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跨文化对话:我们共同的遗产
 

第25个世界粮食日之主题(2005年10月16日)

 

    文明建立在农业之上,今天农业依然像一万年前它诞生时一样重要。当早期的采猎者群聚而居,并驯化了野生动植物时,社会开始了快速进化。一些社区成员专门生产食物,使得另一些成员得以有闲发明纺织、铸造青铜器、烧砖、制陶之法。村庄成长为集镇,进而为城市。为了考察今日农业的真正价值,并庆祝各种文化给全球农业带来的贡献,联合国粮农组织选择了“农业与跨文化对话”作为2005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
    今年的庆祝活动也标志着粮农组织成立60周年。



    尽管对动植物的驯化是在世界许多地方独立发生的,但农业史上重要的跨文化交流的例子仍然是层出不穷的。

    最早的关于欧洲农耕的考古记录显示出了先进的农具技术,而没有发现使用更为简单的农具的迹象。一个理论解释是,人们把中东的农具和技术带到了欧洲。与此相似的农业人口活动也发生在非洲、中南美洲、中国、印度和西南亚。为什么人们要迁徙?因为农业提供了一个更可靠的食物来源,导致了人口增加,最终过多的人口不得不迁移到新的土地上。
    纵观历史,作物和家畜品种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导致了食物革命,减少了贫困。非洲为世界提供了咖啡,现在已成全球性的饮品和拉美农业的支柱。亚洲驯化了稻米,为全球半数以上人口提供了主食;亚洲驯化的甘蔗也是很多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阿拉伯的骆驼被引进到非洲后,使得人们可以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和旅行,并且可以享用其肉和奶。
    但是,跨文化对话的内涵远远不止于技术和品种的交流和传播。许多文化,尤其是那些以农业活动为主的文化,往往有与食物紧密相关的深厚的宗教信仰、价值和仪式,并且它们都尊重环境。伊富高(Ifugao,菲律宾北部省份--译者) 水稻梯田就是在这种文化价值之上生生不息地存续了2000余年的。

学会倾听


    广义讲,每当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相聚,彼此倾听各自的看法时,跨文化对话也就发生了。在农业中,通过旅行和迁徙、国际机构的活动、开会和贸易谈判,而引发了跨文化的对话。洵然,当某一文化的专家向另外的专家展示其来自实验室或田野中的新发现,并得到关于该发现在地方风土框架内的适应性的反馈时,农业的跨文化对话就发生了。
    数千年以来,世界上的农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拓展了作物和动物基因的多样性,这为世界各地的食物安全奠立了基础。在食物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Treaty on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谈判框架下,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对话促进了对农民权力的认可,并且建立了一个接近和共享有关利益的多边体系。
    如果农民们准备投入劳动和资源,以便耕田殖谷(如审时辨土/趣时和土,务粪泽,等等---译者),那么就需要土地使用期的稳定,至少需要作物生长期内土地使用权的稳定。今天,那些没有土地或者土地权利没有保障的妇女、原住民以及其他弱势群体需要被纳入旨在改变这一情形的有关土地政策和农业改革的对话之中。
    农业和食物方面面临相似难题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话具有不言而喻的重大意义。在共享经验和技术平台之上的南南合作带来了许多能够适应当地条件新的解决办法。越南把可旋转的锄头(rotary hoes) 和锄草器( weeders) ,以及一种可以燃烧稻谷壳的炉子推广给了亚洲和非洲各地的农民。起源于孟加拉的灌溉用脚踏水车在非洲变得越来越普及。同样,地区间交换农业专家对农业大有裨益。
    同一国家中不同人群之间所进行的具有开放思维的对话也是重要的。原住民可能在管理家畜和作物基因资源方面具有高度进化的一套体系,这个体系中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但是,政府计划者和政策制定者有时会忽视这些本可以极大地改善政策和项目的知识。

贸易问题上的对话


    在国际层面,有一个跨文化对话形态令许多个社会都感到恐惧,这就是世界贸易。目前的贸易谈判不是平等主体间的对话。在国际市场上,如果那些贫穷农民的产品被排斥在富裕国家之外,而那些工业化国家又大量补贴农产品,并以相当于甚至低于穷国的生产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那么穷国的农民根本就不具竞争力。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想多出口农产品,但是,在各国通过进一步的对话而建立一个更公平的贸易体系之前,显然是无法实现其出口潜力的。
    “全球化”这个词是指今天日益增加的商品、服务、劳动、信息、技术和资本等遍及全球的流动。它给文化----食物系统,膳食结构,甚至零售市场上的交易----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日益彰显的一体化、城市化以及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促进了食品产业向集中化的方向发展。例如,目前最大的30个连锁超市销售了世界市场上1/3的食品。为数众多的国内超市也正在转变做法,只与为数有限的供应者签订合同。国际食物经纪商更愿意从事某些特定农产品的经营活动,这些农产品应当便于长途运输并可保藏较长时间。小规模生产经营的农民承担着被排斥在全球性市场之外的风险。
    全球化持续影响人们的饮食结构和方式。人们的饮食消费模式日趋雷同,这表现为,食粮种类变少了,更加依赖稻麦主食;肉、奶类产品、食用油、盐和糖的消费增加了,而食用纤维得摄取量则减少了。那些街头快餐和品牌加工食品的日益流行反应了新的城市生活时尚。
显然,为了对付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世界需要更多跨文化之间的对话。

当今社会农业的重要性

    今日农业还如以往一样重要吗?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显示,在新千年开始之际,全球有25.7亿人以农业、狩猎、渔业或林业为生。这一数据中包括实际从业者以及他们不参加工作的家属,占了人类总数的42%。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发达国家,2001年农业出口总值约达2900亿美元。历史地看,大多数国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都是与农业的快速增长相生相伴的。
    贸易统计仅仅观察到了农业的经济特性。农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遗产,一种文化认同,以及与自然的古老契约,它是无价的。农业另一个重要的非货币贡献还在于提供居所和大地景观,保持水土,流域管理,减少碳排放(carbon sequestration) 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由于城市居民需要一片安静的地方度假,同时希望对食物生产有所知晓,所以观光农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很流行。
    然而,也许最重要的是,农业为8亿5千万主要生活在农村的营养不良人口提供了一种免除饥饿的途径。对于他们而言,只有在自己能够生产食物和有钱购买食物,才能有可靠的获得食物的机会。
    在1996年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高峰会议上,以及5年后即2002年再次举行的世界粮食高峰会议上,领导人们决议要在2015年前把贫困人口减少一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各国首脑也宣称要在2015年前把绝对贫穷和饥饿减少一半,同时,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
    许多国际行动组织和公民社会网络,如国际反饥饿联盟,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相聚并探讨减少饥饿的行动计划,提供了论坛空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远程食品计划(TeleFood Campaign)
通过诸如演唱会等文化活动,增进了人们对饥饿的认识。世界粮食日为地方、国家及国际水平上的进一步对话和加强联合提供了机会。
    人性、创造性、正确的理念、参与和支持---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一定能够实现在人人享有食物方面取得进步。

 
    (李成贵译自ftp://ftp.fao.org/docrep/fao/008/a0015e/a0015e0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