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器进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 白人朴


  浏览《中华农器图谱》之后,我们不难得到如下启示:生产工具的状况是反映农业兴衰、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农器进步,农业兴旺;农器停滞,农业停滞;农器落后,农业落后。我国古代许多农器的创造使用在世界具有领先水平,谱写了古代农业文明的辉煌篇章。近代的落后在农器上也有明显反映,足以发人深省。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巨大发展,又谱写出中华农器进步与农业振兴的新篇章,农器进步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的半个世纪,是我国农业生产器具进步较大、农业生产成就显著的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器具进步主要表现在品种增多、数量增长、质量和科技水平提高三个方面,发生了由人畜力手工工具为主向机械化生产工具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的巨大巨变。从品种看,1949年,我国农业生产工具几乎全是传统的人畜力手工生产工具,功能落后、单一,现代农机具很少。当时全国农机总动力仅8.1万千瓦,其中排灌动力占89%,拖拉机只有200余台。到2000年,我国农业生产中使用的现代农业机械品种大增,使用了自行研制和国外引进的土壤耕作、农作物种植、田间管理、植保、收获、农田排灌、种子加工、林果、畜牧、花卉、蔬菜、渔业、农用运输、农田基本建设、农产品产后处理和加工等各类机械,品种几乎涵盖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农用动力也从使用人畜力发展到使用锅驼机(蒸汽机)、煤气机、柴油机、汽油机、风力机以及以水力、电力、生物质热解气体为能源的各种农用动力机械(有各种农用固定动力机械和各种类型的拖拉机等)。在农机品种多样化的同时,农业机械的数量也不断增多。到2000年,我国农机总动力达到5.23亿千瓦,为1949年的6459倍,农用拖拉机1374万台,拖拉机配套农具1938万部,排灌机械1483万台,联合收获机26.5万台,农用运输车779万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681万台,渔业机械69万台,农用飞机56架。从陆地到水域,从地面到天空的农业作业,都用上了农用机械。从农机质量和科技水平看,农机具性能从单机、单项作业发展到一机多用,系列产品,成套装备,标准化,通用化,节能高效,优质安全。在新型农机产品中,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激光技术、液压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控和智能监测,缩小了与先进发达国家的差距,有些农机的研制已达到国际同类机具的先进水平,有些农机具的创新研制对世界农机技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如船式拖拉机、水田耕整机、铺膜播种联合作业机、地膜回收机等。中华农器无论从品种、数量、质量和科技水平上,在中国历史上都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中国制造的农业机器也越来越多地销往国外,走向世界。

  农器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改变,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其社会经济效果已从三个方面开始显现出来: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使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市场上农产品丰盛,多数农产品出现了区域性供大于求,为我国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得以提高,使我国进入了减少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时代。三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使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增强,有能力向社会提供充足的农产品和劳动力,促进了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二、三产业发展,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历史证明,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农器进步,农业机械化发展为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预见,在21世纪,中国农器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