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连芳
(1894—1968)
赵连芳,农学家、细胞遗传学家,毕生从事农业教育、科学研究和农业行政管理工作,是我国现代农业科学先驱者之一,尤在水稻育种方面,主持培育出帽子头、南特号、胜利秈等一批早期水稻良种,为长江中下游水稻品种改良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期间对四川及大后方粮棉及外销农产品增产,解决战时军需、民用贡献甚大。抗战胜利后,接管台湾农业机构,清除殖民地农业弊端,奠定了台湾农业的发展基础。晚年,作为水稻专家受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进行援外活动,为伊拉克、多米尼加等发展中国家改进水稻生产,作出卓越贡献。
赵连芳,字兰屏,1894年4月2日出生于河南省罗山县张跃区赵家岗。世代书香,耕读传家,谓为宋太祖赵匡胤后裔。1907年考人罗山县高等小学,勤奋好学,聪慧过人,有忧国忧民思想,14岁加入同盟会。清末政治腐败,甲午战败,庚子赔款,有志之士辄愤愤于怀,正读小学的赵连芳即立志维新,剪去发辫。后闻武昌起义,毅然偕同学陈立三、陈展鹏、罗勤修一起,背着家人,徒步500里投奔武昌革命军江西援鄂军,加入敢死队之炸弹队,改名赵守彰。后转到南昌人陆军讲武堂,因学习优异,由军士班擢升将校班。1913年毕业时授少校军衔进长江总司令部任参谋,转战九江、湖口、吴城、南昌、临川一带,几度死里逃生。战争失败后,弃武从文,人武昌私立英算专科学校就读,以修英文为主科。次年考入英人创办的武昌博文书院,以优异成绩插班人五年级。又次年毕业后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并根据成绩,插入理科二年级。
1919年北京“五四”运动爆发,赵连芳积极参加,并接受军训,率领清华义勇军围攻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官邸。
赵连芳在清华学校攻读期间,曾发起成立农社和世界语学会,思想活跃,带动一些青年学子积极进取,立志报国。
1921年夏北京学生运动又起,八个大学的学生罢课未参加毕业考试。清华当局不顾大体,强行毕业考试,并规定不参加考试的不发毕业证书、也不派出国留学。多数同学在压力下参加了考试,赵等29位同学坚持,校当局以自动退学论处,勒令迁出校园,寄居卧佛寺,后经据理力争并根据中美有关协定,由外交部和美驻华大使馆共同派员调查,结果认为他们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准予返校再读一年作为大学部首届毕业生,于1922年4月毕业。赵被选送到美国依阿华州立农工学院插入二年级,以学习作物学、土壤学为主,次畜牧学、经济学及社会学。1924年6月毕业,论文为《美国农业教育试验研究与推广方法之比较研究》,获学士学位。又转入威斯康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作物遗传育种学与农艺学。一年后,校方认为成绩优良,免缴论文,于1925年6月授予硕士学位,并留校继续攻读博士。1927年6月完成《水稻连锁遗传研究》,获博士学位。此后又转入康乃尔大学继续研究当时正在兴起的细胞染色体与性状遗传的关系,借机访问各州立大学农学院、农业试验场和推广部门,以期对美国农业科技教育有更全面的了解。1928年3月,结束在美国的学习,取道欧洲回国,顺访英、法、比、荷、丹麦、瑞典和德国,以了解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情况。此次访问,收获匪浅。晚年写进回忆录中的有英国1840年建立的罗萨姆农业试验场,他看到白发苍苍的教授与青年学子一起,埋头工作,孜孜不倦,工作严谨,把历年试验记录,分门别类,汇订成册,完整保存并有复本可供查阅,以避免后人做重复试验;还在德国柏林附近,看到一个私人办的甜菜育种场,当时已扩大成甜菜种子公司,每年可供应全世界40%的甜菜种子。育种场与周围农家合作,选育繁殖生产甜菜良种,均经严格的糖分测定,化验室规模很大,数百名女子在埋头化验工作,凡属糖分在标准以下,或杂质、破损粒、外观等不合标准者一律淘汰,工作之严谨、认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1928年夏,赵连芳途经哈尔滨、大连,回到上海,受到中华农学会梁希、吴觉农等迎候,接着在南京会见金陵大学农科主任过探先及原东南大学农学院院长邹秉文等农界人士,并经邹推荐前往河南,协助冯玉祥将军筹划华北农业改良事宜,在辉县北原(即今百泉)营地经过勘测规划和插花地的调整,提出建立农业试验场的计划报告,后因等待批准,需要时日,新学年即将开始,经沈宗瀚介绍回到南京就任金陵大学农科副教授,主讲作物学。同年12月,应邹秉文之邀受聘为广西农务局农艺部主任兼技师,主持稻作改进事宜,为广西开创了水稻育种工作。又因蒋、桂矛盾,局势不稳,从广西返回南京,任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教授兼系主任,一面教授育种学与稻作学,同时,积极扩充昆山稻作试验场,进行水稻育种和田间技术的试验研究,成为早期长江流域水稻改良中心。
1932年,董时进负责筹建江西农业院,赵被聘为理事会理事,负责创建南关口及莲塘稻作试验场和农村服务社。在此期间,赵相继发表《水稻育种之若干基本试验》、《水稻育种之田间技术》、《水稻育种之理论与实施》等论文和著作,对我国早期水稻育种技术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1934年以后赵连芳转入国家农业行政和科研机构,担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处长,并为发展粮食生产,在中央农业实验所农艺系稻麦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增拨经费,扩大范围,建立全国稻麦改进所,由他兼任稻作组主任并兼长全国稻米检验处处长。在此期间,足迹遍及南方稻区,对南方水稻生产技术的改进,谋求稻米自给,特别是建立稻米质量检验体制等方面,均有所筹划,因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未能付诸实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南京相继沦陷,他随中央农业实验所迁到重庆,担任技术主任兼稻作系主任,并兼任设在成都的四川工作站主任,后者是他的工作重点。四川成为抗战大后方后,解决军需民食的任务更为迫切,四川省政府成立农业改进委员会,聘请赵连芳为主任委员,统筹全省农业改进事宜,决定把农、林、牧、渔各事业单位合并,成立四川省农业改进所,由他兼任所长,亲手制订工作方针及具体实施计划,成效显著。
沿海各省沦陷后,大批农业专门人才流亡到四川,为了广为收纳这些人才,赵连芳在省府会议上力陈吸收他们开展工作和为国储才的重大意义,并从多方面找到经费,增大农业发展计划,把稻、麦、棉、蚕等良种推广工作普及到50多个县,既奠定了四川农业改进的基础,又增加了抗战军民的衣食供应。
1941年,赵回到中央农业实验所,继续从事全国农林生产及科技工作。1943年春,曾作为我国10位代表之一,前往美国弗基尼亚州出席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起召开的世界粮食与农业会议。会上赵起草了《中国农业建设备忘录》,列举我国农业实际状况与战后复兴工作要领,并与邹秉文、沈宗瀚共同起草在大会上发表的宣言,会后,又考察了美国一些州的农业发展状况,结合会议心得写成《世界粮食与农业会议与中国农业建设》一文,对中国战后农业建设的途径、资源利用与改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及国际农业生产与消费商情之沟通等,均有明澈的剖析与论述。
1945年日寇投降后,赵被派前往台湾省,主持农林机构的接管和农林科技事业的恢复与发展。在清除殖民地农业之影响,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外销产品等方面,为台湾后来之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1947年赵回南京任农林部技监兼粮食增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8年当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1949年携眷到台湾定居。
赵连芳1934年加入中华农学会,为永久会员。1953年台湾中华农学会设立赵连芳奖学金。1955年因对水稻育种之卓越贡献,接受台湾教育部学术奖金。1956—1958年受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去伊拉克指导稻作改良事宜,并访问土耳其、伊朗、约旦、黎巴嫩、埃及等国,对中东各国水稻品种之改良,试验研究之推进,作出诸多贡献。1962—1964年受多米尼加政府之邀,前往协助改良稻种、提高水稻栽培技术,实现稻谷增产,有卓越贡献。
1968年5月初,赵在赴高雄市海港考察渔业时,心脏病突发,于7日晨在台湾省立高雄医院病逝,终年75岁。
我国水稻育种和良种推广的先驱
赵连芳在留美学习期间即非常重视学以致用。1924年自选《美国农业教育试验与推广配合论》之论文,取得学士学位。继之深入探讨水稻遗传规律,完成《水稻连锁遗传》论文,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即着眼于国家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十分重视田间技术并深入实践,不断从深度和广度上开展工作,使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除从事水稻育种工作外,还兼理其他作物,如麦、棉、杂粮等改良工作,且不限于校内实习农场,对南京郊区劝业农场(小麦为主)、江宁县江浦农场(棉花为主),特别是昆山稻作试验场,深入田间,亲自指导生产和试验工作,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工作空间,不断取得新的科研成果。并在江苏及临近各省建立良种区试体系,逐步形成长江流域各省的稻作改良中心,为后来的水稻改良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在全国稻麦改进所工作期间,赵连芳花了很大精力开展全国稻种比较试验,进行生理、遗传、杂交育种三方面的研究,同时创办地方稻米检验检定,把工作扩大到皖、赣、湘、川、桂、滇等省。还创办了皖、赣、湘等省稻米检验所,促进稻米品质的提高,以利于产销体制之建立。这样,就从水稻育种研究、繁育推广以至产品销售,都有了比较完善的实施计划。培养了一批水稻育种人才,育成若干产量较高的良种,推广于长江中、下游,如“帽子头”、“南特号”、“胜利籼”等,均属我国早期的优良稻种。当时我国稻作育种尚缺高深研究,他除从事繁忙的教学、科研、推广工作外,还有不少有关稻作的著述,如《中国稻作育种之理论与实施》一书,对提高我国稻作育种水平有重大影响。
致力于全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赵连芳初以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为职志。目睹我国国势衰落,农民贫苦,1934年转入农林行政管理工作,立定“藉事业以发扬学术”的宏愿。此后十余年,奔波于全国各地,从农林业的全局考虑,因地制宜,增加粮棉生产,大力倡导外销农业和农村合作,并推动农工商贸结合以促进农村经济之发展,主要的有:
1.复兴茶业。当时我国茶业尚乏整体计划。茶区分散,茶园零星,栽培加工技术落后,效益不佳。赵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决定从产、制、销三方面人手加以改良。选定安徽红茶产区建立祁门红茶改良场,投资引进德国机械及技术,同时派人去日本考察,吸取日本茶园密植栽培经验,在皖、赣等茶区设模范茶场,变满天星种植为带状成行栽培,显著提高了产量质量,并逐步形成产、制、销一元化体系。祁门红茶改良场的成功,对我国后来茶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推动西北畜牧改良。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十年九旱,粮食产量甚低,发展畜牧业具有极端重要性。赵连芳与黄河水利委员会合作,力主种植牧草,既保持水土,又提供饲料。乃设畜牧改良场办事处于兰州,并亲自赴晋、陕、甘、青诸省考察,沿黄河溯源而上至青海,最后抵达新疆罗布泊,极尽艰辛。一次考察途中夜陷泥沼,险些牺牲。经过考察,明确提出发展牧草,改良牛、羊品种,防治疫病等关键措施,并从美国引进优良种畜,安排得力专业人员在改良场工作,推动地方畜牧业之发展。
3.增产粮食,力争稻米自给。“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华野心已图穷匕见。为着眼于长期抗战,赵连芳深感解决粮食自给的战略迫切性,提出“全国稻米自给计划”,经全国经济委员会、行政院合作委员会及国防经济研究会三方联合审议,获得批准。决定成立全国稻麦改进所,指派赵连芳、沈宗瀚分别兼任稻作和麦作组主任。为了实现计划,赵以严重缺粮的广东为重点,与中山大学合作,利用既有科研设备条件,从培养人才人手,制订全省增产计划;接着又到福建、湖南,促进建立福建省农业改进处和湘米改进委员会,开展稻作改良;最后到四川建立省稻麦改进所,各分区设试验场,落实改良措施;华东的江、浙、皖诸省则依靠在中大任教时培植的科研推广基础开展工作。稻米增产有了保证,又抓住产销环节,建立稻米检验制度、制订稻谷分级检验标准。1937年初湘、皖、赣三省稻米检验所相继成立,原希望实施稻米检验,防止压级压价收购,畅通销售渠道,由于抗战爆发,未能付诸实施。
招贤纳才改进农业生产支援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国家陷入困境。赵连芳到达四川后,在成都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术主任兼四川省农业改进委员会主任委员,统筹全省农业改进事宜。经过周密调查协商后,决定将该省农、林、牧、渔试验研究机构合并成立四川省农业改进所,由赵任第一任所长。此时沿海各地农业专门人才陆续从沦陷区逃亡到四川。赵不分省籍校籍,一视同仁,广揽人才,针对战时非常情况,努力发展四川农业以支援国家抗战。当时制定了四川农业改进四大方针,连同具体实施步骤和计划项目,张贴在所内公告牌上,使所内外人员一目了然。四大方针是:
1.增加粮、棉生产以解决军需民食。
2.发展外销农产以增加国家财力。
3.扶植农村副业以增加农民收入。
4.储备战后全国农业复原资源,以利抗战胜利后迅速复兴国家农林生产。
落实计划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费问题。川农所成立前各农林牧渔事业单位全部经费只有30万元,而完成上述四大任务,约需800万元。为了争取经费,赵列席省政府会议,力陈四川为抗战后方,集聚人才发展农业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以及复国建国的战略意义,终于通过了300万元的预算。不足之数,赵又向各有关部门呼吁,得到全国粮食局局长卢作孚给予川农所粮食增产经费200万元;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邹秉文与主办人员协商拨给200万元;加上农林部其他各项农林专业增产计划预算的补助,1941年总经费增至1500万元,还有中国、中央、交通、农业四大银行透支贷款400万元,使工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建立健全了各专业实验室、陈列室、原种场、制种场、苗圃等,同时增办血清厂、骨粉厂、药剂厂等以满足生产需要并增加收入。当时川农所工作人员增至1251人。为了加强组织领导,省成立农业推广委员会,下设10个督导区,104个县农业推广所,形成一套科研推广体系。四年间,改良棉种、麦种、稻种、蚕种普及50多个县,有的农民自百里外来换种。良种推广、牲畜防疫、病虫防治等等给农民带来实惠,为国家增强了抗战军民的衣食供应,受到政府的通令嘉奖。
清除殖民地弊端振兴台湾农业
甲午战败后,台湾省沦为日寇殖民地。农业生产局限于提供粮食、食糖和原料,大宗收入悉为日人垄断,台胞仅能经营些初级产品维持生计。1945年日寇投降、台湾省光复后,赵连芳作为农林部特派员兼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农林处处长,率领有关专家15人赴台,大力整顿机构,全面规划振兴农业的方案,以其卓越的才能、丰富的经验和超人的精力,在短短两年间即为台湾农业之恢复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成就如下:
1.根据当时台湾的具体条件,提出三个目标:一是巩固粮食增产,改善人民生活;二是发展农产外销,增加外汇收入;三是充分供应工业原料,扩大农产加工企业。
2.提出农业建设四个方略:一是保持水土,兴修水利以实现稳产高产;二是实行计划生产以保障工农业之平衡发展;三是制定农业标准以使农产品标准化,适应外销贸易之需求;四是强化农民组训,提高农村文化。
3.分别不同地区,实施发展计划:一是平地农业,兴水利、增肥料、改良品种、改善农场经营、推行机械化;二是山地农业,高山为林、低山园艺、丘陵饲料,营林造林、保持水土、合理砍伐,研究森林工业;三是海洋农业,台湾省海域广阔、资源丰富,急需发展捕捞业。
为实现上述任务,全面改组农林机构,在加强行政领导的同时,设置各专业科研机构并组成台湾茶叶、凤梨(菠萝)、水产、畜牧四个股份有限公司及农产、林产两个筹备处,以促进农林业的企业化经营。
光复后的台湾省农林业,很快获得新的生机,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投身社会活动和援外农业技术服务
赵连芳除了在农业教育、科研、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专职工作以外,以其高度的爱国心和工作热情,投入社会活动,热心社会公益,倡导全方位多部门配合协作。他一身兼职数十个,主要的有:农村复兴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地方自治计划委员会、农业教育委员会、粮食增产委员会、农业标准起草委员会、农会辅导委员会等,均聘他为委员。195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并兼任过台湾省农林公司董事长和土地银行、合作金库及糖业公司董事,还曾担任私立义光育幼院董事长,可见他是一个融自身於社会的活动家。
赵连芳晚年,在海峡两岸分裂的情况下,不能为祖国的大陆做什么贡献。曾跨出国门,投身于国际农业技术服务,并对中东、南美发展中国家粮食增产,做出重要贡献。1955年,他受联合国粮农组织之聘,先是去伊拉克帮助改进水稻生产,经过3年艰苦工作,通过改良品种、培育纯系稻种及合理灌溉、施肥、采用新式农械、改良栽培制度、防治病虫等,使伊拉克水稻产量成倍增长,并培育了当地技术人才,选育了适合当地栽培的稻种,倍受赞扬。1963年,又受聘为多米尼加共和国农业部顾问,任期两年,协助改进水稻生产技术,以增加稻谷产量为重点,为多米尼加建立稻作试验场,改良当地品种,引进外来良种以及开展灌溉、施用化肥、防治病虫、去除杂草、改良农具等多种措施,取得明显增产效果。同时开办农业训练班,招收农校毕业生加以提高。为当地评选出一批水稻良种,如嘉农242、新竹56、埃及Nilol.台中籼1等,为多米尼加提高水稻生产水平做出重要贡献,并为此获得该国最高勋章。此外,还先后到过老挝、约旦、伊朗、埃及、土耳其、黎巴嫩等国考察、演讲及帮助改进生产技术,对加强农业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增进世界人民友谊,也有所贡献。
赵连芳为人坦率,刚直敢言,勇于负责,不辞辛劳,重视提携后进,是深受人们怀念和尊敬的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简历
1894年4月2日 出生于河南省罗山县。
1907年 入罗山县高等小学。加入同盟会。1909年毕业。
1911年 投笔从戎,赴湖北武昌参加革命军江西援鄂军敢死队的炸弹队。
1912年 选入江西陆军讲武堂擢升将校班,1913年毕业授少校衔,随即入长江总司令部任参谋,进行二次革命。失败后入武昌私立英算专科学校就读。
1914年 入英人创办的武昌博文书院,1916年毕业。
1917年 入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
1923年 公费赴美入依阿华州立农工学院。
1924年 入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攻读遗传与细胞学,1925年获得硕士学位,1926年6月 获得博士学位。
1927年 入康乃尔大学继续研究细胞学。
1928年 任金陵大学农艺系副教授。
1929年 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农艺系主任。
19291932年 任中央大学教授期间,被聘为江西农业院理事会理事,参加筹建江西农业院,并创办稻作试验场,农村服务社。
1934—1935年 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处长。
1936—1937年 任实业部全国稻麦改进所技正兼稻作组主任。兼稻米检验监理处处长。
1938—1942年 任中央农业实验所简任技正兼技术主任,并兼稻作系主任。后受聘四川省农业改进委员会主任委员,筹建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并兼任所长。
1943年 任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业务工作设计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农林部设计考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4年 任农林部参事,行政院善后救济调查设计委员会农业复员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1945年 任农林部台湾特派员兼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农林处处长。
1947年 任农林部技监兼粮食增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年任中华稻作学会理事长。
1948年 经农学界推荐提名为参加中区豫、鄂、湘、赣、汉口等五省市农会立委候选人,当选为第一届民选立法委员。
1949年 迁居台湾,任台湾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农艺系主任。
1955年 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为稻作专家,在技术援助方案下,任伊拉克王国农业顾问三年。
1958年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3年 受聘多米尼加共和国农业部顾问三年。
1968年 赴高雄市考察渔业时,突发心脏病辞世,享年75岁。
主要论著
1 赵连芳.Linkage
Studies in
Rice.U.S.G.A.Genefies1927.(13).
2 赵连芳.中国水稻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27(53).
3 赵连芳.Gytological Stadies
in Rice.Indian Geneties
Association.Ge-netics.1928.
4 赵连芳.水稻育种之若干基本试验.国立中央大学农学季刊,1930年.1(1).
5 赵连芳.水稻育种之田间技术.中华农学会报,1932.(193).
6 赵连芳.水稻育种之理论与实施.中华农学会报,作物育种专号.1933.
7 赵连芳.全国米粮自给计划.全国经济委员会印本,1935.
8 赵连芳.全国米粮支配及改进办法.湖南农业建设,1937.1.(1)
9 赵连芳.湖南中熟稻区域试验结果之分析,湖南农业建设,1938.2(4)
10 赵连芳.湖南间作稻试验结果之分析.湖南农业建设,1938.2.(5).
11 赵连芳.我国稻作问题.全国生产会议讲演稿,1939.
12 赵连芳.抗战下我国的稻作建设.农业推广通讯,1940.4.(2).
13 赵连芳.世界粮农会议与中国农业建设.中央日报专栏,1944年2月1~5日.
14 赵连芳.机械化的美国稻作.稻作通讯,1944.3.(6)~(8).
15 赵连芳.中国之农业,农林部单印本,1944.
16 赵连芳.战后中国农业复兴计划提要,农林部单印本1945.
17 赵连芳.A Study of the
Timing of Heading in Oryza
Sativa L.The Indian Journal
of Genefies 8
Plan+Breeding,1945.4.(2).
18 赵连芳.台湾农林之复兴.稻作通讯,1946.5.(7)~(9).
19 赵连芳.台湾之农业政策.农报,1947,l.(1).
20 赵连芳.我国今后稻米增产应取之途径.稻作通讯,1947.4.(11)~(12)
21 赵连芳.中国稻米生产问题.中农月刊,1948.
22 赵连芳.中国农业之现在与将来,中央大学演讲稿,1948.
23 赵连芳.中国农林建设之理论与实施.英士大学讲演稿,1948.
24 赵连芳.稻种检定与粮食增产。和平日报特刊,1948年11月26日.
25 赵连芳.中国粮食政策.中国稻作,1948,3(4).
26 赵连芳.今后粮政工作成败之我见.中国稻作,1948.3(4).
27 赵连芳.农村复兴与农林产业政策.民主宪政月刊,1951,2(2)~(3).
28 赵连芳,汤文通.作物学(高级农职教科书).正中书局,1952.
29 赵连芳.现代农业.正中书局,1953.
30 赵连芳.台湾水稻育种问题.中兴大学农艺学会会报,1955,1~2.
31 赵连芳.Studies of Rice
Improremenl Problens of
Irag.清华学报,1959,特刊一号.
32 赵连芳.美国农业现况.台糖通讯,1960,26(14).
33 赵连芳.中南美洲之农业.幼狮月刊,1961,14(4).
34 赵连芳.世界农业之新趋势.科学农业,1966,14(11)~(12).
作者:王汝琪
原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