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彤笙与中国第一所兽医学院

 

t王文元 

 

中国教育史上惟一一所独立的兽医学院,就在西北的兰州。
   
盛彤笙一手创办的这所兽医学院,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云集了数十位留洋博士和国内兽医学界的权威。
   
从国立兽医学院到西北兽医学院,盛彤笙
(19111987)福泽西北,弟子遍布全国。
   
去年79日,小西湖兽医研究所院内的伏羲堂要拆除了,人们才发现它有许多令人难忘的东西。这座看上去毫不起眼的二层楼,在今天高楼林立的兰州算不了什么,但在五十多前,它却是同中山堂、致公堂、三爱堂并称的兰州四大堂之一。
   
五十多年前,盛彤笙一手创办起了我国第一所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这所囊括了国内兽医学权威专家的学校,不仅是当时亚洲一流学府,而且还是新中国兽医人才的摇篮。
多日的寻访让我终于揭开了国立兽医学院的面纱,打开尘封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的身影扑面而来。

   

“伏羲堂”的传说

 

1945年抗战胜利后,美国科学考察团来西北地区考察。1946年考察结束后,他们向南京国民政府提议应在西部创办一所畜牧兽医教学机构,以适应开发草原资源,发展畜牧业的需要。当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委派盛彤笙筹办学校。鉴于兰州的地理位置,初步决定在兰州办学。经过反复考虑,盛彤笙选准了西郊七里河硷沟沿地区,将此地作为国立兽医学校校址。
   
此时,盛彤笙已35岁,仍未成家。
   
“我们刚来的时候,荒冢累累,满目苍凉,狼群不时在学校周围出没。”原国立兽医学院的一位学生回忆说。
   
盛先生和其他员工,经过初期的筹划和不断的努力,先后购置了200亩地,奠定了办校基础。后来陆续修建了教学大楼伏羲堂、家畜病院、图书楼、教授宿舍楼、学生员工宿舍、食堂、水塔、马厩、牛舍、牧草试验场,至此学院初成规模。
   
作为当时兰州市三大建筑的伏羲堂,是国立兽医学院的核心部分,不论是过去还是在今天,它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修建伏羲堂时,盛彤笙投入了全部的心血。
   
据一些老人说,伏羲堂的修建可谓费尽周折。由于是战争年代,经费短缺,交通闭塞,不仅钢筋水泥从南方拉运,就连工地用水也是人挑车拉。一袋水泥的成本相当于一袋面粉。到了后来由于经费问题,不得不修改设计,将原来的钢筋水泥结构改为土坯灰条板内墙结构。
    1947
年冬天,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伏羲堂建成了,整个建筑东西长80米,呈横写的“亚”字型,门楼有四个直径一米的水刷石圆柱衬托,体态大方,气势雄伟。门楼上方的“伏羲堂”三个字,笔力遒劲,颇有气势。门厅还镶嵌了两块碑文。取名伏羲堂的含义是纪念我国传说中的畜牧兽医始祖伏羲氏。
建国后,根据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国立兽医学院也在逐步演变,最后成了甘肃农业大学的一部分。盛先生精心创办的兽医学院也烟消云散了,至今全国仍没有独立的兽医学院。
   1987
年盛先生临终前,还给时任甘农大校长的陈北亨写信,要他一定把兽医学院办起来。

 

留洋博士汇聚一堂

 

国立兽医学院一起步,盛彤笙就把目标定为世界最好。他一边主持修建工作,一边四处物色教师,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请来十几位留洋博士,几乎囊括了当时国内兽医学界权威专家。
   
曾任过甘肃省副省长的朱宣人,在国立兽医学院担任教务长,他说这些人才有些是抗战时期迁居甘肃的,有些是盛彤笙从国外请来的,还有些是预定的。
   
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杨诗兴就是被盛彤笙从国外请回来的。在小西湖兽医研究所内,我们拜访了年逾九旬的杨诗兴老人,他精神依然矍铄,银发飘飘,时断时续的谈话透露着老人活跃的思维。
    1948
年毕业后,杨诗兴就一直在英国汉纳乳牛研究所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收到盛彤笙的来信,邀请他担任畜牧系主任。虽然英国政府给他们设置了种种障碍,甚至禁止中国留学生到香港,但杨诗兴还是四处选购图书,制作幻灯片,为回国准备。19518月的一天,他终于费尽周折回到祖国。
   
1946年开始,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来到国立兽医院任教。病理学家朱宣人、营养学家杨诗兴、畜牧学家粟显倬、饲养学家卢德仁、中兽医学家蒋次升、养羊学家张松荫、兽医微生物学家廖延雄、草原学家任继周……再加上当时在西北兽医防治处的罗清生、邝荣禄、谢丕帕等一大批专家,国立兽医学院可谓是人才济济。
   
甘肃农业大学的王锡祯教授说,国立兽医学院是全国的惟一一所兽医学院,亚洲学术水准最高的兽医学校。当时国内兽医学的权威专家均在国立兽医学院任过兼职、专职教授。

 

                        全英文讲课,学生留洋

   

    今年710日,记者采访了王锡祯教授,他是1948年考入国立兽医学院的。
   
“我们那时候,从课本到厕所的标志,全是英文。当时我们学校招生时说,毕业后全部出国留洋,报名的人特别多。”
   
按照盛先生的设想,国立兽医学院将建成世界最好的兽医学院,自然要将学生送出国门深造,学校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按理说,这样一个专家荟萃的学院该是学生众多了,但是恰恰相反,国立兽医学院的规模一直都不大,1946年第一期面向全国招人的时候,全院师生只有80多人。
   
一方面是校舍不足,另一方面与盛先生的从严治校的观念分不开。“兵贵精而不贵多”,第一批招生,全国有500多人报名,仅仅录取了48名,学院施行了两门课不及格自动淘汰,一门课不及格,给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及格者即淘汰。在这样严格的教学制度下,第一期学生到毕业时仅剩下8个人。当时人们都把他们称为“八大金刚”。到1951年改为西北兽医学院时,共有34人毕业。
   
留学德国的盛彤笙作风非常严谨,尤其是在细节上,更是容不得丝毫马虎。陈北亨说:“盛校长要求非常严格,不仅实验室里的东西不能随意放置,而且特别讲究整洁,如果谁穿着背心,趿拉者拖鞋出现在伏羲堂,被他看见非要挨骂不可。”
   
学术上他更是孜孜以求。1951年,当时校内刊物上发表了一教授的学术论文,这位兽医内科学教授是湖南人,在文章中将动物耳朵耷拉下来,写成“垂起”,盛先生在这篇文章的旁边写道“垂者下也,起者上也,请问垂起是什么意思?”
    1948
8月,学院举行一次学术报告会。轮到一位助教给学生作学术报告时,盛先生也在下面听,听了一会儿,盛先生有些不高兴了,转身出去,回来时他抱了一摞书,然后丢在这位助教的面前,“您看看您在胡说些啥!”

   

福泽西北五省

 

    194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设立国立兽医学院,195012月,国立兽医学院易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盛彤笙被调到西北军政委员会担任畜牧部副部长,虽然还在担任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院长,但已不再负责具体事务。
   
经他一手创办的国立兽医学院却没有停步,汇集在兰州的大批知名兽医专家,使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学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高潮的来临,这些专家们面向西北五省办起了一班又一班的短训班:新疆班、西藏班、青海班、甘肃班、宁夏班等等,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兽医人才,抽调出一批人成立了青海畜牧兽医学院。
   
1951年开始,一些在国立兽医学院任职的留洋博士,被抽调到全国各地负责筹建当地的农学院。
此时,国立兽医学院已经成为新中国兽医人才的摇篮。

712日,当记者采访结束返回时,已经是暮色沉沉,小西湖立交桥建筑工地上,灯火通明,建筑工人正在乘着太阳落山的凉爽加紧施工,从这里到兽医研究所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多米。
   
五十多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了。

 

 

t王成(四川) 摘自:陕西《新西部》杂志2003年第8

 

 

附: 

中国科学院院士盛彤笙

 

 盛彤笙(1911—1987)江西永新人。中国著名的兽医学家、微生物学家和兽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1932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后赴法国柏林医学院和兽医学校学习,分别获医学博士和兽医学博士。1918年回国后,曾任江西省国立兽医专科学校教授,1939—1940年任西北农学院教授、兼畜牧兽医学系主任,中央大学教授。
    1946
年在兰州创办中国第一所畜牧兽医学院——国立西北兽医学院,任院长。1949年后任兰州兽医学院教授,院长等职。19498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西北畜牧兽医学院院长、教授,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副部长、财经委员会委员、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筹委会第二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三、四、五届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
    
盛彤笙一生追求进步,在白色恐怖下曾多次掩护中共地下党员。留德期间参加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并资助党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在第一国际兽医会议上呼吁各国科学家反对日本侵华战争。他在兽医科学,微生物学的科学研究和兽医学教育工作中,为国家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畜牧兽医科技人才,为发展我国畜牧兽医教学、科研、畜牧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研究证实了中国四川西部一带水牛的四脚寒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脑脊髓炎病,这也是世界上对该病的最早发现和报道。他还研究证实了磺胺族药物对马鼻疽杆菌的治疗效用。曾多次赴新疆、青海考察,最早提出贮草备,冬划区轮牧,改良畜牧的主张。曾主持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兽医部分和《畜牧兽医辞典》,出版著作有《兽医微生物实验指导》、《军马及家畜之防毒》等书,出版译著有《兽医细菌学》。发表论文主要有《水牛脑脊髓炎之研究》(1945)、《渝蓉牛传染性流产调查报告》、《碘胺类药物对马鼻疽杆菌之效力》(1944)、《树立大畜牧业思想》(1981)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论坛·我校院士(http://bbs.712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