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織圖詩》有几許

  清康熙朝焦繪、朱刻《耕織圖詩》中“碌碡”。
    王雷

  天子三推,皇后親蠶,男耕女織,這是中國古代很美麗的小農經濟圖景。南宋時的樓(左王右為士加冤上加工加□)在任于潛令時,繪制《耕織圖詩》45幅。清朝康熙南巡,見到《耕織圖詩》后,感慨于織女之寒、農夫之苦,傳命內廷供奉焦秉貞在樓繪基礎上,重新繪制,計有耕圖和織圖各23幅,并每幅制詩一章。焦繪耕織圖令康熙皇帝龍顏大悅,在序首鈐蓋了“佩文齋”朱印,在序后鈐蓋了“康熙宸翰”陽文朱方大印和陰文“稽古右文之章”朱方大印,再命著名木刻家朱圭、梅裕鳳鐫版印制,頒賜臣工。
    193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之《東方文庫續編》中的《東方藝朮與西方藝朮》所收之《明清之際中國美朮所受西洋之影響》一文,將焦圖與樓圖作比較:“最為不同者,則焦圖應用西洋之透視法以作畫是也。”還說:“樓圖簡單朴素,而焦圖則纖細麗都。”
    焦繪《耕織圖詩》問世以后,它的墨印彩繪本也開始出現。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將墨印彩繪本影印出版,令世人一睹珍品風采,又能了解唐末五代以來墨印彩繪之技法。
    據考証,雍正、乾隆兩朝都曾几度摹繪、刊行焦繪《耕織圖詩》。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乾隆朝冷枚(焦秉貞弟子、供奉內廷)、陳枚(畫家、官內務府員外郎中)繪制的焦圖的絹本著彩摹繪本,而大連圖書館所藏乾隆時刊印的《御制耕織圖詩》則不但有康熙的詩,雍正、乾隆時的御制詩也都赫然在目。我也曾聽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專家居蜜女士提及他們也藏有《耕織圖》,真不知《耕織圖》會有几許。有意思的是,焦繪《耕織圖》成為當時景德鎮瓷器中的一種特有紋飾。今故宮博物院藏品中有五彩耕織圖碗,畫面取“舂碓”和“分箔”兩組題材。
    而樓(左王右為士加冤上加工加□)的《耕織圖》由于選材和表現手法上的長處,后世亦出現不少摹本。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據元代程□摹本刻石,系陰刻,線條洗練剛勁。圖存圓明園貴織山堂,石置多稼軒。1860年圓明園遭八國聯軍焚掠,程□本《耕織圖》不知所終,刻石被毀﹔直至1960年,殘存刻石終歸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僅存23石,相當于原45石之一半。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0年11月06日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