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理事长 宋树友

(2004年11月21日)





各位代表:

我们这次换届大会是在新形势下召开的,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姜春云同志欣然同意担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今天上午,在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同志陪同下,姜春云同志会见了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领导和农业部有关司局领导,并与大家座谈。在座谈会上,春云同志对农史学会工作和农史研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指出农史研究要古为今用,要为现实服务。尹成杰同志转达了杜青林部长对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工作的关注和指示,要一如既往地加大对农史学会工作和农史研究的支持。座谈会后,姜春云同志接见了出席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并合影留念。领导的讲话是对农史研究工作者的期望和鼓励,必将极大地推动学会工作的全面开展。我们要以卓有成效的工作,研究出更多的成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提高中国农国业际竞争力做出新的贡献。

在这里,我向新一届理事会的产生表示衷心的祝贺。我非常感谢大家的信任,推选我出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四届理事长。我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和全体会员一道,努力把学会的工作做好,为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我与农史界的交往,说起来还真有点缘分。前几年,我主编的《中华农器图谱》,约请了不少农史专家。其中涉及古农具部分,请中国农业博物馆帮助搜集资料,并撰写书稿。这样我也算从旁门“入道”了。中国农业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追根溯源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这是我主编《中华农器图谱》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和收获。

最近,我参与换届的筹备工作,与农史专家们接触的机会更多了,这期间也翻阅了几本已出版的农史著作和有关资料,对农史研究和农史学会的工作有了一定了解,这也算是“岗前补课”吧。

下面,我就农史研究的重要性、任务和当前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农史学会专家汇聚成绩喜人

农业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在建国后才开展起来的。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研究。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和亲自过问下,成立了“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当时的几所重点农业大学也相继设立了农业史研究专门机构,开展对我国农业古籍和农业历史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很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史研究和学术活动有了更大的发展。1979年,农业部召开专门会议,制定了农业历史研究规划,明确了农史研究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历届农业部领导和有关司局对农史研究非常重视,并拨了专款,为研究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资金保证。1980年,农业部批准筹建中国农学会农业历史学会,创办《中国农史》学术杂志,招收农史研究生。1987年中国农学会农业历史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1992年经民政部批准,改为国家一级学会。农业部的老领导刘瑞龙、王发武、郑重先后担任了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领导。学会的历届领导和专家学者付出了艰辛劳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们今后农史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会成立以来,集中了学术上有建树、声望很高的农史专家学者,开展了许多学术活动,取得可喜成果,功不可没。在老一辈专家的带动下,农史学会薪火传承,新人辈出。许多年轻学者已经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知名学者。为了进一步了解学会取得的学术成果,让学会办公室的同志给我推荐一些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他们首先就提到了《中国农业科技史稿》。这是学会精心打造的“精品”。据了解,《中国农业科技史稿》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和省部级多项奖励,成为国内外多所大学的研究生教学参考书。还有《中国农业大百科全书·农史卷》,这部书我一直收藏,以前没仔细读过,这次由于我参加农史学会换届筹备工作,所以抽空翻阅了一遍,内容的确很丰富很全面,称得上是高质量的学术工具书。可以说这些都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成果。我们的学会就是要有这种精神,要有这个志气,要做就做最好的,要拿出能够传世的成果。如果历史研究都成了“昙花一现”的应景之作,甚至是敷衍之作,那研究工作就失去应有的价值了,就违背文化积累的初衷了。学会的学术成果很多,上午根蟠同志对上届理事会工作做了全面的总结,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仅仅提到上面两项成果,既是对过去学会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专家学者优良学风的颂扬。

二、农史研究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农业史是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史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学术积累,农业史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农史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农业思想史、农业经济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生态史、农业灾荒史、农村社会史等分支学科,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学术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农史研究在国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要实现我们的价值,那就要把我们该做的事做好,做出成效,做出影响。我这个人做事向来都喜欢“较真”。既然应承了到农史学会来“发挥余热”,我就要尽力把事做好。因此,我就一直在琢磨,农史学会该做些什么呢?前些天,为了准备这份讲话稿,我和办公室的同志聊了好半天,最后概括了“四句话,八个字”,我觉得还有点意思,基本符合我们学会的宗旨,今天向各位代表请教,看是不是我们应当做的事。

一是“存史”。农史学会首先要发掘、整理、保存农业历史资料,这是我们最本分的工作了。过去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重要的农书基本上都整理校释,重新出版了。但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农史文献浩如烟海,尤其是近现代的农业书刊、农业文物基本上还没有系统收集整理。这个任务非常繁重,也不是我们这一届理事会就能完成的,但是我们要开好这个头。这个事需要从长计议,要很好地规划实施。同时还要探索计算机技术在农史资料整理工作中的运用,提高资料的整理、保存、利用、传播的效率。

二是“资政”。农史研究要为国家的决策咨询服务,为社会大众服务,为农业发展服务,要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中国农业史对现实问题的借鉴作用。最近,温家宝总理在与经济专家座谈时,多次提到要研究历史上的,要研究“皇权不下县”制度下,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农地制度、赋税制度、吏治制度等等。温总理的指示,为我们农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也是对我们的鼓舞和期望。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深入开展农史研究,以史为鉴,为解决现代农村经济制度和“三农”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史料,为推动农村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三是“宣教”。就是把农史知识向社会公众普及,弘扬祖国优秀的农业文化传统,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宣传教育。在这一点上,中国农业博物馆具有特别的优势。农史学会挂靠在全国农业展览馆,这样就便于我们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密切合作,做好农史科普工作。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高深的农史知识科普化、大众化,通过展示陈列、科普图书、影视宣传等手段,使大家能够分享我们的成果,认同我们的工作,只有大众化,才有专业化,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农史研究工作就难有大的发展。

四是“交流”。学会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交流。它是生存发展的源泉,是前进拓展的动力。没有交流的学会只能是“影子学会”、“牌子学会”,它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交流的领域和内容很多,它有专家学者间的交流,有友邻学科间的交流、有相关单位间的交流,还有国内外学术团体间的交流。总之,我们要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采取一切可能的途径,广泛地、切实地把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开展起来。只有动起来,才会有生气,才会有活力。

三、学会工作要突出重点开拓创新

本届学会工作任务很重,要把工作做好,就必须突出重点,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提出新思路,探索新办法,开创农业史研究的新局面。

(一)抓紧完成《中国农业通史》书稿尽快出版

要把上一届理事会上马的《中国农业通史》这部书稿完成好。这是当前学会工作的重中之重。编写《中国农业通史》是农业部下达的重点课题。我查了一下,是1995年立的项,距今已经九年了。大家做了很多基础的研究,收集了许多相关的资料。原来计划《中国农业通史》共有11卷。前三卷已经基本定稿。还未定稿的8卷里面,有的卷很早就完成了初稿,有的卷还没有写出初稿,这就影响了全书的进度。这个项目不完成,也会影响我们申报新的项目。会后我们要专门研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尽快完成书稿,早日出版。

(二)尽快确立新的研究项目

这个问题我还来不及与新一届学会领导、常务理事商讨,也还来不及多方面征求意见,尤其是广大会员和专家学者的意见。会后,希望大家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反馈你们的意见。集中到一点,就是给这一届理事会提出学术项目的建议。大家共同努力,集中力量办成一两件大事。

根据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以及学会名誉理事长姜春云同志和农业部领导的要求,农史学会要紧密结合当前“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中心工作,围绕国家的“三农”问题开展研究。既要重点研究我国历史上的生产关系和农业生产力方面的发展变化,研究农业自然生态的变迁,也要研究国际上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改革,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学会领导在研究本届理事会的工作时提到,南京农业大学编了一本《中国农业古籍目录》,对古农书的收藏情况进行了信息收集处理。我们这一届理事会是否可以考虑在古农书数字化方面作些尝试。总之,请大家集思广益,既为本届理事会出主意,也为学会今后发展探索路子打下良好基础。



(三)加强交流扩大学术合作

我在前面说过,我们学会要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地开展学术交流。要根据学会的特点,组织会员参加各种有益的、生动的学术活动。今后,一般情况下,每年至少要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学术年会。还要开展一些小型的专题研讨会,深入探讨某个问题,提出有学术创新意义的,或者有资政参考价值的观点和成果,提高学会的学术水平,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力。

学会还要组织会员到国外境外进行实地考察,积极推动民间友好交流活动。这些年,学会已经与许多国家的农史机构和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我们要利用好这个国际资源,开展交流与合作,尤其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书刊交换、举办研讨会和农业文化展览等方面,探索交流的途径和办法,把国际合作交流的事业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中国农业博物馆发起的“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开了个好头,为今后更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个研讨会已经分别在中、日、韩三国召开了学术会议,与我们学会联合召开的第四届东亚农业史研讨会,明天就要开幕了。

(四)加强学习搞好学会自身建设

1、加强学习,提高学术水平。希望会员同志们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方针政策,学习时事政治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业务知识,要熟知世界农史研究发展趋势。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造性地做好农史研究。我们每一位会员取得的成果,都会给学会带来荣誉,都会给学会增添活力。特别是中青年专家学者,要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做好工作,开展研究,夯实基础,这样我们才会有竞争力,才会获得社会的支持,才会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序地开展学会工作。为了规范学会的行为,有序高效地开展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学会领导班子要有明确分工。新当选的学会领导,大都比较年轻,是一个很有活力的班子。会后我们要做出分工,每位领导都要尽心尽力地开创性地做好分管工作。各位常务理事、理事和会员要严格遵守学会章程,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能出现“理事不理事”的情况。要定期召开常务理事会议,研究学会的相关事宜。

学会挂靠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历届馆领导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为学会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特别是王汝锋馆长到任以后,对学会的工作非常关心和重视,对学会的支持力度大大加强,也增强了我做好学会工作的信心。农展馆领导考虑学会工作的需要,给学会安排一个专用办公室,并配备两三名专职或者兼职的工作人员。有了一个专门的办事机构,把学会日常工作管起来,才能保证学会工作的正常运转,才能更好地为广大会员服务。

3、积极发展会员,壮大农史研究队伍。近几年来,会员情况变动很大,原有的会员登记信息已经不全了,不准了,要尽快完成会员的重新登记工作。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发展新会员,壮大学会的队伍,要特别注重在中青年农史学者中发展会员。要按照学会章程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吸收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侨华人中的农史学者加入本会,也要适当从研究中国农史的外国知名学者中发展会员,但是都要严格履行相关的报批手续,负责介绍的会员要充分了解被介绍者的学术水平,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慎重地发展境外会员。

4、进一步办好《中国农史》。学会与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合办的机关刊物《中国农史》杂志,已经出版了90期,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影响,成为一个具有明显学科特色的刊物。随着理事会的换届和新一代农史学者的成长,该刊物编辑委员会成员要适时做出调整,注意吸收有建树的知名农史专家学者进入编辑委员会,充实加强编审力量,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编审队伍。编委会成员要根据各自的学科专长进行分工,承担实际的审稿任务,共同把好质量关。要与作者和读者保持经常性联系。切实办好《中国农史》杂志,为广大读者和农史研究服务。

以上几点只是提出了个题目,也只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上午听了上届理事会的工作总结,刚才又听了各小组召集人的发言,大家对学会工作很关心,提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对学会寄予了很高的希望。我代表理事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会后,根据代表们的意见和上届理事会对本届工作的建议,我们要认真研究,在明年工作中做出具体安排,使学会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起来。

同志们,我们这次代表大会是落实中央领导指示精神的动员大会,是推动农史研究工作的新起点。我们要与广大农史工作者一道,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存史、资政、宣教、交流”这几项工作,谱写农史研究的新篇章,为弘扬祖国的优秀农业文化,为“三农”问题提供历史经验借鉴,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