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钧

(1918— )

   王万钧,农业机械工程学家,我国农业机械科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立足国情,提“选、改、创”发展我国农业机械的道路,并组织力研制成功多种被广泛应用的农机具。积极开展国外学术交流,重视培养、提高青年技术力量,40多来致力于出成果、出人才,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出了贡献

  
  王万钧,1918年9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海安县一个富农民家庭。祖父王梓卿,清代副举人。父王丽生,私塾教师。姐7人,王万钧最小。三位兄弟均受过高等教育,从事教育作。王万钧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州中学初中。1935年考取扬州中学高中。该校师资水平高,学严谨,为全国优秀中学之一,学习气氛很浓,王受到严格的德智体全面的锻炼,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并取得了优异绩
  1938年王万钧考入中央大学机械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3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期间,重庆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极为艰苦,一遇空袭,大家躲进防空洞,警报一解除,又回到教室上课。他认识到外国列强侵入中国,是中国落后贫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奋发图强的爱国心,驱使他要学有所成,要为振兴祖国作出贡献。1944年美国万国农具公司向中国提供硕士奖学金,他以优秀成绩被录取,于1945年启程赴美。
  王万钧到美国后,在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进修农业工程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又到农场亲自安装、调整、操作各种农机具,并到拖拉机农机具工厂,熟悉关键部件制造工艺,并实习操作。
  他于1948年回国,到上海新成立的中国棉产加工社工作,亲自在江苏浏河建立棉产加工厂,把从美国引进的以锯齿轧花机为主的成套加工设备安装调试和投产,对我国棉花加工机械化起了先导作用。不久上海解放,1949年8月他到上海华东工业部工作,参加了市政府组织的对私营机械企业调查,为政府准备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的基本资料。
  1950年2月应刘仙洲教授的邀请,王万钧到北京华北农机总厂工作,任设计科长,用自己在美所学到的农机技术为新中国研制生产新农机具作出贡献。
  1956年王万钧任一机部农机研究所副所长。1963—1984年历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院长,致力于农业机械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工作。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8—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一、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担任国家科委农业机械学组副组长和农业工程学组副组长,国家发明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1986年、1989年分别被机械部、机电部聘为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19691988年当选为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一、二、三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农业机械学报》第二、三届主编,《农业机械设计手册》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编委,《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机械化卷》副主编,日本《AMA亚非拉农业机械化》杂志编委,匈牙刊《国际农业物理》杂志编委。曾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顾问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业机械化专家小组成员。为参加国际学术活动、考察及联合国活动,先后去日、苏、英、美、法、加、意、荷、埃等十多个国家,积极促进国际农机学术交流和发展中国家的农机化事业。
 

我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与开发的奠基人之一

  1956年,为了适应农机工业的发展,一机部决定建立农业机械研究所,从事农业机械产品研究与开发,由王万钧负责筹建。为了搞好建所工作,他组团去苏联考察,先后参观考察了苏联有关的研究所、拖拉机厂、农机厂和集体农庄等,回国后向领导提出:苏联的机械程度和农机科研水平比较高,农机设计理论、研制经验与测试设施可供我们借鉴。王万钧很快筹建成设计、试制、测试和工艺材料4个部门,使农机研制工作按科学程序进行,并与华北农机总厂密切配合,使设计成功的产品样机及时转入少量试制,经多点试验鉴定后正式批量生产,到农村中推广使用。该所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不仅能较快地研制出多项产品,也培养了一批农机科技骨干,为我国农机科技事业的奠基工作以及后来的发展提高做出了贡献。
  周恩来总理非常关心农机事业,他勉励农机战线的同志“终身立志于农机事业”。王万均曾3次被接见,亲聆总理教诲。1956年国务院主持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王万钧参加了规划中第44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制定工作,并与全体科学家一起受到周总理接见和勉励。这个规划从本国实际出发,吸收国外经验,对农机化科技工作方向、任务、重点研究项目以及相应的机构设备、人员培训、国际交流等都作了详尽规划。
  1957年,王震同志率农业技术考察团去日本,王万钧为该团农机专业负责人。周总理亲自接见代表团成员,了解每个人的专业与特长,对考察任务作了指示。王万钧对当时日本农机产品性能及制造技术到现场作了详细实地了解,在分析比较后选择了若干较好机型,由代表团提请政府批准引进,并在各地试用考核证明基本适用后,即组织改进设计和投产,为我国早年自行生产水田机械作出了贡献。
  1959年农业机械部成立,为了适应我国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农机部决定,将农机研究所扩建为农机研究院,王万钧积极参加了建院工作。农机院的成立,不仅承担全国重大农机产品的研制和全国农机科技综合性行业工作,而且对全国地方研究所发挥科技组织协调与指导作用。他在主管所、院技术工作期间,技术力量和测试设施不断充实和发展,农机院已成立有14个研究所和中心、1300多人的大型农机科研单位,承担国家农机重点科研项目,为农林牧副渔各业提供多种产品与设备。他根据农业机械的特点,拟订出农机科研工作程序,在实践中经多次修改和完善,使农机科研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起了很大作用。

王万钧在主管农机所、院技术工作期间,与沈鸿同志接触较多,深受沈鸿同志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科学思想和严格、严密、严肃的工作作风的影响。在沈鸿同志的支持下,他亲自抓手推胶轮车的改进和统型工作,与课题负责人郭泰一起,详细研究每个零件的设计、材料、制造工艺和试验方法。通过改进使落后的胶轮车强度、寿命和零件通用化标准化程度显著提高,对当时年产4万台胶轮车的经济性、可靠性和通用更换性产生了巨大效益,1964年获国家工业新产品三等奖。
  1962年,王万钧参加农机部组织的西欧考察组,对几个发达国家的农机工厂如何组织多品种大批量生产,在质量上价格上具有竞争力等作了详细了解,认识到专业化生产的优越性,是符合科学原理和经济规律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具备有利条件组织专业化协作生产,回国后作了报告,受到国家经委和农机部领导重视,对农机工业安排专业化生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983年国家科委、计委、经委联合组织了12次全国性技术政策研究。王万钧是交通运输技术政策组成员,与沙立功同志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调研、论证、多点科学试验与测定,并提出研究报告,为制定有科学根据的方向性的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和参数。这项研究获得1985年三委颁发的国家科技一等奖。王万钩也获得“重要贡献”的表彰证书。
 

倡导“选、改、创”组织研制成功多种农机具

  王万钧在研究分析多种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成败经验后,总结出能动地遵循“选、改、创”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就是将国内外成熟的机型,通过对比试验分析,选择其中性能好,适合我国国情的机型,进行仿制生产;对某些性能好,但不完全适合国情的机具,实事求是地进行改进提高,使之成为完全适合我国农业技术要求和生产使用条件的产品;对国内外尚无的机具或工作部件,则组织研究创新,利用新原理、新结构来研究设计一种新型农业机械,这是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又快又省地取得成功的科学途径。王万钧按“选、改、创”的原则,先后组织研制成功多种农业机械和多项科研成果。
  1.组织研制多种畜力农机具,为解放初期恢复农业生产作出贡献。解放初期,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迫切需要多种性能的新式农具,王万钧在华北农机总厂组织设计科人员,设计新式畜力农具:步犁、耘锄、播种机、脱粒机、手动喷雾器和喷粉器等,经试验鉴定合格后,大量生产推广使用,深受农民欢迎。后来他又组织新式农具图纸的标定工作,总结制造使用中的问题,改进设计,统一图纸和技术文件,各厂按统一标定的图纸生产,做到保证质量,多厂制造,零件互换,利于修配,为我国农机具三化工作奠定了有利基础。
  2.为解决南方水稻生产“三弯腰”,组织研制水田机械。50年代后期,王万钩以本单位技术骨干和地方研究所相结合的组织形式,研究设计了多种水田机具,以解决水稻生产中抠秧、插秧、收割三弯腰问题,亲自深入14省市进行调查研究,试验分析和组织技术交流。例如将我国首创的手动插秧机各种型号进行结构分析,总结其优缺点,加以综合,对影响性能的结构参数进行力学分析,对插秧机的核心——分插秧机构的轨迹加以完善,首先改进定型了广西65型插秧机,在南宁厂批量生产,销售国内外。此成果获国家新产品三等奖。三轮乘坐式机动插秧机也是我国首创的,但存在型号杂乱、不够成熟等问题。70年代初,他负责组织此产品的统型设计工作,设计成3种基本型、11种变型,零件通用化程度达90%以上,该项产品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与此同时,他还组织南方有关科研所研制新型系列水田整地机械,如水田犁、水田耙、旋耕机等,都取得成功和大量生产推广。
  3.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谷物联合收割机。50年代中期,国营农场要求提供相当数量的谷物联合收割机,以保证大面积谷物的及时收获。国家决定由华北农机总厂组织试制,由王万钧负责收割机的仿制设计工作。这是一项零件2万余,重量达7吨的复杂的一种农业机械。终于在1955年4月试制成功,经试验鉴定后投入生产,前后累计生产达万台,在此项研制工作获得成功时受到一机部嘉奖,工厂获奖金1万元。
  4.组织研制东北地区雨季收获机械和综合号播种机。东北有部分地区小麦收获时常逢雨季,土质粘重,土壤水分饱和时一般收割机不能下地收割,造成丰产不能丰收。王万钧于70年代初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测定有关土壤特性参数和行走部分功率消耗及强度等,经多年试验改进,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他同时提出低洼地改造及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等建议,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
  60年代,王万钩协助组织研制成功用于东北地区的综合号播种机,既能播种施肥,又能中耕培土,在播种、开沟等方面均有创造性改进,批量生产后在东北推广,使用效果很好,并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重视培养人才

  1956年,王万钧参加筹建中国农业机械学会。1963年农业机械学会正式成立后,多次被选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在组织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学报编辑出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王万钧及学会的其他领导很重视发挥学会功能,针对生产和科研中的问题,由学会每年举办一二十次不同规模和内容的学术讨论会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提出有关农业机械化政策性建议,供行政部门决策时参考。如1986年组织了以“农村经济改革与农业机械化”为主题的学术年会,提出了关于改进农机化工作的意见,由中国科协以”科技工作者建议”上报中央有关部门,发挥了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王万钧重视学会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多次参加在国外举行的国际农业工程和农业机械学术讨论会并发表论文;在国内筹办国际学术讨论会,创造机会让更多的中国学者参加国际活动发表论文,并接触国外同行知名学者,了解国外研究成果和动向。如在杭州召开的“小规模农机化国际讨论会”,有助于提高对小规模生产中农机化技术与经济问题的认识,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地面机器系统学术讨论会”,有助于我们研究解决我国水田作业、沼泽地垦殖作业等的行走驱动问题。在杭州和西安两次召开的中日水力机械学术讨论会,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著名水力机械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大型水力机械企业在开发大型新产品方面的动向。
  王万钩很重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50年代初,在刘仙洲教授倡办的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中兼任教务和授课工作,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农业机械专业技术人员。60年代初开始培养研究生。土壤耕作是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基础,需要高级研究设计人员,王万钧的研究生即以土壤为主要对象,研究其结构、物理特性、土、水、气相互作用的机理,并据此研究最适宜的耕作方法及最佳土壤加工面设计参数。80年代农林食品初加工发展很快,急需高级人才,王万钧在马铃薯加工中最为关键的脱土机理及设备、制泥的机理及设备等方面培养了几位研究生,目前这些研究生均在本专业的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王万钧热心支持和协助高等院校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研究生并兼任指导教师,从而加强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联系与结合。他对吉林工业大学、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以及江苏理工大学等一些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及方法,常提出建议,并常主持或参加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
 

积极参加联合国活动努力为发展中国家农机化事业服务

  联合国为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机械化以提高农业生产,常组织有关农机化的活动,王万钧多次被邀参加,并有4次担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顾问,协助研究及拟订发展中国家在农机研究开发中开展技术经济合作的方案。多次参加农机制造推广国际专题讨论会,并发表论文。多次协助筹办在中国召开的有关发展农机工业多国讨论会。1986年撰写《多功能农机工厂建设指南》在联合国第3次全球农机工业协商会议上作为大会文件印发给各国代表。
  王万钧两届任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业机械化专家小组成员,参加研究发展中国家实行农机化的战略,交流与学习各国发展农机化经验。如1980年在原联邦德国召开的“合作使用农业机械专题讨论会”上,了解到许多国家小农户单独占有和使用农机具不经济,因而发展成多种形式的“多农户使用农业机械”的组织,取得很大经济效益。回国后作了介绍,这种经验对我国农村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极有参考价值。1983年在罗马召开的保持水土耕作机械化专题讨论会上,王万钧提出《中国东北少耕法的生产实践》,介绍在东北条件下,实行垅翻结合的耕作措施和机器系统,比常规的机具减少钢材和燃料消耗,且能增加谷物产量10%,这项实践与理论受到与会专家们的重视。1989年王万钧协助在中国举办以“农业机械修复”为主题的专家讨论会,并就我国在农机修复方面的体系、科技实践、经验与问题作了系统介绍,受到与会专家的欢迎。
  (作者:张德文)
 

简历

  1918年9月2日 生于江苏省海安县。
  1938年 毕业于扬州中学。
  1942年 毕业于中央大学机械系,留任助教3年。
  1945—1947年 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农业工程硕士位。
  1948年 任上海中国棉产加工所工务科长。
  1949年 任华东工业部机械化工程师。
  1950—1955年 任北京华东农业机械总厂设计科长。
  1956—1962年任一机部农机研究所副所长。
  1959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3—1984年 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
  1964年 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8—1986年 任中国科协第一、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63—1988年 当选为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一、二、三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主要论著

  1 王万钧.农业机械的“选、改、创”.中国农业机械,1962年3月号.
  2 王万钧.农业机械设计.开罗联合国工发组织专题讨论会论文,1982单行本。
  3 王万钧.中国东北地区少耕法的生产实践.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会议论文,1983单行本.
  4 王万钧.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与开发.亚非拉农业机械化第14卷第一册,1983.41.
  5 王万钧.多功能农机工厂的发展经验.联合国工发组织专家讨论会论文,1984单行本.
  6 王万钧.多功能农机工厂建设指南.联合国第3次全球农机协商会议论文,1986单行本.
  7 王万钧.中国县、社、队工厂制造与维修农业机械.维也纳联合国工发组织专家会议论文,1978单行本.
  8 王万钧.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农机科技方面开展技术经济合作方案.维也纳联合国工发组织会议论文,1983年单行本.
    9 王万钧.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新挑战.东京国际农业机械学术研讨会文集,1987.446.
  10 王万钧.中国农业机械化——成就与挑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业工程学专家讨论会论文,1990年单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