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上山: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长江下游最早文明,比河姆渡早3000年



2005年01月25日 18:00:49  金华新闻网




一万年前的新奇

    本报讯(记者虞建光 吴涛)从2000年开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博物馆联合对浦阳江上游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在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发现了上山遗址。2001年、200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县博物馆对上山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00余平方米。
   
考古的四大成果
    其一:上山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遗址的年代距今约9000~11000年,上山遗址的发现是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
    其二:在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片的表面,发现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夹杂大量的稻壳。对陶片取样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显示,这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这一结论表明,上山遗址是迄今发现的、保存丰富栽培稻遗存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证明了上山遗址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
    其三:遗址内具有明显的由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特征。在遗址出土的陶器(片)和石器中,陶器多为夹炭红衣陶,数量少,陶质疏松、火候低,器型十分简单。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并发现少量通体磨光的石锛和石斧,其中以石磨盘和石磨棒的组合最具特点,反映了与原始农业紧密相关的经济生活模式。
    其四:中国迄今发现的万年以上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以洞穴、山地遗址类型为主,而上山遗址位于浙中盆地,四周平坦开阔。这是人类早期定居生活的一种全新选择。遗址发现了结构比较完整的木构建筑基址,这反映了长江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定居生活发生、发展中的优势地位。
    上山遗址发现以来,已经有包括澳大利亚、美国和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国内外考古专家分批前来参观、访问,专家们对发掘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省文物局、浦江县政府十分重视上山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工作,现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决定在2005年夏季开始扩大上山遗址的发掘规模,并在发掘工作中加大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力度,进一步确立上山遗址在早期新石器时代研究、尤其是世界稻作文明史中的地位。
   
从  塘山背到上山遗址
    2000年9月~2001年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统属浦阳江流域的浦江、诸暨、萧山地区进行了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调查工作。上山遗址就是在这次调查中发现的。
    上山遗址位于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上世纪80年代,渠南村因砖瓦厂取土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   塘山背遗址,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0月,考古队派员在浦江县博物馆的配合下进驻渠南村,对原来划定的遗址分布区进行了探掘,由于遗址分布在村舍附近,不太容易找到合适的探掘位置,结果很不理想。考古队在考察了周围的地形、地貌后,决定在遗址的西边和北边展开调查,结果是先在西边发现了  塘山背遗址的墓葬区,后在北边发现了上山遗址。
    当时最感兴奋的是  塘山背墓葬区的发现。自从余杭反山、瑶山良渚大墓发掘以来,对发掘墓地的兴趣可以说形成了一种风气。从  塘山背墓葬出土的随葬品看,  塘山背墓葬具备良渚文化的特征。省文物考古所专家对这一发现十分重视,决定进行发掘,并向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递呈发掘申请。在浦江县人民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浦江县博物馆的积极配合下,省考古研究所迅速在2001年2月组织了这次发掘,结果一共发现并发掘了40余座墓葬。在  塘山背墓地发掘的同时,考古队伍也对北部约200米处的上山遗址进行了发掘,2003年  塘山背遗址申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保护的角度也将上山遗址一同划入,申报文字中也沿用了“遗址北区(上山)”的提法。
    从2003年6月中旬开始,考古专家对上山遗址作了一次全新的审视。陶胎中的稻壳遗存受到了特别的关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的郑云飞博士对陶土、稻壳作了实验市测试,确定属于栽培稻范畴。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刘军、牟永抗、王明达、陈星灿、刘莉、高广仁、郭大顺、邵望平、朱延平、邓聪等专家先后来到浦江,观摩遗址出土物,考察遗址现场,专家们的态度对确立年代的信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03年11月,投送《中国文物报》的考古报道《浙江浦江县发现距今万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表,考古界为之震惊;12月,上山遗址发掘资料在广西“纪念甑皮岩遗址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受到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稻作历史上溯了2000年
    长江流域是亚洲栽培稻和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中心地带。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长江下游地区相继发现和发掘了河姆渡、罗家角、草鞋山、崧泽等与稻作有密切关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特别是距今7000年左右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是稻作起源地的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推动了国内外稻作起源研究的深入。
    90年代以后,在长江中游和淮河上游地区发现了年代比河姆渡遗址更古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湖南的彭头山、八十  、河南的贾湖等遗址,这些遗址的年代在距今7500年以上,早的年代数据距今近9000年。近年湖南、江西还发现了和稻作有关的1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遗址。由于这些年代古老的稻作遗址发现,对我国稻作起源、传播的认识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学者开始修正原有的观点或提出新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把栽培起源地范围从长江下游扩大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二是把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稻作遗址地区———长江中游和淮河上游一带认为是我国稻作起源地,其他地方是稻作的传播区。
    2001年、2002年,在距今8000年的萧山跨湖桥遗址的发掘中,通过浮选法采集了千余粒稻壳与稻米颗粒,经鉴定,各个土层之间的稻硅酸体在形状方面是比较一致的。跨湖桥遗址的发现把该地区的稻作历史又向前上溯近千年。
    上山遗址稻作遗存的发现又把长江下游的稻作历史上溯了2000年,这表明长江下游在水稻栽培史方面毫不逊色于长江中游地区,是世界(亚洲稻)稻作和栽培稻的最早起源地之一。

上山遗址出土的陶片中完整清晰的稻谷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