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的农业昆虫学家——张巨伯
(1892—1951)
金孟肖 张启新

  张巨伯,我国著名的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最早的农业昆虫学教授之一,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现代农业昆虫专业人才;他首先用实验的方法在
田间研究农业害虫问题,为我国应用昆虫学奠定了基础。参与组织我国早期害虫防治专业行政机构,对推动害虫防治技术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是我国昆虫学术团体的创始人,曾任国际昆虫学会副主席。

 

 

  张巨伯,原名钜伯,又名归农,1892年10月10日生于广东省高鹤县(今鹤山县)一个佃农家庭。其父辈长年务农,后出国作劳工。1904年,12岁的张巨伯随堂兄到日本上学,1907年又同去墨西哥;1908年随父张业良至美国,读中学。1912年进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农学院,起初学习农业化学专业,后转学经济昆虫学,1916年毕业,获农学士学位;其后又在该校研究生院攻读一年,获得昆虫学硕士学位。

  张巨伯自幼身受旧中国农村贫穷落后和天灾人祸之苦,在海外求学时期,就立志要为祖国农业服务,因此,他取别号“归农”,以名言志。在他进入农学院学习昆虫学以后,认识到昆虫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密切,害虫对农作物的威胁甚重,便决心专攻应用昆虫学,研究害虫防治技术,以报效祖国的农业生产。1917年,他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士学位后,有一家美国公司曾以高薪聘请他任该公司驻华经理,负责推销杀虫药剂等商品。张巨伯却毫不犹豫婉言谢绝。他后来对人说:“我辛辛苦苦读了几年书,是预备为祖国服务的,想要我当买办,真是侮辱了我。”

  张巨伯学成归国,本打算自办一个示范农场,曾两次到广西梧州选择场址,后因局势动荡未成。1918年初,他应聘到岭南大学研究杀虫农药。那时的岭南大学是美国人主办的教会学校,他觉得在那样的环境里难以实现归国的夙愿。11月辞退工作,经友人推荐到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执教,开设昆虫学课程,兼病虫害系主任,成为我国大学里最早讲授昆虫学的教授之一。他以此为起点,以教学为己任,以治虫为目标,为国家培养昆虫学骨干人才。1922年江苏昆虫局成立,聘请张巨伯担任技师,他主持研究、推广害虫防治技术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为开创我国农业昆虫科学事业奉献力量。1923年张巨伯作为交换教授到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任教一年。以后数年工作有所反复,于1928年回江苏省昆虫局担任局长,并兼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昆虫学组主任。1932年受浙江省政府之托,主持浙江昆虫局工作。在此期间,他建立了当时我国最大的昆虫标本室,创建了我国第一份植保期刊《昆虫与植病》。但由于工作上遇到了当局不少刁难和种种麻烦,于1936年被迫离开浙江省昆虫局,回广东任中山大学教授。同时,又在广东省农林局兼职。1949年,他喜迎广州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新气象,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了信心和激情,决心再干几十年。但不幸,1951年5月2日因癌症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终年59岁。他临终前还勉励自己的学生说:“人民政府重视昆虫事业,学昆虫的人,随着中国的解放而翻身了,要为搞好新中国的昆虫事业而奋斗。”这表达了他的赤子之心。

  张巨伯知识渊博,精通英文,从美国归来后,又钻研过中国语文学,所以他中文也有较深造诣,他的书法刚劲有力,犹如其人。他生活简朴,谦逊谨慎,不唯上,不媚外。他对江苏省昆虫局第一任局长美国人C.吴伟士(Woodwerth)敢于提出批评意见。本来他还有再出国的机会,但他无意于此,主动让给别人。他对同事说:“中国的昆虫问题,还是要我们自己去解决。应该相信自己。”他对国民政府请美国人H.H.洛夫(Love)当中国农业总顾问不满,认为有伤民族自尊心;对H.H.洛夫推行“农业中国,工业美国”的主张表示愤慨;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中国昆虫教育事业的先驱者

  张巨伯是中国最早从事经济昆虫教育的学者之一。他对发展我国昆虫科学事业,怀有远大理想和殷切期望。20世纪10年代,一般留学生大多数鹜求政法,其次是财经,而对昆虫学则视为“雕虫小技”,难涉宦海。有人问张巨伯“为什么选择昆虫专业?”他说:“昆虫占动物界四分之三,研究它有益于人类。我国地大物博,农林害虫种类繁多,危害损失至重,做好害虫防治,有利于农业生产,是最好的服务。”1917年他学成归国时,国内昆虫科学事业尚处于萌芽状态,为了培养昆虫学人才,就投身于经济昆虫教育事业。先后在岭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堂、中山大学、金陵大学等任教,讲授普通昆虫学、经济昆虫学、昆虫分类学等多门课程,他为我国培养了一代高级专业人才,如老一代著名昆虫学家吴福桢、邹钟琳、尤其伟、杨惟义等等。

  张巨伯不仅善于讲课,而且对教学要求严格。他的学生徐硕俊回忆说:“听张先生讲课,如坐春风,如饮醇醪,有的外系同学听课后,都想转学昆虫学。”在教学上,张巨伯除亲自带领学生野外实习外,还经常查阅批改学生的笔记,连错别字都帮助纠正。但对学生生活却体贴于微,经常用自己薪金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他无私地选拔优秀生,推荐到工作岗位或帮助出国深造。昆虫界前辈吴福桢回忆业师张巨伯说:“张巨伯先生一生最大功绩就是培养了人才”,“我之学习昆虫是受先生之影响,完全是在先生门下打基础的;我的出国学习、研究是得益于先生的鼓励和援助。”

  为了扩大专业队伍,张巨伯十分注重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1928年任江苏省昆虫局长之际,他招收了一批练习生,利用冬闲及业余时间进行技能培训,然后才充实到各实验站和基层研究所去工作。1932年在浙江省昆虫局任职期间,利用浙江省治虫人员养成所,招收高中生进行专业培训,其课程除昆虫学基础课外,并开设了一系列农业昆虫学课程,如稻作害虫,棉作害虫、蔬菜害虫、果树害虫等,还增设了植物病理学、真菌学。教师由研究室的技术人员担任,采取课堂讲授与田间实习相结合,强调实践,“手脑并重”,因此,教学效果很好。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各县担任基层病虫害防治指导工作,大多数在治虫岗位上发挥了作用。

创建我国第一个治虫田间实验室

  张巨伯是一位实干家。1919年江苏浦东、南汇、奉贤等县沿海棉区发生特大虫灾,几万亩棉田受棉大造桥虫(棉尺蠖)危害,几乎绝收。这严重威胁着刚兴起的上海纺织业的原料供应,厂家非常惊慌。华商纱厂联合会会长穆抒斋向东南大学农科求援,自动捐款1000银元,迫切要求消灭虫害。当时张巨伯已是大学教授,他毫不迟疑地带领助手吴福桢奔赴棉区进行调查研究,在南汇滨海老港镇,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治虫田间实验室。1919年秋,江苏省苏南地区发生了历史上最大水灾,老港镇试验田和实验室全部受淹。但他毫不气馁,第二年又带着助手邹钟琳到浦东继续工作。经过数年努力,张巨伯等已基本掌握棉大造桥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方法,有效地控制了虫灾。其论文刊登于1923年《东南大学学报》上,这是我国最早的棉虫专题研究论文之一。

  在老港镇工作期间,当地棉农在害虫发生初期,采用煤油、石灰等办法进行防治,不但无效,反而烧坏了棉株。张巨伯经过多次试验、示范,然后推广应用砒酸钙防治食叶害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棉农的欢迎。这开创了我国使用化学农药大面积防治农作物害虫获得成功的范例。

  此后,张巨伯更多地把昆虫学的研究与解决生产上的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1928年江苏省飞蝗大发生,铺天盖地,情况万分火急。张巨伯带领学生,助手吴福桢、吴宏吉、陈家祥等深入渺无人烟的蝗虫滋生地,并亲自组织指导治蝗。他采取挖沟、围捕蝗蝻、试用毒饵等方法,终于扑灭了蝗灾。

  在他主持江苏省昆虫局工作期间,在虫害发生地区成立了害虫研究所多处,如在灌云县设立蝗虫研究所,在昆山县夏驾桥设稻虫研究所,在无锡县设桑树害虫研究所。1932年江苏省昆虫局因经费不足撤销后,他到了浙江省昆虫局,在他任局长职务期间,扩建了许多基层实验站,如在海宁县七堡设立棉虫研究所,在嘉兴县南堰设立稻虫研究所,在杭州拱宸桥设立桑虫研究所,在黄岩设立果虫研究所。在本局内成立了植物病理研究室,蚊蝇研究室。他也很重视害虫的天敌作用,因而设立了赤眼蜂保护利用研究室。

  这些研究所(站)都派员长期驻点,对主要防治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研究,及时指导农民。

对我国昆虫专业机构建设作出了贡献

  张巨伯是我国早期昆虫专业机构的组织领导者之一。1922年他兼任江苏省昆虫局技师,积极协助邹树文(当时兼任副局长)建立作物虫害防治体系,把局的工作任务和解决生产中主要害虫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研究重点放在飞蝗、稻螟、棉虫、菜虫、果虫和药械等方面,及时将试验结果和防治技术传授给农民,为农业生产服务。当时业务项目多,而经费来源很少。由于他精明、干练、精打细算,杜绝应酬开支,做到用较少的钱,聘较多的人,办更多的事。

  1932年张巨伯应浙江省政府之邀,任浙江省昆虫局局长兼总技师。他任人唯贤,量才使用,分层负责。为了开展全局工作,他将一部分人员组织起来搞专题研究;一部分人负责宣传推广;还有一部分人负责采集、制作标本、模型等。张巨伯对昆虫标本的收集、制作、保存十分重视。经常派专人到市郊采集,还不定期地组织人员到天目山、雁荡山、黄山等地采捕,积累了大量标本。对某些重要害虫,经过饲养制作成套的生活史标本,建立起相当规模的标本室,供局内外人员研究与参考。该局昆虫标本之多,居当时全国各农业单位之冠。

  为了搜集图书资料,张巨伯不遗余力亲自写信与国外联系,索取、交换和订购大量书刊,使很多专业期刊均能配购成套。在前任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切合实用的图书室。为了方便驻点外出人员及时了解新书刊的内容及有关资料,特指派专人按不同文种,把每月新到书刊编译出摘要,及时印发。当年江苏、浙江两省昆虫局收藏的昆虫学图书资料种类之多,占全国农业机关之首。昆虫学家刘崇乐,回国后见到如此丰富的图书室甚为惊喜,对张巨伯卓越的领导才能极为敬佩。

  为了及时总结报道本局科研成果和动态,为局内科技人员提供发表论文的园地,在他主持下,于每年年终编印综合年刊,如江苏省昆虫局1928年起出了两期,浙江省昆虫局共出了4期。

创立我国最早昆虫学术团体——“六足学会”

  1924年由张巨伯发起,在南京组织起来“六足学会”。这是我国最早的昆虫学术团体。其成员有江苏省昆虫局的技术人员、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病虫害系的教员与学生,最初约20余人。“六足学会”成立后,每周举行一次例会,或作学术报告或交流经验或谈读书心得,十分活跃,甚受同行欢迎。1927年改称“中国昆虫学会”,张巨伯被推选为会长。张巨伯对学会工作十分热心,积极筹划活动经费,他曾将兼职薪水捐作学会基金。他在组织中国养蜂促进社、创办金华蜂场时,建议在社章中规定,给中国昆虫学会若干个干股,按股分红,以充实学会经费。张巨伯还向朋友劝募在南京鼓楼以北,征地两亩多,作为学会建址基地。但这些意图和筹建工作,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能实现。

  1933年张巨伯创建我国第一个植物保护学术期刊——《昆虫与植保》,并任主编。每10天出一期(旬刊),内容有研究论文、综合报道、病虫防治情报、通讯、书刊介绍等,斐声中外。不少文章在英国《Review of Applied Entomology》上摘要转载。1937年因故停刊,共发行到4卷6期。

 

  当时,除办定期刊物外,还编印了10余种病虫防治浅说、图册,发行到农村。此外还为中国科学画报社编写了《昆虫纵谈》、《植病纵谈》、《医学昆虫》等三套丛书。

  张巨伯一心为昆虫学事业,为农业生产服务,矢志不移。多年来,大家一致认为,江苏、浙江、广东等省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是和张巨伯毕生在昆虫事业上辛勤耕耘、奋力拼搏分不开的。

  (作者:金孟肖 张启新)

简历

  1892年10月10日 (光绪十八年八月二十日)出生于广东省鹤山县。

  1904年 日本横滨大同学校学习。

  1908年 美国俄亥俄市立东方中学学习到毕业。

  1912—1916年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农学院学习,初学农业化学,后转经济昆虫学,获农学士学位。

  1917年 攻读研究生一年,获昆虫学硕士学位。

  1918年初 在广州岭南大学研究杀虫药剂。

  1918年11月—1927年 任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后更名东南大学)教授,兼病虫害系主任。

  1922年 兼任江苏省昆虫局技师。

  1923—1924年 在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任教一年。

  1927—1928年任 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

  1928—1932年任 江苏省昆虫局局长、主任技师,兼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昆虫学组主任。

  1932—1936年任 浙江省昆虫局局长、主任技师。兼浙江省治虫人员养成所所长。

  1936—1951年任 中山大学教授、病虫害学组主任。

  1936—1938年 兼广东省农林局技正、昆虫系主任,并兼广州商品检验局技正。

  1947—1949年 任植物检验组组长。

  1948—1950年 兼广东省文理学院教授、生物系代主任。

  1951年5月2日 因患肺癌逝世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张巨伯.棉尺蠖研究.东南大学学报,1923(2):1—10.

  2 张巨伯.南汇奉贤之棉花造桥虫调查报告书.江苏实业月志,1930,第十八号.

  3 张巨伯等.昆虫纵谈.中国科学画报社1934.

  4 张巨伯等.植病纵谈.中国科学画报社1934.

  5 张巨伯等.医学昆虫.中国科学画报社1934.

参考文献

  〔1〕冯乃超.悼张巨伯教授.中国昆虫学会通讯1951,3(45):77.

  〔2〕徐硕俊.张巨伯教授归农先生传略.中国昆虫学会通讯,1951,3(45):77—80.

  〔3〕吴福桢.张巨伯先生对中国昆虫事业的倡导.中国昆虫学会通讯,1951,3(45):81.

  〔4〕陈家祥.张巨伯先生做事最突出的表现.中国昆虫学会通讯,1951,3(45):82.

  〔5〕邹秉文.卅年服务农业之回忆摘录(华恕提供).

  〔6〕邹钟琳,王启虞,尤其伟,胡经甫等的悼辞.中国昆虫学会通讯,1951.

  〔7〕何贻赞,蒲蛰龙,周明牂,金孟肖,张国权等的回忆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