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釀葡萄酒有5000年歷史


葡萄酒是當前中國人餐桌上的新寵,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中國人釀葡萄酒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600年的新石器時代。那時候的古人已經懂得用稻米、蜂蜜和野葡萄之類的水果釀酒。

據新華社濟南5月14日電,中美聯合考古隊在山東省日照市兩城鎮地區的最新調研報告顯示,他們通過對該地區出土陶器的化學分析,檢測出其中殘留有酒的成分。專家指出,酒石酸或酒石酸鹽成分的存在意味著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兩城鎮地區的古人已經開始使用葡萄作為酵母釀造混合酒。

1995年,山東大學考古研究所專家與美國部分考古學者成立了聯合考古隊,開始對距日照市東北20公里的兩城鎮進行區域系統調查。

考古隊成員,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所教授方輝認為此次發現反駁了葡萄酒是泊來物的觀點。「學術界通常認為葡萄酒是在中亞起源的,於公元前2世紀傳入中國。這個年代比我們在兩城地區檢測出的混合型酒晚了約2000年。」

他說,中亞地區葡萄酒的原料是一種人工栽培的歐亞葡萄種類,而在兩城鎮地區出現的混合酒更像是用當地產的野葡萄作為原料。在遺址上,考古隊曾挖掘出一粒葡萄籽的遺存,在其周圍發現的200余件陶器中,有7件器物的內壁上含有酒的殘留物。考古隊還在陶盆這類作為蒸煮之用的器具上發現了酒的殘留物。專家猜測,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可能已經學會了用酒來烹制和炊煮某些食物。

方輝說,陶器中檢測出的蜂蠟碳氫化合物表明古人在新石器時期就開始往酒里加蜂蜜以增加口感,這比史料記載年份要早幾千年。據《大漢和字典》記載,中國的蜂蜜飲料起源於戰國時期,而稻米和蜂蜜共同作為飲料則在唐代才興起。

世界上許多民族對酒都情有獨鐘。除個人品嘗外,酒往往還出現在宴請、祭祀等場合,具有公共禮儀方面的內涵。山東大學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欒豐實說:「此次通過對器具內壁的化學分析,我們有理由相信居住在兩城鎮的古人有宴飲的習慣,而且在葬儀活動中也使用了酒和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