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斯能否让农村医院变脸


● 萧晓(本报郑州特约)

  中国农民最怕有大病。

  “我活着也没啥熬头了,再活下去,孩子会受不了啦。”

  河南省鹿邑县肖庄村的村民孔翠英躺在乡村医院的病房里,显得异常地憔悴。今年还不到50岁的她,看上去像60多岁的人了。她吃力地向看望她的亲人一遍一遍地重复着上面的话。

  上个月,孔翠英得了胃出血的病,在家里躺了几天之后,大口大口地吐血,眼看着实在不行了,才到乡医院看病。她在花光了丈夫和儿子在外打工的钱又向亲戚朋友借了几千元(人民币,下同,100元人民币约值21新元)之后,才制止住病情的恶化。

  像孔翠英一样,有了病不到万不得已时不到医院治疗,是绝大多数中国农民的无奈选择。“小病顶,大病抗,得了绝症没指望”是对中国农民在疾病面前的形象描述。

  “谁不想好好地活着啊,有了病,看不起啊。”肖庄的村民肖心钮这样说。

  这位61岁的老人,有五六年了没有到医院看过病。不是因为他的身体健康,而是因为他没有治病的钱。他说,这几年来,有了小病,都是硬抗过去了,现在岁数大了,他担心有一天会病死在家里。

 

让农民敢进医院 是当务之急

 

  “20年前,农民们有病会到医院去,那时候,医院的药费便宜,我们敢到医院去。没有想到,这日子越来越好的时候,却到医院看不起病了,医院的药费太贵了。反正,得了大病是治不好的,不如在家省个钱,这样,不连累孩子。”肖心钮怀念中国上世纪70年代农民有病能到医院治病的日子。那时候,他们的生活虽然苦,但他们治得起病。

  几十年来,乡级医院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由于负担重、医疗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大多数医院因经营不善而名存实亡。

  如何保证农民病了有医院医治,农民敢进医院,是中国农村医疗最实质性的问题。恢复乡级医院的信誉,也就成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当务之急。

 

农民医疗补助 短期难以实现

 

  但重塑乡级医院的信誉,只靠医院自身是难以实现的。大多乡级医院已形成恶性循环,无力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要靠政府的力量。

  今年初,中国高层为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规定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从今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

  随后,中国卫生部、国家计委、财政部、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五部委又联合发文明确规定,原则上每个乡(镇)应有一所医院。

  对于财政非常紧张的基层政府来说,建一个医院容易,但近几年内,对农民实行医疗补助,则是一个十分遥远的梦。

  而今年由于沙斯的肆虐,使中国高层又一次意识到乡级医院不仅对于农民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的重要性。加大基层医院建设特别是直接面向农民服务的乡级医院建设,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乡级医院工作的薛医生认为,重塑乡级医院的形象,赢得农民的信任,给农民一个可靠的医疗保障,在当前的中国,需要走一段十分艰苦的道路。不过,他认为沙斯的肆虐,给了乡级医院发展的一个绝好的机会。

  肖心钮盼望“医院的门头变低了(意思是好进),医疗技术高了,医生见了我们这些老农有笑脸了”。只有这样,他们才敢没啥牵挂地去到乡医院治病。

  薛医生认为,沙斯能否促成乡级医院变脸,主要在政府,他相信“只要政府重视了,再难的事情,在中国也能办成。”

原载《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sg/gj/zg001_300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