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 棗 第 三 十 三 諸 法 附 出 ( 一)
《 爾 雅 》 曰 ( 二 ) : 「 壺 棗 ; 邊 , 要 棗 ; 櫅 , 白 棗; 樲 , 酸 棗 ; 楊 徹 , 齊 棗 ; 遵 , 羊
棗 ; 洗 , 大 棗 ; 煮 ,填 棗 ; 蹶 泄 , 苦 棗 ; 皙 , 無 實 棗 【 一 】 ; 還 味 , 棯 棗 。」 郭 璞 注 曰 : 「 今
江 東 呼 棗 大 而 銳 上 者 為 『 壺 』 ; 壺 ,猶 瓠 也 。 要 , 細 腰 , 今 謂 之 『 鹿 盧 棗 』 【 二 】 。 櫅 , 即今
棗 子 白 熟 【 三 】 。 樲 , 樹 小 實 酢 【 四 】 。 《 孟 子 》 曰( 三 ) : 『 養 其 樲 棗 。 』 遵 , 實 小 而 員 ,
紫 黑 色 , 俗 呼『 羊 矢 棗 』 。 《 孟 子 》 曰(
四 ) : 『 曾 皙 嗜 羊 棗 。 』 洗 , 今 河 東 猗 氏 縣 【 五 】 出大 棗 , 子 如 雞 卵 。 蹶 泄 , 子 味 苦 。 皙 , 不
著 子 者 。 還 味【 六 】 , 短 味 也 。 楊 徹 、 煮 填 , 未 詳 。 」
《 廣 志 》 曰 ( 五 ) : 「 河 東 安 邑 【 七 】 棗 ; 東 郡穀 城 【 八 】 紫 棗 , 長 二 寸 ; 西 王 母 【
九 】 棗 , 大 如 李 核, 三 月 熟 ; 河 內 汲 郡 【 一 0 】 棗 , 一 名 墟 棗 ; 東 海 蒸 棗【 一 一 】 ; 洛 陽 ( 六
) 夏 白 棗 ; 安 平 信 都【
一 二 】 大 棗 ; 梁 國 夫 人 棗 。 大 白 棗 , 名 曰 『 蹙 咨 』 ,小 核 多 肌 ( 七 ) ; 三 星 棗 ; 駢 白 棗 ; 灌 棗
。 又 有 狗 牙 、雞 心 、 牛 頭 、 羊 矢 、 獼 ( 八 ) 猴 、 細 腰 之 名 。 又 有 氐 棗、 木 棗 、 崎 廉 棗 , 桂 棗 ,
夕 棗 也 。 」
《 鄴 中 記 》 ( 九 ) : 「 石 虎 【 一 三 】 苑 中 有 西 王母 棗 , 冬 夏 有 葉 , 九 月 生 花 , 十 二 月 乃 熟 , 三 子 一 尺 。又 有 羊 角 棗 , 亦 三 子 一 尺 。 」
《 抱 朴 子 》 曰 ( 十 ) : 「 堯 山 【 一 四 】 有 歷 棗 。」
《 吳 氏 本 草 》 曰 ( 十 一 ) : 「 大 棗 , 一 ( 十 二 )名 良 棗 。 」
《 西 京 雜 記 》 曰 ( 十 三 ) : 「 弱 枝 棗 、 玉 門 棗 、 西王 母 棗 、 棠 棗 、 青 花 棗 、 赤 心 棗 。 」 潘 岳 《 閒 居 賦 》 (十 四 ) 有 「 周 文 弱 枝 之 棗 【 一 五 】 。 丹 棗 。 」
按 青 州 有 樂 氏 棗 , 豐 肌 ( 十 五 ) 細 核 , 多 膏 肥 美, 為 天 下 第 一 。 父 老 相 傳 云 : 「 樂 毅
破 齊 時 , 從 燕 齎 來所 種 也 。 」 齊 郡 西 安 、 廣 饒【
一 六 】 二 縣 所 有 名 棗 即 是 也 。 今 世 有 陵 棗 、 幪 弄 棗 也。
常 選 好 味 者 , 留 栽 之 【 一 七 】 。 候 棗 葉 始 生 而 移之 。 棗 性 硬 , 故 生 晚 ; 栽 早 者 , 堅 生遲 也 。 三 步 一 樹 , 行 欲 相 當 。 地不 耕 也 。 欲 令 牛 馬 履 踐 令 淨 。 棗性 堅 強 , 不 宜 苗 稼 , 是 以 不 ( 十 六 ) 耕 ; 荒 穢 則 蟲 生 ,所 以 須 淨 ; 地 堅 饒 實 , 故 宜 踐 也 。
正 月 一 日 日 出 時 , 反 斧 斑 駮 【 一 八 】 椎 之 , 名 曰「 嫁 棗 【 一 九 】 」 。 不 椎 ( 十 七 ) 則 花而 無 實 ; 斫 則 子 萎 而 落 也 。 候 大 蠶 入 簇 ( 十 八 ) ,以 杖 擊 其 枝 間 , 振 去 狂 花 。 不 打 , 花 繁, 不 ( 十 九 ) 實 不 成 。
全 赤 即 收 。 收 法 : 日 日 撼 胡 感 切 而 落 之 為 上 。 半 赤 而 收 者 , 肉 未充 滿 , 乾 則 色 黃 而 皮 皺 ; 將 赤 味 亦 不 佳 ; 全 赤 久 不 收 ,則 皮 硬 ( 二 十 ) , 復 有 烏 鳥 之 患 。
曬 棗 法 : 先 治 地 令 淨 。 有 草 萊 ,令 棗 臭 。 布 椽 【 二 0 】 於 箔 下 , 置 棗 於 箔 上 , 以 朳【 二 一 】 聚 而 復 散 之 , 一 日 中 二 十 度 乃 佳 【 二 二 】 。 夜仍 不 聚 。 得 霜 露 氣 , 乾 速 , 成 ( 二 一 )。 陰 雨 之 時 , 乃 聚 而 苫 蓋 之 。 五 六 日 後 , 別 擇 取 紅軟 者 , 上 高 廚 【 二 三 】 而 曝 之 。 廚 上 者已 乾 , 雖 厚 一 尺 亦 不 壞 。 擇 去 ● 【 二 四 】 爛 者 。 ● 者 永 不 ( 二 二 ) 乾 , 留 之 徒 令 污 棗 ( 二 三 ) 。 其 未乾 者 , 曬 曝 如 法 。
其 阜 勞 ( 二 四 ) 之 地 , 不 任 耕 稼 者 , 歷 落 【 二 五】 種 棗 則 任 矣 。 棗 性 炒 ( 二 五 ) 故 。
凡 五 果 及 桑 , 正 月 一 日 雞 鳴 時 , 把 ( 二 六 ) 火 遍照 其 下 , 則 無 蟲 災 。
食 經 曰 : 「 作 乾 棗 法 : 新 菰 蔣 ( 二 七 ) , 露 於 庭, 以 棗 著 上 , 厚 三 寸 ( 二 八 ) , 復 以 新 蔣 覆 之 。 凡 三 日三 夜 , 撤 覆 露 之 , 畢 日 曝 , 取 乾 , 內 屋 中 。 率 一 石 , 以酒 一 升 , 漱 【 二 六 】 著 器 中 , 密 泥 之 。 經 數 年 不 敗 也 。」
棗 油 法 : 鄭 玄 曰 ( 二 九 ) : 「 棗 油 , 擣 棗 實 , 和【 二 七 】 , 以 塗 繒 上 , 燥 而 形 似 油 也 。 」 乃 成 之 。
棗 脯 【 二 八 】 法 : 切 棗 曝 之 , 乾 如 脯 也 。
《 雜 五 行 書 》 曰 : 「 舍 南 種 棗 九 株 , 辟 縣 官 , 宜蠶 桑 。 服 棗 核 中 人 二 七 枚 , 辟 疾 病 。 能 常 服 棗 核 中 人 及其 刺 , 百 邪 不 復 干 矣 。 」
種 ● 棗 【 二 九 】 法 : 陰 地 種 之 , 陽 中 則 少 實 。 足霜 , 色 殷 【 三 0 】 , 然 後 乃 收 之 。 早 收 者 澀 , 不 任 食 之也 。 ( 三 十 ) 《 說 文 》 云 ( 三 一 ) : 「 梬 ( 三 二 ) , 棗也 , 似 柿 而 小 。 」
作 酸 棗 【 三 一 】 【 三 二 】 法 : 多 收 紅 軟 者 , 箔上 日 曝 令 乾 。 大 釜 中 煮 之 , 水 僅 自 淹 。 一 沸 即 漉 【 三 三】 出 , 盆 研 之 。 生 布 【 三 四 】 絞 取 濃 汁 , 塗 盤 上 或 盆 中。 盛 暑 , 日 曝 使 ( 三 三 ) 乾 , 漸 以 手 摩 挲 , 散 ( 三 四 )為 末 。 以 方 寸 匕 【 三 五 】 , 投 一 水 中 , 酸 甜 味 足 , 即成 好 漿 【 三 六 】 。 遠 行 用 和 米 , 飢 渴 俱 當 也 。
( 一 ) 原 無 「 諸 法 附 出 」 的 附 注 ,據 卷 首 總 目 加 。
( 二 ) 這 是 《 爾 雅 ‧ 釋 木 》 關 於 棗部 分 的 全 文 。 「 壺 棗 」 前 有 「 棗 」 字 , 「 泄 」 作 「 洩
」, 餘 同 。 郭 璞 注 文 原 分 注 在 各 該 棗 名 下 面 ,《
要 術 》 合 引 在 一 起 , 因 此 重 複 了 正文 的 棗 名 。 關 於 「 煮 , 填 棗 」 , 郭 璞 逕 在 棗 名 下 注 「 未詳 」
, 而 《 要 術 》 重 複 列 出 時 , 卻 是 「 煮 填 」 連 文 , 則讀 正 文 為 「 煮 填 , 棗 」 , 和 一 般 讀 成 「 煮 ,
填 棗 」 不 同, 疑《
要 術 》 衍 「 填 」 字 。
《 爾 雅 》 正 文 金 抄 、 黃校 、 張 校 、 明 抄 均 作 大 字 , 明 清 刻 本 均 作 雙 行 小 字 。 茲從 他 處 例 改 為 小 字 。 又 《 種 桃 柰 》 、 《 種 李 》 、 《 種 梅杏 》 三 篇 篇 首 引 《 爾 雅 》 文 有 同 樣 情 況 , 亦 一 律 改 為 小字 。
( 三 ) 這 是 《 爾 雅 》 郭 注 引 《 孟 子 ‧ 告 子 上 》 文 , 《 孟 子 》 原 文「
樲 棗 」 作 「 樲 棘 」 。
( 四 ) 這 是 《 爾 雅 》 郭 注 引 《 孟 子 ‧ 盡 心 下 》 文 。 「 曾 皙 」 , 《 要 術 》 各 本 原 作 「 曾 子 」, 誤 。 按 《 孟 子 》 原 文 是 : 「 曾 皙 嗜 羊 棗 , 而 曾 子 不 忍食 羊 棗 。 」 郭 注 亦 作 「 曾 皙 」 。 曾 子 , 名 參 ; 曾 皙 是 曾參 的 父 親 。 嗜 羊 棗 的 是 曾 皙 , 不 是 曾 參 , 各 本 承 誤 未 改, 由 於 未 對 原 書 , 茲 據 《 孟 子 》 及 郭 注 改 正 。
( 五 ) 《 初 學 記 》 卷 二 八 、 《 太 平御 覽 》 卷 九 六 五 「 棗 」 引 《 廣 志 》 , 與 《 要 術 》 所 引 有不 同 , 除 棗 名 有 互 異 外 , 「 西 王 母 棗 … … 三 月 熟 」 下 ,《 初 學 記 》 多 「 在 眾 果 之 先 」 , 《 御 覽 》 多 「 眾 果 之 先熟 者 也 , 種 洛 陽 宮 後 園 」 ; 「 灌 棗 」 下 《 御 覽 》 多 「 此四 者 , 官 園 所 種 」 , 《 初 學 記 》 同 , 但 有 誤 字 。
( 六 ) 金 抄 、 黃 校 、 張 校 作 「 陽 」, 明 抄 作 「 暘 」 。
( 七 ) 各 本 作 「 肥 」 , 漸 西 本 從 吾點 校 改 作 「 肌 」 , 《 初 學 記 》 、 《 太 平 御 覽 》 引 《 廣
志》 亦 作 「 肌 」 。 果 肉 或 瓜 瓤 , 古 稱 「 肌 」 或「
膚 」 , 作 「 肌 」 是 正 確 的 。
( 八 ) 「 獼 」 , 黃 校 、 張 校 、 明 抄等 作 「 獮 」 , 誤 ( 秋 獵 叫 「 獮 」 , 音 鮮 ) , 據 金 抄 改 正。
( 九 ) 《 鄴 中 記 》 原 書 久 佚 , 今 所存 《 四 庫 全 書 》 輯 錄 本 , 「 苑 」 作 「 園 」 , ( 《 藝 文 類聚 》 卷 八 七 、 《 初 學 記 》 卷 二 八 、 《 太 平 御 覽 》 卷 九 六五 引 《 鄴 中 記 》 同 ) , 餘 同 《 要 術 》 。
( 十 ) 不 見 今 本 《 抱 朴 子 》 , 當 是逸 文 。
( 十 一 ) 《 重 修 政 和 證 類 本 草 》 卷 二三 「 大 棗 」 條 引 《 吳 氏 本 草 》 只 說 明 大 棗 的 藥 性 , 關 於大 棗 的 異 名 , 則 見 於 《 名 醫 別 錄 》 , 是 : 「 一 名 乾 棗 ,一 名 美 棗 , 一 名 良 棗 。 」 《 名 醫 別 錄 》 的 「 一 名 良 棗 」, 可 能 即 採 自 《 吳 氏 本 草 》 。
( 十 二 ) 「 一 」 , 各 本 作 「 者 」 , 誤; 據 金 抄 改 正 。
( 十 三 ) 《 西 京 雜 記 》 卷 一 : 「 初 修上 林 苑 , 群 臣 遠 方 各 獻 名 果 異 樹 , 亦 有 製 為 美 名 , 以 摽奇 麗 : … … 棗 七 : 弱 枝 棗 、 玉 門 棗 、 棠 棗 、 青 華 棗 、 梬棗 、 赤 心 棗 、 西 王 棗 ( 原 注 : 「 出 崑 崙 山 」 ) 。 」 《 要術 》 所 引 少 一 種 「 梬 棗 」 。
( 十 四 ) 文 選 卷 十 六 潘 岳 《 閑 居 賦 》無 「 丹 棗 」 名 稱 , 也 不 可 能 有 , 這 裏 有 竄 誤 , 也 許 由 《西 京 雜 記 》 的 「 梬 棗 」 竄 入 , 而 「 梬 」 又 誤 為 「 丹 」 。
下 文 有 關 各 篇 , 並 引 到《 閑 居 賦 》 的 犁 、 椑 , 茲 錄 該 賦 有 關 部 分 如 下 :
「 張 公 大 谷 之 梨 , 梁 侯 烏 椑之 柿 , 周 文 弱 枝 之 棗 , 房 陵 朱 仲 之 李 , 靡 不 畢 殖 。 」
( 十 五 ) 「 豐 肌 」 , 金 抄 作 「 豊 肥 」, 黃 校 、 明 抄 作 「 曹 肌 」 , 均 訛 ; 僅 張 校 作 「 豐 肌 」 ,茲 據 改 。 又 《 太 平 寰 宇 記 》 卷 十 八 載 青 州 土 產 「 樂 氏 棗」 引 《 要 術 》 作 「 長 肌 」 。
( 十 六 ) 「 不 」 , 各 本 無 , 僅 《 輯 要》 引 有 , 《 學 津 》 本 因 從 《 輯 要 》 加 。 按 此 處 「 不 耕 」與 上 文 「 地 不 耕 」 相 符 , 此 「 不 」 字 應 有 , 茲 據 補 。
( 十 七 ) 金 抄 作 「 不 椎 」 , 《 輯 要 》引 同 ; 黃 校 、 張 校 、 明 抄 作 「 不 斧 」 。 下 文 「 斫 」 即
指用 斧 刃 斫 , 則 傷 樹 使 果 實 萎 落 ; 「 椎 」 正 是「
反 斧 」 用 斧 背 打 , 故 從 金 抄 。
( 十 八 ) 「 簇 」 , 湖 湘 本 等 如 字 , 金抄 、 明 抄 作 「 蔟 」 , 二 字 同 , 本 書 統 一 作 「 簇 」 。
( 十 九 ) 《 輯 要 》 引 無 「 不 」 字 。
( 二 十 ) 「 全 赤 久 不 收 , 則 皮 硬 」 ,「 全 」 , 黃 校 、 張 校 、 明 抄 作「
美 」 , 屬 上 句 ; 金 抄 作 「 全 」 , 《輯 要 》 及 王 禎 《 農 書 》 引 同 。 字 應 作 「 全 」 。 金 抄 作 「皮 硬
」 , 黃 校 、 張 校 、 明 抄 等 作 「 皮 破 」 。 按 棗 子 遇 多雨 則 皮 裂 , 過 赤 則 皮 較 硬 茲 從 金 抄 。
( 二 一 ) 「 成 」 , 即 今 口 語 的 「 好 」、 「 行 」 , 王 禎 《 農 書 》 刪 去「
乾 」 字 , 作 「 速 成 」 , 欠 妥 。
( 二 二 ) 「 不 」 , 黃 校 劉 錄 、 張 校 、明 抄 訛 作 「 下 」 , 據 金 抄 、 黃 校 陸 錄 改 正 。
( 二 三 ) 金 抄 、 明 抄 作 「 污 棗 」 , 張校 、 黃 校 劉 錄 同 , 但 黃 校 陸 錄 作 「 棗 臭 」 。
( 二 四 ) 明 抄 、 湖 湘 本 、 《 津 逮 》 本作 「 阜 勞 」 , 金 抄 作 「 早 勞 」 , 王 禎 《 農 書 》 引 作 「 旱澇 」 , 漸 西 本 從 之 。 按 棗 的 適 應 性 很 強 , 既 耐 熱 , 也 耐寒 , 既 耐 旱 , 也 耐 濕 , 但 《 要 術 》 既 注 明 「 棗 性 炒 故 」, 是 單 就 某 一 方 面 而 言 , 就 不 會 兼 指 「 旱 澇 」 。 「 早 勞」 不 成 文 。 「 阜 勞 」 可 以 解 釋 為 高 阜 勞 累 之 地 , 差 可 。但 亦 未 必 正 確 , 此 字 存 疑 。
( 二 五 ) 金 抄 、 明 抄 作 「 炒 」 , 王 禎《 農 書 》 引 改 作 「 燥 」 , 明 清 刻 本 從 之 。
( 二 六 ) 金 抄 等 作 「 把 」 , 明 抄 作 「杷 」 。 這 裏 是 動 詞 , 作 拿 著 解 釋 , 故 從 金 抄 。
( 二 七 ) 「 新 菰 蔣 」 , 金 抄 如 文 ; 黃校 、 張 校 、 明 抄 作 「 新 收 蔣 」 ; 湖 湘 本 、 津 逮 本 脫 上 二字 , 只 一 「 蔣 」 字 。 按 「 菰 」 、 「 蔣 」 同 義 , 指 茭 白 ;但 茭 白 的 葉 子 , 有 「 菰 蔣 草 」 的 名 稱 , 此 處 指 葉 , 故 從金 抄 。
湖 湘 本 、 《 津 逮 》 本 「蔣 」 下 有 「 將 」 字 , 作 「 將 露 於 庭 」 , 可 能 由 於 這 裏 缺少 動 詞 , 後 人 加 上 這 個 「 將 」 字 , 即 「 拿 來 」 , 南 宋 本改 作 「 新 收 蔣 」 , 或 亦 此 故 , 但 《 食 經 》 文 常 是 這 樣 簡單 似 欠 完 整 的 , 毋 庸 加 改 。
( 二 八 ) 「 三 寸 」 , 從 金 抄 ; 他 本 作「 二 寸 」 。
( 二 九 ) 鄭 玄 的 話 , 未 詳 所 出 , 可 能是 逸 文 。 《 釋 名 ‧ 釋 飲 食 》 「 柰 油 」 的 作 法 , 和 這 裏
「棗 油 」 完 全 相 同 , 而 且 文 字 也 基 本 相 同 , ( 見 《 種 梅 杏》 篇 校 記 ( 十 七 ) ) , 也 可 能 「 鄭 玄
」 是 「 《 釋 名 》 」之 誤 , 而 今 本 《 釋 名 》 又 因 字 形 相 近 誤 「 棗 」 為 「 柰 」( 《 釋 名 》 「 柰 油 」
條 的 末 句 誤 「 杏 」 為 「 柰 」 , 從 《要 術 ‧ 種 梅 杏 》 篇 得 到 證 明 ,《
要 術 ‧ 柰 林 檎 》 篇 也 沒 有 引 到 《 釋名 》 的 「 柰 油 」 ) 。 又 「 棗 油 法 」 、 「 棗 脯 法 」 二 條 ,應 均
係 《 食 經 》 文 , 則 更 可 能 是 《 食 經 》 誤 記 。 吾 點 引「 景 」 說 : 「 按 《 釋 名 ‧ 飲 食 》 篇 柰 油 一 條
文 , 似 此 。」 昔 人 也 有 這 樣 的 懷 疑 。
( 三 十 ) 自 「 陰 地 種 之 」 至 「 不 任 食之 也 」 , 原 係 小 字 ; 下 條 「 作 酸 棗 法 」 除 標 題 外 , 亦全 係 小 字 , 茲 一 并 改 為 大 字 。
( 三 一 ) 《 說 文 》 作 : 「 梬 , 棗 也 ,似 柿 」 , 脫 「 而 小 」 二 字 , 段 玉 裁 注 《 說 文 》 即 據 《 要術 》 補 此 二 字 。 「 梬 」 就 是 「 ● 棗 」 , 《 要 術 》 引 《 說文 》 作 解 釋 , 照 通 例 應 在 「 種 ● 棗 法 」 的 下 面 , 這 裏 可能 倒 錯 。
( 三 二 ) 「 梬 」 , 右 邊 的 上 半 個 從 「由 」 , 不 從 「 ● 」 , 明 抄 、 湖 湘 本 等 從 「 ● 」 , 誤 , 據金 抄 及 《 說 文 》 改 正 。
( 三 三 ) 各 本 作 「 使 」 , 明 抄 作 「 便」 。
( 三 四 ) 金 抄 作 「 散 」 , 他 本 作 「 取」 。
【 一 】 「 無 實 棗 」 , 郭 璞 解 釋 為 「不 著 子 者 」 , 即 今 無 核 棗 , 亦 名 空 心 棗 , 果 核 退 化 為 薄膜 , 可 以 和 果 肉 一 起 吃 , 為 我 國 特 有 的 名 貴 品 種 , 品 質優 良 , 產 於 山 東 省 樂 陵 、 慶 雲 、 河 北 省 滄 縣 等 地 。
【 二 】 「 鹿 盧 棗 」 , 郝 懿 行 《 爾 雅義 疏 》 : 「 鹿 盧 , 與 轆 轤 同 , 謂 細 腰 也 。 」 即 今 葫 蘆 棗, 果 實 中 上 部 有 一 縊 痕 , 呈 葫 蘆 狀 , 故 名 。 又 像 乳 頭 形, 別 名 「 乳 頭 棗 」 。 品 質 上 等 。 在 北 京 及 產 棗 區 均 有 分布 。
【 三 】 「 白 熟 」 , 《 太 平 御 覽 》 卷九 六 五 引 《 爾 雅 》 郭 注 作 「 白 乃 熟 」 ; 郝 懿 行 《 爾 雅 義疏 》 : 「 白 熟 者 , 凡 棗 熟 時 赤 , 此 獨 白 熟 為 異 。 」
【 四 】 「 樲 , 樹 小 實 酢 」 , 此 酸 棗即 「 棘 」 , 今 本 《 孟 子 》 亦 稱 作 「 樲 棘 」 。
【 五 】 猗 氏 縣 , 今 山 西 省 臨 猗 縣 。
【 六 】 「 還 」 , 讀 為 「 旋 」 字 , 原意 是 快 速 , 引 申 為 短 暫 , 即 所 謂 「 短 味 」 。
【 七 】 安 邑 , 今 山 西 省 安 邑 鎮 及 夏縣 地 。 《 史 記 ‧ 貨 殖 列 傳 》 所 稱 「 安 邑 千 樹 棗 」 , 即 此。
【 八 】 穀 城 , 有 幾 處 , 此 既 屬 東 郡, 在 今 山 東 省 東 阿 縣 。
【 九 】 西 王 母 是 古 地 名 。 《 爾 雅 ‧ 釋 地 》 : 「 觚 竹 、 北 戶 、 西 王 母 、 日 下 , … … 謂 之 四 荒。 」 郭 璞 注 : 「 西 王 母 在 西 。 」 所 謂 「 西 王 母 棗 」 , 楊衒 之 《 洛 陽 伽 藍 記 》 卷 一 「 景 林 寺 」 條 有 記 載 。
【 一 0 】 汲 郡 , 晉 置 , 有 今 河 南 省 汲縣 、 新 鄉 等 地 。
【 一 一 】 《 晏 子 春 秋 》 卷 八 : 「 景 公謂 晏 子 曰 : 『 東 海 之 中 , 有 水 而 赤 , 其 中 有 棗 , 華 而
不實 何 也 ? 』 晏 子 對 曰 : 『 昔 者 秦 繆 公 乘 龍 而 理 天 下 , 以黃 布 裹 烝 棗 , 至 東 海 而 捐 其 布 。 彼 布
黃 , 故 水 赤 ; 烝 棗, 故 華 而 不 實 。 』 公 曰 : 『 吾 詳 ( 按 通 「 佯 」 , 下 同 ,《 藝 文 類 聚 》 卷 八 七
「 棗 」 及 卷 八 六 「 布 」 引 均 作 「 佯」 ) 問 子 , 何 為 對 ? 』 曰 : 『 嬰 聞 之 , 詳 問 之 , 亦 詳 對之 也
。 』 」 圖 經 本 草 有 「 天 蒸 棗 」 稱 : 「 南 郡 人 煮 而 後暴 , 及 乾 , 皮 薄 而 皺 , 味 更 甘 於 它 棗 , 謂 之
天 蒸 棗 。 」晏 嬰 的 話 雖 然 是 假 的 , 但 反 映 古 時 有 蒸 棗 。 《 廣 志 》 的「 東 海 蒸 棗 」 和《
爾 雅 》 的 「 煮 , 填 棗 」 , 大 概 實 際上 只 是 一 種 蒸 乾 的 棗 。
【 一 二 】 《 晉 書 ‧ 地 理 志 》 安 平 國 有信 都 縣 , 即 今 河 北 省 冀 縣 。 該 地 好 棗 , 魏 晉 以 來 文 獻 記載 頗 多 。
【 一 三 】 石 虎 是 石 勒 的 姪 子 , 繼 石 勒統 治 後 趙 , 其 都 城 在 鄴 , 即 今 河 北 省 臨 漳 縣 。
【 一 四 】 堯 山 , 山 名 , 在 今 河 北 省 隆堯 縣 。
【 一 五 】 李 善 注 《 文 選 ‧ 閑 居 賦 》 此句 引 《 廣 志 》 的 傳 說 稱 : 「 周 文 王 時 有 弱 枝 之 棗 , 甚 美, 禁 之 不 令 人 取 , 置 樹 苑 中 。 」
【 一 六 】 齊 郡 , 郡 名 , 秦 置 , 約 有 今山 東 省 東 部 及 東 北 部 地 區 , 後 魏 時 郡 治 在 今 山 東 省 益 都縣 。 西 安 , 縣 名 , 故 治 在 山 東 省 原 臨 淄 縣 今 益 都 縣 境 。廣 饒 , 今 山 東 省 廣 饒 縣 。 二 縣 均 屬 齊 郡 , 亦 均 屬 青 州 。青 州 棗 好 , 《 名 醫 別 錄 》 陶 弘 景 注 已 有 記 載 , 至 宋 《 圖經 本 草 》 時 尤 為 各 地 所 不 及 : 「 惟 青 州 之 種 特 佳 , 雖 晉絳 大 實 , 亦 不 及 青 州 者 之 肉 厚 也 。 」
【 一 七 】 《 要 術 》 稱 「 種 」 時 , 通 常指 播 子 種 , 偶 亦 指 栽 植 , 但 稱「
栽 」 時 概 指 栽 植 。 這 裏 「 留 栽 之 」, 應 是 指 留 根 櫱 移 栽 。
【 一 八 】 「 反 斧 」 , 指 用 斧 背 打 , 《柰 林 檎 》 篇 的 「 翻 斧 」 , 同 。「
駮 」 即 「 駁 」 字 , 「 斑 駮 」 , 原 指雜 色 不 純 , 這 裏 引 申 為 在 樹 幹 基 部 或 幹 枝 分 歧 等 處 不 定處 地
環 周 搥 打 , 擊 傷 其 韌 皮 部 。
【 一 九 】 「 嫁 棗 」 的 目 的 在 破 壞 韌 皮部 , 阻 止 地 上 部 養 分 的 向 下 輸 送 , 以 促 進 開 花 和 果 實
生長 , 因 而 提 高 座 果 率 , 增 加 生 產 , 就 是 現 在 環 狀 剝 皮 的原 理 。 後 來 發 展 為 「 開 甲 」 , 「 刺 棗
」 , 在 華 北 各 小 棗產 區 , 一 直 在 沿 用 , 棗 農 掌 握 著 合 理 的 開 甲 技 術 , 作 為增 產 措 施 之 一 。《
要 術 》 此 法 亦 用 於 林 檎 , 見 本 卷 《柰 林 檎 》 篇 。 採 取 這 類 辦 法 , 並 應 同 時 密 切 結 合 肥 水 和管 理
措 施 , 以 免 影 響 果 樹 的 生 長 。 但 經 常 採 用 , 會 影 響果 樹 的 壽 命 。
【 二 0 】 「 椽 」 、 「 箔 」 原 是 養 蠶 的一 套 工 具 ( 參 看 卷 五 《 種 桑 柘 》 篇 注 釋 【 三 三 】 ) , 這裏 只 是 說 架 起 椽 木 作 為 簾 箔 的 支 架 。
【 二 一 】 「 朳 」 , 晒 穀 物 時 攤 開 扒 攏的 一 種 農 具 , 《 玉 篇 》 : 「 無 齒 杷 也 」 , 即 今 木 扒 。
【 二 二 】 河 北 省 滄 縣 的 晒 乾 棗 法 : 將棗 放 在 秫 箔 中 , 堆 成 屋 脊 形 , 早 上 用 木 扒 輕 輕 扒 下 六分 之 一 , 每 隔 一 小 時 扒 一 次 , 至 中 午 共 扒 六 次 , 下 午 則每 隔 一 小 時 半 向 中 央 聚 攏 一 次 , 到 日 落 共 聚 四 次 。 晚 上用 席 蓋 , 早 上 揭 開 。 約 經 十 日 左 右 水 分 少 至 1 0 % 時 ,即 可 貯 藏 。 群 眾 稱 此 種 晒 法 為 「 扒 六 拘 四 」 ( 見 河 北 農業 大 學 編 《 果 樹 栽 培 學 》 下 卷 五 一 三 頁 ) 。
【 二 三 】 「 高 廚 」 , 高 架 。
【 二 四 】 「 ● 」 , 音 龐 , 《 說 文 》 :「 ● 肛 , 腫 也 。 」 「 ● 爛 」 , 膨 脹 不 乾 縮 而 軟 爛 。
【 二 五 】 「 歷 落 」 , 稀 疏 散 布 , 錯 雜不 整 齊 。
【 二 六 】 「 漱 」 , 指 以 少 量 的 酒 噴 潤乾 棗 。
【 二 七 】 「 和 」 , 搗 爛 和 勻 。
【 二 八 】 「 脯 」 , 乾 肉 , 因 亦 稱 乾 製的 果 實 和 果 肉 為 「 果 脯 」 。
【 二 九 】 「 ● 棗 」 , 也 寫 作 「 軟 棗 」, 又 名 「 牛 奶 柿 」 、 「 丁 香 柿 」 , 即 柿 樹 科 的 君 遷 子 。《 說 文 》 的 「 梬 」 , 音 逞 , 異 名 同 物 。 「 ● 」 , 音 軟 。
【 三 0 】 「 殷 」 , 讀 如 煙 音 , 赤 黑 色。
【 三 一 】 《 本 草 綱 目 》 卷 三 十 及 《 廣群 芳 譜 》 卷 五 七 引 王 璆 《 百 一 方 》 有 山 楂 亦 名 「 酸 棗 」的 說 法 , 非 《 要 術 》 此 處 所 指 。
【 三 二 】 「 」 , 本 來 是 炒 米 麥 磨 成( 或 先 磨 後 炒 ) 的 乾 糧 , 下 文「
米 」 , 即 指 此 。 由 於 這 種 乾 糧 為粉 末 狀 , 因 亦 稱 乾 製 的 果 實 粉 末 為 「 」 。
【 三 三 】 「 漉 」 , 隔 出 水 液 中 的 固 體物 , 參 看 卷 八 《 黃 衣 黃 蒸 及 櫱 》 篇 注 釋 【 二 】 。
【 三 四 】 「 生 布 」 , 未 經 煮 練 的 麻 布。
【 三 五 】 「 方 寸 匕 」 是 古 時 量 藥 末 的一 種 計 量 方 法 。 陶 弘 景 《 名 醫 別 錄 序 例 》 : 「 凡 散 藥 有云 … … 方 寸 匕 者 , 作 匕 正 方 一 寸 , 抄 散 取 不 落 為 度 。 」「 匕 」 就 是 匙 。 《 方 言 》 卷 十 三 : 「 匕 謂 之 匙 。 」
【 三 六 】 古 代 不 喝 茶 , 後 魏 時 喝 茶 也不 普 遍 , 習 慣 上 用 各 種 的 漿 ( 酸 漿 、 甜 漿 、 粥 清 漿 、 酪漿 等 ) 代 飲 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