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臼

乌臼,为落叶乔木,是一种油料树种,种壳外层的白穰,可制成臼脂(皮油),徐光启书中称为“白油”,种仁可榨取青油,现皆为工业用油,宋代已开始了桕油的使用。宋庄绰的《鸡肋编》提到的各地油类时提到。如河东(今山西)的大麻油、陕西的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山东的苍耳子油、江湖的桐油,还有旁毗子油、广南和浙江处州、婺州的乌桕子油,颍州的鱼油等。[1]

宋代乌桕树已有人工栽培。辛弃疾,临江仙,第1959页 第5首:“手种门前乌桕树,而今千尺苍苍。田园只是旧耕桑。杯盘风月夜,箫鼓子孙忙。七十五年无事客,不妨两鬓如霜。绿窗お地调红妆。更从今日醉,三万六千场。”

浙江是桕油的重要产地,《癸辛杂识》续集下有“陈谔捣油”一说,说陈谔在任越学正期满之后,往婺之廉司取解由。归途偶憩山家,有长髯叟方捣桕子作油。(中华书局,1988年,204页)[]蒋子正《山房随笔》中也有类似记载,不过桕油改成了桐油。(转见《中国科技史资料选编:农业机械》,清华大学出版社,278页)而在徐光启时代主要用作照明用的燃料。“乌臼”一节,首先阐述了乌臼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接着介绍了种乌臼的方法,指出乌臼不须种,野生者甚多,但必须借助于嫁接才能中用,否则采用折枝的方法亦可,最后是讲乌臼子的采收与加工。(《农政全书·种植·木部·乌臼》)

徐光启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篇幅来介绍女贞和乌臼这两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呢?除了前代农书对这两种作物的忽略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着眼于备荒。因为日常人们用以照明燃料的都是一些草本油料作物,如麻、豆、油菜之类,徐光启想通过利用“荒山隙地”,栽培一些木本油蜡植物,为大众广开油源,供应照明资料,“省麻菽以充粮,省荏、莱之田以种谷。”(《农政全书·种植·木部·乌臼》)用白蜡制烛,可以免“淋”,可以从两方面节省油的消费量。因此,女贞、乌臼的种植,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1] 庄绰,鸡肋编,卷上,中华书局,1983年,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