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 蒜 第 十 九 澤 蒜 附 出

    《 說 文 》 曰 : 「 蒜 , 葷 【 一 】 菜 也 。 」

    《 廣 志 》 曰 : 「 蒜 有 胡 蒜 、 小 蒜 【 二 】 。 黃 蒜 ,長 苗 無 科 , 出(
一 ) 哀 牢 【 三 】 。 」

    王 逸 曰 ( 二 ) : 「 張 騫 周 流 絕 域 , 始 得 大 蒜 、 葡萄 ( 三 ) 、 苜 蓿 ( 四 ) 。 」

    《 博 物 志 》 曰 ( 五 ) : 「 張 騫 使 西 域 , 得 大 蒜 、胡 荽 【 四 】 。 」

    延 篤 曰 ( 六 ) : 「 張 騫 大 宛 【 五 】 之 蒜 。 」

    潘 尼 曰 ( 七 ) : 「 西 域 之 蒜 。 」

    朝 歌 【 六 】 大 蒜 甚 辛 。 一 名 葫 , 南 人 尚 有 「 齊 葫」 之 言 。 又 有 胡 蒜 、 澤 蒜 也 。

    蒜 宜 良 軟 地 。 白 軟 地 , 蒜 甜 美 而科 【 七 】 大 ; 黑 軟 次 之 ( 八 ) ; 剛 強 之 地 , 辛 辣 而 瘦 小也 。 三 遍 熟 耕 。 九 月 初 種 。

    種 法 : 黃  ( 九 ) 時 , 以 耬 耩 , 逐 壟 手 下 之 。 五寸 一 株 。 諺 曰 : 「 左 右 通 鋤 , 一 萬 餘 株。 」 空 曳 勞 。 二 月 半 鋤 之 , 令 滿 三 遍 。 勿以 無 草 則 不 鋤 , 不 鋤 則 科 小 。

    條 拳 而 軋 之 【 八 】 。 不 軋 則 獨 科。

    葉 黃 , 鋒 出 , 則 辮 , 於 屋 下 風 涼 之 處 桁 【 九 】 之。 早 出 者 , 皮 赤 【 一 0 】 科 堅 , 可 以 遠行 ; 晚 則 皮 皴 ( 十 ) 而 喜 碎 。

    冬 寒 , 取 穀 ● ( 十 一 ) 奴 勒 反 布地 , 一 行 蒜 【 一 一 】 , 一 行 ●(
十 一 ) 。 不 爾 則 凍 死 。

    收 條 中 子 【 一 二 】 種 者 , 一 年 為 獨 瓣 ; 種 二 年 者, 則 成 大 蒜 , 科 皆 如 拳 , 又 逾 於 凡 蒜 矣 。 瓦子 壟 底 ( 十 二 ) , 置 獨 瓣 蒜 於 瓦 上 , 以 土 覆 之 , 蒜 科 (十 三 ) 橫 闊 而 大 , 形 容 殊 別 , 亦 ( 十 四 ) 足 以 為 異 。 今并 州 【 一 三 】 無 大 蒜 , 朝 歌 取 種 , 一 歲 之 後 , 還 成 百 子蒜 【 一 四 】 矣 , 其 瓣 麤 細 , 正 與 條 中 子 同 。 蕪 菁 根 , 其大 如  口 , 雖 種 他 州 子 , 一 年 亦 變 大 。 蒜 瓣 變 小 , 蕪 菁根 變 大 , 二 事 相 反 , 其 理 難 推 。 又 八 月 中 方 得 熟 , 九 月中 始 刈 得 花 子 。 至 ( 十 五 ) 於 五 穀 蔬 果 , 與 餘 州 早 晚 不殊 , 亦 一 異 也 。 并 州 豌 豆 , 度 井 陘 【 一 五 】 以 東 , 山 東穀 子 , 入 壺 關 、 上 黨 【 一 六 】 , 苗 而 無 實 。 皆 余 目 所 親見 , 非 信 傳 疑 : 蓋 土 地 之 異 者 也 。

    種 澤 蒜 法 : 預 耕 地 , 熟 時 採 取 子 , 漫 散 勞 之 。 澤蒜 可 以 香 食 , 吳 人 調 鼎 【 一 七 】 , 率 多 用 此 , 根 葉 解 菹( 十 六 ) , 更 勝 蔥 、 韭 。 此 物 繁 息 , 一 種 永 生 。 蔓 延 滋漫 , 年 年 稍 廣 。 間 區 斸 取 , 隨 手 還 合 。 但 種 數 畝 , 用 之無 窮 。 種 者 地 熟 , 美 於 野 生 。

    崔 寔 曰 : 「 布 穀 鳴 , 收 小 蒜 。 六 月 、 七 月 , 可 種小 蒜 。 八 月 , 可 種 大 蒜 。 」

( 一 )   「 出 」 , 黃 校 、 張 校 、 明 抄、 漸 西 本 都 空 一 格 ( 湖 湘 本 、《
津 逮 》 本 脫 《 廣 志 》 、 王 逸 、 潘 尼三 條 引 文 , 又 脫 「 朝 歌 … … 之 言 」 十 七 字 ) , 日 譯 本 引勞 季 言 校 宋 本 空 格 作 「 出 」 字 。 「 出 」 字 應 有 , 茲 據 補。

( 二 )   王 逸 , 東 漢 桓 帝 時 人 。 唐 時尚 有 《 王 逸 集 》 二 卷 ( 見 《 唐 書 ‧ 經 籍 志 》 ) , 後 亡 佚。 《 要 術 》 中 引 有 王 逸 的 《 賦 》 , 如 卷 二 《 種 瓜 》 篇 及卷 四 《 種 柿 》 篇 。 此 條 所 引 , 當 係 其 文 論 。

( 三 )   「 葡 萄 」 , 黃 校 陸 錄 作 「 蔔 」 , 黃 校 劉 錄 、 明 抄 作 「 蔔 ● 」 , 張 校 作 「 蔔 葅 」 ,均 誤 ( 湖 湘 本 、 《 津 逮 》 本 脫 , 見 校 記 ( 一 ) ) ; 日 譯本 引 勞 季 言 校 宋 本 作 「 葡 萄 」 。 按 葡 萄 古 多 寫 作 「 蒲 萄」 、 「 蒲 陶 」 或 「 蒲 桃 」 , 惟 第 一 字 據 黃 校 等 從 艸 從 , 或 係 「 葡 」 字 之 誤 , 茲 姑 改 作 「 葡 萄 」 。

( 四 )   「 苜 蓿 」 , 黃 校 劉 錄 、 明 抄誤 作 「 昔 ● 」 , 據 黃 校 陸 錄 、 張 校 改 正 ( 日 譯 本 引 勞 季言 校 宋 本 同 ) 。

( 五 )   今 傳 《 博 物 志 》 是 後 人 輯 錄並 雜 採 他 書 而 成 , 既 非 全 書 , 也 有 混 雜 。 黃 蕘 圃 刊 葉 氏宋 本 《 博 物 志 》 只 有 : 「 張 騫 使 西 域 還 , 乃 得 胡 桃 種 。」 《 指 海 》 據 各 書 輯 校 的 《 博 物 志 》 , 這 一 條 是 這 樣 :「 張 騫 使 西 域 還 , 得 大 蒜 、 安 石 榴 、 胡 桃 、 蒲 桃 、 胡 蔥、 苜 蓿 、 胡 荽 、 黃 藍 — — 可 作 燕 支 也 。 」 ( 據 《 叢 書 集成 》 排 印 《 指 海 》 本 ) 但 《 漢 書 ‧ 西 域 傳 》 記 載 只 有 葡萄 、 苜 蓿 二 種 ( 見 卷 二 《 胡 麻 》 篇 校 記 ( 一 ) ) , 《 博物 志 》 的 一 些 說 法 是 很 可 疑 的 。

( 六 )   《 隋 書 ‧ 經 籍 志 》 著 錄 有 東漢 京 兆 尹 《 延 篤 集 》 一 卷 , 今 已 亡 佚 。 此 條 《 太 平 御 覽》 卷 九 七 七 「 蒜 」 引 作 「 延 篤 《 與 李 文 德 書 》 」 , 但 《後 漢 書 ‧ 延 篤 傳 》 所 載 《 與 李 文 德 書 》 不 載 此 句 , 或 係《 後 漢 書 》 有 刪 節 , 或 係 在 延 篤 給 李 文 德 的 別 的 書 信 中。

( 七 )   《 隋 書 》 、 《 唐 書 ‧ 經 籍 志》 均 著 錄 有 晉 太 常 卿 《 潘 尼 集 》 十 卷 , 《 宋 史 ‧ 藝 文 志》 不 復 著 錄 , 當 已 佚 失 。 此 條 《 太 平 御 覽 》 卷 九 七 七 引作 潘 尼 《 釣 賦 》 , 是 : 「 西 戎 之 蒜 , 南 夷 之 薑 。 」 後 一句《
要 術 》 引 於 本 卷 《 種 薑 》 篇 。

( 八 )   「 次 之 」 , 黃 校 、 張 校 、 漸西 本 作 「 次 大 」 , 勉 強 ; 明 抄 作 「 次 七 」 , 誤 ; 湖 湘 本、 《 津 逮 》 本 只 一 「 欠 」 字 , 既 錯 又 脫 ; 《 輯 要 》 引 作「 次 之 」 ( 《 學 津 》 本 從 之 ) , 是 。 茲 從 《 輯 要 》 引 。

( 九 )   「 黃  」 , 張 校 、 明 抄 訛 作「 黃 場 」 , 湖 湘 本 作 「 黃 ● 」 。 按 「  」 , 即 今 「 ● 」字 , 與 「 傷 」 、 「 殤 」 同 音 , 字 應 從 「 ● 」 , 卷 二 《 黍穄 》 及 《 旱 稻 》 篇 均 作 「 黃  」 , 茲 改 正 ( 湖 湘 本 作 「 ● 」 , 字 同 ) 。

( 十 )   黃 校 、 張 校 、 明 抄 作 「 皴 」, 湖 湘 本 作 「 壞 」 ; 《 輯 要 》 引 則 作 「 ● 」 ( 《 學 津 》本 、 漸 西 本 從 之 ) , 並 在 「 碎 」 字 下 作 小 注 : 「 ● , 他骨 反 , 皮 壞 也 」 。 按 「 皴 」 音 村 , 原 義 是 手 足 凍 裂 , 這裏 指 蒜 皮 碎 裂 剝 落 , 蒜 瓣 也 就 容 易 鬆 裂 分 離 , 和 「 易 碎」 符 合 , 故 從 黃 校 。

( 十 一 ) 「 ● 」 , 黃 校 、 明 抄 、 湖 湘本 作 「 ● 」 , 《 學 津 》 本 、 漸 西 本 從 《 輯 要 》 引 作 「 ● 」 。 明 梅 膺 祚 《 字 彙 》 : 「 穀 ● , 見 《 齊 民 要 術 》 」 。由 於 字 從 耒 , 《 正 字 通 》 解 釋 為 「 ● , 當 是 槌 穀 具 。 」實 出 誤 解 。 「 ● 」 , 《 集 韻 》 : 「 稻 穀 穰 也 。 」 應 以 從禾 為 正 , 故 改 從《
輯 要 》 。

( 十 二 ) 「 瓦 子 壟 底 」 , 意 謂 將 瓦 片放 在 壟 底 上 , 但 缺 少 動 詞 , 疑 有 脫 訛 。

( 十 三 ) 「 科 」 , 明 抄 誤 作 「 料 」 ,據 明 清 刻 本 改 正 。

( 十 四 ) 「 亦 」 , 黃 校 、 張 校 、 湖 湘本 誤 作 「 不 」 , 據 明 抄 及 《 輯 要 》 引 改 正 ( 《 學 津 》 本、 漸 西 本 同 ) 。

( 十 五 ) 「 至 」 , 黃 校 、 張 校 、 明 抄作 「 全 」 , 誤 ; 據 湖 湘 本 及 《 輯 要 》 引 改 正 ( 《 學 津 》本 、 漸 西 本 同 。 宋 羅 願 《 爾 雅 翼 》 引 亦 作 「 至 」 ) 。

( 十 六 ) 明 抄 作 「 解 菹 」 , 他 本 作 「作 菹 」 。 按 「 解 」 , 指 沖 淡 、 調 味 , 卷 八 作 醬 、 烹 飪 各篇 常 這 樣 用 。 通 常 所 謂 解 腥 、 解 膩 , 亦 取 義 於 此 。 「 菹」 有 二 種 : 一 種 是 醃 菜 , 一 種 是 肉 菹 。 肉 菹 見 於 卷 八 《菹 綠 》 篇 ( 參 看 該 篇 注 釋 【 一 】 ) 。 這 裏 「 解 菹 」 指 「鼎 食 」 之 「 菹 」 , 是 肉 菹 , 意 即 解 去 肉 菹 的 腥 膩 味 , 字應 作 「 解 」 , 故 從 明 抄 。

【 一 】   「 葷 」 , 音 熏 , 《 說 文 》 :「 臭 菜 也 」 , 指 蔥 、 蒜 、 韭 、 薤 之 類 的 辛 臭 菜 蔬 , 和 現在 通 常 所 指 葷 素 的 「 葷 」 不 同 。

【 二 】   《 本 草 綱 目 》 卷 二 六 「 蒜 」: 「 中 國 初 惟 有 此 , 後 因 漢 人 得 葫 蒜 於 西 域 , 遂 呼 此 為小 蒜 以 別 之 。 」 又 說 : 「 家 蒜 有 二 種 : 根 莖 俱 小 而 瓣 少、 辣 甚 者 , 蒜 也 , 小 蒜 也 ; 根 莖 俱 大 而 瓣 多 , 辛 而 帶 甘者 , 葫 也 , 大 蒜 也 。 」 「 黃 蒜 」 , 未 詳 。

【 三 】   漢 明 帝 時 置 哀 牢 、 博 南 二 縣, 即 今 雲 南 保 山 、 永 平 二 縣 。

【 四 】   胡 荽 , 見 本 卷 《 種 胡 荽 》 篇注 釋 【 一 】 。

【 五 】   大 宛 , 漢 時 西 域 的 古 國 名 之一 。

【 六 】   朝 歌 , 殷 末 的 都 城 , 漢 置 縣, 隋 廢 , 今 河 南 湯 陰 、 汲 縣 間 有 朝 歌 鎮 。

【 七 】   「 科 」 , 這 裏 指 鱗 莖 , 俗 稱「 蒜 頭 」 , 也 稱 「 蒜 蒲 」 。 所 謂 「 科 」 , 實 際 就 是 「 顆」 字 。 顏 之 推 《 顏 氏 家 訓 ‧ 書 證 》 篇 : 「 《 三 輔 決 錄 》云 : 『 前 隊 大 夫 范 仲 公 , 鹽 、 豉 、 蒜 果 共 一 筩 。 』 『 果』 , 當 作 魏 顆 之 『 顆 』 。 北 土 通 呼 物 一 ● ( 按 即 塊 字 )概 為 一 顆 。 『 蒜 顆 』 是 俗 間 常 語 耳 。 故 陳 思 王 《 鷂 雀 賦》 曰 : 『 頭 如 蒜 顆 , 目 似 花 椒 。 』 江 南 但 呼 為 『 蒜 符 』, 不 知 謂 為 『 顆 』 , 學 士 相 承 , 讀 為 裹 結 之『
裹 』 , 言 鹽 與 蒜 , 共 包 一 裹 內 筩 中耳 , … … 失 也 。 」 下 文 「 蒜 科 」 , 「 科 大 如 拳 」 , 正 是指 「 蒜 顆 」 。 北 方 「 蒜 顆 」 , 江 南 「 蒜 符 」 (「
蒜 蒲 」 ) 的 俗 稱 , 現 在 還 是 這 樣 。

【 八 】   「 條 」 指 蒜 薹 , 「 拳 」 是 彎曲 , 「 軋 」 是 拔 掉 ; 「 條 拳 而 軋 之 」 , 即 在 蒜 薹 已 顯 彎曲 時 拔 掉 。 現 在 群 眾 打 蒜 薹 , 一 般 也 以 顯 薹 後 十 至 十 五天 蒜 薹 已 顯 彎 曲 時 為 適 期 。 採 收 過 早 產 量 低 , 過 遲 組 織變 粗 , 纖 維 增 多 , 就 不 好 吃 了 , 而 且 消 耗 養 分 , 影 響 蒜頭 的 加 速 生 長 。 唐 韓 鄂 《 四 時 纂 要 》 「 二 月 」 篇 「 揠 蒜」 條 : 「 條 拳 者 揠 之 。 」 「 揠 」 音 軋 , 《 說 文 》 : 「 拔也 。 」 《 小 爾 雅 ‧ 廣 物 》 : 「 拔 心 曰 揠 。 」「
軋 」 即 「 揠 」 的 同 音 同 義 字 。 這 是看 苗 分 批 採 蒜 薹 , 使 蒜 薹 、 蒜 瓣 都 獲 得 較 好 的 收 成 。

【 九 】   「 桁 」 , 原 義 是 屋 上 承 椽 之木 。 這 裏 引 申 為 架 空 的 橫 木 之 類 , 作 動 詞 用 , 即 將 辮 好成 紮 的 大 蒜 掛 在 橫 木 上 。 《 要 術 》 「 則 」 、「
即 」 互 用 , 「 則 辮 」 即 「 即 辮 」 。

【 一 0 】 根 據 「 皮 赤 」 , 《 要 術 》 所種 為 紫 皮 蒜 。 紫 皮 蒜 一 般 顆 大 而 善 抽 薹 。

【 一 一 】 「 一 行 蒜 」 , 據 注 文 「 不 爾則 凍 死 」 , 指 在 田 間 越 冬 的 大 蒜 苗 。 照 順 序 , 「 冬 寒 」這 段 應 排 在 「 二 月 半 鋤 之 」 之 前 。

【 一 二 】 「 條 中 子 」 , 指 蒜 薹 上 所 生的 氣 生 鱗 莖 , 亦 稱 「 蒜 珠 」 。《
圖 經 本 草 》 : 「 葫 , 大 蒜 也 。 … … 其 花 中 有 實 , 亦 葫 瓣 狀 , 而 極 小 , 亦 可 種 之 。 」 《 要 術》 說 用 氣 生 鱗 莖 種 下 去 , 先 生 成 「 獨 瓣 」 ( 即 不 分 瓣 的獨 頭 蒜 ) , 等 二 年 再 用 獨 蒜 種 下 , 則 生 成 分 瓣 的 大 蒜 ,而 且 蒜 頭 特 大 。 這 一 用 氣 生 鱗 莖 繁 殖 大 蒜 並 使 增 產 的 經驗 , 是 先 民 創 造 的 有 科 學 價 值 的 特 殊 技 術 。

            大 蒜 用 蒜 瓣 進 行 繁 殖 ,費 種 量 很 大 , 而 且 不 斷 進 行 無 性 繁 殖 , 會 使 生 活 力 衰 退, 蒜 頭 變 小 。 為 了 解 決 這 個 問 題 , 山 東 農 學 院 曾 就 《 要術 》 所 記 的 特 殊 技 術 進 行 試 驗 。 試 驗 結 果 , 確 如 賈 說 ,第 一 年 先 生 成 獨 蒜 , 第 二 年 即 長 成 分 瓣 的 大 蒜 , 而 且 蒜頭 更 大 。 證 明 這 一 寶 貴 經 驗 確 能 顯 著 提 高 大 蒜 的 繁 殖 率和 產 量 , 並 且 使 植 株 強 健 , 能 發 生 復 壯 作 用 。 詳 見 李 家文 等 : 《 大 蒜 氣 生 鱗 莖 繁 殖 法 提 高 產 量 及 繁 殖 率 的 效 果》 , 載 《 中 國 農 業 科 學 》 , 一 九 六 三 年 第 四 期 。

【 一 三 】 并 州 , 在 漢 代 約 有 今 山 西 及陝 西 北 部 地 區 , 其 後 疆 域 迭 有 變 更 , 主 要 在 山 西 北 部 。東 漢 并 州 刺 史 治 所 在 今 太 原 , 魏 晉 南 北 朝 仍 舊 。

【 一 四 】 「 百 子 蒜 」 , 大 瓣 種 變 為 小瓣 種 , 蒜 瓣 特 別 細 小 而 多 。 現 在 有 「 狗 牙 蒜 」 , 蒜 瓣 作三 層 排 列 , 極 小 而 多 。

【 一 五 】 井 陘 , 今 河 北 井 陘 縣 。 縣 內有 井 陘 山 , 山 上 有 關 , 稱 井 陘 口 , 為 太 行 山 八 陘 之 一 ,是 山 西 河 北 兩 省 交 通 要 道 。

【 一 六 】 壺 關 、 上 黨 , 指 今 山 西 東 南角 壺 關 、 長 治 一 帶 地 區 。

【 一 七 】 「 鼎 」 , 古 時 烹 飪 器 , 所 謂「 鼎 食 」 , 常 指 豐 盛 肴 饌 , 這 裏 泛 指 魚 肉 厚 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