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识渊博    谦虚严谨

 ——我所认识的著名农史专家游修龄教授

 

薛紫华

 

编者按:本文作者薛紫华是游修龄教授的学生和同事,退休前一直从事农业科技情报工作,编辑有关农业情报的刊物等。最近专门写了篇文章,回忆30多年前她与游修龄教授的共事的一些经历,及退休后她所知道的一些情况,给学校里一个专给退休人员交流的内部刊物老来乐》。予以选登,与喜爱游老的读者诸君分享。

 

今已年届93岁高龄的浙江大学教授游修龄,在老“华家池”人的心目中是,无人不知的满腹经纶、通古博今的文笔姣姣者。他就是著名的农史专家又是农业科技情报专家。他一方面在农学,农业科技情报翻译有深湛的造诣,他从1972年开始主办《农业科技译丛》刊物,直至退休。在刊物上首先报导先进科学与技术,跟踪农业科技前沿;另一方面在农史、考古、古文上的造诣更深。因此,他成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作物卷》农史分支主编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农史卷》主编兼撰稿人。他的思路清晰,思想活跃,他的科学研究和培养博士生的治学范围宽阔,涉及多学科,比如:他把古文字学、语言学、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等有关成果和理论巧妙地应用到农史研究中,解决了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为突出的体现在“中国稻作史”研究,从七十年代中参加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鉴定开始,探索稻作起源,和研究整个中国的稻作史,运用现代农业科学知识来解决稻作史研究中的问题,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的结合,最终形成传统农业与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弥补了一项国内研究的空白,他被“农史”和“农业科技情报界”学术界视为一位学识渊博、博学多才的学者。

 

谦虚严谨

 

 

如果说,游修龄先生的成就有什么秘诀的话,我认为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谦虚严谨”。也因此被大家公认为:人品、治学两楷模。记得1982年浙江省科学大会酝酿科技成果奖时,准备给游先生的论文《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试论我国栽培稻的起源、分化和传播》授予一等奖。他得知后就一再表示谢绝,说河姆渡出土的稻谷确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但与考古工作者的功劳分不开,表示自己应谦让为二等奖,要把浙江省博物馆的成果推荐上,后来大会采纳了他的意见。他在农史研究中很重视实物的考证,而且必须弄清名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他在1999年出版的《农史研究文集》里收集了多年来考证农史研究中各种误传和误解,如千余年来各类文献辞书,一直释《诗经》的“采采芣苡”为车前草,他指出芣苡应是薏苡(即薏仁米)之误。來是小麦,麦是來,已經互換“约定俗成”,不必计较纠正;历代农书所收的糯稻品种“杜糯”应是“社糯”之误等。

严谨治学,探求新知识,锲而不舍。他在农史研究中查立论依据,重考证,刨根到底,得出新见解或澄清长期争论的学术问题。如他发表的《古农书疑义考释》、《稻作文字考》、《释秀》、《论黍与稷》等考证文章,这些都为我国栽培稻的起源提出有力证据。稷是什么作物?有认为是黍,有认为是粟的,有认为是高粱的。我国历史上众说纷纭,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仍是莫衷一是,游先生在《论黍与稷》的论文中,从五谷的命名,出土遗物,作物驯化以及争论的起因等,全面论证了稷应是粟,澄清了长期以来学术界黍稷纠缠不休的问题。枚不胜举,2006年游先生发表《“夏小正”的语译和评估……与郭文韬先生商榷》指出语译的差错达30条,文中指出正确的语译和依据,令人敬佩。

 

感恩永驻我心

 

常言道:“人一生中一大幸运就是遇到一位良师,他可以改变你成长的轨迹,甚至决定你的一生”。我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有幸跟随游先生在《农业科技译丛》编译室中工作26年,在这期间,游先生培养了许多硕士生、博士生,还培养许多农史界、情报界的优秀人才。我虽不是他出色的学生,而他却是我最敬佩的良师。我对先生的敬仰和感激之情,靠我这笨拙的笔是无法表达的。尽管先生身兼多职,工作繁忙,他惜时如金,利用假节日加班、加点工作,但对每个学生的培养,却毫不吝啬地付出时间和精力。他对学生的译文总是不厌其烦的逐字逐句校对。对待《农业科技译丛》刊物的翻译的外文校对工作上,也同样认真严谨,他把多年来从事翻译及校对工作的经验,编成《农业科技翻译讲座》,书中搜集了各种常见的翻译病句,用英、俄两种文字举例,并讲解科技翻译的基础理论和技巧,受到中青年初学翻译者的欢迎,有些兄弟单位给予转载及翻印。他对硕士、博士生的论文,每篇都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对于每位学生的研究方向,他都会结合每人的兴趣、专业,让他们自主选择,他总是给予每个人真诚无私的帮助,就连才疏学浅的笔者也从没有放弃。记得,本人也曾一度自愧不如,想退却时,游先生给我的是不断的鼓励和鞭策,他虽看到我在外文和古文方面基础较差,但他却发现我在数理基础上的优势和潜力,故常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我回答,1979年在他和我校“生物统计”老前辈周承钥先生的鼓励支持下,我参加了由全国遗传育种和生物统计权威马育华教授主讲的“生物统计”师资培训,并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取得良好成绩后,开设了“生物统计”学相关的大学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课程,使我在业务上进入佳境。这一些均为我以后编写本科生的《农业信息学》和研究生的《农业经济情报学》教材,以及台湾农业研究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游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感谢他用知识的清泉,给予我心灵的甘露。虽然他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满园盛开的桃李花,就是对他最高的评价。

 

耄耋之年,电脑笔耕不辍

 

 

游先生耄耋之年,仍然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这里暂且不谈他退休后的硕果累累,也不谈他在86岁高龄时开设的博客网站,以及他在“电脑休闲”中不断笔耕的“小品”、“杂感”中寻找乐趣。限于篇幅,今仅就谈谈游先生迈入九十高龄后出版的40多万字的两本书:一是2010年出版的《奇妙的语言文字》;二是2012年出版的《鸡肋集》。这两本书是他用“表形码”输入法,运用键盘轻松撰写的著作,就足够令人心悦诚服。

《奇妙的语言文字》是针对语文水平滑坡现象的现状出发,从古今中外的角度,去探秘语言文字的精髓,读后令人感到“趣味”、“新奇”,并饱受了“知识”的美餐。我的全家三代人都喜爱看,尤其我的小外孙,他喜爱历史,对这本书更是爱不释手,我只好答应从游祖爷爷处再为他寻求一本。

《鸡肋集》更为贴近生活,许多都是他自己亲身所见所闻。记得,年初我从厦门避寒回来,去看望游先生,他正在电脑前撰写《鸡肋集》。他说:“鸡肋骨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到5月份就出版了,真快呀!我一口气看了好几篇,可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拜读游先生的文章,是一种“文化”、“知识”的美餐享受,并在风趣、幽默中也包含了谆谆的教诲,也可当作一面镜子,照一照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和学术上的腐败等等。至今他仍沉浸在“电脑休闲”之中,电脑笔耕不辍,我仍期待享受他的新作,祝游先生健康长寿!

 

 

感悟:“满桶水”和“半桶水”

 

一句哲言:“满桶水不响,半桶水响叮当”,从游先生身上看到,凡是“满桶水”学识渊博的人,总是学无止境的,为人处事永远保持谦逊的态度,必定受到人们的尊重。反之,“本来只有半桶水,却偏要淌得很”是指那些一知半解的人,却反而会过于自信,到处夸耀,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距呢?我认为这里有“眼界”和“比较尺度”问题,在游先生身旁自己会显得特别浅。显然“满桶水”是看到“大海”而“自知无知”的,而“半桶水”只看到“空桶”或“浅水桶”,所以“晃”,不是“无知”,而是“自以为有知”。可以这样说: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半桶水”,这里指的是学识,但也可指财富或情感。勿庸质疑,“半桶水”是有限的。能够自称“半桶水”仍有自知之明,比起不承认“半桶水”而“乱晃”者,要高尚些。在现实社会还有一种人,明知自己“水浅”却会施展手法,钻空子,晃得瞒天过海,自以为“高明”,但最终是会被人嫌弃的。总之:“人贵有自知之明”,桶里水的深浅不是重要的,而重要的是“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只要你永远保持谦虚严谨的治学与为人,你就会成为“满桶水”。

 

 

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

薛紫华

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