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当前突出的问
题是农民增收困难。最近,一些学者就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进行了研究。
徐祥临在2001年2月21日的《经济日报》《给农民增收开辟第四条渠道》中谈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增收渠道基本有三条:一是发展商品性农业,商品性农产品大大增加,农产品价格放开并大幅度提高;二是兴办乡镇企业,农民从非农产品中获得了大量收入:三是进城务工,在农村以外获得了大量收入。但是近年来,农民增收的幅度明显落后于城镇居民,其基本原因是上述三条农民增收渠道中的供求关系,都在发生不利于农民的变化。目前,很多人寄予希望的农民增收渠道,主要有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的城市化。就农业结构调整而言,面对目前农产品总体上供过于求的局面,国内市场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是有限的;乡镇企业是加速农村城市化的主体力量,但供过于求的宏观经济形势制约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在于寻找新的增收渠道。如果我们从理论上认可创造财富是农民增收的绝对前提,那么就可以把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开辟为农民增收的第四条渠道。但是实践证明,多数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是靠农村基层组织以行政手段,动员农民出义务工完成的,这样的公共产品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差。我国不能大规模向农村投资的主要障碍是在认识上不能把农村发展同城市发展同等看待,把发展城市看成是国家的事,把发展农村看成是农民自己的事。解决国家向农村大规模投资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运用财力与综合国力的关系,要通过政策、金融等手段把资金引导到农村。开辟农民增收的第四条渠道,有助于改善现有农民增收三条渠道的供求关系,在农民增收的基础上,非农产业的需求必将迅速扩大,从而为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解决农业、
农村、农民问题,功夫还要下在“三农”内。
王乃学则认为调整农业组织结构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他在2001年2月27
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央的政策取向,其中“农民”是指生活在农村,直接或间接以分散的方式,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人群,而不是所有没有城镇户口的农村人口。农民收入水平低,是因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是因为农业生产组织落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民收入低增收难的原因在于:我国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生产,规模小,投入大,劳动生产率低,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农业生产没有走上自我壮大的良性循环;我国目前其他行业对农业时常出现掠夺和打压,哺育、支持的力量不够;农民收入有限,支出却有增无减。只要是一家一户为单位分散经营,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三农”面貌的根本改观。农民增收、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出路,在于打破小生产,按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探索现代化道路。首先,变革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在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建立股份合作公司,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优化配置资源;其次,鼓励农村中的优秀分子跳出农村,有胆略的商人进入农业,形成城乡资源的“大
对流”、“大融通”;对传统的农业和小农意识形成强烈的冲击波,用商品经济和现代科技冲开通向农业现代化的大门;第三,以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大力吸引外资进入农业,实现农产品的“以产顶进”;第四,提高政府和有关方面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扎扎实实按农民需要解决农民发展的困难。

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