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因为脆弱所以保护



    2005年6月11日,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的龙现村突然热闹起来。
  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大学、中国科学院、农业部和浙江省的官员、专家,以及媒体的记者,一起聚集在这个只有数百人的小山村。

  村口新竖起的一块牌子上面用中英文写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下面的落款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和全球环境基金(GEF)。

  龙现村出名了,既不是因为出了名人,也不是因为村里挖出什么宝藏,它的出名仅仅因为它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耕作方式———稻田养鱼。

  农业文化遗产———

  一个全新的概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就逐步成为全球发展中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科学家们认识到,随着现代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应用,机械化、专业化、社会分工的水平越来越高,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面临着失传绝迹的危险。又由于人口的骤增,为追求粮食产量,农民们大量栽培杂交稻,使水稻的品种在减少,广泛使用化肥、杀虫剂,又使地力下降,农田环境受到污染。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科学家们提出了保护农业传统技术的问题。

  200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组织了对全球重要独特农业遗产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与联合国大学共同将我国的稻鱼共生农业系统进行了申报,并建议候选保护点为浙江省青田县的龙现村和贵州省丛江县的增冲村。

  经联合国粮农组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投票,在全球数十个申请项目中,青田县龙现村的稻田养鱼被列入首批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

  青田县稻田养鱼———

  一个1200年的习惯

  青田县地处浙东南,离温州较近。龙现村又处青田县的东南,是一个远离交通干道的山村。这里的村民有稻田养鱼的耕作习惯,已延续了1200年。

  稻田里养的叫田鱼,是鲤鱼的一个变种。养鱼的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质很好。在这种水质里养的鱼,鱼鳞是软的,可以吃。田鱼的味道很美,比温州产的同类的鱼要贵一倍多。在青田县,去年有10多万亩水田采用稻田养鱼的耕作方式。

  据参与申报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工作的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胡瑞法介绍,在农业社会中,稻田养鱼对农户来说是一种特别合适的生产方式。在山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采用稻田养鱼使农户既能获得维持生命的碳水化合物,又能获得一定的蛋白质营养,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在田里,水稻可为鱼类提供荫凉和有机物质,而鱼类又可以为水稻提供氧气、吞食害虫,这有益于养分循环,达到粮食增产目的。

  稻田养鱼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国还有20多个省市还保留着稻田养鱼的耕作技术。但随着全国农业生产技术的逐步提高和社会的现代化,近年来稻田养鱼的面积呈缩小的趋势,2001年苏北地区还有20万亩实行稻田养鱼,但如今却连1万亩都不到了。如果不加以特殊的保护,以中国目前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用不了多久,稻田养鱼就会变成“历史”。

  保护难度极大———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龙现村的稻田养鱼被确定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不论中外,没有一人具有保护这样一项遗产的经验。由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如何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方面还没有成功的经验,目前所确定的可以说是试点项目,目的正是摸索经验,以向其他地区推广。因此,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极大。

  首先,虽然名称上挂的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牌子,但稻田养鱼除了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之外,它还是一种生产方式,一种农民赖以生存的耕作方式。这点与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完全不同。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相对简单,只要将遗产项目的区域划定,对影响或有损于遗产的建设项目迁出,杜绝人类对它的破坏,再加上保护性的修复,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基本就能保护好。但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却不是如此简单。以稻田养鱼为例,现在它依然是龙现村村民的生产方式,是生存的“饭碗”,农民现在还会延袭这种耕作方式,自觉不自觉地“保护”这种农业传统。但如果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了,有了更先进的生产方式,谁还能要求龙现村的村民必须固守着自己的耕作传统而不发展?这时又怎么保护“稻田养鱼”?

  其次,总体来看,在相对落后的地区采用稻田养鱼的较多,越是落后的地方其比较效益也就越好。虽然它不如单独种植水稻或单独养鱼的收益高,但在自然经济为主的条件下,它能一举两得。可是,随着发展,商品经济之风早早晚晚会吹遍中国的山山寨寨。如果那时,一家养鱼,三家植稻,实行简单的以物易物,或者全部养鱼用于贩卖,恐怕稻田养鱼也难以有效保护。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筹)研究员闵庆文这样分析,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很大的难处,但联合国粮农组织依然要做此项工作。这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发达国家来说,也许没有多少用,但对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则非常有用。如稻田养鱼可能对非洲一些地方就很有用,既可以解决吃米的问题,又可以解决营养的问题。

  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胡瑞法也有同感,稻田养鱼的耕作方式,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稻鱼双收,或许这是发展绿色农业的一条可借鉴之路。

  以旅游业带动保护———

  一个尚未实现的设想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要求,被定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要在一年内拿出具体的保护规划,在未来5—7年间具体实施这个规划。青田县龙现村的稻田养鱼的保护工作现正处于规划编制阶段。胡瑞法和闵庆文还向记者介绍了保护稻田养鱼的一些基本设想。

  与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不同的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实行“动态保护”,必须让农民继续采用稻田养鱼这种耕作方式,并因此而获益。胡、闵等专家设想的“蓝图”是:以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稻田养鱼的保护,以类似温州“后花园”的定位巩固稻田养鱼的发展。

  专家们与当地政府的领导已经达成了共识:在编制保护规划的一年时间里,龙现村的建设项目暂时冻结,一切服从于遗产保护的需要。青田是“石雕之乡”,盛产名石,石雕质地晶莹湿润,色感雅丽,雕刻技术精湛,已闻名于世1700余年。如果能够吸引游客到龙现游憩,感受垂钓的乐趣,品尝田鱼的美味,在旅游休闲之余再买上几尊以稻田养鱼为主题的石雕作纪念,或带回若干田鱼干送给亲朋好友,自然会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胡、闵等专家认为:龙现村“一夜成名”。由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因此龙现村在未来的名气会更大。对于这样一个遗产保护地,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到此参观旅游。这种旅游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会使农民增加不少收入。

  正是有了这种收入才可以促使农民继续保持他们的稻田养鱼传统。当然稻田养鱼作为“主业”得有吸引力,虽然稻田养鱼可能挣不了太多的钱,但是如果没有它,或保护得不好,旅游业就发展不起来,就会影响收入。

  不过设想终归是设想,还没有变成规划。保护工作还有很多困难。毕竟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性工作,它需要我们的勇敢,更需要我们的智慧。

  ■新闻缘起

  作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项目今天在杭州正式启动,授牌仪式于十日晚在青田举行。在首批已确定的四个全球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中,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亚洲惟一入选项目。

  据介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旨在对受到威胁的全球重要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进行保护,以建立一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保护系统。(据人民日报六月十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