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西瓜碑”碑文考

 

刘清华

 

(恩施市文物管理所  湖北  恩施  445000)

 

[摘要]湖北恩施西瓜碑,因其文字主要记载了种西瓜事而名,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记载西瓜种植历史的农事碑刻。本文除对其碑文进行辩识外,还通过对西瓜碑所记载的种桑、果、莲,以及人物、交通等信息,结合宋代旧施州城一一柳州城源流,对西瓜碑的历史、民族史、古城址、交通和宋时少数民族地区羁縻州郡制度等价值进行分析,并呼吁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抢救保护.

[关键词]西瓜碑,恩施

 

 

西瓜碑,又称南宋引种西瓜摩崖石刻,位于湖北省恩施市舞阳坝街道办事处周河村二台坪,地处宋旧施州城一一柳州城西门外,为南宋咸淳庚午(公元1270年)摩崖石刻。因其石刻文字记载了郡守秦姓将军到此栽养万桑及种西瓜事,并对西瓜的种类、引种时间、培植方法等进行了重点介绍,而俗称西瓜碑。碑以高6.5米、宽5.5米、厚7.4米的自然灰褐色巨石砂岩削面镌刻而成,刻铭框高1.49米、宽1.1米,高离地面1.85米,碑文从右至左竖刻10行,每行17字,共169字。

 

 

 

    西瓜,作为盛夏消暑最佳食品,是由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传人内地的多种瓜果蔬菜与粮食作物的一种,它是以契丹为中介,从居住于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及天山一带的少数民族一一回纥传人内地的。在我国的文献中,始见于五代后晋同州郃阳令胡峤的《陷北记》。鄂西地区西瓜的种植,史志更少见记叙。中华民国6年(公元1917年),恩施县知县郑永禧著《施州考古录》上卷《柳州城》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记载,其文如下:

  郡守秦将军到此栽养万桑诸果园开修莲

  花池创立接客亭及种西瓜西瓜有四种内

  一种云头蝉儿瓜一种团西瓜一种细子儿

  名曰御西瓜此三种在淮南种食八十余年

  矣又一种回回瓜其身长大自庚子嘉熙北

  游带过种来外甜瓜梢瓜有数种咸淳五年

  在此试种种出多产满郡皆与支送其味甚

  加种亦遍及乡村谷刻石于此不可不知也

  其瓜于二月尽则以种须是三五次埯种恐

  雨不调咸淳庚午孟秋朐山秦口伯玉谨记

 

  西瓜碑以当地山坡中的自然砂岩为石材,历年久远,能保存至今,实属珍贵难得。但因其裸露荒野,饱受风雨侵蚀,碑文多处风化剥落,一些字模糊难认,自民国以来,凡有辨读西瓜碑文者,都根据对字形、字意的分析和有关考据提出各自认法,标点断句不同,对碑文理解不同。

  石刻文字认法不一,主要有如下12处17字。1、“诸果园”认为“诣菜园”(诣者造也,修造之意。中国古代把藤蔓瓜果归为蔬菜类,故“果”为“莱”字,“果”字繁体与“菜”字字形很近)。2、“开修”认成“间修”。3、“莲花池”认成“迤花池”。4、“接客亭”认成“接官亭”、“接云亭”(亭很高,与云彩相接之意)。5、“云头蝉儿瓜”认成“蒙头馋儿瓜”。6、“淮南”认成“淮西”。7、“试种”认成“栽种”。8、“满郡皆与支送其味”认为“满郡皆兴(都很高兴之意)支选(或“逸”、“*[辶+兑]”)其味。9、“乡村谷”认为“乡村处(或“无”或“矣”或“庶”)。10、“二月尽则以种”认成“二月盥(或“温”、“栽”)刑(或“间”、“到”)此(或“地”、*[土+究]”)种。11、“雨不调”认成“雨不稠”。12、“孟秋”为“孟春”。

    由于史志中没有西瓜碑碑文的确切记录和解读,《施州考古录》一书中也有错、漏字现象,如《西瓜碑记》中明显把“孟春”记为“孟秋”,因此,其碑文难免也有错讹之处,近几十年来风吹雨打,加剧了对碑文的侵蚀,随着西瓜产业的发展,对西瓜碑研究的热潮也逐步兴起。经以《施州考古录》与其他碑文辨读资料、西瓜碑拓片对照,结合字形字意分析和地理、社会历史状况考证,认为碑文及句读为:

    郡守秦将军到此栽养万桑,诸果园,开修莲花池,创立接客亭及种西瓜。西瓜有四种,內一种云头蝉儿瓜、一种团西瓜、一种细子儿名曰御西瓜,此三种在淮南种食八十余年矣。又一种回回瓜,其身长大,自庚子嘉熙北游带过种来。外甜瓜、梢瓜有数种,咸淳五年在此试种,种出多产,满郡皆与支送,其味甚加,种亦遍及乡村谷。刻石于此,不可不知也。其瓜于二月尽,则埯种,须是三五次埯种,恐雨不调。咸淳庚午孟春朐山秦口伯玉谨记。”

    由碑文可知,郡守(恩施曾设清江郡、清化郡、施州,郡守可能为清江郡守或施州知州)秦将军到此栽养万桑(多种桑树)诸果园(诸:各类,与前万桑“万”相应。《施州考古录》之《柳州城》文记载:城东门有摩岩石刻,其文仿佛一行上有‘伐树根种及下桃李’二行‘胡桃李子银杏’字样剥落不可辩,疑此即诸果园。今石刻存,刻文严重腐蚀无法辨识)。开修莲花池(今距柳州城五公里,有地名莲花池),创立接客亭(北宋时施州今鄂西地区属夔州路,施州经利川至夔州大道成为官道。可能是秦将军在此施州驿处创修接客亭,作为迎送来往客人之所)及种植西瓜。即,秦将军在此栽桑养蚕,建果园,种莲藕,建接客亭并引种西瓜,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交通。西瓜有云头蝉儿瓜、团西瓜、御西瓜、回回瓜四种。云头蝉儿瓜、团西瓜、御西瓜三种在淮南(《辞海》注:路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沿所在扬州,辖境南至长江,东至海,西至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北逾淮水)已种食八十余年(公元1190年前即已在该地区种植)。回回瓜于庚子嘉熙(公元1240元)北游带过种来。另外甜瓜、梢瓜数种,于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到此试种,种出多产,满郡馈送,其味甚佳(有认为是种出多产,满郡皆兴,支逸其味甚佳,也能解释得通)。于是乡村沟谷广泛种植(有认为是“乡村处”或“乡村、无刻石……”,依文意均能解释,“无”“处”笔划相近,上世纪90年代笔者几次调查时,该字看似“无”,最近因风化太重,字太模糊难辨,又似“谷”字)。其瓜于二月末(尽,即“末”、“尾”之意)开始埯种(埯,即“覆土”之意,在小坑中播种瓜、豆为埯)。由于西瓜种成活率较低,因此必须经三五次播种,且害怕雨水过多。

    考恩施建制,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置沙渠县,治所在城东十里,即七里坪周家河一带。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3年)置施州,领一郡(清江郡)一县(沙渠县),州治沙渠县,隋开皇初废州存郡,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改沙渠县为清江县,以清江而名。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施州。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施州郡守谢昌元移州治于柳州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移州治于今恩施城,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8年)省清江县并人施州。综上可知,今周河村通天洞一带历为沙渠县、清江县、施州、清江郡治所,又为施州向北经利川至夔州路官道要径,这里农业、种植业和手工业经济发达。

    碑文中所记秦将军、秦伯玉二人(有认为是同一个人,但从碑文看秦将军应为行伍之人,秦伯玉应为撰写碑文之人,在同一碑文中,撰写碑文之人应不会又自称秦将军),究竟何人史无记载。依碑文落款记秦伯玉为朐山人,《辞海》注:朐山,古山名,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锦屏山,秦于山侧置朐山,北周改名朐山县。秦将军,在宋时施州(清江郡)知州、郡守、文秩及武勋中,有郡守田次畴(公元1253年)、谢昌元(公元1259年)、张宝臣(公元1266年)的记载,而无秦将军记载。秦为郡守,又称将军,无此官制,岂种人之自号欤?诸蛮在北宋时叛服无常,往往有以将军自署刺吏知州者(郑永禧《施州古录》)。《中华覃氏传统文化概观》记载:“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玄宗皇帝李隆基逃离长安奔四川成都。四川瞿塘关覃如夏率族一千多人北上勤王,后护驾至成都。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仪收复长安,玄宗李隆基返回京都作太上皇,感覃如夏勤王忠义,封为施州行军总管,兼右仆射,加光禄大夫,往镇施州,并允承袭。于是覃如夏举族迁到了施州,成为恩施覃氏始迁祖。”宣恩水田坝《覃氏族谱》记载,其始祖覃汝先、覃伯坚、覃伯圭死后葬施州柳城(柳州城内原有将军坟,巽乾向,有认为是蛮王土司之古冢,今遗址尚存。将军坟后,原有云台观,本旧州署,俗谓蛮王宫殿),覃伯坚(公元1132—1209年)为覃(如夏)氏十一世,于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征“蜀吴曦乱”有功,封受行军总管施州,称覃将军,柳州城为其军事营地。秦(有人认为秦与覃同音借用)将军是否覃伯坚,尚待查考。按:秦伯玉为朐山人,秦将军如与其是同一人而为朐山人,而恩施覃氏源于陕西汉中南郑县,则秦将军非覃伯坚,或其他覃氏将军也。

    西瓜碑是目前全国发现年代最早保存完整的记载西瓜种植的农事记载碑刻,是我国唯一佐证西瓜传播引种历史的实物资料。其拓片资料陈列于北京大兴中国西瓜博物馆,研究论文以日文、英文译介国外,介绍文章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晚报》、《文汇报》、《中国文物报》等国家、省、地级报刊刊载,引起国内外极大关注。西瓜碑于1992年核定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湖北省文物局已将其与施州城遗址、柳州城遗址、通天洞石刻捆绑一起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瓜碑历史、科研价值巨大,因年代久远,风化剥蚀严重,有的字如“二月尽则以种”的“尽”、“则”、“以”三字可能在中华民国时期就已风化难辩,争议较大,其它字则因近来风化剥落程度增大,而导致难识,碑文引起众多争议。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原则,开展西瓜碑文研讨,获取权威碑文十分必要。在原地复制一块西瓜碑,建碑亭,用玻璃罩住原石刻,严禁拓片等重点保护措施对西瓜碑实施保护已十分紧迫。

引自经济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