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进城之路

作者:微易

  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不可能富强,中国要现代化必然要城市化,把90%以上的人口转化城镇人口。如何城市化,主要有以下两派观点:1.建设小城镇让农民就地转化为城镇居民,就地城市化;2.农民进城让农民有计划的向以县城为主的小、中、大城市转移。

  农村进城的三种途径:1.工商业基础好、实力强,有城市化条件的城镇,居民通过城镇城市化而进城;2.靠近城市的农民,通过城市扩张而就地进城;3.大部分农民,通过自愿迁徙的方式进入大、中、小城市。

  农村进城的四点误解:1.农民进城就是把农民赶进城里,一夜之间完成;2.农民进城后会没有人种田;3.农民只能进小城市,不能进大城市;4.农民会不计后果盲目进城。

  本文主要论述农民进城的可行性:

  ●就地城市化——小城镇的陷阱

  支持小城镇建设有四个理由:1.避免城市规模过大带来难以治愈的“城市病”;2.西方正在进行“反城市化”,市民移居小城镇;3.小城镇建设成本低;4.城市大批下岗职工急待安置,“农民进城”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但反对建设小城镇,理由有8 条:

  1.“城市病”是由城市规划落后引起的,现代大城市基本没有了“城市病”,建设小城镇的理由1 不成立;

  2.中国的小城镇派是让市民在小城镇工作、生活,而西方的“反城市化”是指在城市上班,到小城镇居住,建设小城镇的理由2 不成立;

  3.小城镇建设成本低是以降低城市建设标准为代价的。由于基础设施、污水处等不配套,会带来更严重的“小城镇病”:污染严重,无工商业支撑,“农村病”转移到小城镇,失业问题严重;

  4.社会不稳定的原因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缺乏公正、贪污腐败严重。社会不患贫富而患不公。如果牺牲九亿农民的利益去保护几千万城市下岗职工的工作,只能导致更大的社会不公,农民做“顺民”不成就可能会做“暴民”;

  5.在小城镇解决交通问题不经济,资讯不方便,信息相对闭塞,不符合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6.小城镇不可能解决好投资环境问题;

  7.我国缺乏足够的小城镇规划建设人才;

  8.乡镇企业的高投入、低产出、污染重、效益差等问题会在小城镇重演。

  ●民工潮——农民进城的现实

  不管是否欢迎农民进城,农民进城的客观现实是存在的,其规模还将持续扩大。

  限制农民的政策只能延缓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我们必须正视七千万进城农民的现实及其相关问题:

  1.按每人缮养三人计算,则涉及到2.1 亿农民的生活问题;

  2.这七千万民工由于不能在城市居住所引发的“春运”问题;

  3.民工回家种田其实并不合算,主要是为了与老婆、孩子、父母团聚;

  4.城里人追求性生活质量,而民工的正常生理需求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5.民工长期离家,远离妻子、孩子、父母所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6.民工作为城市的三等公民、又向往城市生活所引发的仇视社会问题;

  7.民工权益受侵害得不到保护时,所引发的冲动型犯罪问题;

  8.民工没有社会救济,失去工作所引发的盗窃、卖淫等犯罪问题;

  农民的打工收入主要用于建房、结婚、子女教育、缮养老人、计划生育罚款、人头税费、人情往来、打工路费、暂住人口管理费等,对改善生活质量、扩大社会需求方面的作用并不大。

  农村建房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城市建房(楼)养活的人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大。仅深圳市的民工每年通过邮局汇走的钱就达164 亿,如果在城市进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很大的。

  我说过,农村问题是炸药包,导火索就是这些进城民工。农村的精英,一部分通过考学进了城。其它素质较高的农村青年,则选择了进城打工。到农村考察一下,都是些什么人留在了土地上?我要问:调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靠谁?如果把这些进城农民赶回家,做“顺民”不成只能做“暴民”,农村问题可能立即引爆!

  ●进城干啥——进城农民的劳动就业

  现在,城市已经为农民提供了七千万个就业机会。如果这七千万人的收入不拿回家,把其缮养的父母、孩子、妻子接到城里缮养,则相当于增加了二亿多人口。进城农展需要住房,这又带动房地产、建筑业、装修业等发展,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进城农民需要生活、吃饭、娱乐、出行,也带动了家电、餐饮、交通、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并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如果这些收入花在农村,对经济的贡献远没有在城市大。

  另外,城市还可以通过缩短工时,挤出新的就业岗位。降低开办企业的门槛,鼓励人们自主创业,增加新的工作岗位。

  农民进城不会在一夜之间完成。农民们很现实,如果在城里衣食住行没有着落,是不会愿意进城的。并且,部分农民进城后,继续种地的农民收入会显著增加,以及对乡土的眷恋心理和观望心态,国家再进行有计划的调控,农民进城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十年、二十年或者三十年。这也是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谁来养老——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

  土地之于农民,如同养老金之于市民。但是,如今的土地,已经不能为九亿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农民进城后,如何进行社会保障?

  以下按六亿农民进城,有二亿人口有稳定的职业,有四亿人口需要社会提供生活救济与保障计算:

  1.每个城镇建设用地300 万亩,按每亩20万元计算,则为6000亿元,每年可为每人提供1500元社会保障基金;

  2.农民进城后,空置的土地,由国家统一收购或者进行其它处置方式,引进资本、技术和管理,发展高效农副业,收益将大大高于现在的粗放经营方式,每年可再为每人提供500 元的社会保障基金;

  3.进城农民谋职所交纳的税金,也可增加社会保障金基数;

  4.国家既然能每年拿出170 亿为公务员加薪,再拿出一笔钱为进城农民提供社会保障、解决严重的“三农”问题有何不可。

  5.还应该有其它筹集进城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途径,希望各方人士献计献策。

  如此算来,对进城后没有稳定工作和丧失能力的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医疗保障是没有问题的。这种社会保障要数倍于农村现状。

  ●谁来种地——呼唤社会主义“地主”

  我国的粮食目前虽有剩余,但人均肉、蛋、奶消费量还很低,农副产品质量还比较差,农业收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些,国务院提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出路在于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引进现代管理,搞资金、技术密集的现代高效农业。这种农业不是文化素质低,缺少资金、技术、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管理经验的农民所能搞的。

  我们需要的是社会主义“地主”,带着资金、技术下乡,向政府或农民租种进城农民空置的土地。不要问这种“地主”是“土地主”还是“洋地主”,谁出的租金高,就租给谁。要用法律约束这些新“地主”的经营行为,避免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环境、租金收不回等情况的发生。如果可能,直接把土地“卖”给这些地主,为农民进城安家提供资金。

  ●棚户区贫民窟——如何避免“城市病”

  我不认为扩大城市规模会必然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棚户区“贫民窟”、暴力犯罪等所谓的“城市病”。这些“城市病”是由于城市规划建设落后造成的
……

原载:人民网强国论坛 
 


©1999-2001 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