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虽然在生产的组织上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品种的多样性即是传统生产技术之一。多样性的目的除了生活上的需要,还在于安排农事的便利。以下是上海知青王宗仁先生关于水稻品种的记忆。他曾经于1968年11月至1975年9月在江西新干插队落户。
王宗仁
整理“垃垃圾圾”的旧纸片,其中有一张毫不显眼,又尽是数字。但细细察看,就有了新的话题。
那张纸片是1974年盛夏季节,江西新干云庄的第六生产队早稻收成的原始数据。是我那一年担任农忙季节的仓库保管员时“擅自”抄录下来的。
且看纸片的开头。
“水谷”。
在“金山词霸”中找不到。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方言词汇。意思是“潮湿的、还没有晒的稻谷”。当地收获稻谷的程序是:在田里割倒、随即在田里脱粒、谷粒在田边装筐、挑担回村、交付晒谷。
所以,交到保管员这里的稻谷是含水量很高的“水谷”。
这样,“干谷”一词也就容易理解了:经过在日光底下一天暴晒而完成干燥工序的稻谷是也。
“其中 种谷”也不难理解,就是“干谷”中一部分留作来年种子的稻谷。
恰好在纸片的背面一角,我抄录了当年种谷的具体品种及数量。
看到这些名字,真是既熟悉、又亲切。脑海中还浮现出刚刚下乡时接触的一些品种——“铁骨矮”、“广矮3784”……。也许是“第一印象”的缘故,四十年了还能记得。不过,毕竟事隔久远,已经说不清楚那些年头里品种的变化,记不清楚不同品种的特点了。只记得,由于当地田多人少,就要合理安排生长期长短不同的品种和种植面积、以错开双抢大忙时劳动力需求高峰、进而保证既丰产又丰收。其中的关键就是合理选用不同的品种。收获季节对种谷的重视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看看纸片背面,还有带删除线的内容。
虽然这些线条说明了这张纸片是被我“利用废物”,但在字里“线”间还是有“小题大做”的天地。看第二行。
“冷谷”。
又是一个在“金山词霸”中找不到的词汇。我自己也懵了,是什么意思呢?
回想当年的晒谷和保管工作流程,琢磨这一组数字与“计”“皮”“净”三个字,对照纸片正面一长摞的数据,终于确认了“冷谷”就是“干谷”。其意思是晒干、晾凉的稻谷。记得当时正值三伏酷暑,晒干的稻谷入库以后,还要不定时地进行“翻炒”,以帮助其散热、冷却。所以,把“干谷”称作“冷谷”也是很有道理的。
这组被打上删除线的数字,是那一年的那一天——1974-7-29入库的“干谷”的具体情况,解读如下:
一个数字是入库一担干谷的过秤重量。57个数字就是57担。
合“计”6280斤。“皮”重513斤。“净”重5767斤。
(“计”“皮”“净”三字是指合计、皮重、净重。)
当时的“皮”是竹编的箩筐,一副箩筐可以装120~140斤的“水谷”,装“干谷”则是110斤上下。不过在“去皮求净”的时候,无论“水”或“干”,都采用简化法,一副箩筐按9斤计。所以,那一天扣除的皮重是57×9=513斤。
至于“冷谷”二字下竖排的六个数字,是我按行累加的数字。当时没有电子计算器,连算盘也是寥寥无几的几把,白天还由生产队会计收藏着。而农忙季节每晚要统计数字向大队、公社汇报,算盘是不敷应用,只有耐心等候。我又“不安分守己、不安于现状”了——白天就见缝插针地做一些统计准备工作,比如上述的按行累加。这样一来,有些统计数字就可以提前完成,几乎与当天仓库上锁收工同步了。
如今,要不是有这张被划了删除线的纸片,时隔35年,我还想不起那么多的细节和具体的数字呢。
(写于2009-0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