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糯”小考
游修龄
南宋吴自牧的《 梦粱录》(1274)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记述当时临安(今杭州)社会生活的笔记。卷二十为物产部分,记录了南宋临安地区栽培的水稻品种9个:早占城,红莲,礌泥乌,雪里盆,赤稻,黄籼米,杜糯,光头糯,蛮糯。
又,南宋咸淳《临安志》(1268)物产部分也记有当时水稻品种,共10个,和《梦粱录》完全相同,另多出一个金钗糯,但《梦粱录》中的“杜糯”,在咸淳《临安志》中作“社糯”。杜和社字形相近,在传抄写刻中很易混淆,究竟杜和社以何者为正确呢?有同志推想杜者大也,杭州话大的音如杜,杜糯即大糯。笔者以为未必。
笔者所据的《梦粱录》是收入50代古典义学出版社出版的《东京梦华录》中,疑其印刷有误,于是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查阅了以下不同版本的《梦粱录》:(承古籍部崔富章同志协助查阅)丁氏刊《武林掌故》丛编本(第105-108册);槜李沈氏介石楼刊本;《学津讨原》第67一69册;知不足斋丛书第218-222册;《学海类编》第111-113册;《梦粱录》二O卷(《笔记小说大观》第四辑12一14册)。以上6种版本皆作“杜糯”。最后终于在最早的清初抄本《梦粱录》中查到,作“社糯”。该抄本是吴翌凰所批校,吴为清初苏州人,是版本的名家,他对社糯处没有批校,说明作社是正确的。这样,才与咸淳《临安志》一致起来。同时也说明误社为杜是由来已久了。
社有秋社、春社之分,社日是祭祀社神的日子。春社是祈求丰收的日子,秋社是报答丰收的日子。这里作为水稻品种的名称,当指秋社。因为某个品种的成熟期如与秋社相近,收了稻子,正好庆丰收,很自然会取社糯的名。在古代也有以社日前后作为作物播种日期的标准的。如《齐民要术•大小麦第十》中讲到播种期时说:“八月戊社前种者为上时;下戊前为中时;下戊后为下时。”这里的社前即秋社前。
秋社的日期是每年不固定的,因为秋社的算法是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同样,立春后第五戊日为春社)。古人计日用甲子干支。五戊共50日,但因立秋那天距戊日有远有近,所以五戊的变动在40多天到50天之间,因而秋社可能在秋分之前或之后。
古代水稻品种以生育期命名的的很普遍,如迟熟的品种名腊糯,早熟的名蝉鸣,中熟的名秋风糯,闪西风等。社糯顾名思义是一个秋分前后成熟的中熟糯稻品种。南宋四水潜夫著的《武林旧事》卷六记有当时临安城内出售的各色糕点名称的,其中有“社糕”和“重阳糕”,表明是一种应节日上市的糕点,取名社糕的用意和社糯实在完全一样。
又,南宋淳祐《玉峰志》(今江苏昆山)(1251)载有“社交糯”的稻名,浙江龙泉在明末清初也有“社交糯”的记载,可说是对社糯的一个注解,社交即接近秋社之交的意思。咸淳《临安志》的原文无点逗,作:“糯四种曰金钗曰社曰光头曰蛮”。笔者怀疑在“社日”之间是否脱漏一个“交”字?予以补入便成:“糯四种,:曰金钗;曰社交:曰光头;曰蛮。”最后一个蛮在浙江方言是晚的同音,蛮糯者晚糯也。
笔者查阅了12种宋代的地方志(包括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共记载了水稻地方品种30l个,内籼粳213个,糯稻88个。糯稻品种高达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26.7%),反映了古代糯稻品种资源的丰富和生产上种植糯稻的重要性。因为古代没有如现在的面包、饼干等西式点心,而中式的糕、饼、团、糍、粽、粥等花色品种繁多,都需要以糯米为原料,加以酿酒必须有优质糯米才能酿出如著名的绍兴老酒来。除了这两大项的消费,糯米在古代还有其他方面的大量需求(如建筑、造坟、裱糊等)。所以对糯米的品种很注意选择,使之多样化,以满足需求。
可是近几十年来,糯稻的面积一直缩减,糯米的供应只限于节日,以糯米作的糕点也很少见,随着面积缩减,糯稻品种资源也大量丧失,苏浙一带是历史上著名的糯稻品种产地,反而从国外引进糯稻品种。目前杭州市出售的黄酒不得不以粳米代替,而粳米的蛋白质含量高,酿成的酒容易混浊发酸,品质低下,只能酿低档酒,以粳代糯实在是一种浪费。至于高档的酒品,杭州州酒厂不得不到江苏、安徽等处购买糯米,长途运输到杭州,进行生产,又是一种浪费。历史上杭州地区一向栽培有名的酿酒品种,如与社糯同时的金钗糯就是一个著名的酿酒品种,嘉泰《吴兴志》说它是:“唯金钗糯细而长,尤宜酿酒。”明•黄省曾《稻品》说它:“其粒长.而酿酒倍多。”清道光《苏州府志》说它:“粒长宜酿酒。”但像金钗糯、社糯等都已成为文字记载,恐已名存实亡了。从社糯名称的小小考证联系品种的历史演变,也反映了品种资源保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