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器图谱
《农器图谱》是王祯《农书》三部分之一,书中
将农器划分为二十门,这二十门大致又可以归纳为田制、食物生产和衣物生产三部分,其中食物生产部分占十四门,衣物生产五门,田制一门。
《农器图谱》
是从《农器谱》
发展过来的。两谱相比,完全相同的有:耒耜门、至刈门、蓑笠门、条蒉门、杵臼门;稍有改动的有:“耨镈”改为“钱镈”,“仓庾”和“斗斛”合做“仓禀”,“釜甑”改做“鼎釜”,“车戽”变为“灌溉”。新增加的有田制、钁臿、杷朳、舟车、利用、牟麦、蚕缫、蚕桑、织纴、纩絮、麻苎等门。
“田制”主要叙述了各种土地的利用形式。严格说来,田制并不属于农器的范畴,王祯
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其曰:“《农器图谱》
首以‘田制’命篇者,何也?盖器非田不作,田非器不成。《周礼·遂人》:凡治野‘以土宜教氓稼穑’,而后‘以时器劝氓’;命篇之义,遵所自也。”“钁臿”,应属于整地农器,这种农器和“耒耜”相比,主要是采用人力操作来使用,取土方式也多为间隙式的。《农器图谱》中主要列举了钁、臿、锋、长镵、铁搭
、杴、镵、铧、鐴(壁)、刬、劐,还有一种乐器“梧桐角”。“杷朳”,指的是谷物收敛和翻晒农器,有齿曰杷,其中又根据形制、材料和功用分为大杷、小杷、谷杷、竹杷和耘杷。无齿曰朳。此外还有平板
、田荡、辊轴
、秧弹、杈、笐
、乔扦
、禾钩、搭爪、禾担、连枷、刮板、击壤等。“朳杷门”的农器除了做收敛和翻晒以外,还有平整田泥和中耕除草
的作用,如耘杷,就是一种稻田中耕农器;平板和田荡,则是两种平整田泥的农器,辊轴,则是一种通过碾压除草的农器。“舟车”,指的是各种农用运输工具,有农舟、划船、野航、下泽车、大车、拖车、田庐、守舍、牛室。利用,指的是水利之用,王祯认为,水利的作用非常广泛,除了“前篇已具”的“舟楫灌溉等事”之外,“或造谷食,代人畜之劳,或导沟渠,集云雨之效,或资汲引于庖湢,或供刻漏于田畴。”都离不开水利之用。本篇中的“水利”多指水力,即以水为动力,来加以利用,进行粮食加工等项工作。内容包括浚铧(一种开沟有的工具)、水排(水力鼓风机)、水磨(水力粮食磨粉机)、水砻(水力脱壳机)、水碾(水力碾米机)、水轮
三事(集磨、砻、碾三位要体的粮食联合加工机)、水转连磨(以水为动力,通过机械传动,带动多个磨盘同时作功)、水击面罗(与水磨连用的一种水力筛面机)、机碓(水碓)、水转大纺车,与水有关的,本篇中还讲到了缶(打水桶)、绠(井绳)、田漏(一种漏水计时工具)。
上面所说的农器是农家(特别是稻农)所通用的一些农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农器,“牟麦门”就是因此而出现的。这一门中,王祯
并没有全面地叙述与大麦、水麦生产有关的全部农器,因为农器大多都是通用的,而只是提到了与麦类收获
有关的几种农具,如麦笼
(收麦时系于腰间的盛麦笼)、麦钐
(割麦用的镰刀)、麦绰
(竹制抄麦器)、积苫、捃刀(拾麦刀)、拖杷(割麦时,别于腰间拖动,以梳理散乱茎穗,以便于收割)、抄竿(用于割麦时,扶起倒伏茎穗所用的一种竹竿)。
《农器图谱》
和《农器谱》
最大的区别在于衣着生产工具的加入。王祯
认为,在《农器图谱》之中加入蚕桑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考虑到“农桑”为“衣食之本,不可偏废”,因此“特以蚕具继于农器之后,冀无缺失云。”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衣着原料生产工具也已趋于完备。
衣着生产工具的增加,不仅丰富了“农器谱”的内容,而且也改变了原来“农器谱”中的内容,如《农器谱》
中的“釜甑”改为《农器图谱》
中的“鼎釜”,则可能是加入了缫丝工具“鼎”的缘故。
王祯
主要是按照用途来进行农器分类
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农器的动力来源和作用对象,如“利用门”中的许多农器,如水磨、水砻和水碾等,按其用途来说,可以加入“杵臼门”,“牟麦门”中的麦笼
、麦钐
和麦绰
等也可以加入“至刈门”,但考虑到动力的来源和作用的特殊对象,因此,又增加了“利用”和“牟麦”两门。但是即令是按用途分类,也有一些归类不当之处,如杷朳门中的许多农器,按其用途来说,本可以归入到耒耜门,或者是钱镈门。更大的问题还在于,王祯把一些原本不是农器的东西,也牵强附会地加入到农器行列,“田制门”的出现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尽管王祯自有说法,但把“田制”当做农器,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不仅如此,王祯还将籍田、太社、民社等加入到“田制”中来,更是错上加错。同样,在其它一些门中也存在着大量同样的问题,如“耒耜门”中的“牛”、“钁臿门”中的“梧桐角”、“钱镈门”中的“薅鼓”、“杷朳门”中的“击壤”、“蓑笠门”中的“牧笛”等,原本多为乐器,或一种误乐活动项目,王祯都把它们当作是一种农具来加以介绍,又如,书中的“灌溉门”原本是从曾氏《农器谱》
中的“车戽”发展而来的,从车戽二字来看,原书中介绍的主要是灌溉工具,发展成灌溉门以后,则不仅有灌溉工具,而且还加入了各种水利设施,甚至于水利工程,如水栅、水阐、陂塘
、水塘、瓦窦、石龙、浚渠、阴沟、井、水篣等,这就使得他的农器标准极不严格。
王祯
对于农器的介绍非常注重每种农具的结构与功能,对于每个部件的形制、大小和尺寸都有详细的交待,而且都配以插图,其目的就在于便于仿制,以利推广。如书中对于方形耙是这样描述的,“耙桯长可五尺,阔约四寸,两桯相离五寸许。其桯上相间各凿方竅,以纳木齿。齿长六寸许。其桯两端木栝长可三尺,前梢微昂,穿两木梮以系牛挽钩索。此方耙也。”这是有关耙的形制最早最详细地描述。耙是一种重要的农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即已出现,但文献中却很少提到它的形制。接下来的耖
也是如此,文献中耖最早出现于楼璹
的《耕织图
诗》中,而有关形制的描述却最早出自王祯笔下,书中不仅附有耖的插图,而且还加上这样的文字说明:“高可三尺许,广可四尺,上有横柄,下有列齿。其齿比耙齿倍长且密。人以两手按之,前用畜力挽行,一耖用一人一牛。”对于新出现的农具更是如此,如,耘荡
,王祯这样写道:“江浙之间新制也,形如木屐,而实长尺余,阔约三寸,底列短钉二十余枚,簨其上,以贯竹柄。柄长五尺余。耘田之际,农人执之,推荡禾垅间草泥,使之溷溺,则田可精熟;既胜耙锄,又代手足。……兹特图录,庶爱民者播为普法。”这样的例子在书中还有许多。
王祯
尽力搜寻每一种农器的出处,并对于南北同一种农器加以比较,说明其中的优劣,以便于改造、推广和使用。如碌碡
,王祯提到“北方
多以石,南方
用木,盖水陆异用,亦各从其宜也。”又如耰锄,王祯提到“北方陆田,举皆用此,江淮间虽有陆田,习俗水种,殊不知菽、粟、黍、穄等稼,耰锄镞布之法,但用直项锄头,刃虽锄也,其用如斵,是名‘钁锄’,故陆田多不丰收。今表此耰锄之效,并其制度,庶南北通用。”如笐
,“今湖湘间收禾,并用笐架悬之。……江南
上雨下水,用此甚宜;北方或遇霖潦,亦可仿此,庶得种粮,胜于全废。今特载之,冀南北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