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所谓的“文化”其实就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习惯。亚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与亚洲自身固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造福于亚洲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亚洲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本身就包含了许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经验与教训。亚洲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民以食为天”,亚洲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都在亚洲,同时它们又都是农业古国。从农业文化遗产这一视角,总结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国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探索出一条具有亚洲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处理好发展与文化遗产的关系。

虽然亚洲的一些国家,如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都开展了对本国农业历史的研究多年,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农业遗产研究就以服务当时的农业建设为目标,1994年印度YL Nene博士等注册设立亚洲农史基金会(AAHF),就以致力于南亚和东南亚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鉴于农业在亚洲的重要地位,我们选择农业文化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旨在通过农业历史变化趋势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揭示影响亚洲农业可持续发展走势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并对亚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展望。但面向全亚洲的农业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尚未展开,短期内全方位地开展亚洲农业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也不可能,于是我们选择东亚、南亚和西亚作为研究对象,以我为主,邀请相关的在这个领域内卓有成效学者,采用命题作文的方式,就相关议题展开讨论交流。

2009812-13日在北京我们成功地组织了一次有中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学者参加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会议正式代表20人,其中国外代表4人,国内16人,收到论文15篇,外国学者提交的论文5篇,国内学者论文9篇,国外留学博士生论文一篇。来自中科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的部分同学旁听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代表不多,但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ANDREW MURRAY WATSON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经济系荣誉教授,也是国际知名的西亚农业史专家,他所著的Agricultural Innovation in the Early-Islamic World.  The Diffusion of Crops and Farming Techniques, 700-11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他这次提交了两个报告,分别是:“古代伊斯兰国家的农业创新,如何发生?为何发生?又是如何,为何终结?”;“持续不变的与可持续的西亚农业: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两个报告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毕生研究、实践与思考的结晶。大阪经济大学德永光俊Prof.TokunagaMitsutoshi教授,长期致力于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农业历史研究,并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考察农民对于自然的态度,同时展望日本农业的未来,此次会议他提供了“东亚日本农法的变革与持续”的论文。韩国釜山大学崔德卿教授是研究韩国和中国农业历史的专家,也是釜山大学中国研究所的创所所长,这次他提交了《韩国农业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根蟠研究员是中国经济史和农业史的权威,他在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方面有大量的研究,这次提交的报告是“《陈旉农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李成贵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他一直关注国家与农民的问题。此次会议上他提交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在现代社的适应性”的报告。提交了论文却因行程安排未能与会的Y L Nene是印度亚洲农史基金会Asian Agri-History Foundation的主席,他和他的机构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农业遗产与可持续农业的研究,这次提交的报告是 Some Classics on Agriculture and Their Relevance Today in Cultivating Medicinal and Aromatic plants印度古典文献中有关农业的论述及其与今日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栽培的关联。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及自然资源所闵庆文研究员近年致力于农业遗产的动态保护,在本次会议上他提交了农业遗产的动态保护途径的论文。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和中国农业博物馆的专家和学者。他们都在各自领域里卓有成绩。政策所王毅研究员副所长,也是亚洲可持续发展项目的主要协调人,介绍了亚洲可持续发展项目的情况,并代表院领导对于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这是在国内举办的首次以亚洲农业历史和文化为研讨对象的学术会议,在国外也非常少见。此前虽有中日韩农史会议,也仅是以东亚为研讨对象。这次会议则囊括了东亚、南亚和西亚。会议代表除宣读各自的论文之外,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尽管会前在联络与会者时,有选择地挑选参会者,并采用命题作文式,要求参会者按照会议主题提供论文,但从收到的论文和报告的情况来看,讨论的话题仍然是比较分散的。这也与文化的多样性及学者们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同所致,但并不因此影响到在某些问题上的所取得的成果。

会议之后,我们与国外的学者继续保持联系,修改论文,20103月我们再次邀请到ANDREW MURRAY WATSON到所进行学术交流,38日他面向公众做了题为“未来世界的粮食供应——2050年前后我们如何养活自己?The Future of the Worlds Food Supply--How Will We Feed Ourselves Around 2050?”,本书也将其一并收入其中。

感谢所有会议的参与者,感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所长、政策所王毅副所长、陈劭锋副研究员、感谢为这次会议成功举办付出辛劳的彭冬玲女士、史晓雷先生等。(曾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