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农书

《王祯农书》 系由三部分(这三部分本是各自独立的,后来合成一书)组成的,第一部分共有六卷,十九篇。名为“农桑通诀”,即农业通论。书中首先论述了农业,牛耕和桑业的起源;农业与天时 ,地利及人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接着按照农业生产春耕 ,夏耘,秋收,冬藏的基本顺序记载了大田作物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所应该采取的一些共同的基本措施;最后是“种植”,“畜养”和“蚕缫”三篇,记载有关林木种植,包括桑树 ,禽畜饲养以及蚕茧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在“通诀”这一部分中,还穿插了一些与农业生产技术关系不大的内容,如,“祈报 ”,“劝助 ”等篇。第二部分“百谷谱”,共有四卷十一篇,这部分属于作物栽培 个论,书中一共叙述了谷属,蔬属等7类,80多种植物的栽培,保护,收获,贮藏 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与方法,后面还附有一段“备荒论”;第三部分“农器图谱”是《王祯农书》的重点。这部分共有十二卷之多,篇幅上占全书的五分之四。收集了306件图,分作20门。  

《王祯农书》 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它第一次将南北农业技术写进在同一本农书之中。唐宋以前,南方 尚没有农书本的出现,而北方 的农书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未能将南方农业的内容写进农书,唐宋以后,随着《耒耜经》 和《陈旉 农书》 等的出现,填补了南方没有农书的空白,但是南方农书从出现时起就以地方性为特色,元代初年的《农桑辑要》 本可以将《陈旉农书》中有关南方农业的内容收录进去,但是,由于《农桑辑要》的写作是在灭宋以前,目的是为了指导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因而没有把江南 地区的水田生产包括在内,成了这本农书本的最大缺陷,因次在元代统一中国以后,用这本书用来指导全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就显得有不到之处,《王祯农书》就弥补了这一缺陷。

王祯 是山东人,却在南方 担任地方官,所以他对南北方 的农业生产都有一定的了解。在《王祯农书》 中也多处对比南北农业生产的异同。例如,在《垦耕篇第四》中,王祯详细地叙述了南北方耕垦的特征,并指出“自北自南,习俗不同,曰垦曰耕,作事亦异”。又如,《耙耢篇第五》在讲到北方用挞时,说:“然南方未尝识此,盖南北习俗不同,故不知用挞之功。至于北方,远近之间亦有不同,有用耙而不知耢;有用耢而不知用耙,亦有不知用挞者。”再如《播种篇第六》说:“凡下种法,有漫种、耧种、瓠种、区种之别。漫种者,用斗盛谷种,挟左腋间,右手料取而撒之;随撒随行,约行三步许,即再料取;务要布种均匀,则苗生稀稠得所。秦晋之间,皆用此法。南方惟大麦则点种,其余粟、豆、麻、小麦之类,亦用漫种。”王祯常常是有意识地把几种作用相同,形制相异的工具放在一起讨论,以便于比较,并根据情况加以采用,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今并载之,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使无偏废,然后治田之法,可得论其全功也。”在《锄治篇第七》中又说到:“今采摭南北耘薅之法,备载于篇,庶善稼者相其土宜择而用之。”由于《王祯农书》是阴补《农桑辑要》 之缺,所以书中对南方农业生产的内容,如,提水工具,水利设施,南方水田的垦辟,以及土地利用 方式,作了详细地叙述。由于这些内容的加入,使它的内容大大超出了《农桑辑要》,成为第一本兼论南北农业技术的农书。

由于《王祯农书》是一本兼论南北农业技术的农书,所以对南北方农业技术多有发展。以南方旱地作物栽培为例,虽有《陈旉农书》“六种之宜篇”在先,但内容十分简略。比如在其中我们就很难以知道当时南方种大麦、小麦、粟、豆、麻等所用的播种方法。而《王祯农书》中却有明确的交待。又如《王祯农书》“蔬属·芥”中提到:“今江南农家所种,如种葵法。俟成苗,必移栽之。早者七月半后种,迟者八月半种。厚加培壅。草即锄之,旱即灌之。冬芥经春长心,中为咸淡二菹,亦任为盐菜。……如欲收子者,即不摘心。盖南北寒暖异宜,故种略不同,而其用则一。”象这样一些具体的技术在《陈旉农书》中也是不多见的。究其原因可能是与当时南方旱地技术相对落后有关。王祯说:“江淮间虽有陆田,习俗水种,殊不知菽、粟、黍、穄等稼,耰耡镞布之法,但用直项锄头;刃虽锄也,其用如斸,是名‘钁锄’,故陆田多不丰收。”[1]

《王祯 农书》 的第二大特征就是“农器图谱”的写作。这不仅是以前历代无法比拟的,而且后世农书和类书所记载的农具也大份以它为范本。写作农具专著,是从唐宋以后开始的,最早的农具著作是陆龟蒙 的《耒耜经》 ,不过这只是一篇写农具的短文,其中主要记载了江东犁 (曲辕犁 )等几种农具,宋代以后又出现了曾安止写作的《农器谱》 ,书中记述了耒耜、耨鎛、车戽、蓑笠、篠篑、杵臼、斗斛、釜甑、仓庾等十大类农器,还附有“杂记”,都是根据古代经典,结合当代的形制写出来的。但是这本农书后来已经失传了,曾安止的书可能没有图,宋代还有一本图文并茂的农书,这就是楼璹 的《耕织图 ,可惜这本书也和曾安止的书一样失传了。但是这两本书对于《王祯农书》的写作有着直接的影响,王祯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将《农器谱》和《耕织图》结合起来,形成自己 的《农器图谱》 。《农器图谱》将农器划分为二十门(其中有些并非全部属于农具的范畴,如,田制,籍田,太社,薅鼓,梧桐角之类),每门下面又分作若干项,每一项都附有图,一共有300多件图,并加以文字说明,记述其结构,来源和用法等,大多数图文后面还附有韵文和诗歌对该种农器加以总结。这种作法本不是王祯的创举,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是楼璹的《耕织图》,但却使得王祯遭到了非议,明代徐光启就认为,王祯的诗学胜于农学,尽管如此,真正确立《王祯农书》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地位的就是《农器图谱》。

《农器图谱》中,不仅记载了历史上已有的各种农具,包括已经失传了的农具和机械,如,水排,这本是东汉时期发明的一种水利鼓风机,但后来失传了,王祯通过收集,查阅资料,询问请教,终于搞清了水排的构造原理,并将其复原,绘制成图,记载于“农器图谱”之中。而且对宋元时期出现的新农具作了介绍,如,整地用的郦刀,施肥用的粪耧,中耕用的耧锄,灌溉用的水转翻车,收麦用的麦钐、麦绰、麦笼;加工用的“水轮三事”;劳动保护用的秧马,耘爪等。《农器图谱》中还记载了当时在印刷和纺织机械方面的贡献。



[1]《王祯 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