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马铃薯栽培历史、耕作制度和民族特色的地方品种资源


孙茂林1  李云海2   李先平1


(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昆明 650223;2.云南师范大学薯类研究所,昆明 650092)
 

 
[摘   要]云南在1848年前就有马铃薯的栽培记载。在现代史中经历了3次较大发展。复杂的地理、生态和气候环境形成了多样性的耕作制度。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内还保留着丰富多彩的、内地早已难见的马铃薯地方品种。这些具有民族性的品种,是宝贵的种质资源。
[关键词]马铃薯;栽培历史;品种资源;云南
 
THE HISTORY , PLANTING SYSTEMS AND NATIVE VARIETY RESOURCES
OF POTATO IN YUNNAN
SUN Mao-Lin1 , LI Yun-Hai2 , LI Xian-Ping1
(1.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unming 650223, China. 2. Root and Tuber Crops Institut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Abstract: 1848 Ago, Potato have been planted in Yunnan. The development of Potato ever been happened three experiences in the modern history . The various planting systems are formed, according to local geography, ecology and climate conditions specially. In the minority areas of Yunnan , many varieties that have been  few found in inland still are retained ,These characteristics varieties of minority are valuable germplasm resources of potato.
Key words: Potato, Planting history, Variety resources, Yunnan.
一、引言
云南省位于东经97°31ˊ~106°11ˊ,北纬21°8ˊ~29°15ˊ,地域辽阔,是高原山区省份。云南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适宜马铃薯的生长,是中国的马铃薯主产区之一。2002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348,000 hm2,居全国第5位,单产17,442 kg/ hm2,总产量607万吨,居全国第3位[1]。马铃薯作为重要的粮食、蔬菜、饲料和加工原料,已发展成为云南省继水稻、玉米、小麦之后的第四大作物。由于马铃薯对农业经济的促进和农民增收的作用明显,被云南省列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马铃薯传入中国的时间在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云南也有悠久的引种和栽培的历史[2 3 、4、5、6] 。云南在长期的马铃薯栽培中,根据高原特殊的立体气候,有效地利用了各地的热量、降雨、光照等气候资源,形成了适应不同季节和种植区域的耕作制度,使云南成为周年生产马铃薯的省份。生态的多样性和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在高寒山区、热带河谷区种植着许多各具特色的马铃薯品种类型。当内地马铃薯品种正在趋向单一化,在边疆民族地区还保存有大量宝贵的地方品种资源。
二、云南马铃薯的引进和栽培历史
云南是我国种植马铃薯较早的省份之一。清代吴其濬著《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卷六中说:“阳芋,黔、滇有之。绿茎青叶,疏密、叶大小、长圆形状不一,根多白须,下结圆实,压其根则根实繁如番薯,茎长则柔弱如蔓,盖即黄独也,疗饥救荒,贫民之储,秋时根肥连缀。味似芋而甘,似薯而淡,羹臛煨灼,无不宜之。叶脉如豌豆苗,按酒倄食,清滑隽永。开花紫筩五角,间有青纹,中擎红的,绿药一缕,亦复楚楚。山西种植为田,俗呼山药蛋,尤硕大,花色白。闻终南山岷,种植尤繁,富者岁收数百石云。”文中并绘有阳芋的素描图,就是马铃薯,这是中国马铃薯栽培史上的第一张马铃薯形状素描图(见图1)。按此记载,1848年已有不同品种,农民已采用培土、压蔓提高产量的栽培技术,据此可推断1848年以前云南就已引进马铃薯栽培。另据云南师范大

 

 
 
 
 
 
 
 
 
 
 
 
 
 
 
 
 
 
 


图1  吴其濬著《植物名实图考》中马铃薯(阳芋)的素描图
 
学王军考证,雍正九年(1726年)在云南省的《会泽县志》中就有马铃薯的记载。王军还从国际马铃薯中心社会学系道格拉斯·霍顿(Douglas Horton)博士的藏书中查证出有关云南马铃薯的描述,并叙述云南省昭通等地的马铃薯是由英国传教士于20世纪初传入。书中记载“1904年英国牧师哈瑞·帕森斯(Harry Parsons)夫妇从昆明坐滑竿去昭通,沿途几乎未见马铃薯种植。他们在昭通东面,一个叫做石门坎的苗族山村传教,看到山民常处于饥饿之中,每挖掘蕨根,捣碎浸水,取其淀粉充饥。1905年7月帕森斯写信向美国 Suttons 种子公司订购了一批马铃薯的实生籽。次年春播后得到一些较小的块茎,又经过一年的种植才得到较大的块茎,分发给当地群众种植。到1926年,当帕森斯一家返回英国时,从昭通到昆明沿途已见有大面积的马铃薯田块。”但疑点是,如果会泽县在1726年就有马铃薯的记载,其相邻的昭通等地1904年“沿途几乎未见马铃薯种植”的可能性不大。
马铃薯在云南广泛地被称为洋芋,其引进栽培无疑对全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土壤贫瘠、缺乏灌溉的丘陵和高寒冷凉山区不适宜水稻种植,甚至不适宜玉米生长的地方种植马铃薯亦可获得较高产量。这对于解决广大山区人民的温饱和发展山区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马铃薯生长的良好生态条件,云南省已发展成为中国马铃薯的主要生产地区。
自从近代马铃薯引进云南后,在现代史中,云南马铃薯生产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时期,第一次可以上溯到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退居重庆,沦陷区人民,包括大批技术人才纷纷转移到西南地区来,当时快速增加的人口对粮食需求造成很大压力,对此云南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大力扩种马铃薯。推广春、秋各种一季的二季栽培方式和南部冬季栽培,并把马铃薯与玉米、高粱、甘蔗、棉花、麦类等多种作物间作套种,增加复种指数,合理利用空间、光能和土壤肥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中马铃薯与玉米的套作最为广泛。推广了新品种小乌洋芋及后期的品种巫峡洋芋。这些技术措施对扩大推广马铃薯的种植起到很大作用。西南、西北各省高寒冷凉地区发展尤快,据估计,当时在西北和云贵诸省中,有些地区马铃薯占农民口粮的50%以上,这段时期是云南省马铃薯迅速发展的时期之一。
第二次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末。解放初期,国家制定了马铃薯《五年普及良种计划》,同时加强了品种改良等科研工作,栽培技术亦有所改进。1952年云南省薯类面积仅119,100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36%,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17%。1957年发展到190,200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65%,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5.80%。这段时期,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00hm2~150,000hm2。但从1958年至1960年三年间,由于自然灾害,粮食短缺,在特大自然灾害中,产量高、生育期短、抗逆性强的薯类作物在抗灾自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三年的自然灾害中,云南省薯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迅速增加,1958年、1959年、1960年种植面积分别达到
338,200hm2、296,800hm2、328,800hm2,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2.35%、11.01%、11.92%,三年产量分别占粮食总产量的8.70%、8.56%和8.37%,较1952年增加了一倍以上,是云南省薯类占耕地、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比重较高的三年。以后云南省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多年都保持在200,000hm2~250,000hm2的水平。这期间,原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从原民主德国引进的品种米拉(Mira)在云南的推广普及功不可没,曾经达到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的80%,对云南省马铃薯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
第三次发展大致在1998年后。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公路、铁路运输条件改善,交通不再成为制约山区商品马铃薯流通的障碍。淀粉、薯片、蔬菜马铃薯等现代马铃薯加工业的兴起,使商品马铃薯市场的需求量增加。云南毗邻东南亚的区位的优势和能够周年生产的有利条件,成为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主要马铃薯生产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冬季农业开发,马铃薯作为重要的推广作物。技术方面,云南自己新选育和推广了品种会-2、合作88、中甸红等,建立了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对提高马铃薯产量,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这段时期,上述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明显地使农民种植马铃薯收入增加,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从2000年以来,云南省马铃薯稳步发展,种植面积350,000hm2左右,单产15,000kg/ hm2以上,鲜薯总产量500万吨~600万吨。无论面积、单产和总产量都进入中国马铃薯生产的前列。纵观云南省马铃薯每次发展的成因历史,无不与自然的驱动、社会的变革和技术的进步密切相联系,但可以看出,唯第三次发展,处于最正常、最良性的发展状态,带动的是包括种植业、加工业、国内外贸易业以及物流业等整个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三、高原特色的周年耕作制度
云南马铃薯栽培的生态类型主要属于三种生态区域,即滇东北,滇西北高原生态区,划为大春作一季种植区。滇中山地生态区,划为多季作种植区。滇南、滇东南、滇西南河谷生态区,划为冬播作一季种植区。
云南省由于生态的多样性,农民根据自然条件,季节变化和社会经济的需要,采用了多种马铃薯的耕作制度,并有丰富的栽培经验,形成了马铃薯周年生产的格局,对调节市场供应起到很好的作用(见表1)。
1. 大春季栽培:最广泛和最大面积的山区栽培方式。每年3月~4月播种,5月雨季来临时出苗,8月~9月雨水减弱后可收获,大春季容易获得高产。品种中晚熟或晚熟。大春栽培季生产的种薯,除作为来年生产用种外,还供冬季播种生产用种。
2. 早春季栽培:在山区种植,又称为早洋芋。在高山区利用土壤结构好、夜间回潮、含水量高的特点,在2月份播种,到6月份可以收获。在滇东北、滇中局部地区有此栽培方式,栽培面积不大。品种中晚熟。早春季生产的块茎,由于收获时逢雨季、高温,留种较困难。
3. 秋季栽培:在滇中、滇东北山区或坝区的栽培方式。当短期作物收获后,在7月~8月初播种,11月末收获,称为秋作马铃薯。云南往往在遭受自然灾害的年份,如雨季来临太迟,玉米、烟草种不下去,就采用扩大秋播作物,如增加秋播马铃薯面积的补救措施。秋季栽培的时期较短,产量一般低于其它种植季节。品种中晚熟。秋季作生产的种薯,适宜作为来年大春种植季生产用种。秋播马铃薯栽培所用的种薯,可以是早春栽培收获的种薯,但有些需要催芽处理。
4. 冬季栽培:在滇南、滇西南、滇东南河谷或坝区的栽培方式。当大春作物收获后,10月左右播种,2月左右收获,称为冬作马铃薯。生产区域为终年无霜的热带坝区和低海拔干热河谷,产品用做蔬菜或食品加工原料,商品马铃薯价格较高。品种中熟。种薯基本由滇东北、滇西北、滇中高山大春栽培区调入。
5. 小春季栽培:该栽培方式被云南省热区最广泛采用,其面积仅次于大春栽培。小春栽培马铃薯12月末~1月初播种,可以避过1月、2月发生的霜冻危害,4月末左右收获,补充淡季蔬菜。小春作马铃薯在云南是被称为“小春抓钱、大春抓粮”的重要作物。品种中熟或中晚熟。种薯多数需要从滇东北、滇西北、滇中高山大春栽培区调入。
表1 云南马铃薯周年生产表
Table 1 Month from Sworn to Harvest in
 Annual Different Planting Season in Yunnan   
 
月份
M.
1月
Jan.
2月
Feb.
3月
Mar.
4月
Apr.
5月
May
6月
Jun
7月
Jul.
8月
Aug.
9月
Sep.
10月
Oct.
11月
Nov.
12月
Dec.
大春
 
 
播种
 
 
 
 
 
收获
 
 
 
早春
 
播种

 
 
收获
 
 
 
 
 
 
秋季
 
 
 
 
 
 
播种

 
 
收获
 
冬季

收获
 
 
 
 
 
 
 
播种
 
 
小春

 
 
收获
 
 
 
 
 
 
 
播种
间作套种是滇东北、滇中和平坝地区广泛采用的栽培方式。马铃薯与玉米套种是大春季最普遍的栽培方法,利用马铃薯茎杆矮、生育期短的特点与高杆作物玉米套种,马铃薯收获后,有的地方还播种胡萝卜等其他作物。玉米到9月~10月收获。其它方式还有小麦套种马铃薯等。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照、温度,提高复种指数。
四、高原和民族特点的地方品种资源
中国西南山区位于低纬度高原。特殊的光照、温度和降雨期等气候条件和立体生态环境,构成了与北方平原地区迥然不同的马铃薯品种类型。云南无论春季、秋季还是冬季均有马铃薯栽培的生产状况,使得品种必须适应各种气候、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的要求,因此,云南具有丰富的马铃薯品种资源。广泛种植的重要品种有米拉、合作88、会-2、中甸红、威芋3号、河坝洋芋、克疫等大春季、秋季、早春季品种;有些品种不仅在高山大春季可以栽培,还适应在热区冬季和小春季种植,如会-2、大西洋、中甸红、米拉、威芋3号、乌峡洋芋等品种。
云南省长期以来,各地保留着丰富多彩的、内地早已难见的地方品种,这些品种一般局限在各少数民族区域内,当地常以品种块茎的形状、颜色或产地的地名命名,而且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在海拔3000m的迪庆高原藏族地区,品种有格咱白、尼西紫、中甸红等;在海拔2000m~2500m的滇西北高原白族地区有品种鹤庆红、剑川红等;纳西族地区有老鼠洋芋等;在海拔2000m~2500m的滇中高山彝族地区有品种转心乌、洋人洋芋、宣威粑粑洋芋等;在海拔1600m左右的文山壮族地区有品种文山紫心等。性状独特,有的长似牛角,有的肉质呈紫色或红色。这些高海拔温带、亚热带区栽培的地方品种是大块茎的马铃薯品种。在海拔1000m左右的滇南彝族、哈尼族地区有小糯洋芋、景东小洋芋、鞋底洋芋、景谷本地洋芋、瓦壳洋芋;滇西南的傣族、苗族、彝族地区有澜沧小洋芋、盈江小洋芋、兰坪江红、梁河小厂洋芋等,这些在热带、亚热带区栽培的地方品种块茎很小,每个块茎重仅10多克。在边远山区的集市上,可以看到买卖马铃薯是以多少钱一碗(每碗数十个),或多少钱一堆(每堆十多个)交易。热区马铃薯品种耐热、耐旱,风味好。在全国和云南内地大部分主产区,马铃薯种质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这些具有民族性的品种,是宝贵的种质资源。
 
文章承蒙章楷研究员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编. 2001年、2002年中国薯类的生产概况. 见:中国农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003.
2. 佟屏亚,赵国磐. 起源与传播,引进与改良.见:佟屏亚,赵国磐主编.马铃薯史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1,1-47
3.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 马铃薯的起源、分类与传播.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主编,中国马铃薯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5-11.
4. 王军. 在云南发展马铃薯生产的特殊意义[J]. 马铃薯,1980,2:29-34.
5. 李云海,张勇飞. 云南省马铃薯科研与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 见陈伊里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国马铃薯产业[M].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17-22.
6. 孙茂林主编.  云南薯类作物的栽培历史,云南薯类作物的研究和发展[M]  南科技出版社, 昆明,2003,2-36.
 
 
 
 
 
作者简介:孙茂林,1953生,研究员,籍贯山东,研究方向,马铃薯品种资源,晚疫病防治和产后技术等。发表论文30多篇,主编出版专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