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争论
近日,围绕着袁隆平及其杂交水稻展开了争论,争论的一方是三农问题研究者李昌平,若干年前他在给高层的一信封中,首次提出疾呼“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发了对三农问题的广泛关注,近日他又投书《南方都市报》“致袁隆平的一封公开信:给农民留几粒真正的种子”,对杂交水稻提出质疑。尔后,学者刘石,自称“三农问题阅读者”,在网上对李昌平的观点提出反驳,发表了“致李先生一封公开信:给三农留几篇真正的文章”。
现将两位学者的公开信转发而下:
李昌平:致袁隆平的一封公开信:给农民留几粒真正的种子
袁先生:
您好!我是您的粉丝。您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已经80岁高龄了,还在攀登培育杂交水稻的新高峰,相信您一定能培育出更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但我却希望您在有生之年放弃杂交水稻的研究,转向培育常规水稻品种。
我之所以这样劝说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现在的种子发展趋势是杂交化、转基因化,种子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子了。育种科学家和种业资本家为了获得种子垄断收益,摒弃原来的种子。我在北京市平谷区一个村子里种三分地,在种子公司买不到常规种子(未杂交、转基因的种子)。我对此深感不安。如果有一天碰到天灾须补种的话,农民还能种什么呢?
第二,常规作物虽然产量比杂交作物低,但肥料、农药的使用量要少20%左右。现在我国杂交水稻产量虽高,但需投入的肥料、农药等也同步增加。
第三,我认为,常规稻也能高产,也可保障粮食安全。我担任乡党委书记时,有一胡姓农民选育常规中稻品种,人们都称该品种为“胡选”,产量和杂交中稻“汕优63”差不多,亩产1200斤左右。1亩地只需2-3斤“胡选”种子,而且种子还可以连续多年使用,深受当地农民欢迎。但是,由于种子研发部门为追求种子垄断利润,视“胡选”为眼中钉、肉中刺,后来“胡选”再也见不着了。
第四,常规稻种子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强。我家乡湖北监利经常遭受水灾,水灾过后,灾民们都会用自家的常规早稻“翻秋”(把早稻当晚稻种)自救,1亩翻秋稻能收500斤左右粮食,解决灾民的口粮没有问题。去年,我家乡有些地方中稻被水淹了,由于农民没有常规稻谷,稻田只能被撂荒,等吃政府救济粮。
第五,常规稻种子便宜。上世纪80年代,杂交稻未普及时,农民多用常规种子,当时3斤稻谷可换1斤杂交稻种子,而2斤稻谷就可换1斤常规稻种子,而且常规稻种子可以连续种3-4年。现在,20斤稻谷换1斤杂交稻种子,而且只能种一季,不能留种。杂交稻种子价格越来越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民增收难。
第六,在您的带领下,攀登培育杂交种子新高峰的后来者越来越多。以您为代表的育种科学家群体,对此做出不少贡献,但别忘了农民也有自由选择种子的权利。
近些年来,我国种子战略混乱,对此,请您呼吁有关部门进行立法规定——保留30%的常规种子,确立10个县为常规种子种植区,设立国家种子粮库,等等。
我相信袁先生能听取相关意见,认真对待这样的呼吁。
作者:李昌平 (三农问题研究者)
刘石:致李先生一封公开信:给三农留几篇真正的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3c6ad90100svf3.html?tj=1
偶然看到本月27日“南方都市报”上发表的“致袁隆平的一封公开信:给农民留几粒真正的种子”,信里面错误的概念和错误观点甚多,特写此文以正视听。
李先生,
您好!我不是您的粉丝,因为对您所研究的“三农”问题的工作和成果了解不多。但我想就您的这封“公开信”所涉及的不正确的概念、观点和逻辑提出一些疑问和建议,算是商榷。
第一, 常规种子,杂交种子和转基因种子都是“真正的种子”,都可以种下去之后产生更多的粮食,无论你自己是否种植它或者喜欢它。所以不存在您信中所提及的常规种子是真正的种子,而杂交种子不是真正种子的问题;
第二, 农作物杂交技术是人类科技发展历史上一项伟大的进步,它不仅在水稻作物上,而且在玉米、油菜、蔬菜等作物上也被广泛应用,它给这些作物分别带来了30%-200%单产的增长。这项技术为人类的农业生产的繁荣和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这是一个学习和从事农业工作者应该了解的基本常识;
第三,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和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全世界科学界承认和尊重的杂交水稻的专家。我们从来不否认常规水稻的重要作用,但是您让已经80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放弃杂交水稻研究,去重新研究常规水稻,恐怕是思维出现了短路,也显得不够厚道;
第四, 中国的常规水稻现在大约有46%的种植面积,有两亿多亩,在中国水稻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您没有在北京平谷县为您在村子里种的三分地买到常规种子(非杂交和非转基因的种子),您不用为此特别感到不安。我可以安排给您邮寄一点过去,请告诉我具体的要求和邮寄地址;
第五, 中国农民在农业生产过度使用化肥,每亩平均用量是美国农民平均水准的1.7倍,这是事实。不过,这是由于我国现存的承包体制(过分追求短期效益)、耕作方式和管理水品落后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它与种植者种植杂交或者常规水稻没有必然联系。顺便说一句,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农民种植的也是杂交品种,包括杂交玉米和杂交油菜。他们的单产高,用化肥较少;
第六, 常规农作物品种也很重要,但是不要因此而排斥杂交农作物技术。没有先进的杂交技术和作物 - 不仅仅是杂交水稻,就没有办法保证中国乃至世界人类发展的需求和粮食安全;
第七, 常规水稻和杂交稻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市场。在目前的技术、生产和市场条件下无法互相取代。但是“杂交化”是未来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全世界农业界的共识;
第八, 杂交稻和常规稻应对自然灾害能力都很强。灾后补种作物(您信中所说的“翻秋”)最重要是看生育期。早稻生育期较短,巧合的是早稻中常规稻的比例比较大,所以就给您造成了常规早稻适合“翻秋”的错觉。其实,我们公司有很多杂交早稻,产量高、抗性好、生育期短,也很适合“翻秋”,(算是软广告),以后有机会给您介绍;
第九, 常规的水稻种子一般会更便宜一些,但是它也有单价虽然便宜,但用种量大的弱点,(因为常规稻分蘖能力差)。但是判断一个产品(种子)的好坏不是根据价格是否便宜,而是根据它的技术含量的高低,即“投入产出比”是否高 - 这才是农民最看重的。如果买一亩地的种子用10块钱,只能生产500斤粮食,而买另一亩地的种子用50块钱,却能生产1000斤的粮食,两相比较,哪一个划算?这就是好的种子,包括杂交种子和非杂交种子,在世界各国能够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第十, 种子战略储备十分重要,它包括常规的种子和杂交的种子。这要看当地农业种植和市场的需求,并不是只储备杂交种子,而不储备非杂交种子。您呼吁的保留30%的常规种子。感谢国家感谢党,据我所知,我国农业部门和种子部门在全国每个省都设有种子战略储备库(不是“种子粮库”),其储备的常规种子的比例要远远大于30%的比例,所以请您不必过于担心。
根据您的公开信的内容,您也做过一些与农业相关的工作,也感谢你对于水稻事业的关注。但是从你的公开信所反映的知识和观点来看,您似乎对于农业生产过程的许多关键环节和技术都不够了解,对于种子产业的行业状况也了解有限。您信中所反映出的不正确的概念和观点较多,逻辑也比较混乱。希望您能够近一步深入基层,加强学习,了解现代农业科研、生产和管理技术,拓展视野,与日俱进,给“三农”留下几篇真正的文章。
谢谢。
刘石(三农问题阅读者)
后记:请有关系的网友帮我将此文投稿到“北方乡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