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 栗 第 三 十 八

    《 廣 志 》 曰 ( 一 ) : 「 栗 , 關 中 大 栗 , 如 雞 子 大 。」

    蔡 伯 喈 曰 ( 二 ) : 「 有 胡 栗 。 」

    《 魏 志 》 云 ( 三 ) : 「 有 東 夷 韓 國 出 ( 四 ) 大 栗, 狀 如 梨 。 」

    《 三 秦 記 》 曰 ( 五 ) : 「 漢 武 帝 果 園 ( 六 ) 有 大栗 , 十 五 顆 一 升 。 」

    王 逸 曰 ( 七 ) : 「 朔 濱 【 一 】 之 栗 。 」

    《 西 京 雜 記 》 曰 ( 八 ) : 「 榛 栗 , 瑰 栗 , 嶧 陽 栗, 嶧 陽 都 尉 ( 九 ) 曹 龍 所 獻 , 其 大 如 拳 。 」

    栗 , 種 而 不 栽 。 栽 者 雖 生 , 尋 死矣 。

    栗 初 熟 出 殼 【 二 】 , 即 於 屋 裏 埋 著 濕 土 中 。 埋必 須 深 , 勿 令 凍 徹 ( 十 ) 。 若 路 遠 者 , 以 韋 囊 盛 之 。 停二 日 以 上 , 及 見 風 日 者 , 則 不 復 生 矣 。 至 春 二 月 ,悉 芽 生 , 出 而 種 之 。

    既 生 , 數 年 不 用 掌 近 【 三 】 。 凡新 栽 之 樹 , 皆 不 用 掌 近 , 栗 性 尤 甚 也 。 三 年 內 , 每到 十 月 , 常 須 草 裹 , 至 二 月 乃 解 。 不 裹則 凍 ( 十 一 ) 死 。

    《 大 戴 禮 ‧ 夏 小 正 》 曰 ( 十 二 ) : 「 八 月 , 栗 零而 後 取 之 , 故 不 言 剝 【 四 】 之 。 」

    《 食 經 》 藏 乾 栗 法 ( 十 三 ) : 「 取 穰 灰 , 淋 取 汁漬 栗 。 出 【 五 】 , 日 中 曬 , 令 栗 肉 焦 燥 , 可 不 畏 蟲 , 得至 後 年 春 夏 。 」

    藏 生 栗 法 【 六 】 : 著 器 中 ; 曬 細 沙 可 燥 ( 十 四 ), 以 盆 覆 之 。 至 後 年 二 月 ( 十 五 ) , 皆 生 芽 而 不 蟲 者 也。

    榛 【 七 】 :

    《 周 官 》 注 曰 ( 十 六 ) : 「 榛 , 似 栗 而 小 。 」

    《 說 文 》 曰 ( 十 七 ) : 「 榛 , 似 梓 , 實 如 小 栗 。」

    《 衛 詩 》 曰 ( 十 八 ) : 「 山 有 蓁 。 」 《 詩 義 疏 》云 ( 十 九 ) :「
蓁 , 栗 屬 。 或 從 木 。 有 兩 種 : 其 一 種 , 大 小 枝 葉 皆 如栗 , 其 子 形 似 杼 子 【 八 】 , 味 亦 如 栗 , 所 謂 『 樹 之 榛 栗( 二 十 ) 』 者 。 其 一 種 , 枝 莖 如 木 蓼 , 葉 如 牛 李 色 , 生高 丈 餘 ; 其 核 中 悉 如 李 , 生 作 胡 桃 味 , 膏 燭 【 九 】 又 美, 亦 可 食 噉 。 漁 陽 、 遼 、 代 【 一 0 】 、 上 黨 皆 饒 。 其 枝莖 生 樵 , 爇 燭 【 一 一 】 , 明 而 無 煙 。 」

    栽 種 與 栗 同 。

( 一 )   《 藝 文 類 聚 》 卷 八 七 引 《 廣志 》 作 : 「 栗 有 關 中 侯 栗 , 大 如 雞 子 。 」 《 太 平 御 覽 》卷 九 六 四 引 則 作 : 「 栗 有 侯 栗 , 關 中 大 栗 , 大 如 雞 子 。」 與 《 要 術 》 所 引 互 異 。 《 要 術 》 第 一 「 栗 」 字 下 , 疑有 脫 文 。

( 二 )   蔡 伯 喈 , 名 邕 。 此 條 不 見 今傳 十 卷 本 《 蔡 邕 集 》 中 。 《 藝 文 類 聚 》 卷 八 七 引 有 「 後漢 蔡 邕 《 傷 故 栗 賦 》 」 , 為 有 栗 樹 被 人 傷 折 而 作 , 《 太平 御 覽 》 卷 九 六 四 引 亦 作 《 傷 故 栗 賦 》 , 但 《 初 學 記 》卷 二 八 引 則 作 「 傷 胡 栗 賦 」 , 「 胡 」 疑 「 故 」 字 之 誤 。至 於 《 要 術 》 所 引 , 當 別 有 所 本 , 非 出 《 傷 故 栗 賦 》 。

( 三 )   《 三 國 志 ‧ 魏 志 》 卷 三 十 記載 馬 韓 「 出 大 栗 , 大 如 梨 」 。《
後 漢 書 》 亦 載 「 馬 韓 … … 出 大 栗 如梨 。 」

( 四 )   「 出 」 , 金 抄 作 「 生 」 , 他本 作 「 山 」 , 均 誤 。 《 魏 志 ‧ 後 漢 書 》 原 文 及 《 藝 文 類聚 》 卷 八 七 、 《 太 平 御 覽 》 卷 九 六 四 引 魏 志 均 作 「 出 」, 茲 改 正 。

( 五 )   《 藝 文 類 聚 》 卷 八 七 、 《 初學 記 》 卷 二 八 、 《 太 平 御 覽 》 卷 九 六 四 均 引 到 《 三 秦 記》 此 條 , 文 字 基 本 相 同 , 惟 「 一 升 」 類 聚 作「
一 斗 」 , 《 初 學 記 》 凡 二 引 亦 作 「一 斗 」 , 《 御 覽 》 同 《 要 術 》 作「
一 升 」 。 按 漢 一 升 約 合 今 二 合 , 只有 二 百 毫 升 , 十 五 顆 栗 只 裝 滿 二 百 毫 升 , 這 栗 是 小 栗 ,而 《 廣 志 》 等 所 載 有 如 雞 蛋 或 如 梨 、 如 拳 的 大 栗 , 此 既云 「 大 」 , 似 應 作 「 一 斗 」 。

( 六 )   「 果 園 」 , 各 本 均 作 「 栗 園」 , 僅 金 抄 作 「 果 園 」 , 《 初 學 記 》 、 《 太 平 御 覽 》 引《 三 秦 記 》 亦 作 「 果 園 」 ( 《 藝 文 類 聚 》 引 作 「  園 」) , 字 應 作 「 果 」 , 茲 從 金 抄 。

( 七 )   《 藝 文 類 聚 》 卷 八 七 、 《 初學 記 》 卷 二 八 、 《 太 平 御 覽 》 卷 九 六 四 均 引 到 此 條 , 出自 「 王 逸 《 荔 枝 賦 》 」 , 文 作 : 「 北 燕 薦 朔 濱 之 巨 栗 。」 ( 《 初 學 記 》 「 栗 」 誤 作 「 果 」 ) 。

( 八 )   《 西 京 雜 記 》 文 作 : 「 … … 栗 四 : 侯 栗 , 榛 栗 , 瑰 栗 , 嶧 陽 栗 ( 原 注 : 「 嶧 陽 都 尉曹 龍 所 獻 , 大 如 拳 。 」 ) 。 」 較 《 要 術 》 所 引 多 「 侯 栗」 一 種 。

( 九 )   「 嶧 陽 都 尉 」 , 《 太 平 御 覽》 卷 九 六 四 引 作 「 嶧 陽 太 守 」 。 按 嶧 陽 , 山 名 , 又 名 葛嶧 山 ( 見 《 漢 書 ‧ 地 理 志 》 「 東 海 郡 下 邳 縣 」 ) , 在 今江 蘇 省 邳 縣 。 史 載 並 無 嶧 陽 郡 , 此 作 「 嶧 陽 都 尉 」 或 「太 守 」 , 當 有 誤 。

( 十 )   「 徹 」 , 黃 校 、 張 校 、 明 抄誤 作 「 撤 」 , 據 金 抄 、 湖 湘 本 改 正 。

( 十 一 ) 金 抄 及 《 輯 要 》 引 作 「 凍 」, 湖 湘 本 作 「 還 」 。 奇 怪 的 是 明 抄 訛 作 「 遝 」 , 而 湖 湘本 改 作 「 還 」 , 可 以 反 映 湖 湘 本 的 承 傳 系 統 。

( 十 二 ) 《 大 戴 禮 記 ‧ 夏 小 正 》 篇 「八 月 」 : 「 『 栗 零 』 。 零 也 者 , 降 也 ; 零 而 後 取 之 , 故不 言 剝 也 。 」 「 栗 零 」 是 《 夏 小 正 》 原 文 ;「
零 也 者 」 以 下 是 戴 德 的 解 釋 , 即 所謂 《 大 戴 傳 》 。 「 零 」 指 栗 老 熟 後 自 總 苞 脫 落 , 由 於 《夏 小 正 》 的 上 一 條 是 「 剝 棗 」 ( 即 擊 棗 ) , 所 以 這 裏 說「 不 言 剝 」 。 《 要 術 》 是 以 意 掇 引 。 又 此 條 原 作 雙 行 小注 接 寫 在 「 不 裹 則 凍 死 」 的 下 面 , 但 與 正 文 無 關 , 故 為列 出 , 並 改 為 大 字 正 文 。

( 十 三 ) 此 條 與 下 條 「 藏 生 栗 法 」 ,除 標 題 作 大 字 外 , 原 均 作 雙 行 小 字 , 茲 一 律 改 為 大 字 。

( 十 四 ) 「 曬 細 沙 可 燥 」 , 僅 金 抄 如文 ; 黃 校 、 張 校 、 明 抄 、 漸 西 本 作 「 曠 細 沙 可 爆 」 , 首末 二 字 顯 係 因 形 近 而 訛 ; 湖 湘 本 、 《 津 逮 》 本 作 「 細 沙可 煨 」 , 脫 訛 更 甚 。 按 「 可 」 有 「 好 」 、 「 合 適 」 的 意思 , 「 可 人 」 、 「 可 口 」 … … , 習 用 甚 多 , 這 裏 「 可 燥」 , 猶 言 「 好 燥 」 , 意 即 燥 到 合 適 的 程 度 。 注 意 這 條 仍是 《 食 經 》 文 , 韓 鄂 《 四 時 纂 要 》 「 九 月 」 篇 引 《 食 經》 正 有 沙 藏 栗 法 。 《 食 經 》 文 有 不 少 它 自 己 的 習 用 語 ,卷 七 《 笨 麴 並 酒 》 篇 「 作  酒 法 」 條 「 日 中 可 燥 」 再 見, 用 法 正 同 。 賈 思 勰 則 常 用 「 好 」 字 , 如 「 好 溜 」 、 「好 熟 」 、 「 好 淨 」 等 等 。 從 用 語 習 慣 , 可 以 作 為 辨 別 是《 要 術 》 本 文 還 是 引 文 的 參 證 之 一 。 「 可 」 , 應 存 其 舊。 王 禎 《 農 書 》 改 作 「 令 」 , 以 意 率 改 , 不 足 為 據 。 又細 沙 晒 燥 後 , 和 入 藏 栗 的 容 器 中 , 省 掉 「 和 之 」 一 類 字, 也 是 《 食 經 》 文 的 特 色 。

( 十 五 ) 明 抄 等 作 「 二 月 」 , 金 抄 、黃 校 作 「 五 月 」 。

( 十 六 ) 「 《 周 官 》 注 曰 」 , 原 無 「注 」 字 。 按 此 為 鄭 玄 注 《 周 禮 》 文 , 非 《 周 禮 》 本 文 ,《 輯 要 》 引 有 「 注 」 字 , 必 須 有 , 茲 據 加 。《
周 禮 ‧ 天 官 》 「 籩 人 」 : 「 饋 食 之籩 , 其 實 棗 、  ( 古 「 栗 」 字 ) 、 桃 、 乾  ( 即 乾 梅 )、 榛 實 。 」 鄭 玄 注 : 「 榛 , 似 栗 而 小 。 」

( 十 七 ) 「 榛 」 , 古 亦 作 「 ● 」 , 《說 文 》 : 「 ● , 果 實 , 如 小 栗 。 從 木 辛 聲 。 」 又 : 「 榛, 木 也 。 從 木 秦 聲 。 一 曰 菆 也 。 」 沒 有 「 似 梓 」 的 說 法。 但 「 ● 」 字 橫 寫 就 變 成 了 「 梓 」 , 「 從 木 辛 」 也 可 以訛 合 為 「 似 梓 」 。

( 十 八 ) 見 《 詩 經 ‧ 邶 風 ‧ 簡 兮 》 ,「 蓁 」 作 「 榛 」 。 邶 、 鄘 、 衛 皆 殷 近 畿 地 , 邶 風 、 鄘 風得 泛 稱 為 「 衛 詩 」 。

( 十 九 ) 《 詩 經 ‧ 簡 兮 》 「 山 有 榛 」孔 穎 達 疏 引 陸 璣 疏 : 「 栗 屬 , 其 子 小 , 似 橡 子 , 表 皮 黑, 味 如 栗 是 也 。 榛 字 或 作 蓁 , 蓋 一 木 也 。 」《
太 平 御 覽 》 卷 九 七 三 「 榛 」 引 陸 璣《 毛 詩 疏 義 》 則 作 : 「 枝 葉 似 栗 樹 , 子 似 橡 子 , 味 似 栗。 枝 莖 可 以 為 燭 。 」 又 另 引 《 詩 義 疏 》 和 《 要 術 》 所 引相 似 而 較 簡 : 「 榛 , 栗 屬 , 有 兩 種 : 其 一 種 , 大 小 皮 葉皆 如 栗 , 其 子 小 , 形 似 杼 子 , 味 亦 如 栗 , 所 謂 『 樹 之 榛栗 』 者 也 。 其 一 種 , 枝 莖 如 木 蓼 , 生 高 丈 餘 , 作 胡 桃 味。 遼 、 代 、 上 黨 皆 饒 。 」 據 此 ,《
要 術 》 所 稱 的 《 詩 義 疏 》 , 並 非 陸璣 的 《 毛 詩 草 木 鳥 獸 蟲 魚 疏 》 。

( 二 十 ) 「 樹 之 榛 栗 」 , 《 詩 經 ‧ 鄘風 ‧ 定 之 方 中 》 句 。

【 一 】   古 稱 北 方 為 「 朔 」 , 也 稱 「朔 方 」 ; 「 朔 濱 」 , 濱 臨 北 邊 之 地 。

【 二 】   「 殼 」 , 指 包 在 栗 果 外 面 的由 總 苞 發 育 而 成 的 殼 斗 , 古 稱「
毬 」 , 亦 稱 「 房 彙 」 , 俗 稱 「 蒲 」。 《 本 草 綱 目 》 卷 二 九 「 栗 」 引《
事 類 合 璧 》 : 「 其 苞 自 裂 而 子 墜 者, 乃 可 久 藏 ; 苞 未 裂 者 , 易 腐 也 。 」 這 裏 「 出 殼 」 , 應理 解 為 由 總 苞 開 裂 散 出 , 不 是 剝 去 栗 殼 。

【 三 】   「 掌 近 」 , 和 上 篇 的 「 掌 撥」 同 樣 , 都 作 「 碰 動 」 講 。 「 掌 」 即 「 牚 」 字 , 唐 韓 鄂《 四 時 纂 要 》 「 九 月 」 篇 採 《 要 術 》 訛 作 「 穿 」 , 反 映是 「 牚 」 字 的 殘 形 。

【 四 】   「 剝 」 , 擊 落 。 由 「 剝 棗 」而 來 , 參 看 校 記 ( 十 二 ) 。

【 五 】   「 出 」 , 漉 出 , 撈 出 。 這 是《 食 經 》 文 的 特 色 。

【 六 】   《 食 經 》 上 條 是 藏 乾 栗 , 是食 用 的 ; 本 條 是 藏 生 栗 , 是 藏 栗 種 的 。 板 栗 的 種 子 , 最宜 沙 藏 。 宋 寇 宗 奭 《 本 草 衍 義 》 : 「 栗 欲 乾 , 莫 如 曝 ;欲 生 收 , 莫 如 潤 沙 中 藏 , 至 春 末 夏 初 , 尚 如 初 收 摘 。 」量 多 時 分 層 儲 藏 , 就 是 現 在 的 「 層 積 處 理 」 。

【 七 】   「 榛 」 , 樺 木 科 的 榛 。 果 實為 堅 果 , 像 橡 子 , 可 食 用 , 亦 可 榨 油 。

【 八 】   「 杼 」 , 即 卷 五 《 種 槐 柳 楸梓 梧 柞 》 篇 引 《 爾 雅 》 的 「 栩 , 杼 」 , 亦 即 郭 璞 所 注 的「 柞 樹 」 , 正 字 應 作 「 柔 」 , 音 墅 , 即 殼 斗 科 的 櫟 。 《爾 雅 》 邢 昺 疏 引 陸 璣 疏 : 「 今 柞 櫟 也 。 徐 州 人 謂 櫟 為 杼, 或 謂 之 為 栩 。 其 子 為 皁 , 或 言 皁 斗 , 其 殼 為 汁 , 可 以染 皁 , 今 京 洛 及 河 內 言 杼 斗 。 謂 櫟 為 杼 , 五 方 通 語 也 。」 據 此 , 杼 、 栩 、 柞 、 櫟 , 四 名 同 為 一 木 。 《 古 今 注 》: 「 杼 實 曰 橡 。 」 這 裏 「 杼 子 」 即 橡 子 。

【 九 】   「 膏 」 , 作 動 詞 用 , 指 「 膏」 製 成 燭 。 將 葦 、 麻 莖 、 松 木 片 之 類 纏 紮 成 束 , 灌 以 植物 或 動 物 性 油 脂 , 或 攙 以 植 物 種 子 ( 如  耳 子 、 瓠 瓣 之類 ) 等 含 油 脂 的 耐 燃 物 質 , 作 成 火 炬 式 的 「 燭 」 , 古 稱「 膏 燭 」 , 也 叫 「 庭 燎 」 。 卷 三 《 雜 說 》 篇 的 「 假 蠟 燭」 , 比 這 個 作 法 進 步 , 但 基 本 上 還 沒 有 脫 離 這 一 類 「 膏燭 」 的 形 製 。 上 文 「 核 」 , 古 亦 指 殼 為 「 核 」 。 「 悉 如李 」 , 疑 應 作 「 悉 如 栗 」 , 承 上 文 「 牛 李 」 而 訛 。

【 一 0 】 漁 陽 , 郡 名 , 治 漁 陽 縣 , 故城 在 今 北 京 市 密 雲 縣 。 遼 , 指 遼 河 地 區 。 代 , 郡 名 , 漢治 桑 乾 縣 , 晉 治 代 縣 , 均 在 今 河 北 省 蔚 縣 境 。 上 黨 , 見上 篇 注 釋 【 七 】 。

【 一 一 】 「 樵 」 , 這 裹 作 柴 薪 講 , 「生 樵 」 猶 言 燒 火 。 「 爇 」 是 點 火 , 「 爇 燭 」 即 點 著 當 燭, 作 照 明 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