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浙江大学
周鸿承
2012年8月24日
2012年8月20-21日,以“调和文化、科技和产业”为主题的2012曼谷·亚洲食学论坛在泰国曼谷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中国浙江工商大学和泰国文化部联合主办。泰国王储玛哈·却克里·诗琳通公主殿下任泰方主席,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赵荣光教授担任中方主席。
本次论坛是亚洲食学论坛的第二届,是第一届杭州·亚洲食学论坛的继续和发展。上届论坛的主题是“留住祖先餐桌的记忆”,主要讨论饮食文化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调和文化、科技和产业”,它将使我们的讨论从饮食遗产文化走向现代食品科技与产业。
会议主要由大会主题演讲、学术分组研讨、饮食类视频和多媒体展示以及现场问答四个环节组成。共计有来自泰国、中国、美国、英国、挪威、伊朗、印度尼西亚、印度、不丹、老挝、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波、韩国、日本等18个国家的学者发表学术报告,200多位与会者列席会议。其中,四分之三的与会者为国际学者,剩余的四分之一为从事东亚文化交流研究和对饮食文化研究感兴趣的泰国和其他国家青年学生。
本次大会主题演讲涉及社会饮食制度设计、卫星技术对全球食物体系监控、工业食品产业发展以及传统饮食遗产等问题。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空间航空中心的布朗.E.莫莉博士在《全球卫星监测系统对全球食物资源整合与监控作用》主题报告中指出:农业是非常容易受到天气影响的产业。全球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可以在食物生产、农产品价格以及食品安全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还可以揭示全球环境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赵荣光教授在题为《中华农业传统节令食俗的现代遗留与代表性庆娱食品存续:以二十四节令食品的历史与现实情态为例》主题报告中指出:中华饮食文化遗产灿烂丰富、类型多样。以中国杭帮菜博物馆和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合作开发并复原的杭州传统二十四节令食品为例,通过历史文献对比考证、烹饪技术改良,可以将中华传统饮食文化遗产的具体代表品种做到历史性的复原。特别地,二十四节令食品的研发成果已经展陈到新开馆的中国杭帮菜博物馆,我们期待公主殿下以及其他学者可以前来参观该馆。来自泰国的坤猜亲王以泰皇太后基金会推行的“泰国可持续性社会发展模式”为例,为大会提供了一个协调区域食物供给、社区生活和科技创新的实例。
泰国诗琳通公主不仅是中泰友好使者,还是一名对中国语言和文学素有研究的教授和学者。在听完大会主题报告后,公主殿下指出:“食物是人类关心的基本问题,有关食物的研究就是有关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研究。泰国饮食也拥有悠久的文化与历史,跟中国饮食文化遗产关系紧密。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还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本次国际会议的举办,相信可以为有关食物议题的讨论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增进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食物文化研究与认识的深入。”公主殿下还特别提到:“赵荣光教授只简单提及了中国杭帮菜博物馆的一个展区,感觉意犹未尽,真想完整地参观整个博物馆。如果我以后去杭州的话,请赵教授给我做讲解。”
本次会议强调食品科学、工业食品产业和食物社会学、文化学与历史学的交叉研究与内在接触。主要围绕饮食文化遗产、食物与科技创新、食品产业与经济区域关系三大议题展开研讨。
第一大议题:饮食文化遗产。亚洲范围内的饮食文化遗产因为地域、族群以及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而呈现出类型多样以及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韩国寺庙饮食文化研究所Venerable
Dae-An所长在《韩国寺庙饮食与及其现代化问题》一文中指出:韩国寺庙饮食供给与准备是传统僧侣修行的每日必修课。但是在最近十年,韩国寺庙饮食却经历了现代化改造,在首尔也开出了很多家寺庙饮食风格的主题餐厅。韩国食物遗产也在经历传统和现代化改造的历史过程。老挝国家通信、文化和旅游部Somkiethisack
Kingsada在《长棍面包:亚洲东南部半岛上的法国文化象征物》一文中指出:长棍面包在19世纪由法国殖民者传入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地区。至1954年法国结束在该地区的殖民统治时,长棍面包已经在亚洲东南部国家各个社会阶层流行开来,并成功融入该地区的地方传统饮食体系中。长棍面包既是法国饮食文化象征,现在也是亚洲东南部国家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郑南副教授在题为《文化交流视域下的面条与面条文化》一文从中国4000年前的青海喇家索面讲到现在还留在中国人餐桌上的米线和各式汤面,展示了一条路径可寻、脉络清晰的“中国面条之路”。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周鸿承在题为《食物背后所代表的民族:以明清时期西人所见中华饮食遗产为中心的考察》的报告中,简略回顾了14-20世纪入华西方人(主要是传教士、旅行家、商人和使团成员)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景象,通过对比研究中西方历史文献(特别是可见的图片资料),研究明清时期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阶段性特征及其主要传播方式与途径。印度尼西亚艾尔朗加大学药学院Mangestuti
Agil博士《从食物到医疗:印度尼西亚文化中的草药学》一文中指出:印尼传统医学中的“食医合一”知识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加强传统草药学在饮食知识方面的研究,这也有益于人类健康之路的探索。印度贝拿勒斯印度大学社会科学学院Tabir
Kalam副教授、伊朗德黑兰大学人类学系Manijeh
Maghsudi副教授以及不丹廷布的不丹学研究中心Sangay
Thinley分别就本国代表性的饮食文化遗产内容发表看法。
第二大议题:食物与科技创新。巴基斯坦农业大学国家食品科学与科技研究所Faqir
Muhammad Anjum博士在《巴基斯坦的食物文化遗产与创新问题》一文中向大家介绍道:他所在的研究所已经研制出富含铁、锌等元素的复合型小麦粉配方以及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产品。其他功能性以及营养性食品也正在以研发成果的形式转化到现实生产中。食品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深受印度雅利安文化和穆斯林饮食传统影响的巴基斯坦饮食文化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清真食物科研中心所长唯奈·达兰教授以《“东南亚+6国”范围内清真食物的未来发展》为主题,向大会报告了他们通过食品科学技术的研发、创建的清真食品全球产业链,进而将清真饮食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的过程。日本畿央大学健康科学研究科山本教授在以《鲜味:在食物风味上的重要性》报告中,向大家展示了发现鲜味的历史、鲜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富含鲜味的主要食物类型、全球的鲜味类型分布示意图以及鲜味在日本菜肴风味调制上的重要作用。富含鲜味的现代工业食品及其衍生制品本身,就是食物文化、食品科技和食品产业三者调和的产物。泰国住啦龙岗大学科学院Kanitha
Tananuwong博士和泰国国王科技大学Sakamon
Devahastin博士分别从功能性食品的未来趋势以及高级干燥技术对健康工业食品生产方面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第三大议题:食品产业与经济区域关系。香港城市大学黄伯农博士《泰国大米贸易研究》一文中指出:具有经济性、政治性和安全性意义的泰国大米贸易,可以被看作是泰国自二战以后的具有“政治性商业行为”的国家贸易行为。他通过对泰国中北部地区稻米生产的田野考察情况,说明泰国大米贸易依然是现时代泰国贸易的重要内容。马来西亚大学艺术与社会科学院Hanafi
Hussin教授在《东南亚地区稻米和其他传统食物遗产的展演问题:以婆罗洲、沙巴和马来西亚为例》一文中,回顾了稻米作为一种精神文化遗产在东南亚不同区域的重要性。然后以沙巴和马来西亚两种不同的稻米祭祀仪式为例,说明沙巴地区必须要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协调好食物文化遗产对不同地区的文化影响问题。来自泰国川登喜皇家大学的Renumas
Gulasirima、正大管理学院Premruetai
Yambunjong联合发表的《东南亚地区游客市场对泰国食物与餐厅形象调查研究:以老挝和柬埔寨为例》一文中,从食物产业与不同旅游地区的游客主体因素调查入手,揭示老挝和柬埔寨游客对泰国饮食和餐饮行业的整体印象,并指出泰国餐厅在东南亚其他国家还需要加强构建“泰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