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蜡虫的养殖及白蜡的西传
龙 村 倪
(台湾综合研究院,台湾 淡水)
[摘 要]蚕、蜂与白蜡虫是中国著名的三大养殖昆虫。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俗称蜡虫,白蜡(Cera chinensis,也称虫白蜡)实即白蜡虫的分泌物,为中国特产。中国放养蜡虫,始於九世纪前,宋、元间已有正确详实的文献记载,至明时大盛,川滇、湖广、江浙均有养殖。在清朝及民国时期中国西南仍有大规模养殖,成为一种生产昆虫化工产品的“昆虫工厂”。在近代石油蜡与启前,中国白蜡(Chinese wax)独放异彩,新近因昆虫蜡性质独特而优异,又有渐起之机。本文探讨了中国养殖蜡虫的历史和养殖蜡虫事业的发展和白蜡西传欧洲的过程,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经济昆虫养殖史奠定基础。
[关键词]白蜡虫;白蜡;中国白蜡
[中图分类号]S-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459(2004)04-0000-00
The Culturing of Ericerus pela (Chavannes) in China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wax into Europe
Lung Tsuen-Ni
(Taiwan Research Institute,Danshuei,Taiwan)
Abstract: Waxes are divided into animal, vegetable and mineral types. Animal waxes include beeswax, produced by the wax glands of bees and other insects. The Chinese wax scale [Ericerus pela (Chavannes)] is an insect which has been breed in China for commercial wax production for over a thousand years. The males of the Chinese wax insect are probably the best known wax producers. They secrete large amounts of pure white wax on host trees, such as Ligustrum lucidum (Aitton), Fraxinus chinesis (Roxburgh), etc. the technology used cultureing the wax scale was recorded in detail in a book published in the 13th century, but the production of insect wax can be dated back much further to the 3rd century A.D. Chinese wax scale was first introduced into Europe in 1615 and got its species name Coccidae pela in 1848, later modified to the present name.Chinese insect wax (Cera chinensis) farming is a lucrative and highly important business in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of China, especially for the minority peoples.
Keywords:Ericerus pela (Chavannes);Cera chinensis;Chinese wax
中国人在世界昆虫养殖史上最大的成就是养蚕。丝绸不仅是中国的特有产品,名扬四海,而且“丝”也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中国养蚕,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了5000年以上的历史,到目前为止,仍为最重要的一种经济养殖昆虫。中国人除传统的养蜂、养蚕外,还养殖几种非常独特的“经济昆虫”(economic production insects)(亦称“资源昆虫”,resource insects),其中最著名的如养白蜡虫取蜡(昆虫蜡的重要来源之一),养五倍子(蚜虫的一种)作为药用和养紫胶虫取胶等等。
这些特有的昆虫养殖,不仅在世界昆虫养殖史上地位不凡,有些还是中国所特有的,别处少见,但因介绍不多,较少受到国际昆虫学界重视。昆虫养殖十分不易,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已对昆虫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昆虫的生活史和自然环境的依存关键,都能加以适当掌握,这是中国对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另一项贡献,但少为人知,研究不足。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未来的生命科学、自然生态学、遗传工程学上还有很大潜力,承先启后,正是研究科学技史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白蜡虫与虫白蜡
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为昆虫中的一种介壳虫,雌雄异形。雌虫发育成熟后营固定生活;雄虫有一对翅,但生命短促,在野外不易发现。分泌蜡主要靠白蜡虫幼虫,一龄雌幼虫全不泌蜡;二龄雌幼虫能分泌微量蜡粉。一龄雄幼虫能分泌微量蜡丝;白蜡虫产蜡以来自二龄雄幼虫为主。白蜡虫甚小,形似浮尘子,靠口针插入植物叶或枝吸取养分营生,蜡乃管状腺泌出之新陈代谢产物。白蜡虫在我国能大量繁殖,受精雌虫在寄主树枝条上越冬,一年一代,因产蜡量丰,乃成为我国重要资源昆虫中之一。雄幼虫分泌蜡丝,蜡丝不断增加结成蜡花,后期虫体完全被蜡花所包埋,最后雪白蜡花乃将枝条全部或大半部包裹,此时即可进行采蜡,此即虫白蜡,习称白蜡,因为是我国特产,西洋人直呼为中国蜡(Cerachinensis, Chinese wax)。因为我国利用虫白蜡最早,知养殖白蜡虫已有千多年历史,所以白蜡虫学名中之称名“Pela”即采湖南方言“白蜡”之语音而订定,为拉丁文“白蜡虫”学名。
中国用蜡历史长久,已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蜡料主要来自两种昆虫蜡,即黄蜡(蜂蜡)和白蜡(虫白蜡)。
蜂蜡(beeswax)乃工蜂分泌以作蜂窝者。蜂蜡质轻,不溶於水,熔点低(63℃),故可於“取蜜后炼过,滤入水中,候凝取之”,因色黄,故我国习称其为黄蜡(yellow beeswax)。古代及中古除供浇烛照明及制蜡烛外,亦供脱蜡铸造、蜡染、蜡艺等多种传统工艺用。白蜡近代虽可由黄蜡经精炼漂白而得,但传统所称白蜡实与黄蜡不同源。白蜡乃白蜡虫雄幼虫所分泌,因白蜡虫乃中国特有之资源昆虫,故西洋人特称此种虫蜡为中国蜡(China wax,Chinese white wax)。虫白蜡质轻,比重0.97,熔点(82.9℃)较蜂蜡略高,是动物蜡中熔点最高者,色白或微黄,故称“白蜡”,以示有别於黄蜡。所以白蜡乃“小虫所作”,“黏敷树枝”,“至秋刮取,以水煮溶,滤置冷水中”,即可凝块收取。白蜡用以制蜡烛,因熔点较高,“不淋”,故尤胜黄蜡,价亦倍之。白蜡在明代时用量大增,已取代蜂蜡而为制蜡烛之主要原料。
二、中国养殖白蜡虫历史的回顾
虽然公元3世纪时“白蜡”一词已见诸魏晋间人所辑之《名医别录》,但现所知记载白蜡虫养殖及白蜡生产情形者仍以宋、元间人周密著《癸辛杂识》(1282~1296年间成书)为最早。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白蜡”录云:
江浙之地旧无白蜡,十余年间有道人自淮间带白蜡虫子来求售,状如小芡实,价以升计。其法以盆桎树(桎字未详),树叶类茱萸叶,生水傍,可扦而活,三年成大树。每以芒种前以黄草布作小囊贮虫子十余枚,遍挂之树间,至五月则每一子中出虫数百,细若蚁蠓,遗白粪於枝梗间,此即白蜡,(虫)则不复见矣。至八月中始录而取之,用沸汤煎之即成蜡矣(其法如煎黄蜡同)。又遗子於树枝间,初甚细,至来春则渐大,二三月仍收其子如前法,散育之,或闻细叶冬青树亦可用。其利甚博,与育蚕之利相上下,白蜡之价比黄蜡常高数倍也。
可见,在公元13世纪末我国白蜡虫之养殖已自华北淮河一带扩大至江南,所述之白蜡虫寄主树有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Roxburgh)]、女贞[Ligusturm lucidum (Aitton)等。女贞俗称冬青树,常绿灌木,在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及华中均有分布,因最适於挂虫,所以简称虫树或蜡树。女贞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称贞木,“因叶冬不凋,若有节操,故有贞名”。女贞树之繁殖以采种育苗为主,但亦可插枝,即“可扦而活”。
明代诸书记载虫白蜡者渐多,汪机《本草录编》、李时珍《本草纲目》及徐光启《农政全书》均有。李时珍《本草纲目》卷39《虫部卵生类》“虫白蜡”条云:
唐宋以前浇烛入药,所用白蜡皆蜜蜡也。此虫白蜡则自元以来人始知之,今则为日用物矣。四川、湖广、滇南、闽岭、吴越、东南诸郡皆有之,以川滇衡永产者为盛。
……其虫大如虮虱,芒种后则延缘树枝,食汁吐涎,黏於嫩茎,化为白脂,乃结成蜡,状如凝霜。处暑后则录取,谓之蜡渣。若遇白露,即黏住难刮矣。其渣炼化滤净,或甑中蒸化沥下器中,待凝成块,即为蜡也。其虫嫩时白色作蜡,及老则赤黑色,乃结苞於树枝。初若黍米大,入春渐长大如鸡头,子紫赤色。累累抱枝,宛若树之结实也。盖虫将遗卵作房,正如雀壅螵蛸之类,尔俗呼为蜡种,亦曰蜡子。子内皆白卵如细丝,一包数百。次年立夏日摘下,以荷叶包之,分系各树。芒种后苞拆卵化,虫乃延世叶底,复上树作蜡也。树下要洁净,防蚁食其虫。
又有水蜡树,叶微似榆,亦可放虫生蚁,甜槠树亦可产蜡。
此段对蜡虫生活史及白蜡采制法记载详实。虫蜡为我国西南特产,虫种以云南昭通、川康西昌、广元、大巴山一带最著名;产蜡则以四川乐山、峨嵋为中心。四川产者又特称“川白蜡”,今尚有大量产出,以供工业用途。
徐光启因亲见蜡虫放养,又关心农政,故在所著《农政全书》中有极精到之解说。《农政全书》卷38《种植》“女贞”条云:
女贞收蜡有二种:有自生者,有寄子者。自生者,初时不知虫何来,忽遍树生白花(枝上生脂如霜雪,人谓之花),取用炼蜡。明年复生虫子,向后恒自传生,若不晓寄放,树枯则已;若解放者,传寄无穷也。寄子者取他树之子,寄此树上也。其法:或连年,或停年,或就树,或伐条。若树盛者,连年就树寄之,俟有衰顿,即斟酌停年,以休其力。培壅滋茂,仍复寄放,即《宋氏杂部》所谓“养一年,停一年”者也。伐条者,取树裁径寸以上者种之。俟盛长,寄子生蜡,即离根三四尺,截去枝干,收蜡,随手下壅。冬月再壅,明年旁长新枝芽蘖。以后恒择去繁冗,令直达。又明年,亦复修理,恒加培壅。第三年,可放蜡子。四年再放,五年复放。迨收蜡,仍剪去枝。如是更代无穷,此所谓“经三年,停三年”者也。
凡寄子皆於立夏前三日内,从树上连枝剪下,去余枝,独留寸许,令子抱木,或三四颗,乃至十余颗,作一簇;或单颗,亦连枝剪之。剪讫,用稻谷浸水半日许,洒取水。剥下虫颗,浸水中一刻许,取起用竹箬虚包之。大者三四颗,小者六七颗,作一苞,韧草束之,置洁净瓮中。若阴雨,顿瓮中可数日。天热,其子多并出,宜速寄之,视枝大小斟酌之,枝大如指者可寄;枝太细,杆太粗者勿寄也。寄后数日间,鸟来啄箬包攫取子,勤驱之。天渐暖,虫渐出苞。先缘树上下行,若树根有草,则附草不复上矣,故树下须芟刈极净也。次行至叶底栖止。更数日,复下至枝条,啮皮入咂食其脂液,因作花。细略虫出书,即取下苞,视有余子,并作苞,别寄他树。
秋分后检看花老嫩,若太嫩,不成蜡,太老不成蜡,太老不可剥矣。剥时或就树,或剪枝,俱先洒水润之,则易落。乘雨后,或清晨带露华采之尤便。次取蜡花,投沸汤中熔化。候稍冷,取起水面蜡,再煎,再取滓沉锅底,匀去之,若蜡未净,再依前法煎澄之。既净,乘热投入绳套子,候冷牵强起之,成蜡堵也。
此段女贞寄子、剥花煎蜡非仅是400年前的史料,而且是蜡虫放养经验之实录,贵过珍宝,故全录如上。徐光启对不同地区白蜡虫作蜡与作子(虫种)之相关变化亦有解说,迄今仍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卷19《木类》“女贞”条“附放蜡法”则全部引录《农政全书》,了无新义。
元、明、清各代古籍中对白蜡虫的寄主植物、产地、虫的生态和习性、采蜡和制蜡过程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不明白的只有两点:蜡是一种分泌物;雄虫作蜡、雌虫不作蜡。
公元3世纪前后我国已有自白蜡虫收蜡之记载,但此白蜡可能尚为天然产出而非养殖采收者,后来在了解并掌握白蜡虫的生活史和生态习性后,始逐步进行养殖,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养殖昆虫。在广大的西南地区有专业的“蜡农”,也有以之为副业的生产者,其中少不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贡献,目前仍欠深入研究及发掘,如能明瞭其历史发展过程,实可作为未来推展昆虫产业的借鉴。
三、白蜡虫的西传
中国人养殖白蜡虫已有上千年历史,世界上最早,约于19世纪中叶传入欧洲,西方世界始知有“中国蜡”,随后“中国蜡”也成为中欧贸易中的一项中国特产品。现代因石油蜡的兴起,白蜡已少市场,挂虫收蜡已走入历史,难以复存。
19世纪是生物学大跃进的时代,有关昆虫的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在欧洲成为一时显学,而昆虫学家对昆虫标本收集的触角更是遍及全世界,当然也扩及到中国。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年至1910年的70年间外国有组织来华进行生物考察的团体不下数十次,长居中国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传教士也有很多人从事昆虫的研究。此时中国现代“昆虫学”尚处于萌芽阶段,其成就自难与西方现代生物学相抗衡。中国现知昆虫约25000种,其中95%以上是由外国人命名的,中国人自己命名的尚不足5%,但这个现象正在逐步改善。现在白蜡虫的学名Ericerus pela (Chavannes)就是沿自法国汉学家沙畹[1]于1848年用“白蜡”的湖南音最早命名的。
欧洲人最先知道中国有白蜡虫的是耶稣会会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2]。根据《中国农书》的记载,他在1651年述及中国东南各省取“白蜡”的事情。18世纪中叶中国饲养白蜡虫的消息传到了欧洲。1853年罗刻哈特(W.Lockhat)从上海将白蜡的样品连同白蜡虫送到英国以供研究。利希陀芬(Ferdinand von Richthafen)[3]绘有中国最早的现代地质图,于1872年在四川学到取白蜡的方法,载在他的旅行的书信中。
欧洲在16、17世纪时期制蜡烛也是一种重要手工业,而制烛原料主要来自蜂蜡(即黄蜡),同时也使用白蜡(white wax)一词,并认为“白蜡”是由“黄蜡”漂白而成,这与中国早期对“白蜡”因瞭解不深而误解相同,后来才正确认识白蜡(虫白蜡)是不同于黄蜡(蜂蜡)的另一种昆虫蜡。
初期东西方的白蜡贸易可能经日本转口,因为当时的欧洲人认为日本也是白蜡生产国,而且是由一种树木所产,是一种“植物蜡”。后来经过在华耶稣会士的介绍和欧洲昆虫学者的研究,始弄清楚白蜡由昆虫所产,因来自中国,特称为“中国蜡”,拉丁文则为Cera chinesnsis,是一个专名。
法国汉学家沙畹1848年为白蜡虫所定的种名Coccus pe-la现在已不用,现在所用的正式学名为Ericerus pela(Chavannes)。Chavannes就是沙畹,沙畹当时所用的“白蜡”湖南发音“Pe-la”则继续沿用至今,并成国际昆虫专用学名。同时由白蜡所产的蜡也特定名为“中国蜡”(Cera chinensis ,cera拉丁文“蜡”,chinensis 拉丁文“中国”;英文则直称Chinese wax)。至此不仅“白蜡虫”跃引国际舞台,“中国蜡”也随之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中国著名的名销商品,此一趋势迄今不衰,而且还有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值得珍视。
四、“傜斑布”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蜡虫养殖生产
“斑缬”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蜡染印花布,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妇女最擅长,普及于西南广大地区,是妇女们的基本服饰布料。
斑缬俗称斑布,就是印花布,乃古所称“缬”之一种。“染斑”以我国西南傜族人民最善为,故又称“傜斑布”;又因防染以蜡,故又称“蜡缬”。蜡染和以蜡作镂染均为印染技术中以蜡防染之一类,此类技术在现代织品染印工业及工艺家手中仍多有应用。我国印花布的历史发源极早,但文字记载印染法者则首见于宋代。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著者自序署淳熙戊戌,1178年)卷6《服用门》有“傜斑布”一条,云:
傜人以蓝染布为斑,其文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溶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故夫染斑之法,莫傜人若也。
此段实乃染斑法之最好说明。唐代时“斑布”乃贡品,据我国现存最早方志之一《元和郡县图志》卷30《江南道六》夷州、南州(巴郡)、开元(713~741)贡赋中均有“斑布”一品,可见斑布在我国唐代时已极负盛名。
又据南宋·朱辅《溪蛮丛笑》(1195)“点蜡慢”条云:
溪洞爱铜鼓甚于金玉,模取鼓文,以蜡刻板印布,入靛缸渍染,名点蜡慢。蜡出山不经伪者名光面蜡,作伪者杂以粟。
此段所叙即蜡染。先摹取铜鼓纹饰,再刻成蜡板,然后印花染渍。“靛”即蓝靛。“慢”即幔,帐也,幕也。所以“点蜡慢”即蜡染锦屏类织品。有学者指出“粟”在南方为大米,粒白而硬,掺杂于蜡以作伪,则此蜡应为虫白蜡。溪蛮即《后汉书》所谓“五溪蛮”,乃指今广西一带的少数民族。现存日本正仓院的我国唐代“树木象羊蜡缬屏风”(四扇)也是“点蜡幔”之一类。我国壮族人民目前仍用此法染布,蓝底白花,清爽明目。
西南地区是我国白蜡的主产区,其中四川产量最高,占全国总产90%以上;其品质尤佳,特称“川蜡”或“川白蜡”。清朝时,西南地区已形成一大白蜡生产基地,生产技术成熟,运售转销机制健全,并且远销欧洲,盛极一时。
19世纪初,四川凉山地区的白蜡虫的养殖兴运销上已形成一套完整系统,不仅在“虫子、挂放”上分工,也有“虫园、虫市”并对相关买卖定有条规,质押与当也有规范,还刻碑以示公正。
白蜡虫与白蜡生产一直是我国西南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经济行业,我们不仅要珍惜这种传统,还应更科学的、更合乎生态环境的、更能持久永续经营的,奋力振兴这一上千年的民族传统。当然仅靠“挂虫收蜡”,已不再能产生任何有经济价值的效益,其未来研究、发展、经营必须另辟蹊径,从生物科技(Biotechnology)、分子生物(Molecular Biology)、遗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 )的新观点去找寻突破及新机会。
五、结论
我国用蜡历史之远,而且用途多种多样。脱蜡铸件以战国时曾国器盘尊最古,为公元前5世纪之青铜精品。蜡染花布为我国西南民族之传统工艺,现出土者以汉代传入蜡染织物最珍贵。以蜡砑光之硬黄纸手写卷子,敦煌石室已现世极多,为写经名纸,唐时已极盛行。蜡烛亦始于汉,但西晋以后使用始多,至唐代时方渐普及于民间照明,明代时白蜡用于制烛则已取代黄蜡。其他蜡工艺品、蜡封、蜡抛等应用,见诸文字者,多在西晋时期或销后。
昆虫蜡为我国古代用蜡之主要来源,昆虫蜡除蜂蜡外即虫白蜡,蜂蜡乃工蜂分泌以筑蜂巢者,蜂采百芳而酿蜜于巢。炼蜜,蜡为蜜渣,故蜂蜡又称蜜蜡,古时用蜡多由此出。因蜜蜡色黄,唐以后习称黄蜡。虫白蜡乃由白蜡虫所作,白蜡虫俗称蜡虫,原产地在我国西南,为我国所特有之养殖昆虫。虫白蜡色白,习称白蜡,“白蜡”因为是中国的特产,所以西方直称其名为“中国蜡”(Chinese wax)。黄蜡与白蜡二名在唐时已分用,《元和郡县图志》开元贡赋中即分有黄蜡与白蜡二者。
目前蜂蜡仍用于化妆品配料,白蜡则用于精密铸模、高档次化妆品配料等特殊用途,至于蜡烛则已由价廉之石油蜡取代。
由用蜡历史之考察,不仅可增加对我国昆虫养殖史之了解,亦可加深对我国技术工艺发展史之认实。笔者认为中国少数民族在昆虫养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杰出而惊人的贡献,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但未能受到应得的评价与重视,希望未来大家能携手合作,推动中国昆虫养殖史的研究,并在西部大开发的前进路途上,为中国宝贵的昆虫资源开拓新的方向,做出有益的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周尧. 中国昆虫学史[M]. 西安:天则出版社,1988.
[2]王思明,周尧. 中国近代昆虫学史[M]. 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5.
[3]龙村倪. 黄蜡、白蜡及中国用蜡技术史[A]. 见:吴嘉丽,叶鸿丽. 新编:中国科技史—演讲文稿选辑(下)[C]. 台北:银禾文化事业,1990.
[4]李迪. 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通史卷[M]. 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1996.
[5]黄承宗. 谈凉山历史上的白虫养殖业[J]. 农业考古,2000,(3).
[6]May R. Berenbaum. Bugs in the System-Insects and Their Impact on Human Affairs[M]. Perseus Books, Reading, Massachusetts,1995.
[作者简介]龙村倪,男,台湾综合研究院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沈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