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广东的农业与环境: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
彭世奖
 

 

 

研究广东农业史以至华南农业史,是农史工作者,特别是广东农史工作者的义务。早在1976年,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编写组便曾编写和出版了《珠江三角洲农业志》,收集了丰富的资料,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第一本农业志。但由于当时仍处于文革后期,不少论述仍带有极左思潮的烙印,以至一些被认为不利于当时形势的资料,被弃而不用,诚可惜也!到上世纪80年代,华南农学院农史研究室的创始人梁家勉先生也曾计划研究并编写华南农业史,可惜因为经费无着而未能实现。现在吴建新先生不辞劳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明清广东的农业与环境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一书,诚属可喜可贺!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我国古代便有天人合一、三才理论等关于天地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述。从我国的历史发展上看,人类只能适应自然、依赖自然,并接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又有人反过来过分相信自己的力量,不适当地提出“人定胜天”的口号;在受到自然界的报复之后,人终于清醒过来,认识到人和自然之间必须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在这种既适应自然又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技术体系,这些都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当前,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强调农业发展要走可持续农业的道路。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的国际会议上,确定了可持续农业的三大目标:1、积极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消除饥荒;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3、合理利用、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自然环境,以利于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吴建新先生《明清广东的农业与环境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一书的论述,完全与实现这三大目标的精神吻合。

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东地区,面临大海,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农业与环境都具有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特色。吴建新先生抓住这些特色,着重从“明清广东农业的发展及其对环境的改造”、“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变迁”、“自然与人的互动:应对生态环境变迁的社会行为”等方面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论述,内容丰富,立论准确,在探讨明清广东农业史与环境史二者的互动关系等方面有所创新,可为当前和今后广东乃至全国的农业和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故而不辞浅陋,乐而为之序。

 

 

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教授    彭世奖

 

200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