“序”广泛摘引先代圣君贤相、学者名官注重农业、取得成就的事迹,抒发作者对发展农业生产的见解和抱负,也表明他有深厚的家学渊源。

贾思勰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等活动的地域范围主要在黄河中下游。《齐民要术》“种蒜第十九”写有:“今并州无大蒜,朝歌取种”,“并州豌豆,度井陉已东,山东谷子,入壶关、上党,苗而无实”,“皆余所亲见,非信传疑”等语。表明贾思勰所亲见的农园作物己涉及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朝歌(今河南汤阴附近)、壶关(今山西壶关)、上党(今山西长治)、井陉(今河北井陉)等许多地方。其他卷篇亦可觅出贾思勰足迹所到的一些线索。贾思勰任职的高阳郡,北魏时期曾有两个,一为瀛州高阳郡(今河北高阳一带),设郡历史悠久;一为青州高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魏书》“地形志”称:“故乐安地,(南朝宋)刘义隆置,魏因之。”《魏书》“高祖纪”亦载延兴元年(公元471年)“青州高阳民封辩自号齐王,聚党干余人,州军讨灭之”等语。贾思勰在哪一个高阳郡任太守?贾思勰是实职的地方官员抑或是输粟赏授的官阶?有待史家的深入探究。《齐民要术》“养羊第五十七”载有“余昔有羊二百口,茬豆既少,无以饲,一岁之中,饿死过半”,同篇另有“羊一千口者,三四月中,种大豆一顷,杂谷并草留之,不须锄治。八九月中刈作青茭”。可以看出,贾思勰有一些家业,但又不甚富裕。北魏佛教盛行,广建寺院,皇室、土族、官宦、富商骄奢挥霍,修筑庭园,在这种风气下,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明确写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阔而不录,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华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表明贾思勰与朽败时尚持相反态度。作为高阳郡的太守,历史上也没有写下他的为官政绩。但贾思勰所撰著的《齐民要术》,以其精湛的内容和承前启后的伟力,把他推到农学家的位置,在中国农学史以至世界农学史上都居有重要地位。

西晋(公元265—3l6年)灭亡以后,在黄河流域和长城内外,长期处于各民族间分裂割据的战乱局面。后北魏统一中国北部,到孝文帝(公元471—499年在位),为长治久安,推行改革,他着手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和惩治贪污的办法,并实行“均田制”。“均田制”主要是把久经战乱、荒闲无主的土地均给无田少田的人。均田制施行后,各族人民生活渐趋安定,大量荒地被开垦,农村残破荒凉的局面有所改变,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均田令颁行的第三年,即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尚是“公私朔乏”。过了10余年到了太和末年,已是“府藏盈积”了。贾思勰看到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政权比较稳定和农业生产比较繁荣的景象,也经历了北魏政权趋于衰落,至公元533年分裂为东魏、西魏的局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贾思勰“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为农业及食品科学技术的总结提高倾注了毕生精力,约在公元533—544年间撰成农学巨著《齐民要术》。

首先,贾思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划分。《齐民要术》全书结构严谨,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加工、酿造与利用;从种植业、林业到畜禽饲养业、水产养殖业,论述全面,脉络清楚。在学科类目划分上。书中基本依据每个项目在当时农业生产、民众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轻重位置来安排顺序。把土壤耕作与种子选留项目列于首位,记叙了种子单选、单收、单藏、单种种子田、单独加以管理的方法。在栽培植物方面,对农田主要禾谷类作物作重点叙述。豆类、瓜类、蔬菜、果树、药用染料作物、竹木以及檀桑等也给予应有的位置。在饲养动物方面,先讲马、牛,接着叙述羊、猪、禽类,多是各按相法、饲养、繁衍、疾病医治等项进行阐说,对水产养殖也安排一定的篇幅作专门载说。叙述的农业技术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适宜。对当时后魏疆域以外地区的植物,也曾广为搜集材料并予以注释解说。有的因缺乏素材,只保留名目,申明:“种莳之法,盖无闻焉。”这种注重种植业、养畜业、林业、水产业、加工业间的密切联系,叙述所处疆域兼及其境外农产的结构体系,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具有首创的意义。《齐民要术》以后,中国著名的农学古籍与《齐民要术》规模相似的有元代《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以及清代的《授时通考》。这四部全面性大型农书均取法《齐民要术》,并以《齐民要术》书中的精练内容作基本材料。《齐民要术》书中所载的种植、养殖技术原理原则,许多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第二,精辟透彻地揭示了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技术的关键所在,规范了耕、耙、耱等项基本耕作措施。黄河中下游地区,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迅速,夏日连雨等特点极为明显。从远古以来,形成的对应措施是注意农时,讲究农耕方法。1972年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壁画中,已发现有畜力挽拉耙耱的图象。其年代要比《齐民要术》撰成早两个世纪以上。《齐民要术》在耕、耙、耱等重要农具的阐说,耕、耙、耱、锄、压等技术环节的巧妙配合,犁、耧、锄等的灵活操用诸方面作了系统的归纳,规范了秋耕、春耕的基本措施,若干重要作物的播种量,播种的上时、中时、下时以及不同土质、墒情下的相应播法。《齐民要术》在改造土性、熟化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地力,在作物轮作换茬,在绿肥种植翻压,在田间井群布局与冬灌等方面,有许多重要的创见。《齐民要术》把黄河中下游旱地农耕技术推向了较高的水平。千余年间,在近现代农学方法应用以前,世代治农学者很少能在北方旱地农耕技术领域添加重要的新内容。

第三,将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齐民要术》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养鱼。役畜使用强调量其力能,饮饲冷暖要求适其天性,总结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成熟经验。养猪部分载有给小猪补饲粟、豆的措施。书中已注意到饲育畜禽等在群体中要保持合理的雌雄比例。“养羊篇”提出l0只羊中要有2只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则会造成羊群纷乱。对养鹅、鸭、鸡、鱼等都提出了雌雄相关的比例关系,鹅一般是3雌1雄,鸭5雌l雄。池中放养雌鲤20尾则配雄鲤4尾。

第四,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在《齐民要术》中占显著地位。酒、酱、醋等可能发明很早,但详细严谨揭示其制作过程,以《齐民要术》为最早。在“作酱法第七十”中,首先叙述用豆作的酱,但也记载了肉酱、鱼酱、榆子酱、虾酱等的制作方法。在“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提到藏生菜法:“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杂菜种别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许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经冬,须即取。粲然与夏菜不殊。”这一鲜菜冬季贮藏的方法与现在的“假植贮藏”措施基本相同。

第五,记载有许多精细植物生长发育及有关农业技术的观察材料。“种韭第二十二”中提到“韭性内生,不向外长”。“种梨第三十七”中提到梨树嫁接,接穗,“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醜”。同篇还有“每梨有十许子,唯二子生梨,余生杜”。“种椒第四十三”讲叙椒的移栽时称:“此物性不耐寒,阳中之树,冬须草裹,其生小阴中者,少禀寒气,则不用裹。”这些,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观察记载材料,得到后世农学家的重视。“种谷楮第四十八”中提到种楮子时与麻混播,秋冬留麻,为楮树幼苗“作暖”,这是在深刻认识两种植物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相应采取简便易行的保护措施。“栽树第三十二”中所述果树开花期于园中堆置乱草、生粪,煴烟防霜的经验尤为可贵。其中叙述成霜条件是“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所讲与现代科学原理相符,而遇此情况要:“放火作燃,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类似的煴烟防霜措施,至今仍是减免霜害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

第六,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尽管《齐民要术》序中写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反映作者受当时崇本抑末、非议经商的思想影响较深。但在全书中,如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篇,却详细描述了怎样进行多样经营,如何到市场售卖,怎样多层次利用农产品等有关经济效益的内容。在“种榆白杨第四十六”中,具体叙述榆树播种、杨树插枝育苗的技术,幼树隔3至5年间伐作材料出售。种白杨一节,曾计算:1亩3垄,l垄720穴,1穴屈折插l杨枝,两头出土,1亩可得4320株,3年可为蚕架的横档木,5年可作屋椽,l 0年能充栋梁。以售卖蚕架横档木计算,1根5钱,1亩岁收21600文。1年若种30亩,90亩地3年1轮,可周而复始,永世无穷。“种葵第十七”提到,都邑郊区有市集之处,蔬菜种植安排得好,亦可实观周而复始、日日无穷的周年产销。《齐民要术》“卷头杂说”虽为后人添加,但长久以来已与全书融为一体。其中也曾叙及l0亩地内种葱、瓜、萝卜、葵、莴苣、蔓菁、芥、白豆、小豆等的精细种植计划,并指明,“若能依此方法,则万不失一”。书中还记载有较多以小本钱多获利的实际内容。现代学者从经济科学角度研究《齐民要术》,认为贾思勰的著作不单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古代农业技术典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营方法方面的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作为一部科学技术名著,经历约l500年的时间,仍被人们奉作古农书的经典著作。农史学家称颂《齐民要术》中旱地农耕作业的精湛技艺和高度理论概括,使中国农学第一次形成精耕细作的完整体系。经济史学家认为将《齐民要术》看作是封建地主经济的经营指南。还有人提出应该称它为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封建地主的家庭经济学。从事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果蔬贮藏的技术工作者都可以从书中找到古老的配方与技法,因而食品史学家对《齐民要术》也颇为珍视。

贾思勰除认真吸收前人的典籍和农书中的精华、搜罗大量农谚歌谣外,还很注重考察和汇集同时代人的生产经验,有时还亲自试验。

贾思勰著书征引前人典籍,而不拘泥于前人见解。《齐民要术》许多卷篇都有相当分量的前代文献引述,为后世农书树立了范例。公元前l世纪西汉《氾胜之书》这部农学巨著,全书已无法寻觅,它的重要片段由于《齐民要术》的摘引,才得以保存下来。陶朱公的《养鱼经》等佚籍亦是如此。历史文献的征引,可以使人们较易看出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与继承关系,其弊病是有可能会导致泥古守旧,影响创造性的发挥。贾思勰在达方面是较为注意的,“种谷第三”引述《氾胜之书》播种段落有:“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贾思勰不同意此看法。他援引《史记》中“阴阳之家,拘而多忌”之类的话,并说:“止可知其梗概,不可委曲从之。”

对当代农业科学技术新进展的敏感和及时总结归纳,是贾思勰获得成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给中国农学宝藏添加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内容。如在选留作物良种方面,书中记载了粟的品种97个,黍12个,穄6个,粱4个,秫6个,小麦8个,水稻36个(其中糯稻11个)。在“种谷第三”所录粟97个品种中:有11个转自前人记载,86个是贾思勰自己搜集补充进去的。并指出北魏当时粟的品种命名法“多以人姓字为名目”,“亦有观形立名,亦有会义为称”,还有根据味美味恶、是否易舂、早熟晚熟等命名的。这些记叙,贾思勰当时只是“聊复载之云耳”。而现今却对他所归纳的作物品种名称和命名原则给予很高的评价。

贾思勰之所以获得成功,还得益于注重调查和实地体验。从《齐民要术》的内容可以看出,既有广泛的种植业技术,也有养畜业的丰富经验,对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产品加工酿造和民众的吃食,叙述得也相当详尽。他的足迹并未局限于家乡附近,而是遍及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广泛的地区。他引民谚“智如禹汤,不如常更(指经历)”,表明自己的见解是:即使有夏禹、商汤那样开国帝王般的智慧,也不如亲自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来得可靠。“养羊第五十七”记述了他自己家养羊的经验教训;“作酢法第七十一”中讲的作醋方法,是“已尝经试”的。如果没有坚实可靠的调查访求和亲自尝试,《齐民要术》难于达到如此精炼正确的程度,更不可能影响这样久远。贾思勰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总结出的“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原则,几乎成为其后我国古代农学家共同遵循的守则。就是现今,农学家们也不能对之稍有轻忽。

《齐民要术》所以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典籍中影响深远之作,与作者思路开阔、明于哲理、有济世救民的抱负也有关系。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指明,学习古圣先贤的教导,其根本目的是“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如何让民众生活安定,使他们富足和得到教养。对待历代人们提出的兴农主张和具体措施,他总是给予很高评价,称之为“益国利民,不朽之术”。所以,他写作的《齐民要术》也是“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齐民”,指平民,“要术”,为从事生产生活重要事项的技术。

贾思勰注重实践经验的归纳与提炼,但也很强调遵从事物发展规律。“种谷第三”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就是这方面的不朽名句。

《齐民要术》在《隋书·经籍志》“农家类”中有著录。全书共10卷92篇,合大字7万余,小字夹注4万左右。这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农学著作,自公元6世纪初撰成,到北宋,其间经500年左右,全靠手抄流传。北宋时期,书籍刻印业发展较快,技术趋于完善,它才得以付梓。王应麟《玉海》说:“宋朝天禧四年(1020)八月二十六日,利州转运史李昉请颁《四时篆要》与《齐民要术》二书,诏使馆阁校勘镂本摹赐。”历时约五六年,至天圣年间才刻完。《玉海》另引宋《国史补》称,“天禧中颁《齐民要术》于天下,以教种植蓄养之方”,这里,《国史补》误把诏令刻刷年份当作颁发书籍年份。可以确认,北宋天禧四年诏刻刷的崇文院刻本,是《齐民要术》第一个刻印本,也是后来其他各本据以传抄、刻印的祖本。

 

《齐民要术》现在存世的约有二十四五个版本。栾调甫《齐民要术版本考》称:“按要术传刻之本,以宋崇文院校刊为鼻祖,龙舒重梓是其子本,元明翻刻,悉属云仍,而清儒校刊者,则又汲古之嗣续也。”晚近各家学者认为《齐民要术》现存世20余个版本,源自3个祖本,一是北宋崇文院原刻本,但到南宋时期,此本已属稀有名贵。现在我们在国内能见到的北宋系统本《齐民要术》,则是日本珍藏本的影印本;二是南宋绍兴本,又称龙舒本,现在国内最好的《齐民要术》的旧版本,是明代据龙舒本抄出的一种。国内传刻多以两宋系统本为祖本;三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湖湘本,转刻自南宋绍兴本。

《齐民要术》在国外也早已有影响。日本宽平年间(公元889—897年)藤原佐世编撰《日本国见在书目》,其中已收录《齐民要术》。在中国久已堙没的北宋崇文院《齐民要术》原刻本,在日本高山寺藏有第五、第八两残卷,虽不完整,却已是稀世之珍。

值得提到的是日本黎明会蓬左文库所藏、德川幕府家旧有的一个《齐民要术》手抄本,因曾收在金泽文库,简称金泽本,它应算是现在所存《齐民要术》北宋系统本中最为完整的,虽缺卷三,但基本上保存了北宋刻木的全貌。1948年,在各界学者的推动下,日本农林省农业综合研究所借蓬左文库藏本,影印了200部,称金泽文库本《齐民要术》,并于1950年底将这种珍籍影印本赠给中国科学院、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基本完整的北宋系统本《齐民要术》,终于返回了故土。这种金泽文库抄本,所据北宋刻本的祖本应是宋靖康二年(1127)以后传到日本的。因为在抄本中,把“宋靖康二年百忌图”也照录了。图中描绘有耕牛,附有“嘉逢丁末年,耕织早向前,丝绵十分熟,麻麦满山川”的诗句。以此也可以看到《齐民要术》流传中和“农家历”结合的有趣情况。

为便于学习和利用《齐民要术》,日本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宽保四年(1744),出版了题为势阳逸氓、田好之译注的《齐民要术》向荣堂本,书中有《新刻齐民要术序》,署名山田萝谷(好之),序文提到:“民家之业,求之要术,验之行事,无不可者矣。”他所以译注刊刻《齐民要术》,是“欲使本邦齐民有治生之要术”。译注者加了假名、训点,从后世农书主要是《农政全书》及其他典籍中摘引不少段落作为注解。这位日本农业经营者,把所译注的《齐民要术》,称之为“悉皆训农益国之术”。

20世纪50年代,日本出版了西山武一、熊代幸雄校释翻译的日文本《齐民要术》。欧洲学者也翻译出版了英、德文本《齐民要术》。

为什么已经实现工农业现代化的日本,现今仍很重视《齐民要术》的研究?除了深厚的文化渊源和数位知名学者对“贾学”的浓厚兴趣外,《齐民要术》蕴合着的深湛的科学内容是关键所在。日本学者神谷庆治在西山武一、熊代幸雄《译注校订齐民要术》一书序文中就说,《齐民要术》至今仍有惊人的实用科学价值,“即使用现代科学的成就来衡量,在《齐民要术》这样雄浑有力的科学论述前面,人们也不得不折服”。在日本旱地农业技术中,也碰到春旱、夏季多雨这样的问题,而现在所采取的最先进的技术理论与对策,“和《齐民要术》中讲述的农学原理,却几乎完全一致。如出一辙”。日本学者研究《齐民要术》,着眼于探讨东方农业技术类型的特点。他们对《齐民要术》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它把握住了旱地保墒农业技术的精髓,其耕作技术完整成套,卓有成效。熊代幸雄曾把《齐民要术》中旱地耕、耙、播种、锄治等项技术,与西欧、美洲、澳大利亚、苏联伏尔加河下游等地的农业措施,作过具体比较,肯定《齐民要术》旱地农业技术理论和技术措施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

晚近,国内外学者对贾思勰及其著作《齐民要术》,从多方面展开了研究。(1)《齐民要术》的校勘、注释、今释、翻译;(2)该书的流传和版本传承;(3)《齐民要术》的成书年代与背景;(4)贾思勰身世与科学技术活动;(5)《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6)《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产加工和食物史上的地位;(7)《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经济、经营史上的地位;(8)《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史上的地位;(9)《齐民要术》在中国生物学史上的地位;(10)贾思勰《齐民要术》在世界农学史和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等等。随着时间的流逝,贾思勰和他的不朽著作也越来越耀眼夺目。

文 献

原始文献
[1] (北魏)贾思勰撰,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
[2] (日)農林省農業综合研究所:金沢文库本《齐民要术》,l948。
[3] 西山武一、照代幸雄:校订訳著《齐民要术》,農林省農業综合研究所,1959。
研究文献
[4] 石声汉:从《齐民要术》看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知识,科学出版社,1957。
[5] 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农业出版社,l964。
[6] 李长年:《齐民要术》研究,农业出版社,1959。
[7] 浙江农业大学理论组:《齐民要术》及其作者贾思勰,人民出版社,1976。
[8] 天野元之助:后魏の贾思勰齐民要术の研究,l978。
[9] 胡立初:《齐民要术》引用书目考证,齐鲁大学国学汇编(二),l934。
[10] 梁家勉:《齐民要术》撰者注者和撰期,华南农业科学,l957,3,第92—98页。
[11] 梁家勉:有关《齐民要术》若干问题的再探讨,见《农史研究》(2),农业出版社;1982。
[12] 梁家勉:《齐民要术》成书时代背景试探,见《农史研究》(6),农业出版社,
1985。
[13] 万国鼎:论《齐民要术》——我四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历史研究,l956,l,第79—102页。
[14] 大寨大队理论组等:《齐民要术》选释,科学出版社,1975。
[15] 游修龄: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古代的作物栽培,农业学报,7(1956),l,第13-23页。
[16] 丛林:《齐民要术》调查研究的尝试,见《农史研究集刊》(1),科学出版社,
1959。
[17] 张湘琴:贾思勰的科学方法,见《科学家论方法》(2),内蒙古人民出版社,l 985。
[18] 杨直民:从几部农书的传承看中日两国人民间悠久的文化技术交流,世界农
业,l980,l0,第16—2l页;11,第30—33页。
[19] 杨直民:介绍齐民要术的新校释本,见《农业出版简讯》,农业出版社,1983。
[20] 王永厚:齐民要术在日本,光明日报,1979年3月l5日。
[211 西山武一:齐民要术传承考,见金沢文库本《齐民要术》,農林省農業综合研究所,1948。
[22] 西山武一:齐民要术解说,见校订訳著《齐民要术》,晨林省農業综合研究所,1959。
[23] 熊代幸雄:漢籍の農書解题,乾地法にぉけゐ東洋的と近代的命题,见《比较农法论》,御茶水书房,1969。

作者:杨直民

原载: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上集,科学出版社,1992年,263-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