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 穀 第 三 稗 附 出 , 稗 為 粟 類故 。 ( 一 )
種 穀 ( 二 ) :
穀 , 稷 也 , 名 粟 【 一 】 。 穀 者 , 五 穀 之 總 名 , 非指 ( 三 ) 謂 粟 也 。 然 今 人 專 以 稷 為 穀 , 望 ( 四 ) 俗 名 之耳 。
《 爾 雅 》 曰 ( 五 ) : 「 粢 , 稷 也 。 」
《 說 文 》 曰 : 「 粟 , 嘉 穀 實 也 。 」
郭 義 恭 《 廣 志 》 曰 : 「 有 赤 粟 、 白 莖 ( 六 ) , 有黑 格 雀 粟 , 有 張 公 斑 ( 七 ) , 有 含 黃 倉 【 二 】 , 有 青 稷, 有 雪 白 粟 , 亦 名 白 莖 。 又 有 白 藍 下 、 竹 頭 莖 ( 八 ) 青、 白 逮 ( 九 ) 麥 、 擢 石 精 、 盧 狗 蹯 之 名 種 云 。 」
郭 璞 注 《 爾 雅 》 曰 ( 十 ) : 「 今 江 東 呼 稷 為 粢 。」 孫 炎 曰 ( 十 一 ) : 「 稷 , 粟 也 【 三 】 。 」
按 今 世 粟 名 , 多 以 人 姓 字 為 名 目 , 亦 有 觀 形 立 名, 亦 有 會 義 為 稱 , 聊 復 載 之 云 耳 :
朱 穀 ( 十 二 ) 、 高 居 黃 、 劉 豬 ( 十 三 ) 獬 、 道 愍黃 、 聒 穀 黃 ( 十 四 ) 、 雀 懊 黃 、 續 命 黃 、 百 日 糧 【 四 】, 有 起 婦 黃 、 辱 稻 糧 、 奴 子 黃 、 ● ( 十 五 ) ● 支 穀 、 焦金 黃 、 ● 【 五 】 ( 鳥 含 反 ) 履 蒼 ( 十 六 ) — — 一 名 麥 爭場 : 此 十 四 種 , 早 熟 , 耐 旱 , 熟 早 ( 十 七 ) 免 蟲 。 聒 穀黃 、 辱 稻 糧 二 種 , 味 美 。
今 ( 十 八 ) 墮 車 、 下 馬 看 、 百 群 羊 、 懸 蛇 赤 尾 、罷 【 六 】 虎 黃 、 雀 民 泰 ( 十 九 ) 、 馬 曳 ( 二 十 ) 韁 、 劉豬 赤 、 李 浴 黃 、 阿 摩 糧 、 東 海 黃 、 石 ● ( 良 臥 反 ( 二 一) ) 歲 ( 蘇 臥 反 ) 、 青 莖 青 、 黑 好 黃 、 陌 南 禾 ( 二 二 )、 隈 隄 黃 、 宋 冀 癡 、 指 張 黃 、 兔 腳 青 、 惠 日 黃 、 寫 風 赤、 一 晛 ( 二 三 ) ( 奴 見 反 ) 黃 、 山 鹺 ( 二 四 ) ( 麤 左 反) 、 頓 ● 【 七 】 黃 : 此 二 十 四 種 , 穗 皆 有 毛 , 耐 風 【 八】 , 免 雀 暴 【 九 】 。 一 晛 黃 一 種 , 易 舂 。
寶 珠 黃 、 俗 得 白 、 張 鄰 黃 、 白 鹺 穀 、 鉤 千 ( 二 五) 黃 、 張 蟻 白 、 耿 虎 黃 、 都 奴 赤 、 茄 蘆 黃 、 薰 ( 二 六 )豬 赤 、 魏 爽 黃 、 白 莖 青 、 竹 根 黃 、 調 母 粱 、 磊 碨 黃 、 劉沙 白 、 僧 延 黃 、 赤 粱 穀 、 靈 忽 黃 、 獺 尾 青 、 續 德 ( 二 七) 黃 、 稈 容 ( 二 八 ) 青 、 孫 延 黃 ( 二 九 ) 、 豬 矢 青 、 煙熏 黃 、 樂 婢 青 、 平 壽 黃 、 鹿 橛 白 、 鹺 折 筐 、 黃 ● 穇 ( 三十 ) 【 一 0 】 、 阿 居 黃 、 赤 巴 粱 、 鹿 蹄 黃 、 餓 狗 蒼 、 可憐 黃 、 米 穀 、 鹿 橛 青 、 阿 邏 邏 ( 三 一 ) : 此 三 十 八 種 ,中 ● 大 穀 ( 三 二 ) 。 白 鹺 穀 、 調 母 粱 二 種 , 味 美 。 稈 容青 、 阿 居 黃 、 豬 矢 青 ( 三 三 ) 三 種 , 味 惡 。 黃 ● 穇 、 樂婢 青 二 種 , 易 舂 。
竹 葉 青 、 石 抑 ● ( 三 四 ) 創 怪 反 、 — — 竹 葉 青 ,一 名 胡 穀 。 — — 水 黑 穀 、 忽 泥 青 、 衝 天 棒 、 雉 子 青 、 鴟腳 穀 、 鴈 頭 青 、 攬 堆 黃 、 青 子 規 : 此 十 種 晚 熟 , 耐 水 ;有 蟲 災 則 盡 矣 。
凡 穀 成 熟 有 早 晚 , 苗 稈 有 高 下 , 收 實 有 多 少 , 質性 有 強 弱 , 米 味 有 美 惡 , 粒 實 有 息 耗 ( 三 五 ) 【 一 一 】。 早 熟 者 苗 短 而 收 多 , 晚 熟 者 苗 長 而 收少 。 強 苗 者 短 , 黃 穀 之 屬 是 也 ; 弱 苗 者 長 , 青 、 白 、 黑是 也 。 收 少 者 美 而 耗 , 收 多 者 惡 而 息 也 。 地 勢 有 良薄 , 良 田 宜 種 晚 , 薄 田 宜 種 早 。 良 地 非獨 宜 晚 , 早 亦 無 害 ; 薄 地 宜 早 , 晚 必 不 成 實 也 。 山、 澤 有 異 宜 。 山 田 種 強 苗 , 以 避 風 霜 ;澤 田 種 弱 苗 , 以 求 華 實 也 。 順 天 時 , 量 地 利 , 則 用力 少 而 成 功 多 。 任 情 返 【 一 二 】 道 , 勞 而 無 獲 。 入泉 伐 木 , 登 山 求 魚 , 手 必 虛 ; 迎 風 散 水 , 逆 阪 走 丸 ( 三六 ) , 其 勢 難 。
凡 穀 田 , 綠 豆 、 小 豆 底 【 一 三 】 為 上 , 麻 、 黍 、胡 麻 次 之 , 蕪 菁 、 大 豆 為 下 。 常 見 瓜 底, 不 減 綠 豆 , 本 ( 三 七 ) 既 不 論 , 聊 復 記 之 。
良 地 一 畝 , 用 子 五 升 , 薄 地 三 升 。 此為 稙 ( 三 八 ) 穀 , 晚 田 加 種 也 。
穀 田 必 須 歲 易 【 一 四 】 。 ● 子 則莠 多 而 收 薄 矣 。 ● , 尹 絹 反 。
二 月 、 三 月 種 者 為 稙 ( 三 九 ) 禾 , 四 月 、 五 月 種者 為 禾 【 一 五 】 。 二 月 上 旬 及 麻 、 菩 音倍 、 音 勃 楊 【 一 六 】 生 種 者 為 上 時 , 三 月 上 旬 及 清明 節 、 桃 始 花 為 中 時 , 四 月 上 旬 及 棗 葉 生 、 桑 花 落 為 下時 。 歲 道 宜 晚 者 , 五 月 、 六 月 初 亦 得 。
凡 春 種 欲 深 , 宜 曳 重 撻 【 一 七 】 。 夏 種 欲 淺 , 直置 自 生 。 春 氣 冷 , 生 遲 , 不 曳 撻 則 根 虛, 雖 生 輒 死 。 夏 氣 熱 , 而 生 速 , 曳 撻 遇 雨 必 堅 。 其 春澤 【 一 八 】 多 者 , 或 亦 不 須 撻 ; 必 欲 撻 者 , 宜 須 待 白 背, 濕 撻 令 地 堅 硬 故 也 。
凡 種 穀 , 雨 後 為 佳 。 遇 小 雨 , 宜 接 濕 種 ; 遇 大 雨, 待 薉 【 一 九 】 生 。 小 雨 不 接 濕 , 無 以生 禾 苗 ; 大 雨 不 待 白 背 , 濕 輾 【 二 0 】 則 令 苗 瘦 。 薉 若盛 者 , 先 鋤 一 遍 , 然 後 納 種 乃 佳 也 。 春 若 遇 旱 , 秋耕 之 地 , 得 仰 壟 【 二 一 】 待 雨 。 春 耕 者, 不 中 也 。 夏 若 仰 壟 , 非 直 盪 汰 【 二 二 】 不 生 , 兼與 草 薉 俱 出 【 二 三 】 。
凡 田 欲 早 晚 相 雜 。 防 歲 道 有 所 宜。 有 閏 之 歲 , 節 氣 近 後 , 宜 晚 田 。 然 大 率 欲 早 , 早田 倍 多 於 晚 。 早 田 淨 而 易 治 , 晚 者 蕪 薉( 四 十 ) 難 治 ( 四 一 ) 。 其 收 任 【 二 四 】 多 少 , 從 歲 所宜 , 非 關 早 晚 。 然 早 穀 皮 薄 , 米 實 而 多 ; 晚 穀 皮 厚 , 米少 而 虛 也 。
苗 生 如 馬 耳 【 二 五 】 則 鏃 鋤 【 二 六 】 。 諺曰 : 「 欲 得 穀 , 馬 耳 鏃 。 」 初 角 切 ( 四 二 ) 。 稀 豁【 二 七 】 之 處 , 鋤 而 補 之 。 用 功 蓋 不 足言 , 利 益 動 能 百 倍 。 凡 五 穀 , 唯 小 鋤 【 二 八 】 為 良。 小 鋤 者 , 非 直 省 功 , 穀 亦 倍 ( 四 三 )勝 。 大 鋤 者 , 草 根 繁 茂 , 用 功 多 而 收 益 少 。 良 田 率一 尺 留 一 科 。 劉 章 《 耕 田 歌 》 曰 ( 四 四) : 「 深 耕 穊 種 , 立 苗 欲 疏 ; 非 其 類 者 , 鋤 而 去 之 。 」諺 云 : 「 迴 車 倒 馬 , 擲 衣 不 下 【 二 九 】 , 皆 十 石 而 收 。」 言 大 稀 大 穊 之 收 , 皆 均 平 也 。
薄 地 尋 壟 躡 【 三 0 】 之 。 不 耕 故。
苗 出 壟 則 深 鋤 。 鋤 不 厭 ( 四 五 ) 數 , 周 而 復 始 ,勿 以 無 草 而 暫 停 【 三 一 】 。 鋤 者 非 止 除草 , 乃 地 熟 而 實 多 , 糠 薄 , 米 息 。 鋤 得 十 遍 , 便 得 「 八米 」 【 三 二 】 也 。
春 鋤 起 地 , 夏 為 除 草 , 故 春 鋤 不 用 觸 濕 【 三 三 】。 六 月 以 後 , 雖 濕 亦 無 嫌 。 春 苗 既 淺 ,陰 未 覆 地 , 濕 鋤 則 地 堅 。 夏 苗 陰 厚 , 地 不 見 日 , 故 雖 濕亦 無 害 矣 。 《 管 子 》 曰 ( 四 六 ) : 「 為 國 者 , 使 農 寒 耕而 熱 芸 。 」 芸 , 除 草 也 。
苗 既 出 壟 , 每 一 經 雨 , 白 背 時 , 輒 以 鐵 齒 ● 楱 縱橫 杷 而 勞 之 。 杷 法 : 令 人 坐 上 , 數 以 手斷 去 草 ; 草 塞 齒 , 則 傷 苗 。 如 此 令 地 熟 軟 , 易 鋤 省 力 。中 鋒 止 【 三 四 】 。
苗 高 一 尺 , 鋒 之 。 三 遍 者 皆 佳 。 耩 故 項 反 者 , 非 不 壅 本 苗 深, 殺 草 ( 四 七 ) , 益 實 , 然 令 地 堅 硬 , 乏 澤 難 耕 。 鋤 得五 遍 以 上 , 不 煩 耩 。 必 欲 耩 者 , 刈 穀 之後 , 即 鋒 茇 ( 方 末 反 ) ( 四 八 ) 下 令 突 起 , 則 潤 澤 易 耕。
凡 種 , 欲 牛 遲 緩 行 , 種 人 令 促 步 以 足 躡 壟 底 【 三五 】 。 牛 遲 則 子 勻 , 足 躡 則 苗 茂 。 足 跡相 接 者 , 亦 可 不 ( 四 九 ) 煩 撻 也 。
熟 , 速 刈 。 乾 , 速 積 。 刈 早 則 鎌傷 【 三 六 】 , 刈 晚 則 穗 折 , 遇 風 則 收 減 。 濕 積 則 爛 ,積 晚 則 損 耗 , 連 雨 則 生 耳 【 三 七 】 。
凡 五 穀 , 大 判 【 三 八 】 上 旬 種 者 全 收 , 中 旬 中 收, 下 旬 下 收 。
《 雜 陰 陽 書 》 曰 : 「 禾 『 生 』 於 棗 或 楊 。 九 十 日秀 , 秀 後 六 十 日 成 。 禾 『 生 』 於 寅 ,
『 壯 』 於 丁 、 午 ,『 長 』 於 丙 , 『 老 』 於 戊 ,『
死 』 於 申 , 惡 於 壬 、 癸 , 忌 於 乙 、 丑 。
「 凡 種 五 穀 , 以 『 生 』 、 『 長 』 、 『 壯 』 日 種 者多 實 , 『 老 』 、 『 惡 』 、 『 死 』 日 種 者 收 薄 , 以 忌 日 種者 敗 傷 。 又 用 『 成 』 、 『 收 』 、 『 滿 』 、 『 平 』 、 『 定』 日 為 佳 。 」
《 氾 勝 之 書 》 曰 : 「 小 豆 忌 卯 , 稻 、 麻 忌 辰 , 禾忌 丙 , 黍 忌 丑 , 秫 忌 寅 、 未 , 小 麥 忌 戌 , 大 麥 忌 子 , 大豆 忌 申 、 卯 。 凡 九 穀 有 忌 日 , 種 之 不 避 其 忌 , 則 多 傷 敗。 此 非 虛 語 也 。 其 自 然 者 , 燒 黍 穰 則 害 瓠 。 」 《史 記 》 曰 ( 五 十 ) : 「 陰 陽 之 家 , 拘 而 多 忌 。 」 止 可 知其 梗 概 , 不 可 委 曲 從 之 。 諺 曰 : 「 以 時 及 澤 , 為 上 策 」也 。
《 禮 記 ‧ 月 令 》 曰 : 「 孟 秋 之 月 , … … 修 宮 室 ,坏 ( 五 一 ) 垣 牆 。 … …
「 仲 秋 之 月 , … … 可 以 築 城 郭 , … … 穿 竇 窖 , 修囷 倉 。 鄭 玄 曰 : 「 為 民 當 入 , 物 當 藏 也。 … … 墮 ( 五 二 ) 曰 竇 , 方 曰 窖 。 」 按 諺 曰 : 「 家 貧 無所 有 , 秋 牆 三 五 堵 。 」 言 秋 牆 堅 實 , 土 功 之 時 , 一 勞永 逸 , 亦 貧 家 之 寶 也 。 乃 命 有 司 , 趣 民 收 斂 , 務 畜【 三 九 】 菜 , 多 積 聚 。 「 始 為 御 【 四 0】 冬 之 備 。 ( 五 三 ) 」 … …
「 季 秋 之 月 , … … 農 事 備 收 。 「備 , 猶 盡 也 。 」 … …
「 孟 冬 之 月 , … … 謹 蓋 藏 , … … 循 行 積 聚 , 無 有不 斂 。 「 謂 芻 、 禾 、 薪 、 蒸 【 四 一 】 之屬 也 。 」 … …
「 仲 冬 之 月 , … … 農 有 不 收 藏 積 聚 者 , … … 取 之不 詰 。 「 此 收 斂 尤 急 之 時 , 有 人 取 者 不罪 , 所 以 警 其 主 也 。 」 … … 」
《 尚 書 考 靈 曜 》 曰 : 「 春 , 鳥 星 【 四 二 】 昏 中 ,以 種 稷 。 「 鳥 , 朱 鳥 鶉 火 也 。 ( 五 四 )」 秋 , 虛 星 昏 中 , 以 收 斂 。 「 虛, 玄 枵 也 。 」 」
《 莊 子 》 長 梧 封 人 【 四 三 】 曰 ( 五 五 ) : 「 昔 予為 禾 , 耕 而 鹵 莽 忙 補 反 ( 五 六 ) 之, 則 其 實 亦 鹵 莽 而 報 予 ; 芸 而 滅 裂 之 , 其 實 亦 滅 裂 而 報予 。 郭 象 曰 : 「 鹵 莽 、 滅 裂 【 四 四 】 ,輕 脫 末 略 , 不 盡 其 分 。 」 予 來 年 變 齊 【 四 五 】 在細 反 , 深 其 耕 而 熟 耰 【 四 六 】 之 , 其 禾 繁 以 滋 。 予終 年 厭 【 四 七 】 。 」
《 孟 子 》 曰 ( 五 七 ) : 「 不 違 農 時 , 穀 不 可 勝 食( 五 八 ) 。 趙 岐 注 曰 ( 五 九 ) : 「 使
民得 務 農 , 不 違 奪 其 農 時 , 則 五 穀 饒 穰 【 四 八 】 , 不 可 勝食 也 。 」 」 「 諺 曰 ( 六 十 ) : 『 雖 有
智 惠 ( 六 一 ), 不 如 乘 勢 ; 雖 有 鎡 錤 ( 六 二 ) 【 四 九 】 上茲 下 其 , 不 如 待 時 。 』 趙 岐 曰 :「
乘 勢 , 居 富 貴 之 勢 。 鎡 錤 , 田 器 ,耒 耜 之 屬 。 待 時 , 謂 農 之 三 時 【 五 0 】 。 」 」 又 曰: 「 五 穀
, 種 之 美 者 也 ; 苟 為 不 熟 , 不 如 稊 【 五 一 】 稗( 六 三 ) 。 夫 仁 ( 六 四 ) , 亦 在 熟 而 已 矣 ( 六 五
) 。 趙岐 曰 : 「 熟 , 成 也 。 五 穀 雖 美 , 種 之 不 成 , 不 如 稊 稗 之草 , 其 實 可 食 。 為 仁 不 成 , 亦 猶
是 。 」 」
《 淮 南 子 》 曰 ( 六 六 ) : 「 夫 地 勢 , 水 東 流 , 人必 事 焉 , 然 後 水 潦 得 谷 行 。 「 水 勢 雖 東流 , 人 必 事 而 通 之 , 使 得 循 谷 而 行 也 。 ( 六 七 ) 」 禾稼 春 生 , 人 必 加 功 焉 , 故 五 穀 遂 長 。 高誘 曰 : 「 加 功 , 謂 『 是 藨 是 蔉 ( 六 八 ) 【 五 二 】 』 芸 耕( 六 九 ) 之 也 。 遂 , 成 也 。 」 聽 其 自 流 , 待 其 自 生, 大 禹 ( 七 十 ) 之 功 不 立 , 而 后 稷 之 智 不 用 。 」
「 禹 決 江 疏 河 , 以 為 天 下 興 利 , 不 能 使 水 西 流 ;后 稷 闢 土 墾 草 , 以 為 百 姓 力 農 , 然 而 不 能 使 禾 冬 生 : 豈其 人 事 不 至 哉 ? 其 勢 不 可 也 。 「 春 生 、夏 長 、 秋 收 、 冬 藏 , 四 時 不 可 易 也 。 ( 七 一 ) 」 … …
「 食 者 民 之 本 , 民 者 國 之 本 , 國 者 君 之 本 。 是 故人 君 上 因 天 時 , 下 盡 地 利 , 中 用 人 力 , 是 以 群 生 遂 長 ,五 穀 蕃 殖 。 教 民 養 育 六 畜 , 以 時 種 樹 , 務 修 田 疇 , 滋 殖桑 、 麻 。 肥 、 墝 、 高 、 下 , 各 因 其 宜 。 丘 陵 、 阪 險 不 生五 穀 者 , 樹 以 竹 木 。 春 伐 枯 槁 , 夏 取 果 、 蓏 【 五 三 】 ,秋 畜 蔬 、 食 , 「 菜 食 曰 蔬 , 穀 食 曰 食 。」 冬 伐 薪 、 蒸 , 「 火 曰 薪 , 水 曰蒸 ( 七 二 ) 。 」 以 為 民 資 。 是 故 生 無 乏 用 , 死 無 轉屍 。 「 轉 , 棄 也 。 」 … …
「 故 先 王 之 制 , 四 海 雲 至 , 而 修 封 疆 ; 「四 海 雲 至 , 二 月 也 。(
七 三 ) 」 蝦 蟆 鳴 , 燕 降 , 而 通路 除 道 矣 ; 「 燕 降 , 三 月 。 ( 七 四 ) 」 陰 降 百 泉 , 則 修 橋 梁 。 「
陰 降 百泉 , 十 月 。 ( 七 五 ) 」 昏 , 張 中 , 則 務 樹 ( 七 六 )穀 ; 「 三 月 昏 , 張 星 中 於 南 方 。 張 ,
南方 朱 鳥 之 宿 。(
七 七 ) 」 大 火 中 , 即 種 黍 、 菽; 「 大 火 昏 中 , 六 月 。 ( 七 八 ) 」 虛中 , 即 種 宿 麥 ; 「 虛 昏 中 ,
九 月 。 ( 七九 ) 」 昴 星 【 五 四 】 中 , 則 收(
八 十 ) 斂 蓄 積 , 伐 薪 木 。 「 昴 星 ,西 方 白 虎 之 宿 。 季 秋 之 月 , 收 斂 蓄 積 。 ( 八 一 ) 」 … … 所 以
應 時 修 備 , 富 國 利 民 。 」
「 霜 降 而 樹 穀 , 冰 泮 【 五 五 】 而 求 穫 , 欲 得 食 則難 矣 。 」
又 曰 ( 八 二 ) : 「 為 治 之 本 , 務 在 安 民 ; 安 民 之本 , 在 於 足 用 ; 足 用 之 本 , 在 於 勿 奪 時 ; 「言 不 奪 民 之 農 要 時 。 」 勿 奪 時 之 本 , 在 於 省 事 ; 省事 之 本 , 在 於 節 欲 ; 「 節 , 止 ( 八 三 ); 欲 , 貪 。 」 節 欲 之 本 , 在 於 反 性 。 「反 其 所 受 於 天 之 正 性 也 。 」 未 有 能 搖 其 本 而 靖 其 末, 濁 其 源 而 清 其 流 者 也 。 」
「 夫 日 迴 而 月 周 , 時 不 與 人 遊 。 故 聖 人 不 貴 尺 璧而 重 寸 陰 , 時 難 得 而 易 失 也 。 故 禹 之 趨 時 也 , 履 遺 而 不納 ( 八 四 ) , 冠 挂 而 不 顧 , 非 爭 其 先 也 , 而 爭 其 得 時 也。 」
《 呂 氏 春 秋 》 曰 ( 八 五 ) : 「 苗 , 其 弱 也 欲 孤 , 「 弱 , 小 也 。 苗 始 生 小 時 , 欲 得 孤 特
,疏 數 適 【 五 六 】 , 則 茂 好 也 。 ( 八 六 ) 」 其(
八 七 ) 長 也 欲 相 與 俱 ( 八 八 ) , 「言 相 依 植 , 不 偃 仆 。 」 其 熟 也 欲 相 扶 。 「相 扶 持 , 不 傷 折 。
( 八 九 ) 」 是 故 三 以 為 族 , 乃 多粟 。 「 族 , 聚 也 。 」 」 「 吾 苗 (九 十 ) 有 行 , 故 速 長 ; 弱 不 相
害 , 故 速 大 。 橫 行 必 得 ,從 行 必 術 【 五 七 】 , 正 其 行 , 通 其 風 。 「行 , 行 列 也 。 」 」
《 鹽 鐵 論 》 ( 九 一 ) 曰 : 「 惜 草 茅 ( 九 二 ) 者 耗禾 稼 , 惠 盜 賊 者 傷 良 人 。 」
《 氾 勝 之 書 》 曰 ( 九 三 ) : 「 種 禾 無 期 , 因 地 為時 。 三 月 榆 莢 時 雨 , 高 地 強 土 可 種 禾 。
「 薄 田 不 能 糞 者 , 以 原 蠶 矢 雜 禾 種 種 之 , 則 禾 不蟲 。
「 又 取 馬 骨 剉 一 石 , 以 水 三 石 , 煮 之 三 沸 ; 漉 去滓 , 以 汁 漬 附 子 五 枚 。 三 四 日 , 去 附 子 , 以 汁 和 蠶 矢 、羊 矢 各 等 分 , 撓 呼 毛 反 ( 九 四 ) , 攪 也。 令 洞 洞 如 稠 粥 。 先 種 二 十 日 時 , 以 溲 種 如 麥 飯 狀。 常 天 旱 燥 時 溲 之 , 立 乾 ; 薄 布 數 撓 , 令 易 乾 。 明 日 復溲 。 天 陰 雨 則 勿 溲 。 六 七 溲 而 止 。 輒 曝 , 謹 藏 , 勿 令 復濕 。 至 可 種 時 , 以 餘 汁 溲 而 種 之 , 則 禾 稼 不 蝗 蟲 。 無 馬骨 , 亦 可 用 雪 汁 。 雪 汁 者 , 五 穀 之 精 也 【 五 八 】 , 使 稼耐 旱 。 常 以 冬 藏 雪 汁 , 器 盛 , 埋 於 地 中 。 治 種 如 此 , 則收 常 倍 。 」
《 氾 勝 之 書 》 「 區 種 法 」 曰 : 「 湯 有 旱 災 , 伊 尹作 為 區 田 , 教 民 糞 種 , 負 水 澆 稼 。
「 區 田 以 糞 氣 為 美 , 非 必 須 良 田 也 。 諸 山 、 陵 、近 邑 高 危 傾 阪 及 丘 城 上 , 皆 可 為 區 田 。
「 區 田 不 耕 旁 地 , 庶 盡 地 力 。
「 凡 區 種 , 不 先 治 地 , 便 荒 地 為 之 。
「 以 畝 為 率 , 令 一 畝 之 地 , 長 十 八 丈 , 廣 四 丈 八尺 ; 當 橫 分 十 八 丈 作 十 五 町 ; 町 間 分 為 十 四 道 , 以 通 人行 , 道 廣 一 尺 五 寸 ; 町 皆 廣 一 丈 五 寸 , 長 四 丈 八 尺 。 尺直 橫 鑿 町 作 溝 , 溝 廣 一 尺 , 深 亦 一 尺 。 積 壤 於 溝 間 , 相去 亦 一 尺 。 嘗 悉 以 一 尺 地 積 壤 , 不 相 受 , 令 弘 作 二 尺 地以 積 壤 。
「 種 禾 、 黍 於 溝 間 , 夾 溝 為 兩 行 , 去 溝 兩 邊 各 二寸 半 , 中 央 相 去 五 寸 , 旁 行 相 去 亦 五 寸 。 一 溝 容 四 十 四株 。 一 畝 合 萬 五 千 七 百 五 十 株 。 種 禾 、 黍 , 令 上 有 一 寸土 , 不 可 令 過 一 寸 , 亦 不 可 令 減 一 寸 。
「 凡 區 種 麥 , 令 相 去 二 寸 一 行 。 一 行 容 五 十 二 株。 一 畝 凡 九 萬 三 千 五 百 五 十 株 。 麥 上 土 , 令 厚 二 寸 。
「 凡 區 種 大 豆 , 令 相 去 一 尺 二 寸 。 一 行 容 九 株 。一 畝 凡 六 千 四 百 八 十 株 。 禾 一 斗 , 有 五萬 一 千 餘 粒 。 黍 亦 少 此 少 許 。 大 豆 一 斗 , 一 萬 五 千 餘 粒也 ( 九 五 ) 。
「 區 種 荏 , 令 相 去 三 尺 。
「 胡 麻 , 相 去 一 尺 。
「 區 種 , 天 旱 常 溉 之 , 一 畝 常 收 百 斛 。
「 上 農 夫 區 , 方 深 各 六 寸 , 間 相 去 九 寸 。 一 畝 三千 七 百 區 。 一 日 作 千 區 。 區 種 粟 二 十 粒 ; 美 糞 一 升 , 合土 和 之 。 畝 用 種 二 升 。 秋 收 , 區 別 三 升 粟 , 畝 收 百 斛 。丁 男 長 女 治 十 畝 。 十 畝 收 千 石 。 歲 食 三 十 六 石 , 支 二 十六 年 。
「 中 農 夫 區 , 方 九 寸 , 深 六 寸 , 相 去 二 尺 。 一 畝千 二 十 七 區 。 用 種 一 升 。 收 粟 五 十 一 石 。 一 日 作 三 百 區。
「 下 農 夫 區 , 方 九 寸 , 深 六 寸 , 相 去 三 尺 。 一 畝五 百 六 十 七 區 。 用 種 半 升 。 收 二 十 八 石 。 一 日 作 二 百 區。 諺 曰 : 「 頃 不 比 畝 善 。 」 謂 多 惡 不 如少 善 也 。 西 ( 九 六 ) 兗 州 刺 史 劉 仁 之 【 五 九 】 , 老 成 懿德 , 謂 余 言 曰 : 「 昔 在 洛 陽 , 於 宅 田 以 七 十 步 之 地 , 試為 區 田 , 收 粟 三 十 六 石 。 」 然 則 一 畝 之 收 , 有 過 百 石 矣。 少 地 之 家 , 所 宜 遵 用 之 。
「 區 中 草 生 , 茇 之 。 區 間 草 , 以 之 , 若 以 鋤鋤 。 苗 長 不 能 耘 之 者 , 以 ● 鎌 比 地 刈 其 草 矣 。 」
氾 勝 之 曰 : 「 驗 美 田 至 十 九 石 , 中 田 十 三 石 , 薄田 一 十 石 。 『 尹 擇 』 取 減 法 , 『 神 農 』 復 加 之 。
「 骨 汁 、 糞 汁 溲 種 : 剉 馬 骨 、 牛 、 羊 、 豬 、 麋 、鹿 骨 一 斗 , 以 雪 汁 三 斗 , 煮 之 三 沸 。 取 汁 以 漬 附 子 , 率汁 一 斗 , 附 子 五 枚 。 漬 之 五 日 , 去 附 子 。 擣 麋 、 鹿 、 羊矢 等 分 , 置 汁 中 熟 撓 和 之 。 候 晏 溫 , 又 溲 曝 , 狀 如 『 后稷 法 』 , 皆 溲 汁 乾 乃 止 。 若 無 骨 , 煮 繰 蛹 汁 和 溲 。 如 此則 以 區 種 之 , 大 旱 澆 之 , 其 收 至 畝 百 石 以 上 , 十 倍 於 『后 稷 』 。 此 言 馬 、 蠶 , 皆 蟲 之 先 也 , 及 附 子 , 令 稼 不 蝗蟲 , 骨 汁 及 繰 蛹 汁 皆 肥 , 使 稼 耐 旱 , 終 歲 不 失 於 穫 。
「 穫 不 可 不 速 , 常 以 急 疾 為 務 。 芒 張 葉 黃 , 捷 穫之 無 疑 。
「 穫 禾 之 法 , 熟 過 半 斷 之 。 」
《 孝 經 援 神 契 》 曰 : 「 黃 白 土 宜 禾 。 」
《 說 文 》 曰 ( 九 七 ) : 「 禾 , 嘉 穀 也 。 以 二 月 始生 , 八 月 而 熟 , 得 之 中 和 , 故 謂 之 禾 。 禾 , 木 也 , 木 王而 生 , 金 王 而 死 。 」
崔 寔 曰 ( 九 八 ) : 「 二 月 、 三 月 , 可 種 稙 禾 。 美田 欲 稠 , 薄 田 欲 稀 。 」
《 氾 勝 之 書 》 曰 : 「 稙 禾 , 夏 至 後 八 十 、 九 十 日, 常 夜 半 候 之 , 天 有 霜 若 白 露 下 , 以 平 明 時 , 令 兩 人 持長 索 相 對 , 各 持 一 端 , 以 概 禾 中 , 去 霜 露 【 六 0 】 , 日出 乃 止 。 如 此 , 禾 稼 五 穀 不 傷 矣 。 」
《 氾 勝 之 書 》 曰 : 「 稗 , 既 堪 水 旱 , 種 無 不 熟 之時 , 又 特 滋 茂 盛 , 易 生 蕪 穢 。 良 田 畝 得 二 、 三 十 斛 。 宜種 之 , 備 凶 年 。
「 稗 中 有 米 , 熟 時 擣 取 米 , 炊 食 之 , 不 減 粱 米 。又 可 釀 作 酒 。 酒 勢 美 釅 【 六 一 】 , 尤 踰黍 、 秫 。 魏 武 ( 九 九 ) 使 典 農 【 六 二 】 種 之 , 頃 收 二 千斛 , 斛 得 米 三 四 斗 。 大 儉 可 磨 食 之 ( 一 百 ) 。 若 值 豐 年, 可 以 飯 牛 、 馬 、 豬 、 羊 。
「 蟲 食 桃 者 粟 貴 。 」
楊 泉 《 物 理 論 》 曰 ( 一 百 一 ) : 「 種 作 曰 稼 , 稼猶 種 也 ; 收 斂 曰 穡 , 穡 猶 收 也 : 古 今 之 言 云 爾 。 稼 , 農之 本 ; 穡 , 農 之 末 。 本 輕 而 末 重 , 前 緩 而 後 急 。 稼 欲 熟, 收 欲 速 。 此 良 農 之 務 也 。 」
《 漢 書 ‧ 食 貨 志 》 曰 : 「 種 穀 必 雜 五 種 , 以 備 災害 。 「 師 古 曰 : ( 一 百 二 ) 『 歲 月 ( 一百 三 ) 有 宜 , 及 水 旱 之 利 也 。 五 種 ( 一 百 四 ) 即 五 穀 ,謂 黍 、 稷 、 麻 、 麥 、 豆 也 。 』 」
「 田 中 不 得 有 樹 , 用 妨 五 穀 。 五穀 之 田 , 不 宜 樹 果 。 諺 曰 : 「 桃 李 不 言 , 下 自 成 蹊 。
」非 直 妨 耕 種 , 損 禾 苗 , 抑 亦 墮 ( 一 百 五 ) 夫 之 所 休 息 ,豎 子 之 所 嬉 遊 。 故 齊 桓 公 問 於 管 子 曰
( 一 百 六 ) : 「 飢寒 , 室 屋 漏 而 不 治 , 垣 牆 壞 而 不 築 , 為 之 奈 何 ? 」 管 子對 曰 : 「 沐 涂 【 六 三
】 樹 之 枝 。 」 公 令 謂 左 右 伯 【 六 四】 : 「 沐 涂 樹 之 枝 。 」 期 年 【 六 五 】 , 民 被 布 帛 , 治 屋, 築
垣 牆 。 公 問 : 「 此 何 故 ? 」 管 子 對 曰 :「
齊 , 夷 萊 ( 一 百 七 ) 之 國 也 。 一 樹而 百 乘 息 其 下 , 以 其 不 捎 ( 一 百 八 ) 也 。 眾 鳥 居 其 上 ,丁 壯
者 胡 丸 ( 一 百 九 ) 操 彈 居 其 下 , 終 日 不 歸 。 父 老 柎( 一 一 十 ) 枝 而 論 , 終 日 不 去 。 今 吾 沐 涂 樹
之 枝 , 日 方中 , 無 尺 蔭 ( 一 一 一 ) , 行 者 疾 走 , 父 老 歸 而 治 產 , 丁壯 歸 而 有 業 。 」
「 力 耕 數 耘 , 收 穫 如 寇 盜 之 至 。 「師 古 曰 : 『 力 謂 勤 作 之 也 。 如 寇 盜 之 至 , 謂 促 遽 之 甚 ,恐 為 風 雨 所 損 。 』 」
「 還 廬 樹 桑 , 「 師 古 曰 : 『 還 ,繞 也 。 』 」 菜 茹 有 畦 , 《 爾 雅 》曰 ( 一 一 二 ) : 「 菜 謂 之 蔌 。 」 「 不 熟 曰 饉 。 」 「 蔬 ,菜 總 名 也 。 」 「 凡 草 、 菜 可 食 , 通 名 曰 蔬 。 」 案 生 曰 菜, 熟 曰 茹 , 猶 生 曰 草 , 死 曰 蘆 ( 一 一 三 ) 。 瓜 、 瓠、 果 、 蓏 , 「 郎 果 反 。 應 劭 曰 : 『 木 實曰 果 , 草 實 曰 蓏 。 』 張 晏 曰 : 『 有 核 曰 果 , 無 核 曰 蓏 。』 臣 瓚 案 ( 一 一 四 ) : 『 木 上 曰 果 , 地 上 曰 蓏 。 』 」 《說 文 》 曰 ( 一 一 五 ) : 「 在 木 曰 果 , 在 草 曰 蓏 。 【 六 六】 」 許 慎 注 《 淮 南 子 》 曰 : 「 在 樹 曰 果 , 在 地 曰 蓏 。 」鄭 玄 注 《 周 官 》 曰 ( 一 一 六 ) : 「 果 , 桃 、 李 屬 ; 蓏 ,瓠 屬 。 」 郭 璞 注 《 爾 雅 。 曰 ( 一 一 七 ) : 「 果 , 木 子 也。 」 高 誘 注 《 呂 氏 春 秋 》 曰 ( 一 一 八 ) : 「 有 實 曰 果 ,無 實 曰 蓏 。 」 宋 沈 約 注 《 春 秋 元 命 苞 》 曰 ( 一 一 九 ) :「 木 實 曰 果 ; 蓏 , 瓜 瓠 之 屬 。 」 王 廣 注 《 易 傳 》 曰 ( 一二 十 ) : 「 果 、 蓏 者 , 物 之 實 。 」 殖 於 疆 易 。 「張 晏 曰 : 『 至 此 易 主 , 故 曰 易 。 』 師 古 曰 : 『 《 詩 ‧ 小雅 ‧ 信 南 山 》 云 : 中 田 有 廬 , 疆 易 ( 一 二 一 ) 有 瓜 。 即謂 此 也 。 』 」
「 雞 、 豚 、 狗 、 彘 【 六 七 】 , 毋 失 其 時 , 女 脩 蠶織 , 則 五 十 可 以 衣 帛 , 七 十 可 以 食 肉 。 … …
「 入 者 必 持 薪 樵 。 輕 重 相 分 【 六 八 】 , 班 白 不 提挈 。 「 師 古 曰 : 『 班 白 者 , 謂 髮 雜 色 也。 不 提 挈 者 , 所 以 優 老 人 也 。 』 」
「 冬 , 民 既 入 , 婦 人 同 巷 , 相 從 夜 績 , 女 工 一 月得 四 十 五 日 。「
服 虔 曰 : 『 一 月 之 中 , 又 得 夜 半 ,為 十 五 日 , 凡 四 十 五 日 也 。 』 」 必 相 從 者 , 所 以 省費 燎 火 ,
同 巧 拙 而 合 習 俗 。 「 師 古 曰 :『 省 費 燎 火 , 省 燎 、 火 之 費 也 ( 一 二 二 ) 。 燎 , 所 以 為明 ; 火 ,
所 以 為 溫 也 。 燎 , 音 力 召 反 。 』 」 … …
「 董 仲 舒 曰 ( 一 二 三 ) : 『 《 春 秋 》 他 穀 不 書 ,至 於 麥 、 禾 不 成 則 書 之 , 以 此 見 聖 人 於 五 穀 , 最 重 麥 、禾 也 。 』 … …
「 趙 過 為 搜 粟 都 尉 【 六 九 】 。 過 能 為 代 田 , 一 畝【 七 0 】 三 甽 , ( 一 二 四 ) 「 師 古 曰 :『 甽 , 壟 也 ( 一 二 五 ) , 音 工 犬 反 , 字 或 作 畎 。 』 」 歲代 處 , 故 曰 代 田 【 七 一 】 。 「 師 古 曰 :『 代 , 易 也 。 』 」 古 法 也 。
「 后 稷 始 甽 田 : 以 二 耜 為 耦 , 「師 古 曰 : 『 併 兩 耜 而 耕 。 』 」 廣 尺 深 尺 曰 甽 , 長 終畝 ,
一 畝 三 甽 , 一 夫 三 百 甽 , 而 播 種 於 甽 中 。 「師 古 曰 : 『 播 , 布 也 。 種 , 謂 穀 子 也 。 』 」 苗 生
葉以 上 , 稍 耨 隴 草 ,「
師 古 曰 : 『 耨 , 鋤 也 。 』 」 因隤 其 土 , 以 附 苗 根 。 「 師 古 曰 : 『 隤 ,謂 下 之 也 。 音 頹 。 』 」 故
其 《 詩 》 曰 ( 一 二 六 ) :『 或 芸 或 芓 , 黍 稷 儗 儗 。 』 「 師 古 曰 :『 《 小 雅 ‧ 甫 田 》 之 詩 。 儗 儗
, 盛 貌 。 芸 , 音 云 。 芓 ,音 子 。 儗 , 音 擬 。 』 」 芸 , 除 草 也 。 耔 , 附 根 也 。言 苗 稍 壯 , 每 耨 輒
附 根 。 比 盛 暑 , 隴 盡 而 根 深 , 「師 古 曰 : 『 比 , 音 必 寐 反 。 』 」 能 風 與 旱 , 「師 古 曰 : 『 能 ,
讀 曰 【 七 二 】 耐 也 。 』 」 故 儗 儗 而盛 也 。
「 其 耕 、 耘 、 下 種 田 器 , 皆 有 便 巧 。 率 十 二 夫 為田 一 井 一 屋 , 故 畝 五 頃 【 七 三 】 。 「 鄧展 曰 : 『 九 夫 為 井 , 三 夫 為 屋 , 夫 百 畝 , 於 古 為 十 二 頃。 古 ( 一 二 七 ) 百 步 為 畝 , 漢 時 二 百 四 十 步 為 畝 , 古 千二 百 畝 , 則 得 今 五 頃 。 』 」 用 耦 犁 : 二 牛 三 人 。 一歲 之 收 , 常 過 縵 田 畝 一 斛 以 上 , 「 師 古曰 : 『 縵 田 , 謂 不 為 甽 者 也 。 縵 , 音 莫 幹 反 。 』 」 善者 倍 之 。 「 師 古 曰 : 『 善 為 甽 者 , 又 (一 二 八 ) 過 縵 田 二 斛 已 上 也 。 』 」
「 過 使 教 田 太 常 、 三 輔 。 「 蘇 林曰 : 『 太 常 , 主 諸 陵 , 有 民 , 故 亦 課 ( 一 二 九 ) 田 種 。』 」 大 農 【 七 四 】 置 工 ( 一 三 十 ) 巧 奴 與 從 事 , 為作 田 器 。 二 千 石 遣 令 、 長 、 三 老 、 力 田 【 七 五 】 , 及 里父 老 善 田 者 , 受 田 器 , 學 耕 種 養 苗 狀 【 七 六 】 。 「蘇 林 曰 : 『 為 法 意 狀 也 。 』 」
「 民 或 苦 少 牛 , 亡 【 七 七 】 以 趨 澤 。 「師 古 曰 : 『 趨 , 讀 曰 趣 。 趣 , 及 也 。 澤 , 雨 之 潤 澤 也 。』 」 故 平 都 令 光 【 七 八 】 , 教 過 以 人 輓 犁 。 「師 古 曰 : 『 輓 , 引 也 。 音 晚 。 』 」 過 奏 光 以 為 丞 【七 九 】 , 教 民 相 與 庸 輓 犁 。 「 師 古 曰 :『 庸 , 功 也 , 言 換 功 共 作 也 。 義 亦 與 庸 賃 同 。 』 」 率多 人 者 , 田 日 三 十 畝 , 少 者 十 三 畝 。 以 故 田 多 墾 闢 。
「 過 試 以 離 宮 卒 , 田 其 宮 壖 地 【 八 0 】 , 「師 古 曰 : 『 離 宮 , 別 處 之 宮 , 非 天 子 所 常 居 也 。 壖 , 餘也 ( 一 三 一 ) 。 宮 壖 地 , 謂 外 垣 之 內 , 內 垣 之 外 也 。 諸緣 河 壖 地 , 廟 垣 壖 地 , 其 義 皆 同 。 守 離 宮 卒 , 閑 而 無 事, 因 令 於 壖 地 為 田 也 。 壖 , 音 而 緣 反 。 』 」 課 得 穀, 皆 多 其 旁 田 畝 一 斛 以 上 。 令 命 家 田 三 輔 公 田 。 「李 奇 曰 : 『 令 , 使 也 。 命 者 , 教 也 。 令 離 宮 卒 , 教 其 家, 田 公 田 也 。 』 韋 昭 曰 ( 一 三 二 ) : 『 命 , 謂 爵 命 者 。命 家 , 謂 受 爵 命 一 爵 為 公 士 【 八 一 】 以 上 , 令 得 田 公 田, 優 之 也 。 』 師 古 曰 : 『 令 , 音 力 成 反 。 』 」 又 教邊 郡 及 居 延 城 。 「 韋 昭 曰 : 『 居 延 , 張掖 縣 也 , 時 有 田 卒 ( 一 三 三 ) 也 。 』 」 是 後 邊 城 、河 東 、 弘 農 【 八 二 】 、 三 輔 、 太 常 民 , 皆 便 代 田 , 用 力少 而 得 穀 多 。 」
( 一 ) 各 篇 篇 名 及 其 附 注 , 頗 多 與卷 首 總 目 不 一 致 。 此 處 附 注 , 在 卷 首 總 目 中 就 沒 有 。 此注 金 抄 、 黃 校 、 明 抄 均 如 文 , 張 校 、 湖 湘 本 、 《 津 逮 》本 只 有 「 稗 附 」 二 字 。
( 二 ) 「 種 穀 」 二 字 , 和 下 面 正 文「 凡 穀 成 熟 有 早 晚 … … 」 相 連 , 可 視 為 全 篇 的 「 總 冒 」, 《 學 津 》 本 認 為 「 蒙 篇 題 而 衍 」 , 刪 去 二 字 , 非 。 二字 原 與 下 面 小 注 同 行 連 寫 , 但 小 注 是 對 「 穀 」 的 解 釋 和品 種 的 分 類 記 錄 , 與 正 文 「 種 穀 」 不 相 涉 , 故 予 分 行 ,以 免 混 淆 。 這 樣 的 體 例 , 在 《 要 術 》 中 並 不 是 個 別 的 ,卷 四 《 種 桃 柰 》 篇 的 「 櫻 桃 」 、 「 蒲 萄 」 , 《 種 栗 》 篇的 「 榛 」 , 卷 五 《 種 槐 柳 楸 梓 梧 柞 》 篇 的 「 楸 梓 」 、 「梧 桐 」 、 「 柞 」 等 , 均 採 此 例 。 各 篇 遇 有 此 種 相 同 情 況時 , 均 予 分 行 , 以 清 眉 目 。
( 三 ) 各 本 均 作 「 止 」 , 僅 金 抄 作「 指 」 。 這 是 針 對 上 文 指 粟 為 穀 而 說 的 , 字 應 作 「 指 」。
( 四 ) 各 本 均 作 「 望 」 , 金 抄 作 「故 」 。 按 「 望 俗 」 猶 言 「 隨 俗 」 , 「 故 俗 」 就 是 舊 俗
,二 字 都 可 解 釋 , 「 望 」 字 較 順 , 茲 從 南 宋 各 本 。 另 一 種情 況 , 可 能 「 故 」 、 「 望 」 二 字 都 正
確 , 即 原 文 應 作 「故 望 」 。 這 樣 , 「 故 」 字 應 作 「 所 以 」 解 釋 , 這 一 小 段的 解 釋 是 這 樣 :(
一 ) 當 時 的 名 稱 , 「 穀 」 就 是 稷 ,也 就 是 粟 ; ( 二 ) 但 原 來 「 穀 」 的 涵 義 是 五 穀 的 總 名 ,不 是
專 「 指 」 粟 的 ; ( 三 ) 可 是 現 在 人 們 已 經 專 指 粟 ,所 以 我 也 隨 俗 這 樣 稱 呼 了 。 按 穀 是 五 穀 的 總
名 , 說 本 《說 文 》 , 漢 以 前 確 實 沒 有 稱 穀 子 為 「 穀 」 的 。
( 五 ) 見 《 爾 雅 ‧ 釋 草 》 , 無 「 也」 字 。 《 爾 雅 ‧ 釋 草 》 文 , 均 無 「 也 」 字 , 《 要 術 》 所引 , 或 有 或 無 不 一 致 。 據 與 賈 思 勰 同 時 稍 後 的 顏 之 推 《顏 氏 家 訓 ‧ 書 證 》 篇 稱 , 當 時 經 傳 多 有 由 「 俗 學 」 任 意加 上 「 也 」 字 的 , 甚 至 有 不 應 加 而 加 錯 的 。 《 要 術 》 所引 各 書 , 這 種 情 況 頗 不 少 。
( 六 ) 晉 郭 義 恭 《 廣 志 》 是 記 載 各地 物 產 的 書 , 包 括 動 、 植 、 礦 物 。 原 書 已 佚 。 各 書 引 錄頗 多 , 《 要 術 》 引 錄 亦 不 少 。 此 處 「 白 莖 」 , 《 初 學 記》 卷 二 七 「 五 穀 」 引 《 廣 志 》 作 「 白 莖 粟 」 , 可 見 也 是一 個 穀 子 的 品 種 。
( 七 ) 金 抄 、 黃 校 作 「 斑 」 , 明 抄、 湖 湘 本 作 「 班 」 , 二 字 古 通 用 。
( 八 ) 黃 校 、 張 校 、 明 抄 作 「 莖 」; 金 抄 作 「 藍 」 , 疑 襲 上 「 藍 」 字 而 訛 ; 湖 湘 本 、 《 津逮 》 本 無 此 「 莖 」 字 , 更 合 適 些 。
( 九 ) 各 本 均 作 「 逯 」 , 惟 漸 西 本改 作 「 逮 」 , 是 。 「 逮 麥 」 就 是 「 及 麥 」 , 卷 二 《 粱 秫》 篇 引 《 廣 志 》 有 「 有 胡 秫 , 早 熟 及 麥 」 。 這 也 是 一 種早 熟 品 種 , 故 稱 「 逮 麥 」 , 和 《 要 術 》 本 文 所 稱 的 「 麥爭 場 」 相 類 似 。 唐 玄 應 《 一 切 經 音 義 》 卷 二 《 大 般 涅 槃經 》 卷 一 : 「 逮 , … … 經 文 多 誤 作 逯 。 」 可 為 明 証 。 清錢 坫 注 : 「 逯 … … 與 逮 不 同 , 至 鍾 繇 《 薦 季 直 表 》 , 始以 逮 為 逯 , 字 義 俱 異 , 是 誤 耳 。 」 逮 和 逯 , 在 隸 書 很 相像 , 可 見 錯 亂 已 很 久 , 至 於 使 後 人 並 不 以 為 錯 , 所 以 才會 使 唐 代 人 一 般 都 寫 錯 。 《 要 術 》 的 「 逯 」 , 可 能 《 廣志 》 原 本 已 錯 , 也 可 能 唐 人 張 冠 李 戴 地 寫 錯 。 關 於 「 麥爭 場 」 , 明 黃 省 曾 《 理 生 玉 鏡 稻 品 》 有 同 名 的 稻 品 種 ,記 載 是 : 「 三 月 而 種 , 六 月 而 熟 , 謂 之 麥 爭 場 。 」
( 十 ) 這 是 郭 璞 注 《 爾 雅 》 「 粢 ,稷 」 的 注 文 。 今 本 郭 注 作 : 「 今 江 東 人 呼 粟 為 粢 。 」
( 十 一 ) 《 太 平 御 覽 》 卷 八 四 十 「 稷」 引 孫 炎 注 《 爾 雅 》 同 。 其 注 本 已 散 佚 。 孫 炎 注 與 上 文郭 璞 注 , 照 《 要 術 》 他 處 例 , 均 應 列 在 前 面 引 《 爾 雅 》正 文 下 , 現 在 插 在 這 裏 , 可 能 有 竄 誤 。
( 十 二 ) 「 穀 」 , 明 抄 誤 作 「 殺 」 。
( 十 三 ) 「 豬 」 、 「 豬 」 , 《 要 術 》中 互 見 , 各 本 亦 互 異 , 但 大 多 作 「 豬 」 。 本 書 統 一 作 「豬 」 。 他 處 不 再 作 校 記 。
( 十 四 ) 金 抄 、 黃 校 、 張 校 、 明 抄 脫「 黃 」 字 , 明 清 刻 本 不 脫 , 且 下 文 作 「 聒 穀 黃 」 , 茲
據補 。 「 穀 」 , 金 抄 等 作 「 谷 」 , 湖 湘 本 等 作「
穀 」 。 《 要 術 》 中 作 「 谷 」 極 個 別, 本 書 統 一 作 「 穀 」 。
( 十 五 ) 金 抄 作 「 ● 」 , 黃 校 劉 錄 、張 校 、 明 抄 空 格 , 黃 校 陸 錄 作「
茄 」 。 按 此 字 始 見 於 《 要 術 》 。 《集 韻 》 「 九 麻 」 : 「 ● 支 , 穀 名 。 」 當 係 據 《 要 術 》 採入 。
( 十 六 ) 「 蒼 」 , 黃 校 、 張 校 、 明 抄、 漸 西 本 作 「 命 」 , 湖 湘 本 、《
津 逮 》 本 、 《 學 津 》 本 作 「 今 」 ,均 誤 ; 金 抄 作 「 ● 」 , 是 古 「 倉 」 字 。 黃 校 等 顯 係 「 倉」 字
纏 錯 。 「 倉 」 通 「 蒼 」 , 本 書 《 要 術 》 本 文 統 一 作「 蒼 」 。
( 十 七 ) 「 免 蟲 」 上 金 抄 多 「 熟 早 」二 字 , 他 本 無 , 茲 據 補 。
( 十 八 ) 各 本 均 作 「 今 」 , 疑 「 令 」之 訛 , 因 為 這 是 和 「 下 馬 看 」 同 樣 是 一 種 拔 節 後 生 長 迅速 成 熟 齊 一 的 品 種 。 明 黃 省 曾 《 理 生 玉 鏡 稻 品 》 : 「 其秀 最 易 , 謂 之 下 馬 看 。 又 謂 之 三 朝 齊 , 《 湖 州 錄 》 云 :『 言 其 齊 熟 也 。 』 」
( 十 九 ) 明 抄 、 湖 湘 本 作 「 溱 」 , 茲從 金 抄 作 「 泰 」 。 「 民 」 , 各 本 同 , 據 下 文 「 此 二 十 四種 , … … 免 雀 暴 」 , 疑 是 「 泯 」 字 之 誤 ( 明 抄 的 「 溱 」, 可 能 由 「 泯 」 的 水 旁 混 入 而 錯 成 ) 。 「 雀 泯 泰 」 可 能是 由 「 免 雀 暴 」 起 的 名 稱 。 明 黃 省 曾 《 理 生 玉 鏡 稻 品 》記 載 一 種 有 芒 的 早 熟 糯 稱 : 「 其 粒 最 長 , 白 稃 而 有 芒 ,四 月 而 種 , 七 月 而 熟 , 謂 之 趕 陳 糯 。 太 平 謂 之 『 雀 不 覺』 。 」 和 「 雀 泯 泰 」 與 早 熟 的 「 雀 懊 黃 」 都 相 類 似 。
( 二 十 ) 明 抄 、 湖 湘 本 作 「 洩 」 , 費解 ; 金 抄 作 「 曳 」 , 是 。
( 二 一 ) 黃 校 、 張 校 、 明 抄 、 湖 湘 本作 「 艮 臥 反 」 , 誤 。 張 步 瀛 校 正 說 : 「 此 轉 寫 之 訛 。 《集 韻 》 三 十 九 過 : 『 ● 歲 , 穀 名 , 賈 思 勰 說 。 』 ● 『 盧臥 切 』 , 歲 則 『 蘇 臥 切 』 也 。 」 「 ● 」 是 從 轉 聲 的 字, 故 從 金 抄 作 「 良 臥 反 」 。
( 二 二 ) 「 陌 南 禾 」 , 黃 校 、 張 校 、明 抄 作 「 附 南 木 」 , 湖 湘 本 等 作 「 陌 南 木 」 , 均 訛 , 此從 金 抄 。
( 二 三 ) 金 抄 、 明 抄 作 「 晛 」 , 他 本作 「 睍 」 。 下 一 「 晛 」 字 , 明 抄 亦 作 「 睍 」 , 僅 金 抄
作「 晛 」 。 按 「 晛 」 , 字 書 解 釋 為 「 日 光 」 ,「
奴 甸 」 或 「 乃 見 」 切 , 與 「 奴 見 反」 同 音 。 「 睍 」 音 現 , 釋 為 「 視 」 。 從 義 二 字 均 通 , 從音 應
依 金 抄 。
( 二 四 ) 「 山 鹺 」 , 各 本 同 。 集 韻 有「 醝 」 字 , 解 釋 是 : 「 山 鹺 , 粟 名 。 」 可 能 「 栗 」 是
「粟 」 字 之 訛 , 因 《 集 韻 》 據 《 要 術 》 採 入 的 字 不 少 , 在穀 子 品 種 方 面 就 有 「 ● 支 穀 」 、 「 ●
歲 」 、 「 頓 ● 黃 」、「
● 穇 」 、 「 石 抑 ● 」 等 , 這 個 也 可能 依 據 《 要 術 》 採 入 。 另 一 種 情 況 , 「 山 醝 」 自 是 栗 名, 則
《 要 術 》 可 能 原 作 「 山 醝 黃 」 , 脫 「 黃 」 字 , 是 說此 穀 以 粒 大 而 呈 栗 黃 色 起 名 。
( 二 五 ) 金 抄 、 張 校 作 「 鉤 千 」 , 黃校 劉 錄 及 明 抄 作 「 ● 千 」 , 黃 校 陸 錄 作 「 鉤 干 」 , 湖 湘本 作 「 于 」 , 《 津 逮 》 本 作 「 干 」 , 雖 極 紛 歧 , 卻只 是 兩 個 字 輾 轉 訛 變 。 但 無 從 校 正 其 正 字 , 茲 姑 從 金 抄。 但 「 鉤 」 疑 應 作 「 鈞 」 。
( 二 六 ) 「 薰 」 , 各 本 同 。 此 應 人 名, 疑 「 董 」 之 訛 。
( 二 七 ) 各 本 作 「 得 」 , 金 抄 作 「 德」 。
( 二 八 ) 「 稈 容 」 二 字 , 各 本 極 為 紛歧 , 此 從 南 宋 本 。 但 「 容 」 仍 是 誤 字 。 唐 釋 玄 應 《 一 切經 音 義 》 卷 二 三 《 大 乘 成 業 論 》 「 坳 凹 」 注 : 「 凹 … … 《 蒼 頡 篇 》 作 『 ● 』 , … … 墊 下 也 。 」 則 「 容 」 應 是 「 ● 」 字 之 訛 。 「 稈 ● 」 即 「 稈 凹 」 , 是 說 穀 穗 垂 重 , 稈端 凹 曲 。
( 二 九 ) 「 孫 延 黃 」 與 上 文 「 僧 延 黃」 只 差 一 字 , 且 音 相 近 , 疑 有 誤 字 。
( 三 十 ) 「 穇 」 , 下 文 再 見 , 湖 湘 本均 如 文 ; 金 抄 均 作 「 糝 」 。 按 : 「 ● 」 , 始 見 於 《 要 術》 , 《 集 韻 》 收 入 , 解 釋 是 : 「 徒 點 切 , 音 簟 。 ● 穇 ,穀 名 。 」 故 從 湖 湘 本 。
( 三 一 ) 明 抄 作 「 阿 邏 邏 」 , 金 抄 作「 河 邏 邏 」 , 黃 校 、 張 校 作 「 阿 邏 」 , 湖 湘 本 等 又 訛 作「 阿 返 」 。
( 三 二 ) 金 抄 、 湖 湘 本 作 「 中 ● 大 穀」 , 明 抄 作 「 中 租 火 穀 」 , 校 宋 本 未 校 出 。 按 《 爾 雅 ‧ 釋 天 》 : 「 六 月 為 且 。 」 隋 杜 臺 卿 《 玉 燭 寶 典 》 卷 六 引《 爾 雅 》 作 「 六 月 為 旦 」 , 下 引 李 巡 注 : 「 六 月 陰 氣 將盛 , 萬 物 將 衰 , 故 曰 旦 時 也 。 」 是 以 「 旦 」 喻 陰 之 始 ,所 謂 陰 盛 萬 物 將 衰 , 對 穀 來 說 是 到 了 成 熟 期 , 也 許 這 個加 禾 旁 的 「 ● 」 字 , 是 指 說 穀 的 成 熟 。 如 果 這 樣 , 那 「中 ● 」 就 是 「 中 熟 」 。 賈 氏 對 品 種 按 生 長 期 分 類 , 涼 述有 序 , 到 這 裏 也 正 該 說 到 中 熟 品 種 。 至 於 「 大 穀 」 , 則指 種 植 面 積 較 廣 。 這 樣 解 釋 , 字 面 上 可 以 通 順 , 但 問 題在 本 篇 正 文 內 一 再 提 到 早 、 晚 熟 , 單 單 沒 有 提 到 中 熟 ,又 為 可 疑 。
照 字 形 推 測 , 「 ● 」 字很 像 「 稈 」 字 爛 去 右 旁 的 「 十 」 錯 成 , 「 中 」 字 疑 是 「單 」 字 殘 爛 錯 成 , 那 這 應 是 「 單 稈 」 二 字 。 這 樣 , 「 大穀 」 應 解 釋 為 稈 粗 穗 大 的 穀 種 。 通 常 單 稈 品 種 莖 稈 較 粗壯 , 穗 子 較 大 , 而 分 櫱 多 的 品 種 常 成 小 穗 , 在 我 國 也 以單 稈 品 種 為 多 。 這 樣 , 「 單 稈 大 穀 」 就 很 好 解 釋 。 賈 氏對 每 一 類 品 種 都 總 結 出 它 們 的 共 同 性 狀 , 這 個 尤 其 和 沒有 點 明 生 長 期 的 「 此 二 十 四 種 , 穗 皆 有 毛 」 相 應 合 。 証之 「 稈 ● 青 」 、 「 鹺 折 筐 」 等 高 產 大 穗 的 名 目 , 也 和 「單 稈 大 穀 」 相 符 , 而 這 樣 的 名 目 , 在 其 他 各 類 品 種 中 是找 不 到 的 。
總 之 , 這 四 字 很 難 解 釋。 我 們 認 為 這 四 字 是 指 三 十 八 個 品 種 的 共 有 特 性 , 離 開這 個 , 不 免 忽 視 了 賈 氏 按 不 同 性 狀 作 分 類 標 準 的 特 點 。但 我 們 雖 然 在 這 方 面 試 行 探 索 , 恐 仍 未 必 正 確 。 茲 仍 保存 金 抄 、 湖 湘 本 原 文 不 改 。
( 三 三 ) 「 青 」 下 原 多 「 有 」 字 , 漸西 本 認 為 「 涉 青 而 誤 」 刪 去 , 應 從 其 刪 。
( 三 四 ) 此 字 金 抄 作 「 ● 」 , 他 本 紛訛 百 出 , 僅 漸 西 本 從 吾 點 校 改 作 「 ● 」 。 按 《 集 韻 》
「十 七 夬 」 : 「 石 抑 ● , 穀 名 。 」 當 係 採 自 《 要 術 》 。 惟據 玄 應 《 一 切 經 音 義 》 卷 三 《 明 度 無
極 經 》 卷 四 有 「 阿 ● 」 , 解 釋 說 : 「 案 ● , 文 字 所 無 , 相 承 叉 六 反 」 , 意譯 是 「 無 怒 」 。「
叉 六 」 與 「 創 怪 」 雙 聲 , 二 字 實 即一 字 。 「 抑 ● 」 即 「 阿 ● 」 。 這 是 佞 佛 者 給 起 的 人 名 ,即 以
其 姓 名 作 為 他 培 育 這 個 耐 水 品 種 的 穀 名 。 茲 據 金 抄參 照 《 一 切 經 音 義 》 作 「 ● 」 , 音 翠 。
( 三 五 ) 本 篇 內 各 「 耗 」 字 , 各 本 同, 金 抄 均 作 「 秏 」 。 《 說 文 》 無 「 耗 」 字 , 本 字 為 「 秏」 。 在 《 要 術 》 中 二 字 互 見 , 本 書 一 律 作 「 耗 」 。
( 三 六 ) 金 抄 、 湖 湘 本 作 「 丸 」 , 黃校 、 張 校 、 明 抄 作 「 圜 」 ( 同「
圓 」 ) , 是 南 宋 人 避 宋 欽 宗 趙 桓 的同 音 名 字 改 的 , 本 書 一 律 從 金 抄 改 復 原 文 。
( 三 七 ) 「 本 」 , 各 本 同 , 意 思 是 指本 文 ( 正 文 ) 或 本 來 。 從 這 個 推 測 這 條 注 文 , 可 能 是 賈氏 自 注 , 也 可 能 是 後 人 加 添 。 漸 西 本 校 勘 者 劉 壽 曾 認 為「 此 注 非 賈 氏 原 文 」 。
( 三 八 ) 金 抄 作 「 種 」 , 湖 湘 本 、 津逮 本 、 學 津 本 作 「 植 」 , 漸 西 本 作 「 殖 」 , 均 訛 ; 僅 明抄 作 「 稙 」 , 是 唯 一 正 確 的 字 。 「 稙 穀 」 即 早 熟 穀 子 。
( 三 九 ) 各 本 均 訛 作 「 植 」 , 這 裏 仍是 指 早 穀 子 , 應 作 「 稙 」 , 茲 改 正 。
( 四 十 ) 金 抄 、 湖 湘 本 作 「 薉 」 , 明抄 作 「 穢 」 。 薉 是 穢 的 本 字 , 上 文 均 作 「 薉 」 , 茲 從 金抄 。
( 四 一 ) 明 抄 、 《 學 津 》 、 漸 西 本 及《 輯 要 》 引 均 作 「 治 」 , 金 抄 、 湖 湘 本 作 「 出 」 。 此 指雜 草 多 , 不 易 整 治 , 故 從 明 抄 。
( 四 二 ) 「 初 角 切 」 是 「 鏃 」 字 的 音注 , 各 本 都 作 注 文 形 式 放 在 這 裏 , 惟 漸 西 本 改 作 注 中 注的 雙 行 小 字 。 按 照 《 要 術 》 他 處 形 式 , 這 應 是 注 中 注 。
( 四 三 ) 「 倍 」 , 明 抄 誤 作 「 培 」 ,據 他 本 改 正 。
( 四 四 ) 《 耕 田 歌 》 見 《 史 記 》 卷 五二 《 齊 悼 惠 王 世 家 》 。 「 非 其 類 者 」 作 「 非 其 種 者 」 。《 漢 書 》 卷 三 八 《 高 五 王 傳 》 並 載 其 事 。 劉 章 是 劉 邦 的孫 子 。 當 時 呂 后 專 政 , 諸 呂 擅 權 , 劉 章 要 除 去 諸 呂 , 在一 次 宴 會 上 唱 這 個 歌 。
( 四 五 ) 湖 湘 本 作 「 厭 」 , 金 抄 、 明抄 作 「 猒 」 , 字 同 , 本 書 一 律 作 「 厭 」 。
( 四 六 ) 見 《 管 子 ‧ 輕 重 ‧ 匡 乘 馬 》篇 , 文 作 : 「 彼 善 為 國 者 , 使 農 夫 寒 耕 暑 耘 , … … 」
( 四 七 ) 各 本 均 訛 作 「 穀 草 」 , 據 金抄 改 正 為 「 殺 草 」 。
( 四 八 ) 金 抄 誤 作 「 方 未 反 」 , 據 南宋 本 改 正 。 又 此 音 注 已 見 卷 一《
耕 田 》 篇 , 此 處 及 卷 二 《 種 瓜 》 篇均 重 出 。
( 四 九 ) 各 本 均 作 「 不 可 」 , 倒 錯 了, 僅 《 學 津 》 本 改 作 「 可 不 」 , 是 。 《 輯 要 》 引 無 「 可」 字 , 亦 通 , 但 另 有 錯 簡 。
( 五 十 ) 見 《 史 記 》 卷 一 三 十 《 太 史公 自 序 》 , 是 司 馬 遷 父 親 司 馬 談 的 話 , 原 文 是 : 「 嘗 竊觀 陰 陽 之 術 , 大 祥 而 眾 忌 諱 , 使 人 拘 而 多 所 畏 。 … … 未必 然 也 。 」
( 五 一 ) 金 抄 、 湖 湘 本 作 「 坏 」 , 明抄 作 「 坯 」 , 二 字 古 通 。 席 世 昌 《 讀 說 文 記 》 : 「 不 ,古 通 丕 ; 從 不 、 從 丕 , 音 義 並 通 。 」 茲 從 金 抄 及 《 月 令》 原 文 作 「 坏 」 。 「 坏 」 通 「 培 」 , 即 加 土 修 牆 。
( 五 二 ) 《 禮 記 ‧ 月 令 》 ( 《 四 部 叢刊 》 本 ) 作 「 圓 」 , 《 十 三 經 注 疏 》 作 「 隋 」 。 橢 圓 的「 橢 」 , 古 通 作 「 隋 」 。 「 墮 」 是 「 橢 」 的 假 借 字 , 金抄 、 明 抄 簡 寫 作 「 ● 」 。
( 五 三 ) 引 號 內 小 注 仍 是 鄭 玄 注 《 月令 》 文 。 以 下 倣 此 。 注 文 加 引 號 , 是 為 了 表 明 係 原 書 原有 注 文 , 以 便 與 賈 氏 自 注 分 開 。
( 五 四 ) 《 隋 書 ‧ 經 籍 志 》 著 錄 有 《尚 書 緯 》 三 卷 , 注 說 : 「 鄭 玄 注 。 梁 六 卷 。 」 《 考 靈 曜》 是 《 尚 書 緯 》 的 一 種 。 據 胡 立 初 《 齊 民 要 術 引 用 書 目考 證 》 ( 《 國 學 彙 編 》 第 二 冊 , 一 九 三 四 年 齊 魯 大 學 國學 研 究 所 編 印 ) 說 , 本 條 二 處 小 注 均 鄭 玄 注 文 。
( 五 五 ) 見 《 莊 子 ‧ 則 陽 》 篇 。 《 四部 叢 刊 》 本 《 莊 子 》 ( 《 南 華 真 經 》 ) 原 文 作 : 「 長 梧封 人 問 子 牢 曰 : 君 為 政 焉 , 勿 鹵 莽 ; 治 民 焉 , 勿 滅 裂 。昔 予 為 禾 , … … 」 以 下 同 《 要 術 》 所 引 。 「 鹵 莽 滅 裂 」云 云 的 注 文 在 「 勿 滅 裂 」 下 面 。 郭 象 , 晉 人 , 《 莊 子 》的 注 釋 者 之 一 。
( 五 六 ) 明 抄 作 「 忙 補 反 」 , 金 抄 作「 忙 述 反 」 , 湖 湘 本 作 「 忙 輔 反 」 。 按 《 南 華 真 經 》 唐陸 德 明 《 音 義 》 作 「 莫 古 反 」 , 《 廣 韻 》 「 十 姥 」 作 「莫 補 切 」 , 是 「 莽 」 的 古 音 , 故 從 明 抄 。 又 此 音 注 金 抄、 明 抄 均 列 在 「 之 」 字 下 , 茲 從 湖 湘 本 移 列 於 「 莽 」 字下 。
( 五 七 ) 見 《 孟 子 ‧ 梁 惠 王 上 》 篇 。下 文 「 諺 曰 」 一 段 見 《 孟 子 ‧ 公 孫 丑 上 》 篇 , 「 五 穀 」一 段 見 《 孟 子 ‧ 告 子 上 》 篇 。
( 五 八 ) 《 孟 子 》 「 食 」 下 有 「 也 」字 。 據 顏 之 推 《 顏 氏 家 訓 ‧ 書 證 》 篇 稱 , 當 時 經 傳 ,
除由 「 俗 學 」 隨 意 加 「 也 」 字 外 , 另 一 方 面 ,「
河 北 經 傳 , 悉 略 此 字 。 」 說 明 賈 氏所 用 《 孟 子 》 正 是 北 方 通 行 的 本 子 。 參 看 卷 八 《 黃 衣 黃蒸 及
糱 》 篇 校 記 ( 九 ) 。
( 五 九 ) 《 孟 子 》 趙 岐 注 首 句 作 「 使民 得 三 時 務 農 」 。 「 三 時 」 , 下 文 趙 岐 注 有 「 農 之 三 時」 。
( 六 十 ) 「 諺 曰 」 , 《 孟 子 》 原 文 是「 齊 人 有 言 曰 」 。 趙 岐 注 : 「 齊 人 諺 言 也 。 」
( 六 一 ) 金 抄 、 明 抄 作 「 惠 」 , 湖 湘本 作 「 慧 」 , 同 《 孟 子 》 。 《 後 漢 書 ‧ 孔 融 傳 》 : 「 觀其 所 言 , 將 不 早 惠 乎 ? 」 「 惠 」 通 「 慧 」 。
( 六 二 ) 「 鎡 錤 」 , 孟 子 作 「 鎡 基 」, 注 文 同 。 「 上 茲 下 其 」 , 是「
鎡 錤 」 的 音 注 ( 因 讀 音 相 同 , 故 「鎡 錤 」 亦 逕 作 「 茲 其 」 , 如 《 周 禮 ‧ 秋 官 》 「 薙 氏 」 鄭玄 注
) , 但 《 孟 子 》 無 此 注 , 疑 是 後 人 加 入 。 明 抄 作 「上 鎡 下 其 」 , 湖 湘 本 作 「 上 鎡 下 錤 」 , 無 意
義 , 故 從 金抄 作「
上 茲 下 其 」 。
( 六 三 ) 「 稊 稗 」 , 孟 子 及 趙 岐 注 均作 「 荑 稗 」 。 「 荑 」 通 「 稊 」 。
( 六 四 ) 「 仁 」 , 金 抄 、 黃 校 、 張 校作 「 人 」 , 二 字 古 通 。 茲 從 明 抄 、 湖 湘 本 及 《 孟 子 》 原文 作 「 仁 」 。
( 六 五 ) 「 亦 在 熟 而 已 矣 」 , 金 抄 、明 抄 如 文 ; 湖 湘 本 、 《 津 逮 》 本 等 作 「 亦 在 乎 熟 之 而 已矣 」 , 同 《 孟 子 》 。 明 清 刻 本 《 要 術 》 有 不 少 與 今 本 經傳 相 同 , 是 明 以 後 人 據 今 本 經 傳 改 的 。
( 六 六 ) 此 段 見 《 淮 南 子 ‧ 脩 務 訓 》。 下 文 「 禹 決 江 疏 河 」 、 「 食 者 民 之 本 」 、 「 故 先 王 之制 」 三 段 均 見 《 淮 南 子 ‧ 主 術 訓 》 , 「 霜 降 而 樹 穀 」 一段 見 《 淮 南 子 、 人 間 訓 》 , 「 又 曰 」 以 下 「 為 治 之 本 」一 段 見 《 淮 南 子 ‧ 泰 族 訓 》 , 「 夫 日 迴 而 月 周 」 一 段 見《 淮 南 子 ‧ 原 道 訓 》 。
( 六 七 ) 《 淮 南 子 》 有 許 慎 注 及 高 誘注 , 《 要 術 》 中 許 、 高 二 注 都 有 引 到 。 今 許 注 本 已 佚 失, 僅 存 高 注 本 , 但 高 注 本 已 混 有 許 注 。 《 四 部 叢 刊 》 影印 北 宋 本 雖 題 作 「 許 慎 記 上 」 , 實 際 已 與 高 注 本 無 可 分別 。 現 在 只 有 隋 杜 臺 卿 《 玉 燭 寶 典 》 還 分 別 引 有 《 淮 南子 》 的 許 慎 注 和 高 誘 注 , 可 供 作 參 校 。 這 裏 「 水 勢 雖 東流 」 這 條 注 文 , 今 《 淮 南 子 》 高 誘 注 本 中 亦 有 , 文 句 全同 。 但 《 要 術 》 「 高 誘 曰 」 不 放 在 本 條 , 而 放 在 下 條 「加 功 」 之 上 , 可 能 本 條 原 是 許 注 而 混 入 今 傳 高 注 本 , 賈氏 所 用 原 是 許 注 本 , 而 高 注 是 後 人 所 加 。
( 六 八 ) 「 是 藨 是 蔉 」 , 高 誘 注 同 ,是 高 誘 引 《 左 傳 ‧ 昭 公 元 年 》 的 文 句 。 《 左 傳 》 「 藨
」作 「 穮 」 , 字 同 。 此 四 字 僅 金 抄 如 文 , 明 抄「
藨 」 空 白 , 他 本 四 字 全 脫 。
( 六 九 ) 「 芸 耕 」 , 各 本 同 , 高 誘 注作 「 耘 耔 」 。 「 耘 」 同 「 芸 」 , 沒 有 問 題 。 「 耔 」 是 壅土 , 解 釋 正 文 「 蔉 」 應 作 「 耔 」 , 因 「 蔉 」 也 是 壅 土 。要 術 「 耕 」 是 「 耔 」 字 之 訛 。
( 七 十 ) 「 大 禹 」 , 《 淮 南 子 》 作 「鯀 禹 」 。
( 七 一 ) 這 條 注 文 《 淮 南 子 》 、 ( 《四 部 叢 刊 》 、 《 四 部 備 要 》 、《
叢 書 集 成 》 諸 本 ) 中 沒 有 , 疑 是 許慎 注 , 故 仍 加 引 號 。
( 七 二 ) 金 抄 、 黃 校 、 張 校 、 明 抄 作「 火 曰 薪 , 水 曰 蒸 」 , 明 清 刻 本 作 「 大 曰 薪 , 小 曰 蒸 」, 而 漸 西 本 用 黃 校 校 過 , 改 如 黃 校 。 《 淮 南 子 》 高 誘 注作 「 大 者 曰 薪 , 小 者 曰 蒸 」 , 說 明 明 清 刻 本 是 依 據 今 本高 注 改 的 。 可 能 此 注 亦 出 許 慎 。
( 七 三 ) 本 段 內 注 文 , 多 與 今 本 《 淮南 子 》 高 注 不 同 , 可 用 《 玉 燭 寶 典 》 引 許 注 作 參 校 , 證明 是 許 注 , 而 不 是 賈 氏 自 注 。
此 處 《 玉 燭 寶 典 》 卷 二引 《 淮 南 子 》 高 誘 注 作 : 「 春 分 之 後 , 四 海 出 雲 。 」 又引 許 慎 注 : 「 海 雲 至 , 二 月 也 。 」 證 明 《 要 術 》 所 引 是許 注 。 這 條 注 文 從 上 面 「 夫 地 勢 , 水 東 流 」 一 段 的 「 高誘 曰 」 一 直 連 貫 下 來 , 如 果 因 此 認 為 也 是 高 注 , 並 認 為是 古 本 高 注 和 今 本 不 同 , 那 就 錯 了 。 但 《 寶 典 》 引 高 注又 與 今 本 高 注 有 不 同 , 今 本 高 注 作 : 「 立 春 之 後 , 四 海出 雲 。 」 立 春 在 正 月 , 春 分 在 二 月 , 相 差 一 個 半 月 。 《呂 氏 春 秋 ‧ 孟 春 紀 》 「 修 封 疆 」 在 正 月 , 《 呂 氏 春 秋 》也 經 過 高 誘 注 解 , 而 《 寶 典 》 引 高 注 《 淮 南 子 》 作 「 春分 」 , 未 知 是 否 有 誤 字 。
( 七 四 ) 《 玉 燭 寶 典 》 卷 二 引 許 慎 注作 : 「 降 , 二 月 也 。 」 證 明 這 條 也 是 許 慎 注 。 《 禮 記 ‧ 月 令 》 、 《 呂 氏 春 秋 ‧ 仲 春 紀 》 「 玄 鳥 ( 即 燕 ) 至 」皆 在 二 月 , 《 要 術 》 「 三 月 」 應 是 「 二 月 」 之 誤 。 今 本《 淮 南 子 》 高 誘 注 作 「 三 月 之 時 」 , 這 不 是 注 解 「 燕 降」 , 而 是 注 解 「 通 路 除 道 」 , 因 《 時 則 訓 》 「 達 路 除 道」 在 三 月 , 與 《 月 令 》 等 相 同 。
( 七 五 ) 《 玉 燭 寶 典 》 卷 十 引 許 慎 注作 : 「 陰 降 百 泉 , 十 月 也 。 」 說 明 《 要 術 》 所 引 也 是 許注 。 今 本 高 誘 注 則 是 : 「 十 月 之 時 。 」
( 七 六 ) 金 抄 、 明 抄 作 「 樹 」 ; 湖 湘本 等 作 「 種 」 , 同 《 淮 南 子 》 , 說 明 這 也 是 明 以 後 人 據今 本 《 淮 南 子 》 改 的 。
( 七 七 ) 此 條 注 文 , 各 本 原 作 : 「 三月 昏 , 張 星 中 於 南 方 朱 鳥 之 宿 」 ( 《 津 逮 》 本 、 《 學 津》 本 「 三 月 」 又 訛 作 「 一 月 」 , 均 未 查 校 原 書 ) , 有 脫文 。 按 二 十 八 宿 以 南 方 的 七 宿 共 稱 「 朱 鳥 」 , 張 宿 是 朱鳥 七 宿 的 第 五 宿 , 在 星 宿 的 「 昏 中 」 運 行 上 , 對 張 宿 說成 「 中 於 南 方 朱 鳥 之 宿 」 是 不 通 的 。 今 本 高 誘 注 的 原 文是 : 「 三 月 昏 , 張 星 中 於 南 方 。 張 , 南 方 朱 鳥 之 宿 也 。」 《 要 術 》 所 引 , 顯 然 脫 去 重 文 的 「 張 , 南 方 」 三 字 ,致 不 可 解 。 茲 據 高 注 補 正 。 至 於 許 慎 注 , 《 玉 燭 寶 典 》卷 三 所 引 是 : 「 大 火 昏 中 , 三 月 也 。 」 很 明 顯 , 《 要 術》 所 引 , 又 是 高 誘 注 了 。
( 七 八 ) 《 玉 燭 寶 典 》 卷 四 引 許 慎 注是 : 「 大 火 昏 中 , 四 月 也 。 」 今 本 高 誘 注 是 : 「 大 火
,東 方 倉 龍 之 宿 。 四 月 建 巳 , 中 在 南 方 。 」 《 要 術 》 所 引也 是 許 注 , 但 「 六 月 」 有 問 題 。 上 條
校 記 《 寶 典 》 引 許注 解 釋 張 宿 又 是 : 「 大 火 昏 中 , 三 月 也 」 , 也 有 問 題 ,因 張 宿 雖 也 可 以 稱 為
「 鶉 火 」 或 「 火 星 」 ( 見 《 晉 書 ‧ 天 文 志 》 及 《 觀 象 玩 占 》 ) , 但 不 應 在 同 一 小 段 文 內 以「 大
火 」 解 釋 四 月 又 解 釋 三 月 , 自 啟 混 淆 。《
寶 典 》 是 月 令 式 的 書 , 此 二 注 分 別引 錄 於 四 月 與 三 月 , 說 明 杜 臺 卿 所 見 許 注 原 本 已 有 錯 亂。
( 七 九 ) 這 條 小 注 高 誘 注 是 : 「 虛 ,北 方 玄 武 之 宿 。 八 月 建 酉 , 中 於 南 方 也 。 」 月 份 和 《 要術 》 所 引 「 九 月 」 不 同 。 《 要 術 》 所 引 仍 是 許 慎 注 , 因注 例 與 「 海 雲 至 , 二 月 也 」 等 完 全 相 同 , 同 時 《 玉 燭 寶典 》 八 月 份 未 引 《 淮 南 子 》 正 文 「 虛 中 , 即 種 宿 麥 」 ,由 於 許 注 是 「 九 月 」 , 因 此 《 寶 典 》 採 錄 虛 中 種 麥 於 九月 份 中 ( 剛 巧 《 寶 典 》 的 九 月 份 是 缺 卷 , 雖 無 從 校 證 ,但 這 個 情 況 可 以 反 映 出 來 ) 。
( 八 十 ) 「 收 」 , 《 淮 南 子 》 ( 《 四部 叢 刊 》 本 ) 作 「 牧 」 , 訛 。
( 八 一 ) 高 誘 注 作 : 「 昴 星 , 西 方 白虎 也 。 季 秋 之 月 , 收 斂 畜 積 也 。 」 昴 星 是 西 方 「 白 虎 」七 宿 之 一 , 「 白 虎 也 」 以 《 要 術 》 引 作 「 白 虎 之 宿 」 為長 。 《 玉 燭 寶 典 》 缺 第 九 卷 ( 即 九 月 份 ) , 無 從 校 證 。
從 以 上 各 注 看 來 , 高 注與 許 注 注 例 有 顯 著 不 同 , 而 《 要 術 》 二 者 混 雜 , 其 來 源很 可 懷 疑 。 但 許 注 無 「 也 」 字 , 卻 反 映 是 顏 之 推 所 說 的北 方 本 。
( 八 二 ) 此 段 除 見 《 淮 南 子 ‧ 泰 族 訓》 外 , 《 詮 言 訓 》 中 亦 有 , 但 後 段 文 句 《 詮 言 訓 》 有 異。 《 要 術 》 所 引 各 注 , 今 本 《 淮 南 子 》 ( 《 四 部 叢 刊 》、 《 四 部 備 要 》 、 《 叢 書 集 成 》 各 本 ) 中 沒 有 , 疑 亦 出許 慎 注 。 本 段 內 容 , 無 關 月 令 , 故 《 玉 燭 寶 典 》 未 引 。
( 八 三 ) 「 止 」 , 金 抄 、 明 抄 訛 作 「上 」 , 據 湖 湘 本 等 改 正 。
( 八 四 ) 「 不 納 」 , 《 淮 南 子 》 作 「弗 取 」 。
( 八 五 ) 見 《 呂 氏 春 秋 ‧ 辯 土 》 篇 。下 文 「 吾 苗 有 行 」 一 段 , 亦 在《
辯 土 》 篇 , 但 在 第 一 段 的 前 面 。
( 八 六 ) 引 號 內 是 高 誘 注 文 , 下 同 。「 欲 得 孤 特 , 疏 數 適 」 , 高 注 作 : 「 欲 得 其 孤 特 , 疏 數適 中 。 」
( 八 七 ) 《 呂 氏 春 秋 》 脫 「 其 」 字 。
( 八 八 ) 「 俱 」 , 《 呂 氏 春 秋 》 作 「居 」 。
( 八 九 ) 高 誘 注 作 : 「 扶 , 相 扶 持 ,不 可 傷 折 也 。 」 「 不 可 」 似 應 倒 作 「 可 不 」 。
( 九 十 ) 「 吾 苗 」 , 《 呂 氏 春 秋 》 作「 莖 生 」 。
( 九 一 ) 《 鹽 鐵 論 》 無 此 句 , 也 許 是佚 文 。 《 韓 非 子 》 卷 三 七 《 難 二 》 篇 有 此 句 , 作 : 「 夫惜 草 茅 者 耗 禾 穗 , 惠 盜 賊 者 傷 良 民 。 」 又 《 管 子 》 卷 二一 《 明 法 解 》 篇 亦 有 類 此 語 句 : 「 草 茅 弗 去 則 害 禾 穀 ,盜 賊 弗 誅 則 傷 良 民 。 」 《 明 法 解 》 是 韓 非 後 學 的 作 品 。
( 九 二 ) 「 茅 」 , 各 本 均 訛 作 「 芳 」, 惟 吾 點 校 改 作 「 茅 」 , 漸 西 本 從 吾 校 改 正 , 是 。
( 九 三 ) 金 抄 無 「 書 」 字 , 他 本 有 ,金 抄 似 脫 。
( 九 四 ) 金 抄 作 「 呼 毛 反 」 , 他 本 作「 呼 老 反 」 。 按 「 撓 」 , 《 廣 韻 》 下 平 聲 「 六 豪 」 有 「呼 毛 」 、 「 奴 巧 」 二 切 , 茲 從 金 抄 。
( 九 五 ) 金 抄 有 「 也 」 字 , 他 本 無 。
引 《 氾 勝 之 書 》 內 三 段注 文 , 「 劉 仁 之 」 一 段 肯 定 是 賈 氏 所 注 , 此 段 及 「 酒 勢美 釅 」 一 段 , 當 亦 賈 氏 所 注 。
( 九 六 ) 兩 宋 本 作 「 西 兗 州 」 , 明 清刻 本 訛 作 「 昔 兗 州 」 。 漸 西 本 有 黃 校 作 校 勘 , 但 認 為 :「 宋 本 『 昔 』 作 『 西 』 , 非 。 」 清 代 學 者 校 勘 《 要 術 》, 以 吾 點 與 黃 麓 森 二 人 為 最 優 , 這 裏 黃 麓 森 指 出 漸 西 本的 粗 疏 : 「 案 西 兗 州 , 孝 昌 三 年 置 , 見 《 魏 書 ‧ 地 形 志》 , 不 得 謂 之 非 。 」
( 九 七 ) 說 文 無 「 以 」 字 , 「 得 之 中和 」 作 「 得 時 之 中 」 。 「 王 」 即 今 「 旺 」 字 。
( 九 八 ) 這 是 崔 寔 《 四 民 月 令 》 文 。《 要 術 》 凡 引 「 雀 寔 曰 」 而 不 指 明 書 名 的 , 均 出 《 四 民月 令 》 。
( 九 九 ) 「 魏 武 」 , 各 本 及 《 輯 要 》引 均 同 , 即 曹 操 。 《 太 平 御 覽 》 卷 八 二 三 「 種 植 」 及 宋羅 願 《 爾 雅 翼 》 卷 八 均 引 作 「 漢 武 」 , 並 都 當 作 《 氾 勝之 書 》 的 正 文 來 引 錄 , 均 誤 。
( 一 百 ) 金 抄 作 「 之 」 , 輯 要 引 同 ;明 抄 、 湖 湘 本 作 「 也 」 , 於 義 為 疏 。
( 一 百 一 ) 《 太 平 御 覽 》 卷 八 二 四 「穡 」 引 楊 泉 《 物 理 論 》 「 本 輕 而 末 重 」 以 下 是 : 「 稼 欲少 , 穡 欲 多 。 耨 欲 熟 , 收 欲 速 。 此 良 農 之 務 。 」 則 「 本輕 而 末 重 」 是 指 少 種 多 收 , 提 高 產 量 。
( 一 百 二 ) 《 漢 書 》 有 各 家 音 義 、 集解 和 注 本 , 東 漢 荀 悅 、 服 虔 、 應 劭 , 三 國 魏 鄧 展 、 蘇 林、 如 淳 、 孟 康 , 吳 韋 昭 , 晉 晉 灼 、 臣 瓚 等 都 曾 經 注 過 《漢 書 》 。 至 唐 , 顏 師 古 匯 集 各 家 注 說 , 最 後 加 以 己 見 ,即 今 傳 《 漢 書 》 注 本 。 這 裏 和 下 面 加 雙 重 引 號 ( 「 」 和『 』 ) 的 注 文 , 均 顏 注 本 原 有 , 並 均 係 後 人 加 進 《 要 術》 的 。
但 賈 氏 所 用 《 漢 書 》, 既 是 當 時 的 某 種 注 本 , 故 其 引 注 , 當 然 也 多 有 為 顏 注本 所 無 , 或 有 異 文 。 如 下 文 「 臣 瓚 案 」 , 即 其 一 例 ; 卷七 《 貨 殖 》 篇 引 《 漢 書 》 注 , 此 種 情 況 更 多 。 這 說 明 《漢 書 》 下 引 注 , 並 非 全 出 後 人 所 加 。
( 一 百 三 ) 各 本 均 作 「 歲 田 」 , 金 抄訛 作 「 歲 曰 」 。 《 漢 書 》 原 注 作 「 歲 月 」 。 顏 師 古 是 唐人 , 《 叢 書 集 成 》 影 印 日 本 尾 張 真 福 寺 藏 唐 人 抄 本 《 漢書 食 貨 志 》 亦 作 「 歲 月 」 , 故 據 改 。
( 一 百 四 ) 各 本 及 《 漢 書 》 注 均 脫 「五 」 字 , 茲 據 唐 抄 本 《 漢 書 食 貨 志 》 補 正 , 始 與 正 文 「五 種 」 符 應 。
( 一 百 五 ) 金 抄 、 明 抄 作 「 ● 」 , 同「 墮 」 , 他 本 作 「 惰 」 。 「 墮 」 通 「 惰 」 。
( 一 百 六 ) 金 抄 、 明 抄 作 「 故 《 管 子》 曰 桓 公 問 於 」 , 他 本 均 作 「 故 齊 桓 公 問 於 管 子 曰 」
。據 金 抄 , 《 要 術 》 似 是 用 引 書 的 形 式 則 至 少「
於 」 應 作 「 曰 」 , 但 此 段 故 事 , 已經 賈 氏 精 簡 , 完 全 變 成 涼 事 的 形 式 , 故 從 他 本 。 故 事 見於 《
管 子 ‧ 輕 重 戊 》 篇 , 又 《 輕 重 丁 》 篇 亦 有 類 似 記 載。 原 文 冗 長 不 錄 。
( 一 百 七 ) 金 抄 作 「 夷 葉 」 , 黃 校 、張 校 、 明 抄 作 「 夷 華 」 , 均 訛 ; 他 本 及 管 子 均 作 「 夷 萊」 。
( 一 百 八 ) 各 本 均 作 「 不 稍 」 , 誤 ;金 抄 原 作 「 梢 」 , 後 校 改 作 「 捎 」 , 同 《 管 子 》 。 「 捎」 在 這 裏 指 剪 除 樹 枝 。 《 說 文 》 : 「 捎 , 自 關 以 西 , 凡取 物 之 上 者 為 撟 捎 。 」 《 周 禮 ‧ 考 工 記 》 「 輪 人 」 鄭 玄注 : 「 捎 , 除 也 。 」
( 一 百 九 ) 各 本 作 「 挾 丸 」 , 僅 金 抄作 「 胡 丸 」 , 同 《 管 子 》 。 按 : 《 管 子 集 校 》 許 維 遹 稱: 「 胡 與 ● 通 , ● 有 懷 義 。 」 《 管 子 ‧ 輕 重 丁 》 篇 有 「挾 彈 懷 丸 游 水 上 」 句 , 《 要 術 》 明 抄 等 作 「 挾 丸 」 , 可能 是 南 宋 以 後 根 據 《 輕 重 丁 》 篇 改 的 , 但 丸 不 能 「 挾 」, 故 從 金 抄 及 《 管 子 》 原 文 作 「 胡 」 。
( 一 一 十 ) 「 柎 」 , 黃 校 、 張 校 、 明抄 作 「 謝 」 , 誤 ; 金 抄 作 「 柎 」 , 同 《 管 子 》 ; 他 本 作「 拊 」 。 按 「 柎 」 是 「 撫 」 、 「 拊 」 的 假 借 字 , 意 即 撫摸 著 。 茲 存 金 抄 及 《 管 子 》 原 文 。
( 一 一 一 ) 金 抄 作 「 蔭 」 , 他 本 作 「陰 」 , 二 字 古 通 。
( 一 一 二 ) 這 裏 引 了 四 句 《 爾 雅 》 ,前 二 句 是 正 文 , 後 二 句 是 注 文 。 《 爾 雅 ‧ 釋 器 》 : 「
菜謂 之 蔌 。 」 郭 璞 注 : 「 蔌 者 , 菜 茹 之 總 名 。 」 「 蔌 」 音速 , 是 「 蔬 」 的 轉 音 字 。 《 要 術 》 「
蔬 , 菜 總 名 也 」 針對「
菜 謂 之 蔌 」 作 注 , 「 蔬 」 應 作 「 蔌」 。 《 爾 雅 ‧ 釋 天 》 : 「 蔬 不 熟 曰 饉 。 」 郭 璞 注 : 「 凡草 、
菜 可 食 者 , 通 名 為 蔬 。 」 《 要 術 》 引 正 文 作 「 不 熟曰 饉 」 , 應 脫 「 蔬 」 字 。 至 於 引 《 爾 雅 》 正
注 文 及 案 語, 究 竟 是 賈 氏 所 加 抑 係 當 時 《 漢 書 》 的 原 注 , 已 未 從 推知 。 參 看 卷 七 《 貨 殖 》 篇 校
記 ( 二 三 ) 。
( 一 一 三 ) 「 生 曰 草 , 死 曰 蘆 」 , 其義 未 詳 。 黃 麓 森 疑 「 蘆 」 是 「 薦 」 字 之 訛 。
( 一 一 四 ) 根 據 「 臣 瓚 案 」 , 反 映 自「 郎 果 反 」 以 下 至 此 處 注 文 均 臣 瓚 原 注 , 亦 即 《 要 術 》所 引 注 文 還 保 存 著 《 漢 書 》 臣 瓚 《 集 解 》 本 的 原 樣 。 因為 : ( 一 ) 顏 師 古 匯 集 各 家 注 說 時 , 已 改 臣 瓚 的 注 為 「臣 瓚 曰 」 , 而 「 臣 瓚 案 」 只 能 是 臣 瓚 本 人 注 本 的 口 氣 。( 二 ) 「 郎 果 反 」 顏 注 作 「 來 果 反 」 , 而 且 「 來 」 上 多「 蓏 音 」 二 字 , 「 某 字 音 某 某 反 」 , 顏 注 《 漢 書 》 概 用此 例 , 下 文 所 見 甚 多 , 證 明 「 郎 果 反 」 非 顏 注 。 ( 三 )唐 抄 本 《 漢 書 ‧ 食 貨 志 》 無 「 臣 瓚 案 」 云 云 的 注 文 。 (四 ) 應 劭 、 張 晏 均 早 於 晉 初 的 臣 瓚 , 其 注 說 即 為 臣 瓚 匯採 於 《 漢 書 集 解 》 中 , 匯 採 各 家 注 說 之 後 , 臣 瓚 附 以 己見 。 顏 注 《 漢 書 》 , 亦 倣 此 例 。 這 說 明 《 要 術 》 所 引 《漢 書 》 注 , 並 非 均 出 唐 以 後 人 所 加 , 其 中 有 不 少 是 《 要術 》 原 有 的 , 但 被 加 注 的 人 搞 亂 了 。
( 一 一 五 ) 《 說 文 》 , 東 漢 許 慎 撰 ,今 本 「 蓏 」 下 解 釋 : 「 在 木 曰 果 , 在 地 曰 蓏 」 , 與 《 要術 》 所 引 「 在 草 曰 蓏 」 異 , 而 與 下 文 引 許 慎 注 《 淮 南 子》 同 。 而 段 玉 裁 認 為 「 蓏 」 字 從 艸 , 解 此 字 應 作 「 在 艸」 , 即 據 《 要 術 》 改 今 本 《 說 文 》 的 「 在 地 」 為 「 在 艸」 。 許 注 《 淮 南 子 》 本 已 佚 失 。
自 「 《 說 文 》 曰 」 至「 王 廣 注 《 易 傳 》 曰 」 的 注 文 , 可 能 是 賈 氏 所 加 。
( 一 一 六 ) 《 周 禮 ‧ 天 官 》 「 甸 師 」: 「 共 野 果 、 蓏 之 薦 。 」 鄭 玄 注 : 「 果 , 桃 李 之 屬 ; 蓏, 瓜 瓞 之 屬 。 」 《 地 官 》 「 場 人 」 : 「 樹 之 果 、 蓏 」 ,鄭 玄 注 : 「 果 , 棗 李 之 屬 ; 蓏 , 瓜 瓠 之 屬 。 」
( 一 一 七 ) 見 《 爾 雅 ‧ 釋 天 》 「 果 不熟 為 荒 」 郭 璞 注 。 無 「 也 」 字 。
( 一 一 八 ) 高 誘 注 《 呂 氏 春 秋 ‧ 仲 夏紀 》 「 果 實 早 成 」 是 : 「 有 覈 曰 果 , 無 覈 曰 蓏 。 」 注 《淮 南 子 ‧ 時 則 訓 》 「 仲 夏 」 「 果 實 蚤 成 」 同 。 又 注 《 淮南 子 ‧ 主 術 訓 》 「 夏 取 果 、 蓏 」 作 : 「 有 核 曰 果 , 無 核曰 蓏 。 」 「 覈 」 即 「 核 」 字 。 說 明 《 要 術 》 的 「 實 」 指果 核 , 不 是 果 實 。
( 一 一 九 ) 沈 約 注 緯 書 《 春 秋 元 命 苞》 , 不 見 各 家 書 目 。 書 已 佚 。
( 一 二 十 ) 金 抄 、 明 抄 作 「 王 廣 」 ,據 胡 立 初 《 齊 民 要 術 引 用 書 目 考 證 》 認 為 應 是 「 王 廙
」之 誤 ; 他 本 作 「 韓 康 伯 」 , 尤 非 。 按 「 果 、 蓏 者 , 物 之實 」 , 當 是 《 易 經 ‧ 說 卦 》 「 艮 … …
為 果 、 蓏 」 的 注 文。《
說 卦 》 中 卦 和 事 物 的 關 係 , 韓 康 伯概 無 注 說 , 孔 穎 達 疏 亦 未 引 到 , 而 孔 疏 卻 引 錄 了 王 廙 (音 異
) 的 二 條 。 其 中 一 條 是 : 「 王 廙 云 : 『 羊 者 , 順 之畜 。 』 」 這 和 「 果 蓏 者 , 物 之 實 」 , 句 法 完
全 相 同 。 「廙 」 、 「 廣 」 形 似 , 易 致 舛 誤 , 疑 應 作 「 王 廙 」 。
( 一 二 一 ) 《 詩 經 》 作 「 埸 」 , 同 「易 」 , 毛 《 傳 》 : 「 畔 也 。 」 即 田 頭 地 角 。 《 百 衲 本 ‧ 漢 書 》 作 「 」 , 唐 抄 本 《 漢 書 ‧ 食 貨 志 》 作 「 」 ,均 訛 。
( 一 二 二 ) 「 省 費 燎 火 , 省 燎 火 之 費也 。 」 各 本 均 作 : 「 省 費 , 燎 火 之 費 也 。 」 茲 據 《 漢 書》 原 注 補 「 燎 火 , 省 」 三 字 , 意 義 比 較 明 順 。
( 一 二 三 ) 《 漢 書 ‧ 食 貨 志 》 作 「 董仲 舒 說 上 曰 」 , 賈 氏 刪 去 「 說 上 」 二 字 。
( 一 二 四 ) 明 抄 作 「 二 甽 」 , 誤 ; 據各 本 及 《 漢 書 》 原 文 改 正 。
( 一 二 五 ) 「 壟 也 」 , 各 本 及 《 漢 書》 均 同 , 當 有 脫 字 。 《 周 禮 ‧ 考 工 記 》 「 匠 人 」 : 「 廣尺 深 尺 曰 ● 。 」 鄭 玄 注 : 「 壟 中 曰 ● 。 」 「 ● 」 同 「 甽」 。 這 裏 「 壟 也 」 , 應 作 「 壟 中 也 。 」
( 一 二 六 ) 《 詩 經 ‧ 小 雅 ‧ 甫 田 》 作: 「 或 耘 或 耔 , 黍 稷 薿 薿 。 」 毛 《 傳 》 : 「 耘 , 除 草 也。 耔 , 雝 本 也 。 」 「 雝 」 即 「 壅 」 字 。 芸 或 耘 , 芓 或 耔, 儗 或 薿 , 均 同 字 異 寫 。
( 一 二 七 ) 金 抄 作 「 古 」 , 同 《 漢 書》 ; 他 本 作 「 故 」 , 誤 。
( 一 二 八 ) 金 抄 等 作 「 又 」 , 同 《 漢書 》 ; 黃 校 、 張 校 、 明 抄 作 「 以 」 , 誤 。
( 一 二 九 ) 各 本 均 作 「 課 」 ; 金 抄 作「 謂 」 , 同 《 漢 書 》 及 唐 抄 本《
漢 書 食 貨 志 》 。 按 「 課 」 有 教 導 督促 的 意 思 , 於 義 為 長 , 故 從 他 本 。
( 一 三 十 ) 金 抄 作 「 工 」 , 同 《 漢 書》 , 他 本 作 「 功 」 。
( 一 三 一 ) 唐 抄 本 《 漢 書 食 貨 志 》 作: 「 壖 , 餘 也 , 游 也 。 」
( 一 三 二 ) 唐 抄 本 《 漢 書 食 貨 志 》 無韋 昭 此 注 。
( 一 三 三 ) 各 本 及 《 漢 書 》 均 作 「 田卒 」 , 唐 抄 本 《 漢 書 ‧ 食 貨 志 》 作 「 甲 卒 」 。 《 漢 書 ‧ 西 域 傳 》 : 「 輪 臺 、 渠 犁 , 皆 有 田 卒 數 百 人 。 」 「 田 卒」 指 屯 田 軍 士 。
唐 抄 本 《 漢 書 ‧ 食 貨志 》 與 《 漢 書 》 不 同 處 , 包 括 正 注 文 在 內 , 在 《 要 術
》這 一 小 部 分 引 文 中 達 十 八 處 , 而 這 十 八 處 ,《
要 術 》 金 抄 與 《 漢 書 》 完 全 相 同 。我 們 所 用 《 漢 書 》 是 北 宋 景 祐 間(
一 ○ 三 四 至 一 ○ 三 七 年 ) 刊 本 ( 《四 部 叢 刊 》 影 印 ) 。 金 抄 的 祖 本 是 院 刻 , 院 刻 刊 於 北 宋天 聖
年 間 ( 一 ○ 二 三 至 一 ○ 三 一 年 ) 。
【 一 】 《 要 術 》 指 明 「 稷 」 就 是 粟, 即 穀 子 。 下 文 引 廣 志 有 「 青 稷 」 , 還 保 存 著 「 稷 」 就是 穀 子 的 名 稱 。 又 引 《 尚 書 考 靈 曜 》 「 鳥 星 昏 中 , 以 種稷 。 」 也 以 穀 子 為 稷 。
【 二 】 「 倉 」 , 即 今 「 蒼 」 字 。
【 三 】 孫 炎 , 三 國 魏 人 , 受 學 於 鄭玄 , 《 爾 雅 》 的 注 釋 者 之 一 。 關 於 「 稷 」 就 是 穀 子 ,
《爾 雅 》 的 最 早 注 釋 者 犍 為 舍 人 也 這 樣 解 釋 :「
粢 , 一 名 稷 ; 稷 , 粟 也 。 」 ( 《 左傳 》 桓 公 二 年 「 粢 食 不 鑿 」 孔 穎 達 疏 引 ) 又 : 「 粢 , 一名 稷
; 稷 , 粟 也 。 今 江 東 呼 粟 為 稷 也 。 」 ( 玄 應 《 一 切經 音 義 》 卷 十 《 菩 薩 地 持 論 》 「 黍 稷 」 注 引
) 犍 為 舍 人, 漢 武 帝 時 人 ( 見 唐 陸 德 明 《 經 典 釋 文 序 錄 》 ) 。
【 四 】 穀 子 , 現 在 通 常 以 全 生 長 期七 十 至 一 百 天 的 為 早 熟 品 種 。 這 裏 也 以 「 百 日 糧 」 列 為早 熟 種 。 生 長 期 最 短 的 當 是 「 麥 爭 場 」 等 品 種 。
【 五 】 「 ● 」 同 「 ● 」 , 亦 作 「 鷃」 , 即 鵪 字 。 「 ● 履 」 , 指 穗 子 異 形 如 鵪 爪 形 。 下 文 「鴟 腳 穀 」 , 也 是 一 種 分 叉 形 的 異 形 穗 子 。
【 六 】 「 罷 」 , 借 作 「 羆 」 字 。
【 七 】 「 ● 」 , 始 見 於 《 要 術 》 。《 集 韻 》 音 黨 , 「 頓 ● 黃 , 穀 名 。 」 當 係 採 自 《 要 術 》。
【 八 】 穀 子 小 穗 基 部 刺 毛 ( 亦 稱 剛毛 ) 長 的 , 有 緩 衝 穗 子 因 風 互 相 磨 擦 撞 擊 , 避 免 子 粒 脫落 的 作 用 。 這 個 古 人 已 深 刻 地 觀 察 到 。
【 九 】 「 暴 」 , 啄 食 , 傷 害 。
【 一 0 】 「 穇 」 , 始 見 於 《 要 術 》 。現 在 的 穇 子 是 指 龍 爪 粟 , 亦 稱 龍 爪 稷 , 學 名 Eleusine coracana Gaertn , 與 粟 同 科 異 屬 。
【 一 一 】 「 息 」 , 增 益 ; 「 耗 」 , 減損 。 「 息 耗 」 , 這 裏 指 出 米 率 有 多 少 。
【 一 二 】 「 返 」 , 通 「 反 」 , 指 違 反自 然 。
【 一 三 】 「 底 」 , 指 前 作 物 。
【 一 四 】 穀 子 不 宜 連 作 , 農 諺 有 : 「穀 後 穀 , 坐 著 哭 」 , 卷 前 《 雜 說 》 也 指 明 : 「 每 年 一 易, 必 莫 頻 種 。 」 穀 子 吸 肥 量 多 , 並 且 為 了 消 除 病 蟲 害 和減 少 雜 草 , 更 有 輪 作 的 必 要 。 但 原 注 : 「 ● 子 則 莠 多 而收 薄 矣 」 , 很 難 理 解 。 據 《 廣 韻 》 「 三 十 三 線 」 : 「 ● , 再 揚 穀 。 又 , 小 風 也 。 」 《 集 韻 》 解 釋 相 同 。 但 都 和「 穀 田 必 須 歲 易 」 聯 系 不 上 。 據 文 義 推 測 , 所 謂 「 ● 子」 , 應 該 就 是 重 茬 播 子 則 莠 草 多 的 意 思 。 ● 音 遠 。
【 一 五 】 「 禾 」 即 晚 穀 子 , 和 早 穀子 「 稙 禾 」 相 對 。 《 詩 經 魯 頌 ‧ 閟 宮 》 : 「 稙 、 、 菽、 稷 。 」 毛 《 傳 》 : 「 先 種 曰 稙 , 後 種 曰 。 」 「 」同 「 」 。
【 一 六 】 「 麻 、 菩 楊 」 , 疑 指 大 麻 與水 楊 。 這 時 是 三 月 上 旬 以 前 的 時 令 , 《 要 術 》 卷 二 《 種麻 子 》 篇 引 《 氾 勝 之 書 》 及 《 四 民 月 令 》 都 說 二 月 可 種麻 子 。 「 菩 」 , 假 借 為 「 蒲 」 字 , 崔 豹 《 古 今 注 》 : 「水 楊 , 蒲 楊 也 。 」 《 本 草 綱 目 》 卷 三 五 下 「 水 楊 」 : 「楊 枝 硬 而 揚 起 , 故 謂 之 楊 , 多 宜 水 涘 蒲 萑 之 地 , 故 有 水楊 、 蒲 柳 、 萑 苻 之 名 。 」 今 以 青 楊 或 水 楊 為 「 蒲 楊 」 。或 以 麻 子 釋 「 麻 菩 」 , 則 指 麻 子 發 芽 。
【 一 七 】 「 撻 」 是 用 一 叢 枝 條 縛 成 竹掃 把 的 樣 子 , 上 面 壓 著 泥 土 或 石 塊 , 由 牲 口 或 人 力 拉 著, 用 以 鎮 壓 虛 土 的 農 具 。 王 禎 《 農 書 》 卷 一 二 有 圖 , 並稱 : 「 長 可 三 四 尺 , 廣 可 二 尺 餘 。 古 農 法 : 『 耬 種 既 過, 後 曳 此 撻 , 使 壟 滿 土 實 , 苗 易 生 也 。 』 」 又 稱 : 「 或耕 過 田 畝 , 土 性 虛 浮 , 亦 宜 撻 之 。 」 壓 在 撻 上 面 的 東 西重 , 叫 做 重 撻 。
【 一 八 】 「 澤 」 , 這 裏 指 雨 水 。
【 一 九 】 「 薉 」 , 指 雜 草 , 後 來 也 寫作 「 穢 」 。 《 說 文 》 : 「 薉 , 蕪 也 。 」 徐 鍇 《 說 文 繫 傳》 : 「 田 中 雜 草 也 。 」
【 二 0 】 「 輾 」 是 子 一 類 的 輥 壓 農具 。 王 禎 《 農 書 》 卷 一 二 「 車 」 : 「 車 , … … 隨 耬種 所 過 溝 壟 碾 之 , 使 種 土 相 著 , 易 為 發 生 , 然 亦 看 土 脈乾 溼 何 如 , 用 有 遲 速 也 。 」
【 二 一 】 「 仰 壟 」 , 敞 開 著 壟 等 雨 。
【 二 二 】 「 盪 」 , 同 「 蕩 」 ; 「 盪 汰」 指 種 子 被 雨 水 沖 走 或 拍 沒 在 泥 土 下 面 。 「 非 直 」 , 不但 。
【 二 三 】 「 兼 與 草 薉 俱 出 」 , 雨 後 種子 發 芽 的 時 候 , 雜 草 也 同 時 萌 發 , 至 於 不 可 收 拾 。
【 二 四 】 「 任 」 , 任 憑 , 能 夠 。
【 二 五 】 「 馬 耳 」 , 形 容 穀 苗 初 長 出時 如 馬 耳 的 形 狀 。 卷 六 《 養 牛 馬 驢 騾 》 篇 形 容 馬 耳 「 如削 筒 」 , 這 對 馬 耳 和 初 出 土 穀 苗 都 很 形 像 。
【 二 六 】 「 鏃 」 , 可 能 是 一 種 小 鋤 ,也 可 能 是 一 種 鋤 法 。 王 禎 《 農 書 》 卷 十 三 「 耰 鉏 」 : 「夫 鋤 法 有 四 : 一 次 曰 鏃 , 二 次 曰 布 , 三 次 曰 壅 , 四 次 曰復 。 」 據 此 , 「 鏃 」 大 概 是 常 利 用 鋤 角 進 行 苗 間 鋤 間 ,比 手 間 快 , 但 其 缺 點 在 「 要 密 不 能 密 」 。 「 布 」 指 布 苗定 株 , 即 定 苗 , 亦 即 群 眾 所 稱 「 二 遍 扶 苗 要 穩 」 。 「 壅」 是 深 鋤 壅 土 。 「 復 」 是 再 回 復 到 淺 鋤 , 以 後 各 次 也 是淺 , 不 是 說 到 「 四 次 曰 復 」 為 止 , 鋤 四 次 以 後 就 停 止 不鋤 了 。
【 二 七 】 「 豁 」 , 空 曠 無 物 , 指 缺 苗。 這 里 反 映 古 人 對 於 缺 苗 補 苗 的 重 視 。
【 二 八 】 「 小 鋤 」 指 苗 小 時 就 鋤 。 這個 對 穀 子 在 苗 期 生 長 很 慢 , 易 被 雜 草 封 蔽 的 特 點 更 為 重要 。 現 在 群 眾 在 苗 子 三 四 片 真 葉 時 , 結 合 間 苗 定 苗 進 行除 草 鬆 土 , 深 度 只 到 鋤 破 土 皮 為 度 。 這 樣 有 疏 鬆 土 壤 ,流 通 空 氣 , 吸 收 光 熱 , 保 持 水 分 的 作 用 , 對 早 期 生 長 極為 重 要 。 鋤 時 常 用 小 鋤 進 行 , 也 可 以 用 鋤 角 鏃 破 土 皮 。所 以 群 眾 總 結 的 經 驗 是 : 「 穀 鋤 寸 , 頂 上 糞 。 」 《 要 術》 引 農 諺 : 「 欲 得 穀 , 馬 耳 鏃 」 , 總 結 小 鋤 的 好 處 : 「非 直 省 功 , 穀 亦 倍 勝 」 , 是 合 乎 科 學 道 理 的 。
【 二 九 】 「 迴 車 倒 馬 , 擲 衣 不 下 」 ,形 容 株 叢 極 稀 與 極 密 , 稀 到 可 以 在 莊 稼 地 裏 使 車 馬 掉 頭, 密 到 可 以 使 撐 住 衣 服 不 落 下 去 。 這 是 說 稀 植 和 極 度 密植 , 收 穫 不 相 上 下 。
【 三 0 】 「 躡 」 , 音 聶 , 指 用 腳 踩 。現 在 群 眾 有 「 踩 青 」 壯 苗 的 經 驗 , 即 在 穀 苗 長 到 三 四 片真 葉 時 用 腳 踩 一 下 , 有 抑 制 地 上 部 生 長 , 促 進 根 系 發 展, 使 穀 苗 壯 健 的 作 用 。 山 西 老 農 常 採 用 這 一 經 驗 。 小 注「 不 耕 故 」 , 說 明 其 地 未 經 耕 耙 , 為 了 促 使 根 系 發 展 ,向 下 深 扎 , 故 採 用 「 踩 青 」 的 辦 法 。 「 尋 壟 」 即 隨 壟 ,逐 壟 , 一 壟 一 壟 地 。
【 三 一 】 浙 江 有 「 七 道 油 麻 八 道 粟 」的 農 諺 , 說 明 穀 子 要 不 斷 進 行 中 耕 , 經 常 保 持 土 壤 疏 鬆和 無 雜 草 , 對 提 高 產 量 極 為 重 要 。 上 文 「 數 」 , 音 朔 ,解 釋 是 多 次 , 頻 頻 。
【 三 二 】 「 八 米 」 , 指 出 米 率 達 到 八成 。 這 是 很 高 的 出 米 率 。
【 三 三 】 「 觸 濕 」 , 操 作 和 濕 踫 上 ,意 即 不 能 濕 時 去 鋤 。
【 三 四 】 「 中 鋒 止 」 , 到 可 以 「 鋒 」的 時 候 停 止 。 「 止 」 指 停 止 用「
鐵 齒 ● 楱 縱 橫 杷 而 勞 之 」 。 「 鋒 」和 「 耩 」 有 不 同 , 見 《 耕 田 》 篇 注 釋 【 二 四 】 。
【 三 五 】 「 促 步 以 足 躡 壟 底 」 , 腳 步緊 密 地 踏 著 壟 底 走 過 。 這 是 除「
撻 」 、 「 輾 」 以 外 的 第 三 種 覆 土 鎮壓 方 法 , 現 在 也 常 採 用 的 。 王 禎《
農 書 》 卷 一 二 「 車 」 引 古 農 法 :「 耬 種 後 用 撻 , 則 壟 滿 土 實 。 又 有 種 人 足 躡 壟 底 , 各 是一 法
。 」
【 三 六 】 「 鎌 」 , 即 今 「 鐮 」 字 。 「鎌 傷 」 指 不 應 割 而 割 , 徒 費 鐮 工 而 收 成 減 少 。
【 三 七 】 宋 陳 元 靚 《 歲 時 廣 記 》 ( 《叢 書 集 成 》 本 ) 末 卷 「 甲 子 占 雨 」 條 : 「 《 朝 野 僉 載 》: 『 … … 秋 雨 甲 子 , 禾 頭 生 耳 , … … 。 』 唐 俚 語 云 『 禾頭 生 耳 』 , 蓋 禾 粟 無 生 耳 者 , 禾 頭 □ □ □ □ 是 也 。 」 《朝 野 僉 載 》 唐 張 鷟 撰 , 今 本 無 此 記 載 , 但 韓 鄂 《 四 時 纂要 》 「 七 月 」 有 相 同 記 述 , 說 明 這 是 古 代 諺 語 。 可 是 陳元 靚 解 釋 「 生 耳 」 的 四 個 字 剛 剛 脫 漏 , 究 竟 指 什 麼 , 無從 確 知 。 從 唐 宋 人 詩 賦 中 常 提 到 的 來 推 測 , 當 是 指 禾 頭因 雨 濕 高 溫 蒸 郁 而 引 起 物 質 變 化 , 或 者 發 芽 , 因 而 造 成嚴 重 損 失 。 如 杜 甫 詩 : 「 禾 頭 生 耳 黍 穗 黑 」 , 陸 游 詩 :「 愁 看 場 上 禾 生 耳 」 , 「 雨 畏 禾 頭 蒸 耳 出 , 潤 憂 麥 粒 化飛 蛾 」 , 蘇 軾 《 秋 陽 賦 》 : 「 禾 已 實 而 生 耳 , 稻 方 秀 而泥 蟠 」 。
【 三 八 】 「 大 判 」 , 大 抵 , 大 概 。
【 三 九 】 「 畜 」 通 「 蓄 」 。
【 四 0 】 「 御 」 通 「 禦 」 。
【 四 一 】 「 芻 」 指 乾 草 , 作 飼 料 用 。「 禾 」 指 冬 收 穀 物 。 「 薪 」 、「
蒸 」 指 柴 草 , 有 所 謂 「 粗 者 曰 薪 ,細 者 曰 蒸 。 」
【 四 二 】 「 鳥 」 , 星 名 , 即 「 朱 鳥 」, 亦 稱 「 朱 雀 」 。 下 文 「 虛 星 」 , 二 十 八 宿 中 「 玄 武 」七 宿 的 第 四 宿 。 「 昏 中 」 , 指 黃 昏 時 現 於 正 南 方 。
【 四 三 】 《 南 華 真 經 》 唐 陸 德 明 《 音義 》 : 「 長 梧 , 地 名 。 封 人 , 守 封 疆 之 人 。 」
【 四 四 】 「 鹵 莽 」 , 指 耕 地 粗 率 , 又不 耰 ● ( 《 耕 田 》 篇 : 「 耕 而 不 勞 , 不 如 作 暴 。 」 ) 。「 滅 裂 」 , 指 耘 鋤 粗 暴 傷 苗 , 草 又 鋤 不 盡 。 都 是 指 的 操作 粗 心 馬 虎 , 和 精 耕 細 作 相 反 。 《 南 華 真 經 》 陸 德 明 《音 義 》 : 「 滅 裂 , 猶 短 草 也 。 李 云 : 『 謂 不 熟 也 。 』 司馬 云 : 『 鹵 莽 , 猶 粗 也 , 謂 淺 耕 稀 種 也 。 』 」
【 四 五 】 「 齊 」 , 通 「 劑 」 , 也 可 以借 作 「 制 」 。 「 變 劑 」 , 即 變 更 過 去 的 辦 法 。
【 四 六 】 「 耰 」 , 《 說 文 》 作 「 櫌 」, 原 指 「 摩 田 器 」 , 後 來 發 展 為 ● 。 《 南 華 真 經 》 陸 德明 《 音 義 》 : 「 司 馬 云 : 『 鋤 也 。 』 」 大 概 因 為 上 文 提到 「 芸 」 , 所 以 司 馬 彪 解 釋 為 鋤 地 。
【 四 七 】 「 」 是 「 飧 」 的 俗 字 , 音孫 。 熟 食 叫 做 「 飧 」 。 「 厭 」 同 「 饜 」 。 「 饜 飧 」 , 一年 到 頭 吃 得 飽 飽 的 , 而 且 吃 不 完 。
【 四 八 】 豐 收 叫 做 「 穰 」 。
【 四 九 】 「 鎡 錤 」 , 照 趙 岐 的 解 釋 是鍬 臿 類 。 唐 玄 應 《 一 切 經 音 義 》 卷 十 九 《 佛 本 行 集 經 》卷 三 五 引 《 蒼 頡 篇 》 : 「 鉏 , 茲 其 也 。 」 則 逕 指 為 鋤 。
【 五 0 】 「 三 時 」 , 指 春 、 夏 、 秋 ,見 《 左 傳 ‧ 桓 公 六 年 》 「 三 時 不 害 」 杜 預 注 及 孔 穎 達 疏。 《 農 圃 六 書 》 以 夏 至 後 半 個 月 的 前 三 日 、 中 五 日 、 後七 日 分 為 「 三 時 」 , 非 此 所 指 。
【 五 一 】 「 稊 」 音 題 , 亦 作 「 蕛 」 ,是 稗 類 的 雜 草 。 《 爾 雅 ‧ 釋 草 》 : 「 蕛 , 苵 。 」 郭 璞 注: 「 似 稗 , 布 地 生 穢 草 。 」
【 五 二 】 「 藨 」 同 「 穮 」 , 亦 作 「 麃」 , 音 標 , 是 耘 草 。 「 ● 」 音 滾 , 是 壅 苗 。 見 《 左 傳 ‧ 昭 公 元 年 》 杜 預 注 及 孔 穎 達 疏 。 「 是 藨 是 」 , 義 同 《詩 經 ‧ 甫 田 》 「 或 耘 或 耔 」 。
【 五 三 】 「 果 、 蓏 」 , 見 下 文 引 《 漢書 ‧ 食 貨 志 》 「 瓜 、 瓠 、 果 、 蓏 」 注 文 及 有 關 注 釋 。
【 五 四 】 「 昴 星 」 , 白 虎 七 宿 的 第 四宿 。 「 昴 」 音 卯 。
【 五 五 】 「 泮 」 音 判 ; 「 冰 泮 」 即 解凍 。
【 五 六 】 「 數 」 音 朔 , 在 時 間 上 指 多次 , 頻 繁 ; 在 空 間 上 指 稠 密 。「
疏 數 適 」 即 疏 密 適 中 。
【 五 七 】 「 得 」 , 相 得 , 相 當 。 「 術」 , 徑 直 。 「 從 」 即 「 縱 」 字 。
【 五 八 】 據 研 究 , 雪 水 含 重 水 比 普 通水 少 得 多 , 而 重 水 對 生 物 生 長 有 抑 制 作 用 。 通 過 現 代 科學 試 驗 , 證 明 雪 水 對 動 植 物 的 生 長 發 育 有 良 好 的 促 進 作用 。
【 五 九 】 劉 仁 之 , 字 山 靜 , 洛 陽 人 。後 魏 出 帝 ( 五 三 二 至 五 三 四 年 ) 初 任 著 作 郎 , 中 書 令 。後 出 任 西 兗 州 刺 史 。 東 魏 武 定 二 年 ( 五 四 四 年 ) 卒 。 見《 魏 書 》 卷 八 一 《 劉 仁 之 傳 》 。 西 兗 州 , 後 魏 孝 昌 三 年( 五 二 七 年 ) 置 。
【 六 0 】 傷 害 作 物 的 是 霜 凍 , 卷 四 《栽 樹 》 篇 採 用 煙 熏 法 防 霜 凍 , 是 合 理 的 辦 法 。
【 六 一 】 酒 的 酒 精 濃 度 高 , 醋 的 酸 度強 , 都 叫 做 「 釅 」 。
【 六 二 】 「 典 農 」 , 主 管 屯 田 的 官 。《 太 平 御 覽 》 卷 二 四 二 引 《 魏 略 》 : 「 典 農 校 尉 , 太
祖( 按 指 曹 操 ) 置 , 秩 比 二 千 石 。 」 同 時 亦 設「
典 農 中 郎 將 」 。
【 六 三 】 「 沐 」 , 原 義 是 「 洗 」 , 這裏 引 申 為 剪 去 樹 枝 。 《 釋 名 ‧ 釋 姿 容 》 : 「 沐 , 禿 也 。」 下 文 「 日 方 中 , 無 尺 蔭 」 , 的 確 剪 得 乾 乾 淨 淨 , 好 像「 洗 」 過 一 樣 , 變 成 「 禿 」 樹 了 。 「 涂 」 , 即 今 「 途 」字 。 徐 鍇 《 說 文 繫 傳 》 「 涂 」 字 注 : 「 古 無 『 塗 』 字 ,『 途 』 彌 俗 也 。 」
【 六 四 】 郭 老 等 撰 《 管 子 集 校 》 : 「馬 元 材 云 : 『 左 右 伯 之 名 , 於 古 無 聞 , 王 莽 時 始 有 之 。 … … 』 沫 若 案 : 『 馬 說 有 未 照 。 《 禮 ‧ 王 制 》 : 八 伯 各以 其 屬 屬 於 天 子 之 老 二 人 , 分 天 下 以 為 左 右 曰 二 伯 。 王莽 故 事 即 倣 此 。 』 」 又 張 佩 綸 稱 : 「 《 周 禮 》 『 宮 伯 』注 『 伯 , 長 也 』 , 《 國 語 》 『 司 空 視 塗 』 , 韋 注 『 司 空, 掌 道 路 者 』 , 則 此 左 右 伯 , 司 空 之 屬 。 」
【 六 五 】 「 」 音 姬 , 本 作 「 稘 」 ,通 作 「 期 」 , 「 年 」 即 週 年 。 《 尚 書 ‧ 堯 典 》 : 「 ,三 百 有 六 旬 又 六 日 。 」 又 《 管 子 ‧ 輕 重 丁 》 篇 此 句 作 「未 能 一 歲 」 。
【 六 六 】 《 說 文 》 : 「 蓏 , 在 木 曰 果, 在 地 曰 蓏 。 」 徐 鍇 《 說 文 繫 傳 》 : 「 在 地 , 若 瓜 、 瓠之 屬 。 今 人 或 曰 『 蔓 生 曰 蓏 』 , 亦 同 。 果 在 樹 , 故 ⊕ (按 象 果 形 , 非 「 田 」 字 ) 在 木 上 ; 瓜 在 蔓 , 故 ● 在 艸 下, 在 葉 下 也 。 」
【 六 七 】 「 彘 」 音 滯 , 即 豬 。 「 豚 」指 仔 豬 。 揚 雄 《 方 言 》 卷 八 :「
豬 , … … 關 東 西 或 謂 之 彘 , … … 其子 或 謂 之 豚 。 」
【 六 八 】 「 輕 重 相 分 」 , 謂 輕 相 并 ,重 相 分 。 《 禮 記 ‧ 王 制 》 : 「 輕 任 并 , 重 任 分 , 班 白 不提 挈 。 」 《 漢 書 》 文 本 此 。
【 六 九 】 《 漢 書 ‧ 百 官 公 卿 表 上 》 :「 騪 粟 都 尉 , 武 帝 軍 官 , 不 常 置 。 」 《 百 官 公 卿 表 下 》記 載 天 漢 元 年 ( 公 元 前 一 百 年 ) 桑 弘 羊 任 大 司 農 , 四 年( 公 元 前 九 十 七 年 ) 「 貶 為 搜 粟 都 尉 」 。 此 後 終 武 帝 之世 , 大 司 農 空 缺 未 補 , 實 際 是 桑 弘 羊 以 搜 粟 都 尉 兼 領 。《 史 記 ‧ 平 準 書 》 : 「 元 封 元 年 ( 公 元 前 一 百 十 年 ) … … 桑 弘 羊 為 治 粟 都 尉 兼 大 農 」 , 即 其 事 例 。 據 《 漢 書 ‧ 西 域 傳 》 , 征 和 ( 公 元 前 九 十 二 年 至 前 八 十 九 年 ) 中 的搜 粟 都 尉 還 是 桑 弘 羊 。 據 朱 熹 《 通 鑑 綱 目 》 , 趙 過 為 搜粟 都 尉 即 在 征 和 末 年 ( 即 征 和 四 年 , 前 八 十 九 年 ) 夏 六月 , 是 接 桑 弘 羊 的 差 的 。 搜 粟 都 尉 是 中 央 高 級 農 官 , 品秩 稍 低 於 大 司 農 。
【 七 0 】 「 」 , 古 「 畝 」 字 。
【 七 一 】 古 代 以 六 尺 為 步 , 百 步 為 畝, 這 一 畝 的 布 置 是 寬 一 步 長 百 步 的 長 條 畝 。 「 甽 」 指 播種 溝 , 寬 一 尺 ; 甽 與 甽 間 的 壟 亦 寬 一 尺 。 一 畝 的 橫 闊 六尺 , 這 樣 就 有 三 條 長 甽 和 三 條 長 壟 , 各 長 一 百 步 , 即 下文 所 謂 「 長 終 畝 」 。 一 夫 百 畝 , 所 以 說 「 一 夫 三 百 甽 」。 所 謂 「 代 田 」 , 就 是 甽 與 壟 每 年 輪 換 著 耕 種 , 即 今 年種 的 甽 , 明 年 翻 成 壟 不 種 , 而 耕 原 來 的 壟 作 甽 來 種 , 這就 是 所 謂 「 歲 代 處 」 。
【 七 二 】 此 字 通 假 彼 字 , 注 釋 家 標 稱「 讀 曰 」 或 「 讀 為 」 。 「 能 , 讀 曰 耐 」 , 意 即 「 能 」 字此 處 就 是 「 耐 」 字 。
【 七 三 】 「 一 井 」 九 百 畝 , 「 一 屋 」三 百 畝 , 共 一 千 二 百 畝 。 古 代 百 步 為 畝 , 一 千 二 百 畝 =十 二 萬 方 步 。 漢 代 二 百 四 十 方 步 為 一 畝 , 十 二 萬 方 步 除以 二 百 四 十 方 步 = 五 百 畝 , 故 合 漢 畝 為 五 頃 。
【 七 四 】 《 史 記 ‧ 景 帝 本 紀 》 記 載 中六 年 ( 公 元 前 一 四 四 年 ) 「 更 命 … … 治 粟 內 史 為 大 農 」。 《 漢 書 ‧ 百 官 公 卿 表 上 》 : 「 治 粟 內 史 … … 景 帝 後 元年 ( 公 元 前 一 四 三 年 ) 更 名 大 農 令 。 武 帝 太 初 元 年 ( 公元 前 一 ○ 四 年 ) 更 名 大 司 農 。 」 是 「 大 農 」 即 大 農 令 ,亦 即 大 司 農 , 是 主 管 全 國 財 政 、 物 資 的 中 央 最 高 官 員 。參 看 《 耕 田 》 篇 注 釋 【 三 0 】 。
【 七 五 】 「 二 千 石 」 , 指 太 守 。 「 令」 、 「 長 」 均 指 縣 首 長 , 萬 戶 以 上 的 縣 為 「 令 」 , 以 下為 「 長 」 。 「 三 老 」 、 「 力 田 」 都 是 鄉 官 的 名 稱 , 《 漢書 ‧ 文 帝 紀 》 : 「 以 戶 口 率 置 三 老 、 孝 悌 、 力 田 常 員 。」
【 七 六 】 「 狀 」 , 楷 模 , 操 作 示 範 ,新 技 術 程 式 。
【 七 七 】 「 亡 」 , 古 同 「 無 」 字 。
【 七 八 】 據 《 漢 書 ‧ 地 理 志 》 , 平 都縣 屬 并 州 上 郡 , 在 今 陝 北 地 區 。 這 個 曾 經 做 過 平 都 縣 令的 「 光 」 是 什 麼 人 , 已 無 從 查 考 。
【 七 九 】 「 丞 」 是 長 官 的 佐 貳 官 。 《漢 書 ‧ 百 官 公 卿 表 上 》 : 「 治 粟 內 史 , 秦 官 , 掌 穀 、 貨。 有 兩 丞 。 … … 屬 官 有 太 倉 、 均 輸 、 平 準 、 都 內 、 籍 田五 令 、 丞 , 斡 官 、 鐵 市 兩 長 、 丞 。 … … 」 自 治 粟 內 史 以至 太 倉 令 、 斡 官 長 等 , 各 有 自 己 的 丞 官 , 搜 粟 都 尉 應 亦不 例 外 。 但 光 任 的 是 哪 一 級 的 丞 官 , 無 從 推 測 。
【 八 0 】 「 宮 壖 地 」 , 被 圈 進 在 離 宮內 的 大 片 空 地 。
【 八 一 】 漢 承 秦 制 , 爵 分 二 十 級 , 最低 一 級 為 「 公 士 」 , 見 《 漢 書 ‧ 百 官 公 卿 表 上 》 。 顏 師古 注 : 「 言 有 爵 命 , 異 於 士 卒 , 故 稱 『 公 士 』 也 。 」
【 八 二 】 河 東 、 弘 農 , 皆 漢 郡 名 。 河東 郡 在 今 山 西 省 西 南 隅 , 約 有 隰 縣 、 汾 西 、 沁 源 等 縣 以南 及 安 澤 、 沁 水 等 縣 以 西 地 區 。 弘 農 郡 在 今 河 南 省 西 部, 約 有 洛 陽 市 、 嵩 縣 、 內 鄉 縣 以 西 至 陝 西 省 商 縣 以 東 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