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韩国水稻栽培的技术体系
金荣镇
 
Ⅰ. 研究目的及方法

水稻是韩国的主要农作物。今天,大米已经成为韩国国民的主要粮食,水稻非常适应夏季高温多雨型的韩国气候,是所有谷类中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一种。(历年平均大米产量为每公顷5吨,2001年为5.16M/T)。而水稻的生产地基水田则能在集中豪雨期调节洪水,并具有贮藏优质地下水的功能。而且,水稻还具备地球上所有植物中排氧最多和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公益机能。

从最近出土的炭化稻来看,韩国的水稻栽培最早起源于13000年前。[1]①从史料记录来看则是源于公元前在朝鲜半岛南部建国的弁辰国,[2]②而政府对于水稻栽培的鼓励和提倡则是始于朝鲜半岛南部国家百济国多娄王六年(AD33年)。[3]③据1432年的统计,当时的朝鲜半岛水田占所有农田的28.4%,其中半岛中部以南地区的水田已达到整个农田的41.3%,说明从15世纪以前开始水稻已渐渐发展成为朝鲜半岛的主要作物。[4]④根据最近的统计,水田占南北韩农地(4025千公顷)的46%,南韩农地(2033公顷)的62.3%[5]⑤,而且南北韩都将逐步增加水田面积。

本文试图从分析与水稻相关的现存农书和相关文献入手,考察15—17世纪农书中体现的水稻栽培法和栽培技术发展的差异及原因,从而对朝鲜前期水稻耕作农业做一整体评价;同时,将17世纪水稻栽培技术与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尚未全面展开的1950年代的水稻栽培技术[6]⑥进行比较,从而正确评价17世纪的水稻栽培技术水平。

17世纪农书为主要文献分析对象,将朝鲜的农书分成15世纪、17世纪和20世纪中期等三个时期,考察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书中新追加的水稻栽培技术都有哪些,从而判断农业技术的进步情况。

例如,17世纪的农书中追加了15世纪农书中所设有的关于水稻移秧栽培正条植的内容,考察正条植技术的科学合理性,从而判断其为新的技术进步。引用文献材料时,为便于读者理解,17世纪农书中新追加的内容(即15世纪农书中没有提及的内容)下标有下线以示区分,而20世纪的农书因内容繁多,暂且略之。

Ⅱ. 17世纪水稻耕作的技术

1. 水稻品种

如下记,15世纪的水稻品种共有25品种。按其成熟期可分为早稻三种、次早稻4种、晚稻18种(其中有粘稻3种),可见晚稻占压倒多数,而粘稻则都属于晚稻种类。此时,晚稻品种多是因为比早稻、次早稻收获量最高,而且在季节上也容易栽培。到了17世纪末,水稻品种增加到38个品种,比15世纪时增加了52%。其中,晚稻品种只增加了39%,早稻品种增加了67%,早稻和次早稻品种的急剧增加,反映当时面临严重的端境期粮食问题的情况下,生产者们开始在品种育成问题上有所考虑、并开始重视早期栽培。17世纪的水稻品种虽然还不能说分化得很多样,但无论纬度的高低或品质(粳、粘),完全可以满足品种选择上最低限度的需要了。

15世纪[7] :早稻3品种,次早稻4,晚稻18(粘稻3),计25品种100%。

17世纪[8] :早稻5品种,次早稻8,晚稻25(粘稻3),计38品种152%。

调查20世纪初韩国水稻本土品种的一般性特点,总结如下:①长秆②分蘖数少③易倒伏④早熟⑤易脱粒⑥抗稻热病力弱⑦大粒种少⑧长芒种多⑨耐旱性强⑩出穗期和成熟期间隔短(11)水分不足的状态下发芽力强[9] 等。

2. 水稻直播栽培

直播栽培是指不经过移秧栽培过程,将稻种直接撤播在本田,然后收获的水稻栽培法。从水稻的性状来看,应该是从水稻栽培初期就已经惯行的农法。直播栽培有有水直播(早稻、晚稻)和干田直播(晚稻)两种方法。兹比较15世纪官撰农书《农事直说(1429)》、17世纪中叶官府作为劝农教材印刷颁布的《农家集成(1655)》、17世纪末的系统的农书《山林经济(1700?)》,第三部代表性农书,以考察直播栽培农法。

(1) 早稻湛水直播

17世纪末的农书《山林经济》中反映出此时的有水直播栽培技术较15世纪有了发展和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催芽法(浸种)时,已经明确提出“渍水经三日”乃为“池塘水三四日”或者“瓮缸内水浸数日”,同时还提“浸于长流水中则难得生芽”注意事项。这是因为长流水温度低,不利于发芽。《山林经济》中还写到,浸种后捞出的种子要放置于温暖处,日照强烈时要淋水以防止其干枯,在阴冷的情况下则要用温水浇淋。

②要在清明时撒种,这样可以防水流所造成的种子浮动。

③作为水田的基肥,追加河泥、塘泥、麻和棉籽粕等速效性肥料。

④在撒种三日后,以稻草灰进行追肥。

但是从科学性原理角度讲,以上的技术进步不能说是很重大的。因为随着移秧栽培技术的扩散,湛水直播法正逐渐减少,[10] [11] 直播栽培面积减少的结果,其技术发展也自然会迟滞。但值得关注的是,从15世纪开始已经给水田实施了客土这一事实,因为实施客土不但能补充土壤的微量元素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所以这一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A1. 《农事直说》[12] (1429)的早稻有水耕

秋收后 择连水肥膏水田(凡水田上可以引水 下可以决去 旱则灌之 雨则泄之 者为上 夸下亭水处次之 然久雨泥浑则苗腐 高处须雨而耕者为下矣)耕之冬月入粪(正月冰解耕之人粪或入新土亦得)二月上旬又耕之 以木斫(乡名所讫罗)纵横摩平 复以铁齿摆(乡名手愁音)打破土块令熟 先而稻种 渍水经三日 漉出纳蒿 中(乡名空石)置温处 频频开视 勿致郁悒 芽长二分 均撒水田 以板捞(乡名翻地)或把捞(乡名推介)覆种灌水驱鸟(以苗生为限)苗生二叶则去水 以手耘(苗弱不可用锄 然水渴土强 则当用锄)去苗间细草讫 又灌水(每去水而耘 耘讫灌之 苗弱时宜浅 苗强时宜深)如川水连通 虽闲不渴处则 每耘讫决去水曝根 二日后还灌水(耐风与旱)苗长半尺许 又耘以锄(苗强可以用锄)耘时以手扶软苗间 土面耘至三四度(禾谷成长唯赖锄功 且早稻性速 不可小缓)将熟去水(有水则熟迟)早稻善零 随熟随刈

A2《农家集成》[13] (1655)的早稻有水耕:上同

A3《山林经济》[14] (1700?)的早稻有水耕:以下事项追加( )

…正月冰解人粪(闲情录[15] )曰或河泥塘泥或麻饼或绵花子饼 每亩下二百斤…稻种渍水三日鹿出(神隐[16] )早稻 清明前 浸于池塘水三四日 微见白芽针然后取之 或瓮缸内用水浸 数日捞出 以草掩生芽数 浸于长流水则 难得生芽)…置温处(神隐曰 置阴处 闲情录曰 晴则曝暖浥以水 日三数遇阴寒则 浥以温汤)……均撒水田中(闲情录曰撒时必清明则苗易坚)……限苗生驱鸟(闲情录曰 撒种二三日 撒稻草灰于上则生)……

(2) 晚稻湛水直播

晚稻湛水直播在根本上与早稻湛水直播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品种和播种期有所不同而已。晚稻品种数要比早稻和次早稻要多很多,相应地栽培面积也多,所以理应晚稻栽培技术开发也应多样才是,但相反,晚稻栽培几乎没有什么技术进步。只是晚稻的播种期一般设在谷雨(4月20—21日)前后,这比15世纪时从3月上旬到芒种为止长达两个月的播种期大大缩短,同时播种时间也大为提前。但是17世纪早稻湛水直播的播种期在清明(4月5日—6日)左右,早晚稻之间的播种间隔缩小到只有15天左右,所以事实上早晚稻在栽培法上很难有所区分了。即,晚稻湛水直播的早期化和移秧栽培法的推广,致使晚稻湛水直播的技术进步极其微小。

B1《农事直说(1429)》的晚稻有水耕

正月冰解之 入粪入土与早稻法同(今年入土则 明年入粪 或入杂草 互为之)其地或泥泞或虚浮或水冷则 导入新土或莎土 瘠薄则 布牛马粪及连枝杼叶(乡名加乙草)人粪 蚕沙亦佳(但多得为难) 三月上旬至芒种即又耕之(大抵节晚耕种者不实)渍种下种覆种灌水耘法 皆与早稻法同(六月望前三度耘者为上 六月内三度耘者次之 不及此者为下)

B2《农家集成(1655)》的晚稻有水耕:上同

B3《山林经济(1700?)》的晚稻有水耕:以下事项追加( )

三月上旬至芒种又耕之(神隐书及 闲情录曰 晚稻谷雨前后种)大抵节晚种者不实

(3) 晚稻干田(水田)直播

干田直播法是指在春旱期,直接在干田内撒播稻种,以干秧状态经过幼苗期稻苗长大一点之后,到了雨季再如湛水直播法那样进行有水栽培的方法。在朝鲜半岛,4—5月的降水量很少,而水稻的栽培又逐渐扩大到没有水利安全设施的地区。为了以栽培学的方法克服水利困难,于是开发出干田直播法。到20世纪中期为止,这一方法还为朝鲜半岛西北地区所广泛采用(1937年2.2万公顷)。关于这一方法的起源有两种说法[17] :其一是中国华北地区干旱型农业影响说;二是韩国西北地区起源说。然而这一栽培法究竟始于何时却仍有争论。

水稻农业如果不利用灌溉设施储水的话,水稻生长期间需要2200mm的年降水量。但朝鲜半岛(除咸镜南北道)的年降水量不过900—1300mm,供给水稻生长,远远不够充分。而且,朝鲜半岛的年降水量中有70%左右集中于6—9月,4—5月的春旱期间降水量不过占年降水量的10—19%。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不具备水利安全设施的地区采取水稻湛水直播栽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18] 正是为了克服4—5月份的水量不足,才开发出干田直播栽培法。这种干田直播法在15世纪农书以来丝毫没有技术发展,到了17世纪末的农书《山林经济》中才增添了播种后覆土和幼苗期除草并再覆土的要领。也就是说,在播种后,泥土松散不密时以土莫翻地覆土,使土质紧密;在立苗后,为了防止伤苗,以轻巧的柴扇翻地覆土并除草是一项新的技术。

尽管政府每遇凶年都大力提倡并鼓励干田直播栽培法[19] ,但由于干田直播栽培除草费力,所需要的种子量多而收获量却比移秧栽培减少,再加上米质下降等原因[20] ,其技术发展迟迟不进。更重要的是17世纪初新开发了水田二毛作栽培法和干田育苗移秧法,干田直播法的实用性不断降低,其栽培面积也不断缩小,所以,技术发展的余地也随之减少。[21] 于是,干田直播法逐渐衰退,1937年只有在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仅只225公顷面积的农田中还继续沿用之。

C1《农事直说(1429)》的干耕

春旱不可水耕 宜干耕(惟种晚稻)其法耕讫以檑木(乡名古音波)打破土块 又以木斫(乡名所讫罗)纵横摩平熟治后 以稻种一斗 和熟粪或尿灰一石为度(作尿灰法 牛厩外作池贮尿 以谷秸及糠秕类烧为灰用 所贮池尿拌均)足种驱鸟(以苗生为限)苗未长成不可灌水 杂草生则 虽旱苗槁 不可停锄(古语云锄头自有百本禾 老农亦曰苗 知人功)
C2《农家集成(1655)》的干耕:上同

C3《山林经济(1700?)》的干耕:上同,以下事项追加( )

……干播后 土松不密则 种子或腐伤或虫食 须以土莫翻地(以木槐为之)曳其上使土紧密 待立苗以柴扇翻地 曳其上则 苗立而草死 愈频愈好 苗盛则 止且干耘一次后 灌水则苗盛(俗方)

3. 稻苗移秧栽培

移秧栽培被推定为湛水直播之后开发的水稻栽培法。15世纪的农书中记载了湛水育苗移秧法,而17世纪的农书中则记载了新开发的干田育苗移秧法。

(1) 湛水育苗移秧栽培

有关湛水育苗移秧栽培的最早记录出现在6世纪中国农书《齐民要术》中[22] ;在日本最早出现于8世纪后半期的《万叶集》[23] 当中;从两国的记录中可以推测朝鲜也应该是在6—8世纪期间开始采用了移秧栽培法,但见于史料则是到1362年高丽末白文宝进给恭愍王的文书中。[24] [25]

移秧栽培具有如幼苗期的集中管理(施肥、病虫防除、除草),本田的除草省力,节约用水,利于本田的土壤通气等诸多优点。但是于1429年官撰的《农事直说》中只提到除草省力这一点,而且在文章末尾还提出“万一大旱则失手农家之危事也”,以此警告移秧栽培的危险性,态度很消极。[26] 不仅如此,每遇旱灾时,政府都禁止移秧栽培。[27]

尽管政府屡次禁止,但农民和农学者一直在继续研究和实用移秧栽培法,到了17世纪,朝鲜的移秧栽培的技术进步。以15世纪的农书《农事直说(1429)》为基准,综合17世纪的农书《闲情录(1618)》《渭滨明农记(1618)》《农家月令(1619)》《农家集成(1655)》《穑经(1676)》《山林经济(1700?)》等六种,进行比较,并按照养苗处、稻种处理、播种期、养苗管理、苗种处(本田)准备、移秧、苗种处管理、收获等顺序考察17世纪移秧栽培技术的发展。每个编纂者的编纂方式各有不同,有些内容会因为编纂者个人认为读者对此已经很熟知了,所以不予记录。在此将17世纪的六种农书综合再构成。试图综合考察17世纪移秧栽培技术。

《农事直说(1429)》的苗种法:择水田虽遇旱不干处 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可耕 每水田 十分以一分养苗 除九分以拟苗(拔苗讫期裁养苗处)先耕养苗处如法熟治去水 剉柳枝软梢 厚布讫足踏之 曝土令干后灌水 先渍稻种三日漉 入藁 (乡名空石)经一日下种后 以板捞 (乡名翻地)覆种 苗长一握以上 可称栽之 先耕苗种处 布杼叶(乡名加乙草)和牛马粪 临移栽时又耕之 如法熟治 令土极软 每一科栽不过四五苗 根未着土 灌水不可令深(此法便于除草 万一大旱则失手 农家之危事也)

① 养苗处[28]

17世纪,养苗处(秧基)的位置选择、可耕时期等内容上与15世纪没有区别,也同1950年代以后保温养苗以前的状态基本一致。只是在基肥施用上,人粪、草木灰 、木棉子、厩尿、胡麻谷厩肥等速准性肥料作为新肥种开始被使用。15世纪时,早稻一般采用湛水直播栽培法,但到了17世纪,早稻也转换为移秧栽培[29] ,所以为了早期育苗和健苗育成,速效性肥种开始用于养苗基肥。随着移秧面积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在一些地质贫瘠的地方或沙田制造秧基,其结果经常会出现“秧种浮酿”现象。对此17世纪的农书中叙述了对应处置法,这可谓是一重大的技术进步,与20世纪秧基造成和管理相比,除了运用化学肥料这一点外,已无甚技术差距。可疑的是对于秧基模样却没有言及,但至少从秧基管理(除草、追肥、灌排水)等作业推测,应该与1950年代的短册型秧基相近。

· 养苗处位置:择水田 虽遇旱 不干处

· 可耕时期: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可耕

· 面积规模:每水田十分 以一分养苗 九分以拟栽苗(拔苗讫并 养苗处)

· 秧基及基肥:先耕养苗处 犁耙三四遍 如法熟治去水 挫柳枝软梢杼叶 厚布讫足踏 之 曝土令干后灌水。

早稻秧基:以灰和人粪布秧基<1000m2当1—1.3石>,和粪时极细调均 若粪块未破 谷 着其上 反致浮酿 胡麻壳挫之 牛马厩践积置经冬者 木棉子和厩尿者亦可
[沙田秧基]: 因水下种 不然暂干 然秧不着根 不待曝土而下种 凡地品不强或因雨水不得如法 曝土处有秧种浮酿之状则 去水如根未着土 以沙量 宜压之 根着后贮水
·秧基模样:有作业路的短册型 推定(?)

② 稻种处理

关于备谷种的方法古今皆同。20世纪初,精选种子从利用水的比重的水选方式改良为盐水选方式。[33] 对于稻种处理方法的记载是要用雪汁或牛马尿、马骨水煮汁处理2回到3回。这一方法有何科学效果尚待考察,但至少通过3次的干、浸反覆,可以起到杀虫、杀菌效果。15世纪的农书中甚至认为这一种子处理方法可以预防水稻成长后的蝗虫灾害,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很可疑的。到了20世纪中叶,开始用种子消毒用现代农药(Formalin,水银剂 Uspulum,Merculon,Seresan)和冷水温水浸法代替原来的稻种处理法。[31] 关于催芽法,17世纪新发展是帮助种子呼吸的种包昼浸夜收法,此外再没有什么新技术出现。

○备谷种:取坚实不杂不浥者,簸扬去秕后沈水 去浮者漉出晒干以十分 无湿气为度坚藏篙 之类

○稻种处理

·冬月多收雪汁,至种时渍种其中晒干,如此三度(雪者五谷之精)

·或用木槽盛牛马厩池尿 渍种其中 漉出晒干亦三度[32]

·取马骨挫碎 以水煮去滓 渍种曝干如此三度下种 以余汁 浸而种之则 苗稼不被蝗害[33]

○催芽

·先渍稻种三日漉出 入篙 经一日下种[34]

·种包移河水内 昼浸夜收 谷芽易出[35]

③ 播种期

15世纪农书中没有明示秧基的播种期,到17世纪农书中则明确记录了秧基的播种期。早稻要在4月上旬播种或是在冬至一百十日后播种,这可能与此时早稻和次早稻的品种增加有关。到20世纪前半期,早播早植技术更为发展的情况下,要在五月上旬移秧。如果按移秧苗龄为35日计算,应该在四月初播种秧基,与17世纪时播种日期一致。[36] 可见17世纪早播技术尚未发达的条件下,秧基播种期似乎过早了。

·早稻清明前(4月5—6日以前)晚稻谷雨前(4月20—21日以前)[37]

·三月(4月)种者为上时,四月(5月)上旬为中时,中旬为下时,冬至后一百十日下种[38]

④ 播种量及播种法

关于播种量,所有农书中都没有明确以计量方式记录。传统惯用的农地单位是以播种量为基准,种子1斗所要面积为1斗落(200坪=20a)。以《农事直说》的记载,本田的1/10面积为秧基来计算的话,每20坪秧基需种子1斗,现在看来当时的播种量实在是过多了。可能是当时将所需种子量很多的直播栽培基准直接运用到了移秧栽培上。到了20世纪前半期,30坪秧基(300坪本田)最多也只需0.7—1斗稻种。关于播种法,15世纪农书中没有明确记录,到17世纪农书中则确切记载到播种当日应该无风晴明。因为播种时如果刮风,种子将会随着水的流动而浮动起来。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前半期。

·下种(均撒)后以板捞覆种[39] ,谷漫撒稀稠得所,撒时必清明则苗易坚,亦须看朝后。[40]

⑤ 养苗管理

17世纪农书中记录了当秧种浮酿时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排水后用沙子宜压,另外如用稻草灰、犬粪、灰粪等速效性肥料进行追肥和健苗育成等方法都是15世纪农书中所没有的新技术。当过熟苗错过了移秧近期而发生病斑时(稻热病?胡麻叶枯病?),采取的方法是将干草覆在上面燃烧,这是从15世纪以来就采用的合理的方法。到了20世纪前半期,则将罹病苗在一定高度上切断,等到新芽抽出后活用于作晚期秧苗。

·根着:秧种浮酿之状则去水 如根未着土 以沙量宜压之 根着后贮水[41]

·追肥:播种二三日后 撒稻草灰于上则易生根或发犬粪或壅灰粪[42]

·健苗:苗弱若储水秧基则 秧基自然出水长成 然弱而长 移种时 不无折伤之患矣[43]

·病害:苗种或不即移秧有过时 蝇点处(俗所谓蝇尿也)厚布干草于苗上 焚之后即灌水 待其叶间新芽抽出寸许 或量宜长短 移种则 与迩时插秧者无异(小灌水焚之无伤根 三日后种之)[44]

⑥ 苗种处准备[45]

17世纪农书中首次追加了关于苗种处(本田)深耕的内容。到20世纪农书中则提出本田深耕要在3寸到9寸(27cm)之间,而越深耕收获量也越高,但施肥量也应该相应增加。关于施肥技术,15世纪农书中提到湛水直播时应“入粪入新土”。其中,入新土当指入客土之意,但入粪则意义模糊。对此,17世纪的农书中明确记录为:在移秧期用厩下水或人尿沾湿茂盛的树叶、柳软枝、真轹之后堆积起来,将之煖郁速蒸,腐烂之后成为肥料。这种速成堆肥开发利用法是非常科学的方法,是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而且,15世纪农书中所没有的牛马粪的利用是直到现今还在贯行的施肥方法。只是对施肥量的问题,各时期农书中都没有言及,按当时情况来看,应该是多多益善的。

·先耕苗种处 犁耕三四遍 布杼叶或牛马粪 临移栽时又耕之如法熟治 令土极软

·深耕浅种

·秧草柳软枝及真栎 以负斫刀打断 厩下水或人尿沾湿或牛马厩 践踏和温灰及人尿积置 以苫草盖之善蒸以芳草如上法蒸而用之

·又方马粪烧灰有火 秧草交合 人尿杂以火灰积之 灰基以苫草盖之煖煖欝速蒸

⑦ 移秧

关于移秧适期,15世纪农书中用苗长来表示,即苗长在一握(8—10cm左右)以上时宜移秧。而到17世纪农书中则用节气来表明了移适期,即早稻移秧在小满(5月—22日)至芒种(6月6日—7日)前后,晚秧则在夏至(6月21日—22日)左右。可能是因为农书编纂者考虑到整个朝鲜半岛南北的情况,而将移秧期大大延长了。但是,曾历任各地地方官的《山林经济》的著者洪万选则以温暖的朝鲜半岛南部为例,记录移秧期当在立夏(5月6日—7日)前后,这比一般情况提前了十几日,在当时也应算是例外的早期了。以1960年代的劝农日(移秧日)为(每年6月15日)基准,洪万选记录下来的移秧期显然是过早的。
17世纪农书中还新增加了有关拔秧方法、洗根、稗草择出、秧苗小束等新技术,这些技术都是15世纪农书中所没有的。15世纪农书中记载每株稻苗应该是4—5根,而17世纪农书中则提倡间隔约5—6寸的小株密植。到了20世纪的农书中则提倡每株5—6根、每坪60—80株(南部)或每株5—7根、每坪70—90株(中部)。17世纪农书中提到6寸(18cm)间隔,那么每坪也就是81株,其载植密度与20世纪相差不大。尤其,17世纪农书中首次增添了浅植和正条植(片正条植?)等科学的内容。

以上农业技术在中国的14世纪前半期农书中已有出现[46] ,朝鲜的农业技术迟滞了约三百年,但与日本的农书却大体同一水平。[47]

· 适期:苗长一握以上可栽之[48] 小满芒种前后[49] 五月芒种前后[50] 四月小满植早秧 五月芒种植次秧 五月夏至植晚秧[51] 又曰南方多在立夏前后云[52]

·拔秧:拔秧就水洗根去泥有稗草即捡出,每作一小束[53] 拔时轻手拔出 就水洗根去泥约八九十根作一小束[54]

·插秧:约六茎为一丛 六稞为一行 稞行宜直 以便耘扬 浅插则易发[55] 每一科栽不过三四苗,根未着土 灌水不可令深(深耕浅种)[56]

·插秧密度:插栽每四五根为一丛 约离五六寸 务要稞行正直 脚不宜频移[57]

⑧ 苗种处(本田)管理

关于苗种处(本田)管理技术记录中,耘稻须经3—4回,在谷胎期禁止使用锄,而应用手轻轻拔除等方法是15世纪以来一直沿用到除草剂药使用前[58] 的科学的除草法。17世纪农书中出现的反种法(除草法)其实并不具备现实实用性,而火耨法是惯行于中国南京地区的农法,由隐居于庆北尚州地方的柳 引用到《渭滨明农记》中,从而之后的农书都沿用记录下来。但火耨法亦没有实用性,所以到20世纪的农法中已没人使用。17世纪农书中值得关注的是增添了15世纪农书中所没有的中间落水和施用追肥两项内容。对施肥量的大小并没有言及,按当时的情况应该是多多益善的。

中间落水的目的在于促进土壤通气,以帮助稻苗根部发育。追肥施用以15世纪的基肥方法为主,还采用了比较速效性的灰粪和麻籽为追肥,是比较科学的方法。只是到17世纪为止对于朝鲜时代前期发生过38次的蝗虫、浮尘子等灾害还没能开发出相应的对策。[59]

·耘稻:耘时以手扶软苗间土面,耘至三四度 将熟去水(有水即熟迟)

耘不厌多…然谷胎则 轻轻拔除 不宜入锄 入锄则根伤而损穗[60]

·反种法:水田无水 杂草荒芜未易除 却处待水 拔取禾苗 不至损伤者束之 反耕更种一如 苗种法则 锄功甚省 虽有水处 人力不足 难于除草则亦行此法 禾甚盛 胜于苗种[61]

·火耨法:禾苗至两三叶则 先放水干 草量宜均布 以火焚之 即为灌水则 杂草尽死 苗长自茁 虽不锄耨 所收倍多[62]

· 追肥及放水:耘稻后将灰粪或麻饼豆饼屑 撒入田内 耘去草净 近秋放水 将泥涂光 谓之稿稻 待土并裂上 水浸之谓之还水 谷成熟方可去水[63] 六月耘稻田 稻苗旺时 去水放干 将乱草用脚踏入泥中则 四畔洁净 用灰粪麻籽相和撒入田内 晒四五日土干裂时 放水浅浸[64] 曝土时以人 迹击印为度[65]

·防虫:蝗虫(1418—1700年间 38回 局部的集中发生)[66]

⑨ 收获:

早稻善零,随熟随刈[67] 。将熟又去水,霜降获之,早刈米青而不坚,晚刈零落而损水[68] 。

对于收获,只有在《农事直说》之后的《农家集成》和《穑经》中有所言及。这两本农书中提到要警惕早期收获时不成熟和晚期收获的脱粒损失。当时警戒早期收获是因为由于粮食缺乏收割尚未成熟的稻子的事情频繁发生的缘故,而警戒脱粒损失是由于15世纪稻品种中有36%是易脱粒的品种[69] 。对于干燥、脱谷、调制等方面17世纪的农书中没有提及,这一点上区别于20世纪前半期的农书。

(2) 干田育苗移秧栽培(养干秧法)

直播栽培或移秧栽培是15世纪开始就已惯行的农法,到17世纪新开发的水稻栽培法是干田育苗移秧栽培法。这一方法在育苗期间像干田直播法那样将稻种撒在旱田里,等到稻苗长成后移植到有水田里,再按普通的移秧栽培法进行栽培管理。这一方法既克服了春旱期间农业用水不足的局限,又能通过移秧达到除草省力的目的。因而,这一方法可以说是干田直播法和移秧栽培法的折中模式。

但是,干田育苗移秧栽培法在开发初期存在一些缺点,如:秧苗根长到土壤深处,所以拔秧时很费力。即使浇水后拔秧,也有很多稻苗受损伤。

1618年柳袗的《渭滨明农记》里为了克服“难拔之患”,在播种时首先施用6公分的草木灰基肥,然后在其中加6公分厚的细土,在上面撒播种子后再覆土。这样,稻苗根就会集中长在草木灰(肥料)层上不再往深处长,也就易于拔秧了。这是极为科学的方法。但这个方法也有缺点,就是除草不便。17世纪末的《山林经济》则与《渭滨明农记》不同,采用了条播方式,以期达到播种处(秧基)的保温和除草便利的目的。播种时也没有采用柳袗的方式,而是将稻种和草木灰混合起来直接撒播到播种处(秧基)上。

由此看来,干田育苗移秧法虽然原理相同,但各地都有不同的特色。这一方法的又一个优点是可以培育健苗,但缺点是所需种子量也很多。干田育苗移秧法是17世纪最重要的水稻栽培技术成果,一直到20世纪前半期为止还在部分水利安全设施不齐全的地区广泛运用。

D1渭滨明农记 养干秧法

年旱不得水养则 就干田 熟耕令无块 撒灰二寸厚 更以无块柔土 加其上又 二寸许 撒种于其上更以无块柔土覆之 秧苗生后 候长移之 以下布灰之故 拔取秧苗 无坚硬难拔之患 且法甚妙云[70]

D2山林经济 乾秧法

春旱秧基无水 熟耕干田 治令无块 作小畦 将稻种和灰粪 种如干播而一斗落地 可种七斗 得雨移秧则 腾于水秧[71]

Ⅲ.17世纪水稻栽培技术改善要点

以上从古农书的叙述顺序以湛水和育苗方式为中心考察了17世纪水稻耕作技术中的湛水直播、干田直播、湛水育苗移秧、干田育苗移秧等栽培方法。

15世纪朝鲜水稻品种有25品种(粘稻占3种),可分为早、中(次早)、晚稻三类并有粳、粘之别。所以,不论纬度的高低,各个地区都可以依据栽培方式选择所需品种。只是到了20世纪前半期,新育成的多收、耐肥、耐病、耐倒伏性品种全面更新,朝鲜本土稻种只占据全栽培面积的不到10%[72] 。

1. 关于湛水直播法,古农书上分早稻和晚稻加以叙述。其栽培技术上前后无甚差异,只是在播种期的早晚和品种选择上稍有些区别。

17世纪的湛水直播法的技术进步表现在用河泥、塘泥、麻饼、绵花子饼等速效性肥料给早稻追肥;直播三日后用稻草灰追肥;各种浸种及催芽法;播种时应选择晴明之日等。尤其,15世纪的客土实施法和17世纪的稻草灰追肥是重大的技术进步。

晚稻湛水直播栽培几乎没有技术进步。只是其播种期提前到谷雨(4月20日—21日)前后,事实上导致早、晚稻栽培技术上没有什么区别。正是这一点和直播栽培向移秧栽培的转换成为晚稻湛水直播栽培技术发展停滞的原因。

2.干田直播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播种后发芽均匀和提高发芽率方面。播种后土松不密的情况下,用土莫翻地(木槐为之)或柴扇翻地使种子和土壤更加密着起来。发芽后在幼苗期除草。这些都是较进步的技术方法。

3.17世纪农书中体现的技术进步最多的栽培法是四种栽培法中的湛水育苗移秧栽培,以下仅列其技术进步。

① 灰粪(灰和人粪)、厩尿木棉子、经冬胡麻谷厩肥等作为速效性肥料用到养苗处。

② 追加了沙质田或地质贫瘠的土地为养苗处时的技术要领。

③ 增加了种子在雪汁中浸种后进行干燥处理时要反复数次由2回提高到3回的内容。

④ 明示播种期早稻为清明前(4月5—6日),晚稻为谷雨(4月20—21日)前。

⑤ 在催芽法当中,白天将种包浸到河里,晚上再捞取出来,反复浸捞,以此来助长种子发芽。

⑥ 在无风晴明时播种,以防止种子流动。

⑦ 关于养苗处理,秧种浮酿时应先放水撒沙以压之,然后再灌水。

⑧ 播种二三日后,施用速效性稻草灰、犬粪、灰粪待作为追肥。

⑨ 注重健苗育成,认为稻苗徒长则弱,移秧时苗易折伤。

⑩ 老熟病班苗应焚之,新芽抽出后用于移秧。

(11)增添了水田用速成堆肥制造技术。

(12)为适期移秧,明确指出早稻移秧期为小满(5月21日—22日)至芒种(6月6—17)前后,晚稻的移秧期为夏至(6月21—22日)前后,朝鲜半岛南部则在立夏(5月6—7日)前后。

(13)增添了轻轻拔取秧苗,除去杂草泥土,洗净苗根,80—90根为一小束等内容。

(14)增添了条植(片正条?)移秧,一株3—4根苗,间隔约5—6寸的小株密植,浅植、浅灌水等科学的移秧法。

(15)除草后追加灰粪、麻饼、豆饼、等速效性肥料。

(16)中间落水和近秋去水等用水管理和除草前去水,除草后四五日间曝晒土壤。

(17)增添了适期收获的内容。

4.干田育苗移秧栽培是为克服春旱而在旱田播种后移植到水田的栽培法。这种方法是干田直播栽培和育苗移秧栽培的折中方式,是产生于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的新型独特栽培方法。这一方法只在育苗过程上与湛水育苗移秧有所不同,雨期(6月中下旬以后)移秧之后的水田管理上两者完全相同。

① 施用6cm左右的草木灰作为基层肥料,撒插育苗后苗根恰好集中在草木质肥层生长,易于拔秧,减少损苗。(柳袗的方法)

②将种子混合到灰粪里,实行条播,这样有利于播种处(秧基)的保湿,也便于除草。

(洪万选的方法)

以上两点之外,各地应该还有不同的方法。但无论哪一种,都需要很多种子量,与湛水育苗相比,更能培育出健苗是其优点。

5.综上所述,17世纪的水稻移秧栽培法在原理上与20世纪前半期没有太大的技术差距。只不过20世纪前期水稻品种得到了改良,并开始使用化学肥料、病虫害防除技术及农药(包括除草剂)而已。即,可以说20世纪前期的水稻栽培技术基本体系在17世纪就已经形成了。这些农书记录的是已经惯行于农业生产上的农法,而有的农书则首次介绍了其他先进国家的农业技术,这在当时农业生产中应该还没有实用。

Ⅳ. 水田的二毛作麦类栽培

麦类的水田二毛作是水稻直播栽培向移秧栽培转换的辅助要因。水田的二毛作栽培起始时间尚不明确,最早记录则是1450年李澄玉的上疏文。[73] 农书类中首次记录有关二毛作栽培技术的是17世纪初许筠的《闲情录》,17世纪末的《山林经济》继之增加了“种大小麦条”。比较这两本农书,从文章构成上看,两书全无相互关联之处。通过这两本农书可以明确水田种麦技术的发展过程。

①《闲情录》中强调说明第一作物水稻的品种为早稻,而《山林经济》中对此却全无言及。说明到17世纪末,二毛作栽培技术发展到即使不用早稻也完全能收获的程度。

②《闲情录》中强调水稻收获后要翻土、造垄和排水,而到《山林经济》中则排除了这一记录。可能因为到了17世纪末,这一技术已经是普遍和理所当然的了。

③《闲情录》中提出麦类播种后要覆灰粪,而《山林经济》中是提出应该覆草粪。二毛作麦类栽培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防止越冬时幼植物的冻死,而草粪的使用更能发挥防冻作用。

④《闲情录》强调选种,而且认为九月(阳历10月)为播种适期,如果晚于九月则幼植物易被害。而《山林经济》阶段这一点已被普通惯行,所以没有言及。

⑤《闲情录》中对播种深度没有言及,《山林经济》则强调应深种后覆土。这在防止幼苗越冬时冻死这一点上具有合理性。

总之,《山林经济》重点阐述了为保护越冬幼苗采取深种覆土和施用草粪等方法,这一点上比其他农书有所进步。而越冬幼苗防冻技术的发展意味着二毛作栽培面积已经向北扩散了,这也为促进水稻移秧栽培的扩大起到补助要因的作用。

·……早稻收割 必将田耕 锄成行垄 令四畔沟洫通水 下种以灰粪盖之 谚云无灰不种麦 须灰粪均调为上 须择去爵麦草子 播去秕粒 九月种子可 下法与大麦同 若太迟恐寒鸦至食之则稀[74]

·田中种牟法:预收草粪于田边 待稻成熟后刨刈旋耕 以牟种和粪 深种以土覆之则 其牟即生且茂至春种秧于有水之田 待刈牟盛水 移秧其稻甚盛[75]

15世纪水稻栽培技术中,直播栽培技术发展很微小,而育苗栽培技术受到中国农学的启发[76] 继续得到发展。到17世纪,育苗移秧栽培技术在理论方面已经达到了20世纪前半期的水准。只是到了20世纪前半期水稻栽培技术中引入了化学肥料及化学农药,而且通过试验研究将17世纪的经验原理科学周密化,其技术原型实际上与17世纪相差无几。

15世纪 17世纪 20世纪(1937年)
湛水育苗移秧栽培 湛水育苗 移秧栽培 湛水育苗移秧栽培
(159.9万公顷)[77]


湛水稻种直播栽培 干田育苗 晚播晚植
第二毛作 水利化

干田稻种直播栽培 干田稻种直播栽培 干田稻种直播栽培
(2.2万公顷)

综上所述,15世纪的水稻栽培法有湛水直播栽培,干田直播栽培,育苗移秧栽培等,其中直播法栽培形成了主流。可是,尽管政府大力提倡采用这一栽培方法,直播栽培还是在17世纪后逐步地为移秧栽培所替代了。尽管这一结果很难通过统计来了解掌握,但在17世纪湛水直播以及干田直播的一部分都转换为了移秧栽培,移秧栽培从而在水稻栽培法当中占据了主流地位。20世纪前半期,随着水利化和水力利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稻栽培法的大部分已转换成移秧栽培,干田稻种直播栽培仅在水利不完全地区残留有一些痕迹。


注释

[1]① 许文会 外3人《韩国作物学会志》V01 44 别册P18,2000。
[2]② 陈寿(晋代)《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弁辰条》(土地肥美,宜种五谷及稻)。
[3]③ 金富轼《三国史记·百济本记》多娄王六年(二月,下令国南州郡,始作稻田)。
[4] ④ 《朝鲜王朝实录》卷148—155。地理志1432。
[5]⑤ 农林部 《农林业主要统计》 1997。
[6]⑥ 金熙泰《朝鲜米作研究》,正音社,1948。(光复后,韩国第一部水稻研究著作);李殷雄《水稻作》乡文社,1958。(光复后第二部水稻研究著作)。
[7] 姜希孟《衿阳杂录》谷品条1483。
[8] 洪万选《山林经济》种稻,1700(?),著述年代未详,但根据洪万达(1643—1715)的生涯,推定为1700年前后。
[9] 金熙泰,前引书P.56—57;李殷雄,前引书P.100—101。
[10] 金容燮《朝鲜后期农业史研究》,一潮阁,1971。
[11] 增补文献通考田赋考7中卷P.699度支志3版籍司.劝农。
[12] 郑超《农事直说》,种稻。有水耕1429。
[13] 申洬《农家集成》,种稻。有水耕1655。
[14] 洪万选,前引书。
[15] 许筠《闲情录》卷16,治农习俭1618。
[16] 朱权《神隐书》,明太祖十七子朱权所著农书。著述年度未详,但朱权死于1448年;天野元之助《中国古农书考》P.186—190,龙溪书舍,1975。
[17] 李春宁《李朝农业技术史》P.38,1964;天野元之助《火耕水耨辩》,《东大史学杂志》61—4,P.59,1950;宫嶋博史《朝鲜农业史上的15世纪》《朝鲜史丛》3,1980。
[18] 金光植《农业气象学通论》P.112—113,1964。
[19] 金容燮《朝鲜后期农业史研究》,一潮阁,P.22—46,1971;肃宗实录卷13。
[20] 木下忠《日本农耕技术的起源和传统》,雄山阁,1985。
[21] 许筠 前引书,大麦、小麦;洪万选前引书,田中种牟法。
[22] 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二,水稻。北魏(386—534年)时期的人,532—544。
[23] 和田一雄《田植的技术史》京都ミネルヴア书房,1988。
[24] 高丽史79卷食货,农桑中卷P.736(延世大影印本)又民得亦务于下种播秧,亦可以备旱,不失谷种。”
[25] 世宗实录卷68世宗17年(1435)4月,影印本3册,P.624 (择有水处预养苗种待四月移种 其来已久……禁庆尚江原道人民 苗种之法载在六典)。
[26] 郑超 前引书 种稻 苗种。
[27] 肃宗实录卷13肃宗8年(1682)11月,影印本38册P.613“领经筵 闵鼎重建议‘以移秧禁断事论及守令…是后召见守令 辄以申饬’” 增补文献备考 田赋考7中卷P.699“肃宗24年(1698)左议政崔锡鼎建议‘禁断后若有犯禁者则以不为给灾之意申饬’”。 承政院日记 景宗元年(1721)2月2日 28册P.674 大司成金云泽启言‘就其无水根处,一切严禁,使不得移秧,而急时播种…分付诸道,各别申饬,不从者别样治罪’”。
[28] 申洬《农家集成》稻种1655(洪万选前引书1700?)。
[29] 金容燮《朝鲜后期农业史研究》P.22 一潮阁1971。“肃宗24年(1698)户曹判书李濡曰 移秧事半功倍 故诸道无不为之 已成风俗。”
[30] 李觉种《实利农方新编》P.44,1909。
[31] 李殷雄 前引书P.260。
[32] 申洬,前引书。
[33] 姜希孟《四时纂要抄》三月清明,辟蝗,1483。
[34] 申洬,前引书。
[35] 许筠《闲情录》习俗,浸稻种,1618。
[36] 金熙泰,前引书P.96。
[37] 许筠,前引书。
[38] 朴世堂《穑径》水稻,1676。
[39] 申洬,前引书,苗种法。
[40] 许筠,前引书,习俭,浸稻种。
[41] 申洬,前引书。沙田秧基。
[42] 许筠,前引书。
[43] 申洬,前引书,早稻秧基。
[44] 申洬,前引书,早稻秧基。
[45] 申洬,前引书。
[46] 和田一雄,前引书(引用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1330)
[47] 和田一雄,前引书(引用土居清良(1629—1676)的亲民鉴月集卷七)。
[48] 申洬 ,前引书。
[49] 许筠,前引书,插秧。
[50] 朴世堂,前引书。
[51] 高尚颜,《农家月令》1619。
[52] 洪万选,前引书。
[53] 许筠,前引书,插秧。
[54] 朴世堂,前引书。
[55] 许筠,前引书,插秧。
[56] 申洬,前引书,苗种法。
[57] 朴世堂,前引书。
[58] 除草剂农药:1944年美国Baistomson研究所开发的2·4—D。在韩国则在1950年代由“韩进农药”最初制造贬卖。
[59] 金荣镇·李殷雄,前引书P.376—382,2000,汉城大学出版部。成宗实录卷231,成宗20年8月丙戌影印本,11册P.508;正祖实录卷48,正祖22年4月癸丑影印本,47册P.81。
[60] 申洬,前引书,苗种。(《衿阳杂录》农谈二)。
[61] 柳袗,《渭滨明农记》还种秧法,1618。
[62] 柳袗,上引书,火耨法;申洬,前引书。
[63] 许筠,前引书,耘稻。
[64] 朴世堂,前引书。
[65] 洪万选,前引书。
[66] 朝鲜王实录(太宗—宣祖年间)。
[67] 申洬,前引书,早稻有水耕。
[68] 朴世堂,前引书,水稻。
[69] 金荣镇,前引书,P.173—174。
[70] 柳袗,前引书。
[71] 洪万选,前引书。
[72] 李殷雄,前引书,P.86—87。
[73] 《文宗实录》卷4,文宗即位年(1450)10月庚长。影印本6册P.302
[74] 许筠,前引书。
[75] 洪万选,前引书,种大小麦,田中种牟法。
[76] 金荣镇,《通过引用文献分析探讨山林经济中给农书的影响》,《农村经济》15卷3号1992。
朱权 前引书 陈继儒(原序),《陶朱公致富奇书》=《农圃六书》1636(?)。
[77] 小早川九部,《朝鲜农业发达史》,发达篇附录 农业统计(1936—1938,3个年平均),1944
金熙泰,《朝鲜米作研究》朝鲜米作参考事项,正音社,194


The politics of Korea in the end of nineteenth century succeeded to a policy of seclusion of the late Chosun society had aimed for. Even though, with the opening of a port in 1876, Korea opened a country to foreign nations as to enter into a Nonaggression Treaties with the World Powers. The enlightenment can be summarized as Dong-Do-Seo-Gi which means that policy of strenuous efforts to make a nation powerful and rich by the acceptance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had same meaning of Jung-Che-Seo-Yong in China and Hwa-Hon-Yang-Jae in Japan. To take charge of the enlightenment, th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Tong-Li-Gi-Mu-O-Mun following Chung in 1880. Even though the process of adoption of west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is not active,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experiment were understood and the ability of leading officers in the government was sufficient to accept new technologies. Since then, there were several political chaos and outside interference like Yim-O-Gun-Ran, Gab-Shin-Jung-Beon, and Eul-Sa-Jo-Yak. Since those obstacles made unsystematic acceptance, the re-acceptance of Japa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which had accepted west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The independent acceptance of west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Korea had finished at the Japanese annexation of Korea on August 22, 1910.


原载《古今农业》2003/2

出处:《古今农业》编辑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