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农村的拔河

● 孙传炜

  中国前总理朱镕基在2002年3月份的全国人大记者会上坦承,农民收入增长停滞是他“最头痛的问题”。一年后,他的继任人温家宝在同一场合说,中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按一些标准算贫困者不下9000万人,让他“觉得身上的担子有千钧重”。

  农业发展、农村状况、农民生活自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每况愈下,近两年来获得中国社会的空前关注。出路在哪里?最初大家议论纷纷,但渐渐地共识已在形成中。就如学者吴敬琏所说,三农问题的症结点在于依赖土地的人太多而资源太少,如果大量的人挤在一小块土地上的情况不改变,那这些人怎么也富不起来。

  变成城市人是农民脱困的根本出路,唯有农民少了,农业生产力才能提高,政府也才有能力承担在农村提供公共品的开支。

  不过农民进城需要就业,也需要居住、交通、儿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配套。如果配套没有到位而允许农民自由迁徙到北京、上海等地,那这些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城市,将出现“惨不忍睹”的贫民窟。

  也因为如此,中国政府的城市化政策虽然方向明确,但执行上十分谨慎,有时甚至显得三心两意,怕的就是造成城市环境恶化,引来城市居民的反弹。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这些顾虑不足以构成把农民排除在城市外的理由。如果农民们选择到城市的贫民区生活,只能说明即使是贫民区,生活也比农村好,希望还比呆在农村大。

  在某个意义上,三农问题其实也是城市人和农民的拔河。为了保护城市人的利益,让农民长期在农村吃苦对不对?这是中国人绕不开的问题,毕竟不是所有的农民都像深圳的那样幸运,可以在一个繁荣的地区含着银匙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