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勢之宜篇第二

   

    夫山川原隰①,江湖藪澤②,其高下之勢既異,則寒燠肥瘠各不同。大率高地多寒,泉冽而土冷,傳所謂高山多冬,以言常風寒也;且易以旱乾。下地多肥饒,易以渰浸。故治之各有宜也。

    若高田視其地勢,高水所會歸之處,量其所用而鑿為陂塘,約十畝田卽損二三畝以潴畜水;春夏之交,雨水時至,高大其隄,深闊其中,俾寬廣足以有容;隄之上,疎植桑柘,可以繫牛。牛得涼蔭而遂性,隄得牛踐而堅實,桑得肥水而沃美,旱得決水以灌溉,潦卽不致於瀰漫而害稼。高田早稻③,自種至收,不過五六月,其間旱乾不過灌溉四五次,此可力致其常稔也。又田方耕時,大為塍壟,俾牛可牧其上,踐踏堅實而無滲漏。若其塍壟地勢,高下適等,卽合之,使田坵闊而緩,牛犂易以轉側也。   

    其下地易以渰浸,必視其水勢衝突趨向之處,高大圩岸環遶之④。

    其欹斜坡陁之處,可種蔬茹麻麥粟豆,而傍亦可種桑牧牛。牛得水草之便,用力省而功兼倍也。

    若深水藪澤,則有葑田,以木縛為田坵,浮繫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種藝之。其木架田坵,隨水高下浮泛,自不渰溺⑤。《周禮》所謂「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是也⑥。

    芒種有二義,鄭⑦謂有芒之種,若今之黄綠穀⑧是也;一謂待芒種節過乃種。今人占候,夏至小滿至芒種節⑨,則大水已過,然後以黄綠穀種之湖田。則是有芒之種與芒種節候二義可並用也。黄綠穀自下種至收刈,不過六七十日,亦以避水溢之患也。

    稻人掌稼下地⑩,以畜水,使其聚也;以坊止水,使不溢也;以遂均水,使勢分也;以列含水,使其去也;以澮寫水,溝之大者也。其制如此,可謂備矣。尚何水溢之患耶。

《詩》稱「多黍多稌⑾」,以言高下咸得其宜。今雖未能盡如古制,亦可參酌依倣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據《爾雅》,廣闊而平的地叫做原,較低而濕潤的地叫做隰。

    ②  水所匯聚的地方叫做澤,如太湖亦稱震澤,鄱陽湖亦稱彭瀑。大澤曰藪。 

    ③  《知不足齋叢書》本作「旱稻」,當是「早稻」之誤。因為這裏說的是水田,而且從稻的生長期來看,也是早稻。

    ④  這裏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用隄岸擋水,使水不致衝進田内,而循着一定路綫或溝渠向下流。另一種是用圩岸環繞田,使水不能進入田内,只有在需要時打開斗門,放水入田,這就成為圩田。

    ⑤  按此和蘇軾請開杭州西湖建議書所說:「水涸草生,漸成葑田」,稍有不同。葑田不必全是深水上用木架載土而成的。

    ⑥  這是牽强附會的說法。其實《周禮》所說,和葑田不相干。

    ⑦  《周禮》稻人鄭玄注:「鄭司農云: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

    ⑧  《王禎農書》作黄穋穀,是一種生長期很短的秈稻品種。

    ⑨  此句「夏至小滿至芒種節」,似乎講不通。按照節氣次序,夏至應在芒種之後。「風土記」說:「夏至前、芒種後雨為黄梅雨。」這時南方暖氣團和北方氣團接觸的鋒面,正停留在長江流域,所以多雨。夏至以後,鋒面向北推移至淮河以北,長江流域的梅雨時節就結束。卽使把「夏至」作「夏季到了」解,仍有問題,因為芒種節後,正值梅雨季節,雨季還沒有過去。

    ⑩  《周禮》「稻人、掌稼下地,以畜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寫水。」

⑾  《詩經》周頌豐年:「豐年多黍多稌。」稌卽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