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书

    《蚕书》 的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宋史·艺文志》和《四库全书总目要》等,认为它的作者是秦湛;余嘉锡则根据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和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认为是秦观 。“知不足斋丛书”中的《蚕书》也题作秦观,少游。秦观乃秦湛之父,究竟此书作者是谁,二者必居其一。据黄世瑞考证,元丰七年,秦观三十六时编有《淮海闲居集》;作者在《逆旅集·自序》亦云:“予闲居,有所闻辄书记之。”此二处之“闲居”与《蚕书》开篇“予闲居,妇善蚕,从妇论蚕,作蚕书”在语气与笔调上是一致的。从而认定,《蚕书》的作者是秦观,书写成于元丰七年或元丰七年之前。[1]

    与《蚕书》 有关的还有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就是《蚕书》所反映的养蚕技术的地区性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蚕书》是反映北宋兖州地区蚕业技术的,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蚕书》主要还是反映北宋时期高邮地区蚕事的,不过其中间也杂有兖人的方法。分歧源于对《蚕书》开场白的理解,兹将《蚕书》前言摘录如下:

予闲居,妇善蚕,从妇论蚕,作蚕书。考之《禹贡》扬、梁、幽、雍不贡茧物。兖篚织文,徐篚玄纤缟,荆篚玄熏玑组,豫篚纤纩,青篚 丝,皆茧物也。而桑土既蚕,独言于兖。然则九州蚕事为最乎?予游济河之间,见蚕者豫事时作,一妇不蚕,比屋詈之,故知兖人可为蚕师,今予所书,有与吴中蚕家不同者,皆得之兖人也。

    据考证,秦观 及其妇,皆高邮人氏,照理推测,秦观从妇所论蚕,当然是高邮地区的蚕业。但是秦观所书,并非是秦妇所论,因为他们是高邮人,对于高邮的蚕业生产是大路货,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倒不值得一写,相反他们对于兖人的蚕业技术倒是非常有兴趣的。因此,对于秦妇是否曾经随父或随夫到过兖州的的考证是没有必要的。关键的问题是秦观是否到过兖州,毕竟秦观是本书的作者。《宋史》虽然缺乏秦观曾在兖州做官的记载,或许他根本就没有在兖地做官,但这并不否认他曾经到过兖地,相反秦观在书中交代得很清楚,“予游济河之间。”因此,他写作的《蚕书》 是他亲眼所见,而非“从妇所论”,“从妇论蚕”不过是他写作《蚕书》的缘起而已。

    再从《蚕书》 的内容来看,书中所记也多与北方 的蚕事有关。如,在“制居”一节中,提到“建四木宫,梁之以为槌,县筐中间,九寸凡槌十,县以居。”槌者何也?槌者蚕架也,“蚕架,阁蚕盘篚具也。”宋元时期,北方称蚕架为“槌”,《王祯 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六》载曰:“此南方 盘篚有架,犹北方椽箔之有槌也。”王祯原本也是山东人氏,他对北方蚕具情况的了解是无庸置疑的,《蚕书》不称架,而称槌,可见其为北方兖州之说无疑,此其一也。其二,宋元时期,缫丝有两种方法,一是热釜,一是冷盆。《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六》云:“南州夸冷盆,冷盆细缴何轻匀;北俗尚热釜,热釜丝圆尽多绪。”而《蚕书·化治》所介绍的正是热釜缫丝法,这种方法在缫丝过程中,火候要比冷盆要在,所以,《蚕书》这样写道:“常令煮茧之鼎,汤如蟹眼。”即釜中之水须保持在沸腾状态。此为《蚕书》乃书兖州蚕事之又一例。三,宋元时期,缫丝所用的缫车,亦有南北之别,北缫车据《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六》图示,包括钱眼、锁星、添梯等部件,而这些部件在《蚕书》中都一一加以了介绍,由此可见,《蚕书》中所介绍的缫车也是兖州地区所用的缫车。其四,有人根据《蚕书·时食》中有关四眠蚕的记载,从而断定《蚕书》所记为南方蚕事,理由是《王祯农书·蚕缫篇》提到:“北蚕多是三眠,南蚕俱是四眠”。事实是,北蚕虽然多是三眠,但并非都是三眠,早在《齐民要术》 中贾思勰 就记载,“今世有三卧一生蚕,四卧再生蚕”,即三眠一化种和四眠二化种,说明北魏时期北方就养有四眠蚕,而晚于《蚕书》的元代农书《农桑辑要》 卷四引《桑蚕直说》一书中也有所谓“养四眠蚕法”,《农桑辑要》成书于蒙古灭宋以前,其所引的《桑蚕直说》可以肯定是金元时期代北方的蚕书,由此也就可以肯定,北方饲养有有四眠蚕,因此,也就不能据《蚕书》中有关四眠蚕的记载,从而来推翻《蚕书》为北方蚕书的说法。恰恰相反,宋代有关南方蚕区养蚕的记载,表明南方所养多为三眠蚕。如《陈旉 农书》 所记载的就是三眠蚕;《耕织图 诗》中也只有一眠、二眠、三眠的说法,都足以证明南方所养的为三眠蚕。由此可见,《蚕书》中有关四眠蚕的记载,正好证明《蚕书》所记是北方兖州的蚕事。

    秦观 为什么要记录兖人的蚕业技术呢?这是因为,北宋时期,蚕业中心尚没有完全南移,兖州是全国蚕业及其技术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河朔山东养蚕之利,踰于稼穑。”[2]秦观曾经到过兖州,亲眼看到了兖州地区先进的蚕业技术,并对此大加赞尝,认为“兖人可为蚕师”,也许正是出于向高邮地区的蚕家推广兖人的蚕业经验,秦观写作了《蚕书》 ,故曰:“今予所书,有与吴中蚕家不同者,皆得之兖人也。”据此,有理由认为,《蚕书》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兖州地区蚕业生产技术。而它的写作目的则在于向南方 推广北方 的蚕业技术。因此,它又必须尽量地与南方的蚕业实践结合起来。

    《蚕书》 篇幅很少,全书共一千余字,内容分为种变、时食、制居、化治、钱眼、锁星、添梯、车、祷神、戎治等小节,从浴卵到缫丝各个阶段,都有简明切实的记载。其中种变,讲有关浴卵和孵化技术,文中提到:“腊之日,聚蚕种,沃以牛溲,浴于川,毋伤其籍,乃县之。”这种浴卵方法,在《农桑辑要》 中称为“天浴”,其作用在于利用低温来选择优良蚕卵,淘汰劣种。宋元时期,对于蚕卵的选择已从“浴卵”增健,发展到生理上的择优,而《蚕书》是为这一发展的最早记载。时食,即有关蚕的喂养,书中所说体现了依据不同蚕龄,定时定量的喂养原则。制居,即蚕室以及蚕室中的一些蚕器,有筐(蚕盘)、有槌(蚕架)、簇等。化治,即缫丝。钱眼、锁星、添梯和车几节,则对缫车的结构和用法和有关缫车的几个关键部件,做了特别细致的记载。这也是有关缫车的最早记载。《蚕书》的主要科学成就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蚕体生理的定量描述;第二,对多回薄饲养蚕技术的系统记载;第三,对缫车的改进[3]。

    《蚕书》 的篇幅虽然很少,但在中国农学史上却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世界蚕业的起源地之一。蚕桑业在中国农业结构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商周起,蚕桑业就已相当发达。但是唐宋以前,却没有出现养蚕专著,《氾胜之书》 中虽有种桑的特殊技术指导,却没有养蚕的内容;《齐民要术》 中虽然有养蚕的内容,但仅仅是作为“种桑柘”之附录;韩鄂 《四时纂要》 中,引有种桑的方法,和一些关于养蚕的准备事项,但没有养蚕的条文。直到唐代才出现了养蚕方面的专著,《新唐书·艺文志》载有两种《蚕书》、五代孙光宪又写作了一部《蚕书》,但这些《蚕书》都一并失传了。秦观 《蚕书》则是保留到现在的最早的一部蚕业专书。


[1] 黄世瑞:秦观 《蚕书》 小考,《农史研究》第五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第251—252页。

[2] 鸡肋编,卷上,9页。

[3] 《中国农史》1987年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