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荔枝的起源和栽培发展史
1.荔枝的分布和栽培历史
无患子科的荔枝(Litchi chinensis)是具有我国华南特色的美味水果,也是热带珍贵果树之一。这种水果在世界其他地方栽培甚少,只有我国才有大量的商品栽培。其中广东栽培最多,具有的荔枝品种也较多,达67个[i]。著名的有糯米糍、桂味、妃子笑以及名优品种增城卦绿、五华蕉核荔枝和花县蕉核淮枝等。正常年产量在七八万吨[ii],1990年的产量为9.73万吨[iii]。福建栽培规模仅次于广东,有40个荔枝品种,主要有乌叶、兰竹、陈紫、下番枝、宋家香、绿荷苞和元红等[iv]。广西也是我国荔枝的重要产区,主要优良品种有禾荔(怀枝)、尚书怀、黑叶、桂味、糯米糍、大造等,共有品种62个[v]。目前产量最多的是台湾,1986年的总产量即达13.1万吨[vi]。另外,云南和四川等地也有少量的栽培。就目前的种质资源分布情况而言,它主要集中我国的岭南亚热带地区至热带地区。
荔枝栽培种分布在我国北纬20—28度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vii]这种植物的野生种仍有遗存,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曾在海南发现成片的野生荔枝林[viii][ix]。除海南外,人们还在华南的广西博白县、浦北县交界的六万大山发现野生荔枝;广东西南部雷州半岛的徐闻、廉江和化州等地也有野生荔枝的分布,当地人称之为“酸枝”或“火山”。另外,地处云南热带地区的西双版纳也发现有野生荔枝林[x]。结合野生种分布和现在栽培分布的情况来看,两广的南部和海南等华南地区,应当就是荔枝的原产地。这种热带果树的栽培起源与薯芋一样,都是我国华南“百越”对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
从考古发现的遗物来看,不但对我们上述结论可以进一步加以肯定。而且对此种果树的栽培历史也可提供有益的线索。就目前所知,广西浦北和六万大山南面的合浦堂排曾出土过西汉的荔枝皮、核[xi]。这种事实也为我国人民栽培荔枝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提供了佐证。
2 从文献记载对荔枝栽培地进行探源
从文献看我国果树记载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的桃、李等蔷薇科的果树在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文献(《诗经》)中就有记载[xii]。而一些起源于长江流域的芸香科果树则到战国时期的文献(《禹贡》、《山海经》、《韩非子》等)才见记载。而无患子科的果树荔枝、龙眼等由于起源于我国华南,文献记载不但晚于黄河流域起源的桃李等果树。而且也晚于长江流域的柑橘。直到“秦皇汉武”不断开发岭南,它才逐渐为中原人所知。《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时,上林苑曾从华南移植过荔枝。
尽管荔枝被记载的时间相对较晚,但有关的古代文献记载有力地表明,上述海南和广西南部的一些地方可能是最早栽培荔枝的地方。我国文献最早记载荔枝的文献是《上林赋》,文中称荔枝为离枝。根据宋代著名学者苏颂在《图经本草》中所引《扶南记》的解释,古人之所以称之为荔枝,原因在于“以其结实时,枝若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斧刖?取其枝,故以为名”。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木语》中也认为,荔字从廾从刀,?不从力?刀?音离,割也。……本草谓荔枝木坚,子熟时须刀割乃下。今琼州人当荔枝熟,率以刀连枝斤?取……故汉时皆以为离枝。这说明海南的百姓的采荔枝法,是荔枝名称的来由。可以推想当地是最古老的荔枝原产地之一。
另一方面,晋人张勃的《吴录》记载“苍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种之。”[xiii]。苍梧治所在今广西梧州西南,这里至今仍以产荔枝著称。离今天还有野生荔枝分布的六万大山也不是很远。《吴录》的记载表明,三世纪的时候那一带山区(尤其是南部山区)还有野荔枝分布,人们栽培的可能是就近驯化的良种。
关于荔枝的驯化和发展,“火山”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原生野种。上面提到广东雷州半岛一些地方的人们至今仍把野生荔枝叫作“火山”。但这个名称在历史上许多史籍多有记载,而且是把它与广西梧州的原始种类加以记述的。
唐代段公路记载:“南方果之美者有荔枝。梧州火山者,夏初先熟,而味小劣。其高潘州者最佳,五六月方熟。有无核类鸡卵大之者,其肪莹白,不减水精。性热、液甘乃其实也。又有蜡荔枝,作青黄色,亦绝美。”[xiv]值得注意的是,稍后刘恂对荔枝有类似记载,说:“荔枝,南中之珍果也。梧州江前有火山,上有荔枝,四月先熟(原注:以其地热,故曰火也)。核大而味酸。其高、新州与南海产者最佳。……又有焦核者,性热,液甘,……又有蜡荔,黄色,味少劣于红者。”[xv]这里记述的梧州荔枝很可能仍是野生荔枝,因为它反应的正是原始的山地野生荔枝的性状,但后来成为一种栽培品种,名字因地得名而叫“火山”。
从合浦出土的荔枝遗存和后面我们还要的一些历史文献记载来看,荔枝的栽培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根据《北户录》的记载,在唐代还出现了无核荔枝,显然当时的育种水平是很高的。但很可能都与火山这个种有亲缘关系。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自挂绿至状元红,皆山枝,火山之属也。火山善变,滋味百出,随其土为高下。”这里的挂绿和状元红都是荔枝的著名优良品种,而山枝则是与水枝相对的一种生态类型。书中还说:“丁香(荔枝品种名)有大小之分,与小华山、绿罗衣、交几环三种皆绝美。是皆火山之属。”他似乎把火山当成一大生态类型荔枝的总称,而且与火山这个原始种有密切的关系。
从上述分析来看,火山这个种最早可能是广西南部的原始种,后来广东的人们也逐渐把火山当作野生荔枝的名称。这种影响其实可能很快,因为梧州其实紧邻着广东。顺便指出,广西的博白和广东的化州和廉江在地理上也是相邻的。因此,根据野生种的现代分布和文物,以及相关的文献分析,大体可以推断,两广南部雷州半岛的邻近地区和海南岛可能是荔枝最早的栽培地。
福建当地是否有野生荔枝笔者没有看到报道,但从宋初这里栽培荔枝之普遍,以及品种之多的情况来看,这里显然也有很长的栽培历史。并且火山这个原始品种很早就被引种到福建。现存最早的荔枝专著、蔡襄的《荔枝谱》记载有福建32个荔枝品种,之中最后一种即火山。书中记载:“火山,本出广南,四月熟,味甘酸而味薄。穗生,梗如枇杷。闽中近亦有之(山在梧州)。”说明它至迟在宋初已被引种到福建南部。
3华南荔枝的栽培发展及其重要品种的延续和分化
荔枝作为一种珍贵的果品为中原人所知,始于西汉初期。《西京杂记》记载,“南越王佗献高帝鲛鱼、荔枝”。根据这则记载,赵佗在汉初的时候就曾将荔枝当作贡品进奉给刘邦。另外,从这条文献记载分析,当时种植的荔枝肯定是经过人工优选或接过的优良品种,否则不可能当作贡品。有关这样的推论我们还可从其它古籍中得到证明。
《三辅黄图》记载,“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偶一株稍茂,终无花实,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诛者十人,遂不复莳矣。其实则岁贡焉”。这条文献记载表明,荔枝在当时确实非常受欢迎,以致当时的统治者千方百计想把它移到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当时文人司马相如写的《上林赋》还因此夸言苑中有“答还?荔枝”。由《东观汉记》等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移植无望的情况下,统治者还是坚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得到这种珍果,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即所谓“南海旧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驰险阻,道路为患。”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东汉。《东观汉记》还记载:“单于来朝,赐橙、橘、龙眼、荔枝。”[xvi]另外,东汉学者王逸的《荔枝赋》中有:“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着天;”“仰叹丽表,俯偿甘味”;“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的赞美。这些都足以说明当时的荔枝是一种质量很高、非常受重视和欢迎的岭南珍果。
由于这种水果确实堪称著名特产,因此,汉代以后有关华南的方物著作不少都有荔枝的记载。晋代著名方志著作《广志》中有荔枝的形态描述,书中写道:“荔枝,树高五六丈,如桂树,绿叶蓬蓬,冬夏郁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核黄黑,似熟莲子,实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酢者。夏至日将已时,翕然俱赤,则可食也,一树下子百斛。”[xvii]书中还提到焦核、春花、胡偈、鳖卵这样一些著名品种。其中焦核是因为荔枝的核小,而鳖卵则是以形态得名,这两个品种后代一直有栽培。另外,当时的其他一些著作如《异物志》、《广州记》等也有荔枝的记载。
根据《唐书·地理志》记载,在唐代的时候,荔枝由于其特有的美味,再次被当作贡品,这种名果为人尊崇又达到一个高峰。原因之一,是盛唐时期深受李隆基宠爱的杨贵妃特别喜爱这种美果,年年都要人从老远的岭南送来。加上杜牧的著名诗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之流传,更让人对荔枝的美味倾心。唐代著名官吏和诗人张九龄、白居易还分别写了《荔枝赋》和《荔枝图序》。由于统治者和官吏的重视,当时的育种水平不断提高,从上面提到的《北户录》有关荔枝的记载我们知道,已经出现了无核荔枝。唐代的本草著作《本草拾遗》也对这种美味的热带水果作了著录。
宋代的时候,这种果树的名声进一步大增。这一方面由于当时的育种水平有了提高;另一方面还得力于荔枝产区学者的努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蒲田人蔡襄写下了现存最早的一本荔枝专著——《荔枝谱》。书中记述福建所产的荔枝达到32个品种。对荔枝的特点和产地,以及各地所产荔枝的优劣进行一番评介。并道出自己作这本《荔枝谱》的缘由:“夫以一木之实,生于海濒岩险之远,而能名彻上京,外被重泽,重于当世,是亦有足贵者。其于果品,卓然第一,然性畏高寒,不勘移植,而又道里辽绝,曾不得班于卢橘、江橙之右,少发光彩,此所以为之叹息而不可不述也!”
蔡襄《荔枝谱》中所记载的品种,有些述及其来源和变迁。如书中记载当时最好的品种陈紫来自当时传说已有300年历史的宋公荔枝,亦即后来所谓的宋家香。小陈紫可能与陈紫同一品种。而游家紫则是由陈紫培育而来的一个品种。火山是宋初从广南(广西梧州)引进的品种。另外书中记载:“丁香荔枝,核小如丁香”,由果树变异而来。大约它还有两个相近的品种,即书中所记的圆丁香、大丁香。此外还有一种出自福州的将军荔枝,它是由五代时任此官职的人所种。十八娘出于传说闽王第十八女喜欢食用该种荔枝。书中还记载一些荔枝品种和它们名称的由来。如绿核是因其核是绿颜色的;龙牙也是因为外形“弯曲而无瓤核”;水荔枝是因为“浆多而淡”;双髻小荔枝,则是因为“皆并蒂双头”;中元红则是农历七月中荔枝快没有的时候才成熟的品种。上述品种有些一直到现在还在栽培。如陈紫、宋家香等至今仍是福建的主要栽培品种。火山品质虽然很差,但根据明代徐勃?《荔枝谱》的记载,当时福建沿海的荔枝产区都有栽培。水荔、丁香、将军荔、中元(即七夕)、双髻(即《广东新语》中的丫髻)则是两广后来普遍栽培的品种[xviii]。此外,根据《岭南荔枝谱》转引的《晚香草堂杂记》,广东新兴著名的栽培品种香荔就是龙牙;广东现在仍在栽培的另一品种阿娘鞋,很可能来自福州的明代的红绣鞋,而红绣鞋则出自十八娘。
宋代广东荔枝栽培应当也是比较普遍的。曾被流放到岭南的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对当地的荔枝的美味也十分欣赏,写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对荔枝的美味极口称赞;还说:“日啖荔枝三百棵,不妨长作岭南人”。大约在那个时候,广东的荔枝育种也有很大的进步,质量在不断提高。增城已是著名的荔枝产地,有人还因此写下《增城荔枝谱》,可惜没有流传下来。南宋的时候,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无核的荔枝品种。庄绰在他的《鸡肋篇》中记载:“广州有无核枇杷,南海有无核荔枝。”
宋代的时候,人们对它的形态特征、习性和分布等有比前人更加深刻的认识。一些药物学著作对荔枝的形态和产地进行了概括性的记述。《开宝本草》中写到:荔枝“生岭南及巴中,其树高一二丈,叶青阴,凌冬不凋,形如松子大,壳朱,若红罗纹。肉青白若水晶,甘美如蜜。四五月熟。”不难看出记述比较准确。《图经本草》则进一步补充道:“荔枝子生岭南及巴中,今泉福漳嘉蜀渝涪州兴化军及二广州郡皆有之,其品闽中第一……其木高二三丈,自径尺至于合抱,颇类桂木冬青之属,叶蓬蓬然,四时荣茂不凋。其木性至坚劲,工人取其根作阮咸槽及弹棋局。木之大者,子至百斛。其花青白,状若冠之蕤缨,实如松花之初生者,壳若罗文,初青渐红,肉淡白如脂玉。”[xix]对荔枝的分布、各地的荔枝质量及木材的用途等有较全面的描述。
另一方面,从蔡襄的《荔枝谱》可以看出,当时福建可能是栽培荔枝最多、质量最好的省份。从书中可以看出当时,当时福州栽培荔枝非常之盛,“一家之有,至于万株”。另外,蔡襄还注意到荔枝是一种喜温植物,对它的分布界限也有细致的观察。他指出:“福州之西三舍,曰水口(在今南平境内),地少加寒,已不可殖”。
在明代的时候,邓道协《荔枝谱》指出,栽培荔枝是通过高压条繁殖的。书中记载:“荔枝原无用核种者,皆用好枝刮去外皮,以土包裹,待生根如毛,再用土覆一过,以腊月锯下,至春遂生新叶”。从这种技术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在果树繁殖方面显示出的高超艺术。实际上,我们的祖先为了保证良种的遗传,可能很早就发明了这项技艺。
荔枝在明代是栽培更盛,根据明徐勃?《荔枝谱》记载,福州郊区的凰岗一村就有很多的品种,而荔枝树的数量竟有数百万棵。当时的栽培育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据曹蕃《荔枝谱》所言,当时“种植蕃衍,品格变幻,月盛日新”,新的品种不断涌现。随着荔枝生产的发展,品种的增多,有关的专著不断涌现。其中徐勃的《荔枝谱》记述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乃至今天还在栽培或的品种。
书中在记载福州、兴化(今蒲田)的荔枝品种时,都记有状元红,这个品种至今仍为福建最主要的栽培品种之一。据徐勃的记载,这个品种原先叫延寿红(延寿是地名),因宋代元丰间(1078—1085)状元徐铎栽培改良,品质有所提高,于是被人称作状元红。也就是说这个品种在宋代就有了。随后它被引到蒲田著名荔枝产地枫亭,成了当地的著名品种。在明清时期,这个品种还被引到广东,成为那里栽培最普遍的品种之一。《广东通志》和《广东新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其中《广东通志》载:“状元红最多,亦最贱下品也”;《广东新语》记载:“其状元红等,贱如菽粟,岁收数千万斛。”另外,《广东新语》还记载,如今两广栽培很多的尚书怀是由“湛文简公昔从枫亭怀核以归”。说明它也来自蒲田,但具体不知为当地的哪一品种,据清代崔弼《荔枝词注》:“增城自白冈沙一带二十余里,无非荔枝,谓之尚书怀”。可见它当时在广东的栽培是很普遍的。
书中记载的福州品种桂林(也叫野种、椰钟)也曾于明清时期传到广东[xx]。这也是福建今天栽培的一个重要品种。其中所记的鹅卵荔,也是广东今天栽培的一个主要品种。所记的鹊卵、鳖卵则可能是与《广志》所记的鳖卵有亲缘关系。所的绿纱(也叫绿罗袍)也是当今福建仍在栽培的一个主要品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记载泉州、漳州的荔枝品种时,有黑叶和进贡子(也叫进奉、进奉子)也是明清时期两广非常有名的品种,也是《广东新语》中所谓的“水枝”生态型。常被用作荔脯作贡品,它的名称也因此而来。不过这两个品种可能是由广东传入福建的。据顾玠?《海槎余录》记载:“荔枝凡几种,产于琼山徐闻者,有曰进奉子,核小而肉厚,味甚嘉。”徐是万历年间人,而顾介则是嘉靖年间的人[xxi]文献生活年代早一些?因此福建的进贡子当是从广东省引进福建的。黑叶虽然没有看到类似的文献记载,但从当时广东所产之受时人称道的程度,当是广东原产的品种。顺便提一下,荔枝当时似乎还出现了不同的生态型。邓道协在自己的著作记载了“山枝”。
广东栽培荔枝兴盛起来大约是明清时期的事情。根据有关记载明清时期,广东珠江三角洲栽培龙眼和荔枝非常普遍。在华南的那些地方不但栽培历史悠久而且名品繁多。当时人记载,“广州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枝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当时“顺德多龙眼,南海、东莞多荔枝。”“舟自南海之平浪三山而东,一带多龙眼树;又东为番禺之李村、大石,一带多荔枝树。龙眼叶绿,荔枝叶黑,蔽亏百里,无一杂树参其中。土地所宜,争以为业,称曰龙荔之民”[xxii]。《广东新语》指出:“荔枝以增城沙贝所产为最,土黄润多沙,潮味不到,故荔枝绝美。”至今广东仍是栽培荔枝最多,并且质量最好的省份。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木语》也记载,人们在长期的育种过程中,逐渐培育出分别适合在水边栽培的“水枝”和山中栽培的“山枝”两种不同的生态型。因此有所谓“近水则种水枝,近山则种山枝”。一般“山枝”后熟。同书记载,山枝的优良品种很多,如挂绿、马口铃、春荔、水浮子、露花、小华山、绿罗衣、交几环、尚书怀、公领孙、丫髻、将军荔、状元红等。其中挂绿据说即《杨万里诗注》?中的绿萝。品质极佳,它“红中有绿,或在于肩,或在于腹,绿十之四,红十之六。……至秋而熟,生只数十百株,易地即变。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其曰凝冰子者,以日照之,内外洞彻,微核在中,半明半灭。”[xxiii]山枝好的品种几乎无核,譬如马口铃、春荔、丫髻就大多无核,即使有核也很小。水枝的优良品种也不少,有黑叶、进奉、大造等。其中挂绿、黑叶(也叫乌叶)、进奉、大造、尚书怀、将军荔等许多品种,至今仍是广为栽培的良种。
荔枝是我国特产的优良水果,它受人重视的程度仅从历史遗留下来的专著达十种之多而居各水果之首中可以看出。自从近代西方人进入我国华南后,它很快于16世纪下半叶出现在西方书籍中[xxiv]。1775年印度从华引种栽培[xxv]。此外,东南亚和北美的一些地区也有栽培。
附:龙眼
龙眼(Dimocarpus longana)也叫桂圆,也是具有我国华南特色的一种热带珍贵水果。从汉代的时候人们就经常将龙眼、荔枝两种水果并称。其中缘由包括这两种水果的产区非常一致。早在北宋的时候,《图经本草》的作者苏颂就注意到:“出荔枝处,皆有之”。另外,这两种果树的树形和树叶都非常相似。一般而言,荔枝成熟比龙眼早,而且果实比龙眼大,因此,龙眼有亚荔枝、荔枝奴的别名。如今以福建栽培最多,品种达225个[xxvi]。占全国品种总数约300个的75%,1991年的产量6万吨[xxvii]。近年来台湾的荔枝、龙眼生产发展很快,已经成为上述两种水果产量最高的省区。
龙眼也起源于我国华南,至今在我国的海南中部、南部和西南部的五指山,以及云南的孟连[xxviii]、临沧等地仍有野生龙眼的分布[xxix]。有关它的文献记载也出现得较早。《神农本草经》、《东观汉记》、《名医别录》、《后汉书》、《三辅黄图》以及三国时期的《吴普本草》和晋代的《广志》也都有这种果树的记述。《名医别录》说它:“生南海山谷”。《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往上林苑移植龙眼。
龙眼和荔枝齐名。作为一种水果它虽不如荔枝那样味美多汁,但它所具有的滋补功能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经常用作制果干和果膏,作为滋补剂。对于龙眼的营养价值,我们可以从《神农本草经》的记述中看出古人的认识。原书写道:“久服强魂、聪明、强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
《本草纲目》也记载:“食以荔枝为贵,而滋以龙眼为良;盖荔枝性热,龙眼性和平也”。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记载:“龙眼子,树如荔枝,叶小,壳青黄色,形圆如弹丸大,核如木患子而不坚,肉白带浆,其甘如蜜。一朵恒三二十颗。荔枝方过,龙眼即熟,南人谓之荔枝奴。 宋玉?《荔枝谱》更有人称赞它:“圆若骊珠,赤若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补精益髓,去?渴扶饥,美颜色,润肌肤,种种功效,不可枚举。”
龙眼比较容易生长,管理简便,结果率比荔枝高,更耐寒抗旱;加上它花味芬芳(荔枝花无瓣),树形优美,因而栽培范围更加广泛。如今以福建栽培最多,质量最好。
龙眼与荔枝不同,这是一种需要嫁接的果树,《广东新语》记载:“龙眼必经博接乃子,花头十汰七八”。实际上华南人民可能很早(当与北方接梨同期)就发明了龙眼嫁接技术。现在龙眼仍常用播种繁殖,然后再进行嫁接栽培。荔枝和龙眼都是非常受闽粤一带人民喜爱的果树。
清代的一些学者试图进一步对荔枝这种喜温植物作出解释。《广东新语·木语》所谓:“粤以火德王……太阳烈气之所结,火实之属凡百种,而荔枝为长”; 《岭南荔枝谱》指出:“荔畏西风,不度梅岭”; 《潮州府志》也说:“荔枝止于韶州,至南雄则无。”《广东新语》中还指出荔枝有许多不育花。
韶子:一名红毛丹。据裴渊《广州记》记载:“韶叶似栗赤色,子大如栗,有棘,肉如白猪肪。着核不离,味甜酸。核如荔枝。《本草拾遗》载:“韶子生岭南”《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本草拾遗》始著录,《桂海虞衡志》谓之山韶子,俗呼毛荔枝。”侯昭宽《华南经济果树录》:“海南仍有野生种。果实味酸如葡萄假种皮与种子不易分离……惟南洋各地所产之另种名N.M(见辛127)与本种极相似,但其果肉甚甜,堪与荔枝媲美,软刺断而钝,假种皮较易与种子分离。”云南的一本特产花木书中(世界语出版社)有野生红毛丹的图。
[i] 吴淑娴等,中国果树志·荔枝,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22页。
[ii] 农业部主编,中国农业全书·广东卷,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40页。这里的数字当是80年代的数字。
[iii] 吴淑娴等,中国果树志·荔枝,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22页。
[iv] 农业部主编,中国农业全书·福建卷,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29—30页。
[v] 农业部主编,中国农业全书·广西卷,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29页。根据《中国果树志·荔枝》26页,广西有荔枝品种64个。
[vi] 吴淑娴等,中国果树志·荔枝,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35页。
[vii] 俞德浚编著,中国果树分类学,农业出版社,1979年,319页
[viii] 徐祥号等,?关于野生荔枝的发现,园艺学报,1964,3(4)415-416
[ix] 傅铃娟,广东海南野生荔枝多种类型的发现,中国果树,1983(4):21-25
[x] 裴盛基,1982,西双版纳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载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编,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5页。
[xi]《文物资料丛刊》第4期,53页,图见 陈文华编著,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图谱,农业出版社,1990年,230页
[xii] 李字在甲骨文中就有。
[xiii] 原书不存,这里的文字转引自(唐)欧阳询的《易文类聚》卷八十七,果部下,中华书局,1965年,1497页。
[xiv] (唐)段公路,北户录,卷第三,丛书集成初编本,37页
[xv] (唐)刘恂,(鲁迅校勘)《岭表录异》,卷中,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18—19页。
[xvi] 引自((唐)欧阳询的《易文类聚》卷八十七,果部下,中华书局,1965年,1497页。
[xvii] 转引后魏·贾思勰原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年,610页
[xviii]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622—623页及俞德浚,《中国果树分类学》农业出版社,1979年,320页。
[xix] 转引(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二十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470页
[xx] 林嗣环《荔枝谱》(岭南荔枝谱,271)
[xxi] (明)顾介?《槎海余录·序》,载《说郛》弱?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18页。
[xxii]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626页
[xxiii]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623页
[xxiv] (西班牙)门多萨(何高济译),中华大帝国史,中华书局,1998年,9页。
[xxv] 吴淑娴,中国果树志·荔枝,林业出版社,1998年,40页。
[xxvi] 农业部主编,中国农业全书·福建卷,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29—30页
[xxvii] 邱武陵等,《中国果树志·龙眼、枇杷卷》,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6页、44页
[xxviii] 程必强等,孟连县发现大片野生龙眼树,热带作物研究,1984(26):70-71
[xxix] 邱武陵等,《中国果树志·龙眼、枇杷卷》,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