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继续发展并臻于成熟的时期。它的主要标志:一是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二是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一批传统农学经典的出现。这两件事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是《齐民要术》等农书得以出现的基础;而《齐民要术》等农书则是对这个技术体系的系统总结;使之系统化和得以流传于世。
那么,以《齐民要术》等农书为主要载体的本时期的传统农学,比起前代究竟有些什么进步呢?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础更加扩大,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庞大。先秦农书(如《吕氏春秋·任地》诸篇)所载农业技术的原理原则是建立在耒耜操作的基础上的;本时期农书(从《氾胜之书》到《齐民要术》)则是建立在牛耕技术的基础上的。先秦农书只谈种植业(主要是粮食种植),只有作物栽培总论;本时期农书不但有作物栽培总论,而且有作物栽培分论,不但谈到粮食作物,而且谈到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等,对蚕桑生产技术、畜牧生产技术、人工养鱼生产技术等第一次作了系统总结。《齐民要术》实际上是当时包罗万象的农业百科全书。这显然与铁犁牛耕的普及使农业生产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的各部门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发展,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农业文化交流融汇分不开的。
第二、在农学基础学科继续发展的基础上,技术手段更加多样化,有许多重要的创新。先秦农书重点谈农时掌握和土地利用,对如何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虽然有所涉及,但谈得不多。比起先秦的农书,本时期农书的进步是很显著的。农时体系,掌握农时的原则和手段,土地利用的原则和方法,更加完备和具体。在土壤环境改良方面,突出的成就是形成了“耕、耙、耢、压、锄”相结合的旱地耕作体系,大大加强了土壤的防旱保墒能力。对前世农书所没有讨论过的施肥和灌溉问题,也有总结和论述。尤其重要的是,本时期的农书十分注意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不但对作物、果木、畜禽等的选种、繁育、种子保藏处理等技术方法和原理,作了具体深入的总结,而且在从事各项农业生产时,总是根据生物的不同特性,采取相应的“因物制宜”的措施,巧妙地利用生物体内部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体之间、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趋利避害,为我所用。总之,是把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放在与改善农业环境条件同等重要的地位,构成技术体系中的两根支柱。这在本时期的农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这与本时期农业生物学的长足发展分不开的。
第三、指导思想的深化。作为传统农学的灵魂和核心,“三才”理论在先秦时代即已形成;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它获得继承和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要靠天时、地利、人力诸因素的配合和协调,已经成为各个阶层的常识,这是在广度方面的发展;二是“三才”理论在农业生产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的贯彻和具体化,这是在深度方面的发展。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本时期的农书,在处理一切农业技术问题时,无不贯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的原则,无不体现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精耕细作、巧顺物情来夺取高产优质的精神,而这正是“三才”理论的具体化。由于有这些思想原则的指导,这些农书在论述各项生产技术的原则、原理时,具体细致而深入,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
本时期农学的发展也有其局限性或不足之处。
本时期农学主要是对北方旱地农业技术方法与原理的总结,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很少见于文献记载,更缺乏系统的总结。这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致,也反映了中原人对南方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了解还不够。此其一。
先秦时代作为传统农学基础学科的农时学和土壤学的发展相当快,如土壤学已出现若干专论性著作。本时期似乎未能保持这种发展势头,虽有发展,但不大,没有出现专门的论著;主要发展偏重在应用方面。本时期古典生物学发展较快,农业生物学知识有丰富的积累,并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但这些知识尚缺乏系统化,更没有在理论上加以概括、总结和提高。总的说来,基础学科落后于生产技术的发展,理论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发展的这种滞后,后来成为我国农业科学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传统农学的向现代农学转变的严重障碍。此其二。
以上是我们对本时期传统农学的一些基本看法。本编的任务是具体阐述本时期农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
本编共分七章。第一章从生产力、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阐述本时期农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第二、三章介绍本时期的农书和农学文献;由于《齐民要术》的地位特别重要,故列专章论述。第四、五、六章论述本时期农学的主要内容,是本编的重点。我们仍然采取把基础学科和相应的生产技术的原则原理放在一块叙述的办法,分别论述“农时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合理利用和改善土壤环境的理论和技术(重点介绍北方旱地土壤耕作体系的形成),农业生物学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能力技术的发展。其中尤以五、六章篇幅较大,份量较重。本时期以“三才”理论为核心的农学思想继续发展,它的特点,如前所述,一是“三才”理论的普及化,农业生产要靠天、地、人等因素的配合成为各阶层的共识;二是“三才”理论的具体化,被贯彻和“融合”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技术环节中。有鉴于此,本编不列有关农学思想的专章。对有关内容,一是在介绍农书(主要是《氾胜之书》和《齐民要术》)时予以论述,二是在有关本时期农学内容的各章中随时讲述,三是在第一章中列专节介绍本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对农业生产中天地人关系的论述。
还要指出的是,论述本时期农学的主要依据是《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等农书,而这些农书农史界的前辈和同行已有很深入的研究。本编的有关内容,大量吸收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予以综合[1];所以首先应该向这些前辈和同行表示感谢之忱。当然,这里也有笔者的取舍选择和学习心得;至于取舍和综合是否得当,体会时是否正确,只能由笔者负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