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显东

(1902— )

   杨显东,棉花和农学家、农业行政管理专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前,对于改进我国棉花生产、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支持革命事业都有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农业部副部长,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事业的组织领导、建立新的农业科教体制、发展粮棉生产、控制蝗虫危害等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对我国农业学术团体的组织建设,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推进我国东北、西北、黄淮海地区和上海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杨显东,1902年11月23日生于湖北省江汉平原沔阳县(现为仙桃市)何坝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中。乳名再惺,谱名君义,5岁开始放牛,7岁开始在农村读私塾。辛亥革命后,他随大哥到汉口仁智学堂读书,13岁时到岳州湖滨大学附属高等小学就读。以后,又回到汉口在博学书院念中学。1923年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人南京金陵大学农科,主攻棉花和蚕桑专业。他以一个农家子弟的心愿,决心献身于中国农业改良事业。
  1927年夏,杨显东在金陵大学农科毕业后,去河南冯玉祥将军创办的河南训政学院任教。1928年,他回到家乡湖北,在武昌担任湖北省棉业试验场技士兼代场长,为发展湖北省棉产改进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到当时湖北省建设厅厅长石瑛和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的青睐与重视。
  1931年秋,蒋介石为围剿洪湖地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不顾人民死活,在东湾炸毁荆江大堤,江汉平原遭受特大水灾。当时国际联盟曾派出代表团来武汉考察,他陪同代表团回到家乡,亲眼看到工农红军撤走后的苏区情况,并为代表团用英文起草了一份关于洪湖苏区的考察报告,如实地反映了洪湖农民所说的共产党为人民所做的种种好事,以及国民党围剿清乡大肆屠杀的情况。杨显东本人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1934年8月,在湖北著名人士石瑛和李范一的支持下,杨显东决心漂洋渡海,出国留学,并考进了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专攻棉花品种改良。一年后,他写出了《美国棉花纯种区域制度与适应中国的可能性》论文,并获得科学硕士学位。接着,为了深入了解美国棉花科研、生产与运销成就,他曾去美国南部主要棉区德克萨斯州农工学院借读,并到附近各个棉区实地考察。1937年5月,34岁的杨显东发表了《美国棉花分级标准的发展》论文,受到导师和美国农业部专家、学者的好评,获得了美国康乃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杨显东留美期间,认识了在康乃尔大学本科学习的女共产党员范妮·普莱斯,并通过她与美共组织取得了联系,在她的辅导下,学习了英文的《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著作。1937年6月由美国共产党介绍,他在取道欧洲回国途中,顺道访问苏联,受到苏联农业部长的热情接见。
  杨显东经苏联回到北平那天,正是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之日,国难当头,他以留美博士身份前往南京向国民政府表明报国之意,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农产调整委员会少将级专员兼陕豫鄂三省核查主任。南京沦陷前夕,随国民政府撤到武汉。1937年秋,日寇进攻武汉,国民政府又由武汉迁往重庆。他毅然留在湖北,与董必武、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党组织接上头,从此以社会职业为掩护,一直在党的领导下工作。1937年,和陶铸一起在应城汤池以湖北省建设厅名义举办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1938年在襄阳举办鄂北棉业讲习所,并任所长,1939年又在谷城举办茨河手纺织训练所,任所长,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培训了上千名抗战工作干部,他们大部分参加了新四军。以后又任经济部农本局特派员兼福生总庄樊城分庄主任、行政院农产促进委员会湖北推广专员、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正,以及重庆美国经济作战局农业顾问等职,做了大量有利于抗战、有益于人民的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杨显东和全国大多数人民一样,希望中国出现一个和平建设的新局面,尽快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1945年10月,杨显东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救济总署湖北分署副署长、代署长,回到光复后的武汉,他继续与中国共产党派驻国民党统治区的代表董必武取得联系,利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制定的“救济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政治党派,只要有困难,应一视同仁,给予救济”的原则,为抗战期间在武汉周围打击敌人做出重大贡献,为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军队围困的中原解放区军民,送去了大宗的粮食和其他救济物资,并帮助安置伤病员,使其后来能较为顺利地突围。
  1948年,解放战争转入大决战,杨显东这时由武汉转到上海任上海粮食紧急购储会特别顾问,由于工作出色,得到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翁文灏的赞赏和上海粮食紧急购储会负责人杨绰庵的信任,并把这个购储会的大权交给他,抢购并进口了大批粮食。上海解放前夕,他巧妙地将美国进口的2万吨大米存留在上海跑马场,未被运往广州,为迎接上海解放献上了一份厚礼。
  1949年5月27日中共华中局组织部给杨显东去电,任命他担任武汉大学农学院院长。同年秋,他又被选为华中区代表,到北京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并被政务院任命为农业部副部长。当时,杨显东47岁,年富力强,但他想到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肩上担子有多重,任务有多么光荣,于是,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中国的农业改造和农业建设事业,在推动我国棉花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推动中国农业科学和教育体制的建设,推动我国植物保护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根治蝗害,以及团结、爱护、关心广大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建立和发展农业科技学术团体,开展我国农业现代化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等方面,发挥自己的所长,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杨显东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毕生眷恋棉花科技事业的“棉花迷”

  1928年秋,杨显东从河南回到家乡湖北,担任湖北省棉业试验场技士并代理场长。他以忘我的奋斗精神,从事棉花改良工作,训练技术人员,引进优良品种,种植了300亩试验田。为了在湖北推广优良棉种,杨显东深入到各棉区调查,掌握了棉田生产和品种分布情况。通过科学测算,他写了一篇精辟的调查报告,提出:“只要实现棉花改良措施,推广优良品种,湖北棉区增产潜力很大。”这篇报告引起湖北有关人士的重视。后来,杨显东在棉业试验场的基础上,艰苦创业,使试验地由300亩发展到700亩,建起了实验室和办公、生活用房,购置了仪器设备,并在襄阳、沔阳等地进行品种区域试验,推广优良品种。他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和棉花改良事业赢得了当时湖北棉商、纱厂和金融界的大力支持。他一心扑在棉花改良事业上,已过“而立”之年尚未婚娶,成了一个“棉花迷”,为湖北棉花改良事业忘我地工作。
  1934年,杨显东赴美留学。学习美国棉花科学技术新成就,深入各棉区进行调查研究,对美国棉花纯种区域制度和棉花分级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写成论文发表,受到美国农业部专家的好评。1937年,他学成回国,立即绕道欧洲回到祖国投身抗日救亡工作。在这段时间,他不仅仅限于棉花改良事业,还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早日胜利,团结广大爱国进步人士,培养人才,默默奉献,为后来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常人难以做到的贡献。
  1949年秋,杨显东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后,由政务院周恩来总理任命为农业部副部长,从此他全部身心献给祖国的农业建设事业。他上任后,分工主管棉花生产、科研、教育和植物保护等项工作。
  在一次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政务院会议上,讨论棉花问题。总理要求尽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并指出,我国棉花生产很落后,每年要进口棉花、棉纱和布匹,所花的外汇占进口第一位……。总理知道杨显东是棉花专家,想听一听他的意见。杨显东立即在会上汇报了全国棉花产销形势,指出我国棉花产量低,质量差,主要是品种混杂、退化,病虫害严重,栽培技术落后。他建议采取三条技术措施,一是从美国引进岱字棉和德字棉优良品种;二是棉田要保全苗,防治好病虫害,改变严重缺苗状况;三是适度扩大棉田面积。这些建议得到周总理和陈云、薄一波的赞同。陈云和薄一波说,你是棉花部长,要大抓棉花工作。杨显东为自己长期的抱负得以实行而非常高兴,决心把自己毫无保留地贡献给新中国的棉花事业。从此他经常深入棉区,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进行现场指导。他不仅抓科研和技术培训,而且还抓棉区生产资料的调拨供应。1950年,我国棉花生产获得了大丰收,全国棉花总产量成倍增长,棉农收入大大增加,棉农种植“爱国棉”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1951年,在全国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翻身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的大好形势下,杨显东代表农业部在全国棉花生产会议上作了实行棉花技术改革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棉花栽培技术和品种更新措施:一是要求在5年内普及良种,各省、市、区以及主要产棉县要建立棉花良种场,扩大良种繁殖,建立良种的提纯复壮制度,防止良种混杂退化;二是要合理密植,改撒播为条播,加大密度,使每亩由2000—3000株增到4000—5000株;三是要提倡科学施肥,既要施足底,还要追施花蕾肥;四是搞好病虫害防治;五是要大力培训花技术人员。为此,他经常带领有关科技人员,深入到河北山东、河南、湖北、江苏、上海、浙江等主要棉产区,亲自查苗、查种子纯度、查棉虫危害情况,并及时到现场指导基层干运用科学技术抓好棉花生产。在他和有关科技人员共同努力下,1953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均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
  1958年“大跃进”带来的浮夸风,以为“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大产”。杨显东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年10月,他曾强调指出,提高我国棉花单产,有很大潜力。除了解决棉区缺肥、推进田间株选和实行留种田制度外,必须分类指导。他和一些棉花专家建议,把全国分为北方旱作棉区、北方灌溉棉区、南方两熟棉区和滨海盐垦棉区,因地制宜地改进栽培技术,分析各区增产潜力,分区进行技术指导。他对当时出现的虚报浮夸风表示不满。1959年他在湖北省沔阳县家乡调查棉花生产,对当地基层干部虚报产量,当面提出严肃批评。在一些领导同志面前,他也一丝不苟,从不含糊其辞。为了摸清当时棉花生产的实际情况,1959年夏天,他亲自深入到毛主席视察过的河南新乡七里营公社七里营大队,在那里住了一个来月,白天下地和棉农们一起整枝打杈,晚上举行座谈会,同有经验的棉农和在那里蹲点的棉花专家一起讨论棉花科技问题,向劳动模范吕书墨学习,总结他的经验。杨显东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以科学的态度来促进我国棉花事业的发展。
  杨显东在推动我国棉花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事业的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53年,农业部所属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组织大批科技人员到河北、山西两省开展以麦棉区域化为中心的农村基点工作。杨显东也亲自来到河北石家庄,他谢绝了有关部门的特殊安排,和大家一样,在省农科所住下来。白天深入到试验场、实验室和农村基点了解情况,晚上和科技人员座谈,对棉花品种和病虫害发生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并把石家庄郊区的留营和晋县的周家庄作为华北棉区农村的典型,经常了解情况。当时中央要求一个领导者“心里有个全局,手上要有典型”。杨显东就这样,年复一年,有计划地深入棉区、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调查总结,科学地指导我国棉花生产和科研工作。
1956年他坚决支持一些农业科学家提出建立全国性棉花研究所的建议。当年,他亲自和著名棉花专家冯泽芳一起陪同苏联棉花研究所所长雷佐夫到华北棉区进行考察,并共同选定河南安阳棉场为棉花研究所所址。对棉区的地理环境、气象资料、棉花生产等有关建所要求的科学依据进行反复考虑。1957年8月棉花研究所正式成立,任命冯泽芳为第一任所长。杨显东也经常来所,并亲自做科技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他们安心在棉区深入做科学研究工作。1958年浮夸风刮到棉花所,杨显东又亲自对所领导做思想工作,要求按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办科研,要在全国棉花科技界带好头,起模范作用。
  1957年杨显东率团专程前往苏联塔什干,出席国际棉花学术讨论会。他在会上宣读了关于我国棉花科技成就的论文,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欢迎。
  1980年,杨显东为团结全国棉花科技工作者,促进我国棉花科技事业的发展,发起成立中国棉花学会,并被选为名誉会长。他语重心长地勉励全国棉花科技工作者要发奋图强,要为我国棉花走向世界而奋斗。他的这个愿望和他毕生眷恋棉花科技事业的理想,终于在他耄耋之年实现。杨显东常为此而引以自豪。
 

改治并举扑灭蝗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水、旱、蝗、汤”是中原农村的四大灾害。提起蝗灾,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屡有记载。“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正是蝗灾的真实写照。
  1951年,我国河北、河南、山东、皖北、苏北、新疆等地发生严重蝗灾,以河北东部黄骅和江苏泗洪一带最为严重。这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到两年,长期的战争创伤还有待恢复。农业部为了尽快扑灭蝗灾,减少损失,决定由杨显东主持组织专家去现场指挥这场战斗。当时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简陋的设备和独特的工艺流程研制合成广谱性的第一代农药六六六。杨显东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光荣任务。他和我国治蝗专家陈家祥、苏联顾问卢森科等一起,日夜兼程赶到黄骅县,吉普车几乎通宵达旦在滨海蝗区沙滩的芦苇丛中奔驰着,现场遍地都是行将起飞的蝗群,附近的禾苗、草叶都被吃得只剩下一些残秆断茎。他们立即动员和组织群众喷洒六六六药粉、撒毒饵,杀灭蝗蝻,虽然效果甚好,可是茫茫无际的滩涂、洼地,不是人力和小型喷粉工具所能及。为了抓紧时机,他们建议试用飞机喷药治蝗。当时,我国还没有农用飞机。杨显东通过农业部向政务院请示,周总理亲自安排指示,由人民解放军空军负责用改装的飞机,飞到蝗区喷药灭蝗,把将要起飞的蝗群扑灭在蝗虫发源地。这对于蝗区农民是多么令人鼓舞和高兴啊!杨显东在总结这次治蝗工作经验时强调指出,要改治结合,彻底改造蝗虫孽生的发源地,建立虫情预测预报制度,并指示:“飞机治虫,是有发展前途的,而且将来在农业生产上,还可更广泛地使用飞机。这次虽然是第一次,但给我们新中国农业发展指出了方向,画出了美丽前景。”后来国家大规模地兴修水利,根治淮河,开垦沿海滩涂洼地,以及黄泛区的开发治理等等,彻底改变了蝗虫孽生地的面貌。整个50年代,杨显东和我国治蝗专家几乎每年都深入现场考察,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地,特别是黄泛区、白洋淀、微山湖、洪泽湖,以及黄骅和渤海湾滩涂,他们连续战斗了10年,到60年代初期,终于取得了在我国消除蝗灾的巨大胜利。由于控制了蝗害,使粮食稳定增产。1977年10月23日,新华社宣布:危害我国数千年的东亚飞蝗之灾已被我国科技工作者和蝗区农民控制住了。我国连续10多年没有发生蝗害了。杨显东和我国各蝗区领导、治蝗专家马世骏、邱式邦、陈家祥等以及广大蝗区群众为这一成果付出了艰辛劳动而感到自豪。同时也认为这一成果的取得,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是整个蝗虫孽生地改治并举的结果,否则同样的灭蝗技术为什么不能在非洲取得同样效果呢?!
  他从治蝗中得到启示,增强了信心,积极地参与并领导支持我国植物保护与植物检疫事业。杨显东深深地懂得,只有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才能办成一件事。因此,他广泛地团结植保、植检专家,为植保、植检工作出主意、想办法,鼓励科技工作者虚心学习外国有益经验,创建适合我国自己的植物检疫制度。他和植保专家一起根据我国自己的植保工作经验,提出了“防治并举,以防为主”,以及“土洋结合,领导、专家和群众三结合,全面防治、安全有效”的方针。并主张必须实行农业技术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机械防治与人工防治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要求重视利用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各种有益生物等,为我国植保工作向综合协调防治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广泛联系农科教人员促进农科教事业的协调发展

  杨显东深知农业科学研究与农业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从他1949年担任农业部副部长以后,为了扭转我国农业科学研究与农业教育的落后局面,不遗余力地工作。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拥护党的科研为生产服务的方针。如前所述,50年代初,他经常出现在华北农科所和石家庄河北省农科所及其附近农村基点。后来,他感到住在城里招待所往返时间浪费过多,联系科技人员不广泛,谈心太少,不顾当时保卫部门的劝告,搬到石家庄农科所去住。这样,不仅每天可以下试验地了解情况,而且晚上还有时间同科技人员座谈,甚至一直谈到深夜。后来,他又与农业部副部长刘瑞龙一起,率领我国各大区农科所所长到山西的晋中、晋南,考察华北农科所驻山西的农村科学实验基点的工作以及小麦冻害和晋中汾河灌区盐碱地综合治理问题,从解剖典型经验入手,推动全国农业科研工作进一步联系实际,更好地为生产服务,促进了农业科研人员与农民相结合,农业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相结合,锻炼造就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新一代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
 

1955年,杨显东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学规划会议上分工负责起草《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他组织中国学院、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部门各专业有代表性的著农业科学家,参阅了大量的国外资料,联系我国的实际情,从赶超国外先进水平出发,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夜以继日编制出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农业部分。在编制过中,对一些专家不同的学术观点,杨显东不厌其烦地虚心求教,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找出为各方面专家所接受的共同点,吸取了众人之长,终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农业部分。
  规划完成后,一向务实的杨显东,为了促进实现这个规划,建立我国农业科研体制,又与当时中国农业科学院筹备小组的同志一起,四处奔走,联系物色学科带头人选,亲自带领专家到现场考察,选定一些专业研究所所址,审定一批研究所的建所方案,推荐了一批可供选择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及其专业所领导的专家人选。1957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聂荣臻副总理亲自到院祝贺。杨显东以激动的心情陪同聂副总理视察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各个实验室。他回忆起在中南海多次向聂总汇报农业科研发展规划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筹建方案的情景,感谢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殷切关怀与期望。
  杨显东认真贯彻执行学术民主的方针。50年代初期,遗传学界曾一度出现米丘林学派压倒一切的思潮。当时,刚从美国回来的遗传学家鲍文奎在四川省农科所利用秋水仙碱处理水稻和小黑麦进行多倍体实验研究时,受到阻挠,鲍文奎多次写信请求杨显东予以过问支持。杨显东收到来信后,向农业部党组汇报,提出把鲍调离四川到中国农科院工作的意见,并与四川农科所联系,妥善处理了这个问题。
  杨显东十分关心我国农业教育工作。他以华中农学院、南京农学院、河南农学院和北京农业大学等院校为重点,经常下去检查工作,慰问教师,了解学生生活、学习情况。每到一所院校,必定访问教师家庭,深入学生宿舍食堂,并和同学们一块跳舞联欢。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学院、南京农学院和河南农学院迁校时,有关校舍建设、引进科研设备、充实教学力量等等,杨显东都亲自过问。另外,他还积极主张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北京农业大学协作办专业研究所,实行教学、科研、推广“三农”结合,合理使用人才,密切科研与教学的联系。在他和邹秉文等的积极倡导下,原子能利用、畜牧、植保等专业所就与北京农业大学建在一起,并相互兼任教授和研究员。这个试点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在全国普遍施行,但杨显东始终认为“三农”结合是我国发展农业科学、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的一条好路子。
 

高举中国农学会的旗帜为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奋斗

  杨显东1927年加入中华农学会,正是中华农学会成立的第10年。1950年,新中国成立的第2年,他在首都北京参加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并和与会科学家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杨显东找京内外的农业科学家商量成立农业学术团体的问题,一致同意组建中国农学会,并被选为筹备组长,明确为“科联”与“科普”的组成部分。中国农学会是农业各学科综合性的学术团体,她继承了中华农学会、新中国农学会和延安中国农学会的优良传统,以团结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发展农业科学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宗旨。1956年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农学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杨显东当选为首届理事长。1958年“科联”与“科普”合并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杨显东当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兼农科学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在这时期,他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范长江的亲切关怀与支持下,多次成功地举行了多学科综合性的学术年会。不久,农学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杨显东继续当选理事长,他在农学会工作中进339一步促进了农科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贯彻执行,并在以后的几次大型学术讨论会上,为党和国家关于农业方面的决策,提供了许多重要建议。如1959年哈尔滨举行的全国植保学术讨论会提出的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措施的建议,受到毛主席重视并亲自作了指示;又如1963年提出的关于小麦锈病预测预报及防治措施的建议,周恩来总理也亲自作了指示,并具体安排落实贯彻实施后,选出一大批小麦抗锈品种代替了原来的感锈品种,有效地控制了小麦锈?牧餍小?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杨显东重新回到农业部的领导岗位。不久,他主持召开了中国农学会扩大理事会议,会上讨论了学会恢复活动后的工作任务与方针。1978年秋在山西太原召开中国农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杨显东第三次当选为理事长。这时,他虽已70高龄,但精力仍十分充沛,呕心沥血,为农学会团体的建设与农业向现代化发展而日夜操劳。在他第三次担任理事长期间,中国农学会的组织迅速得到了恢复。各省市区的农学会也恢复了活动,原来只有各分科学会的上海、北京两市也成立了农学会,一批有时代特点、符合学科发展需要的新的组织,如农业现代化研究会、农业经济学会、农业工程学会、棉花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农业气象研究会等等,都在他的积极支持下陆续产生。在学术活动上,杨显东亲自组织各学科的专家,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问题为中心,有效地开展了学会工作。并亲自组团赴日、美等国考察农业现代化的先进经验,引进一大批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邀请了一批有真才实学和丰富经验的专家来华讲学和传授先进技术。如1978年请来以日本著名水稻专家田中稔为首的专家组,在公主岭作北方水稻高产栽培示范,到1987年仅吉林省推广面积达260万亩,累计增产稻谷15亿多公斤,取得了较大成功。1979年请日本石本正一来华传授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由于成效显著,在我国蔬菜、玉米、花生等作物栽培上广泛采用,1987年全国地膜覆盖面积已达5000万亩,跃居世界首位。1980年还通过民间渠道,从日本秋田县首批引进了日本红富士苹果3个品系接穗2万多条、苗木2000多株,为大面积发展优质苹果打下基础。他还从美国、英国请来农业经济专家,讲授农产品市场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等等。为了培养农业现代化技术和管理人才,他亲自负责筹建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并兼任第一任校长。他还与日、美有关民间组织联系,由中国农学会组织向日本和美国选派农业研修生,到国外有一定规模的农场和专业农户学习实践经验,从1980年开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培养了上千名有实践经验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

杨显东非常重视科学考察。他不顾年老体弱,多次赴安徽、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就渒史杭灌区、四湖流域、洞庭湖的治理、山区开发等工程项目,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他还为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工作条件差、生活条件与待遇得不到保障,奔走呼吁,为落实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特别是改善边远地区科技工作者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还要求各地各有关领导作好出国科技人员的工作,团结他们共同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他辛劳倍至地工作,一直到1986年6月23日从中国科协副主席岗位引退之日。杨显东在引退会上深情地说:“30多年来,我与中国科协结下了无比深厚的情谊。现在,我已八十有三,看到中国科协发展壮大,新一代科学家茁壮成长,无比欣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毕生从事科学事业的工作者,我还要尽一切力量,为中国科学事业,特别是农村科普工作,奉献余热,拼搏到底。”
  杨显东一心向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向往着实现农业现代化。在他领导和主持中国农学会的学术活动中,也有具体的体现和重要贡献。他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得到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以及国家农委领导的支持,组织全国各农业学术团体的力量,分别对我国东北、西北和黄淮海3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和讨论。他亲自率领一批专家深入到东北三省,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同时,发动有关专家撰写论文,于1979年9月,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由过去一般地集体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提高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认识;在概念和内容上,也突破了狭义农业和小农经济的思想束缚,开始树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产供销、农工商综合经营的社会主义大农业思想。杨显东还特别强调农业现代化必须从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国土出发,从广大森林、草原、山地、高原、海洋、河流、湖泊出发,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路。并决心继续把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活动,深入开展下去,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考察和农业区划研究,建立农业现代化综合实验基地,办好样板;把农业现代化重大科技问题列入重点科研工作;抓紧农业教育恢复工作,大力培养人才;加强农业现代化问题的宣传,进一步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学术活动。这次以地区农业现代化问题为主题的多学科、综合性的学术讨论会开得十分成功,在全国获得了广泛好评,在农业界影响极大。
  在东北农业现代化讨论会后,一个以中国农业现代化为中心的学术活动浪潮,在全国掀起。杨显东又以西北地区以及黄淮海大平原这两大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发展问题为重点,不顾严寒和酷暑,先后到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深入基层,深入科技单位,进行现场调研,并支持和亲自参加一些省和自治区的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取得第一手材料,为主持分地区的大型讨论会作准备。终因工作过于繁重,杨显东在关键时刻病倒了。不能亲自出席主持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为了表达他对西北农业现代化的关怀,和对各族人民和广大干部与科技工作者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敬意,他专门录制了一段讲话,委托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长蔡子伟代为主持,并在会上播放了他语重心长的录音讲话。他希望西北地区抓紧粮食生产,开展多种经营,发展资源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草原建设,积极培养科技人才,坚决地把大西北从农业生态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
  1982年6月,杨显东在深入调查河南、山东农业问题的基础上,又亲自在济南主持召开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在开幕式讲话中,强调了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的观点。他谈到:黄淮海平原是祖国的中原宝地,总面积达30余万平方公里,耕地2.7亿多亩,热量、雨量和光照资源比较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连片集中,水陆交通便利。同时,劳力资源充沛,耕作历史悠久,生产潜力很大。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面对黄淮海平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国家制定“六五”、“七五”规划,确定本地区科研政策课题,促进农业发展,以及推广科技成果和典型经验方面,作出应有贡献。这次学术讨论会,为黄淮海地区的农业发展列入国家重点计划,引进世界银行投资,争取党和国家领导及五省两市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与大量投资,起到了促进作用。
  1983年5月,中国农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杨显东辞去理事长的职务,荣任名誉会长,仍倾心农业现代化学术研讨工作。1985年11月,他积极参与了上海经济区农业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1987年10月,他又亲自到武汉主持召开了“全国农业现代化学术活动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近10年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他对中国农学会的农业现代化学术活动的评价是:第一,推动了我国农业界的思想解放,批判了小农经济思想;第二,促进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第三,活跃了农业发展战略决策思想的研究;第四,加强了科技与经济的联系,特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第五,促进了有关专业学科(如农业生态学,农业系统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第六,发现并推荐一大批有真才实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中青年科技人才。
杨显东寄希望于农业学术团体,要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广泛团结农业科技工作者,进一步活跃思想,开拓协作,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和文化的结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握住国情,把握住时代的特点,脚踏实地积极深入开展我国农业现代化学术研讨活动,为促进我国四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简历

  1902年11月23日 生于湖北省沔阳县。
  1923—1927年 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科。
  1928—1934年 在武昌任湖北省棉业试验场技士、总技师、场长。
  1934—1937年 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先后获科学硕士、哲学博士。
  1937年 任湖北省建设厅农村合作训练班主任。
  1938年 任谷城茨河手纺织训练所所长。
  1940—1942年 任四川农业改进所技正、主任。

  1945—1948年 任“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副署长、代署长,兼湖北省农业复兴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8年 任上海粮食紧急购储会主任。
  1949年 任武汉大学农学院院长。
  1949年10月—1984年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副部长。
  1953—1983年 任中国农学会理事长。
  1980—1986年 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83年 至今 任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协荣誉委员。
 

主要论著

  1 杨显东.湖北省棉田面积、单产和总产调查报告.上海华育纱厂该合同,1928.
  2 杨显东.湖北中棉与退化美棉的试验报告,1930.
  3 杨显东.美国棉花生产鸟瞰(英文),1934.
  4 杨显东.美国棉花纯种区域制度与适应中国可能性(英文),1935.
  5 杨显东.美国棉花分级标准制度的发展(英文),1937.
  6 杨显东.Foodstuff Produttvin and Comsamp Tion of Occupation Chna.1945.
  7 杨显东.Coffon Prodwtoon and Comsaup tion (induding Army and Pooples Need)in Free China.1945.
  8 杨显东.全国土地利用的方针和任务.中国农棉一卷二期,1959.6.
  9 杨显东.今后棉花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中国农棉一卷五期,1950.9.
  10 杨显东.1951年全国棉花增产的方针和任务.中国农棉二卷七期,1951.4.
  11 杨显东.新中国开始用飞机来消灭蝗虫.中国农棉二卷四期,1951.8.
  12 杨显东.新中国的粮食生产(英文).英国Food and Hunger,1954.
  13 杨显东.关于进一步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的技木措拖.中国农棉,1954年三期.
  14 杨显东.More and Better Cotton.中国建设(英文)版,1955.7.
  15 杨显东.中国棉花生产的巨大成就(俄文).苏联塔什干世界棉花会议,1957.
  16 杨显东.中国农业生产的改进(英文).
  17 杨显东.力争在植物保护战线取得更大成就.中国农棉,1965.6.
  18 杨显东.突破传统农业束缚,树立社会主义大农业思想.东北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作文赛,1979.
  19 杨显东.巩固民族团结,发展农牧业现代化.内蒙古农业现代化会学术讨论会,1980.
  20 杨显东.3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情况(英文).访美,1980.
  21 杨显东.保护生态环境,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新疆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1981.
  22 杨显东.中国的农业生产.日中农交成立10周年纪念会,1981.
  23 杨显东.综合治理开发黄淮海平原.黄淮海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1982.
  24 杨显东.发挥科技人才作用,加速上海经济区农业建设.上海经济区农业发展讨论会,1985.
  25 杨显东.中国农业生产与科技发展(英文).访向英国、美国,1985.
  26 杨显东.论科技工作者更好地施展抱负.中国科协三大,1986.6.
  27 杨显东.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全国农业现代化学术活动经验交流会,1987.
  28 杨显东.十年回顾.农业现代化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全会专刊,1989.
  29 杨显东.An Open lettor to Foreign Friends on the Issue of Hong Kong’s Handover.1994.12.

作者:王前忠

原载: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