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农政》点校本重刊说明*

 

王毓瑚

 

载《王毓瑚论文集》

 

 

 

    出版社决定把包世臣所著《齐民四术》当中“农”的部分摘出,用“郡县农政”的题名重刊。《齐民四术》的这一部分,确有关于鸦片战争前夕以及战后初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和经济情况的相当重要的内容,现在加以重刊是很值得的。其中除了农业生产技术之外,还包括一些论文和信札、条陈以及给私人作的墓表、行状之类的文字,内容涉及漕政、水利、荒政、钱法以及对外贸易、地方财政等问题,都直接、间接同农业经济有关。从作者的叙文上来看,“郡县农政”原来只是关于农业生产技术部分的标题,不过用来作为重刊的文字的总名,反而显得更为恰当一些,因为“农政”部分以外的那些文字所涉及的,正都是当时地方上各种与农业经济行政有关的问题,不妨看做“郡县农政”原篇的附录。

    《齐民四术》是一部文集性质的书。所谓“四术”,是农、礼、刑、兵,照作者的说法是:“农以养之,礼以教之,不率教则有刑,刑之大则为兵。”(《安吴四种》总目叙)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作者是完全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来立论的;书名并非袭自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齐”字在这里是作动词用的,有治理的意思。这次只重刊了书中关于“农”的部分,因为这一部分提供给我们不少有用的材料,使我们能够对那个时代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情况得到更多的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校本1962年11月农业出版社出版。

 

作者包世臣字慎伯,安徽泾县人,生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卒于咸丰五年(1885)。他的天分很高,喜好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以顾亭林自比;只是不善于处世,由于锋芒太露,得罪了很多的人,以致终身未能得志,几乎始终是个幕僚的身份。他对于军事、治河、漕政、荒政、盐法、钱法等等都有研究,也都有独到之处,并且把农业看做是政治经济问题的中心。他的学生范麟曾说到有人问他“吾子谓河、漕、盐非大政,然则大政在兵乎?”作者回答说:“兵者、暂事也,虽重要,不足当‘大’;必言‘大政’,其为农乎。”(《安吴四种》书后)他虽然以深通兵、漕、河、荒等等政务而有名于时,但还是认为“天下之富,在农而已”(《说储》上篇前序)。他不仅继承了我国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和农学家传统的“重农”观点,而且有所发展。他早年在家跟着父亲种过菜园,“因究农家利病”(《安吴四种》总目叙),以后又随时随地问询讲求,对于农业生产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他把农业生产技术内容划分为辨谷(作物品种)、任土(耕作)、养种(选种育秧)、作力(作物栽培)、蚕桑、树植、畜牧等七个部分,像这样的一种农学体系,也很有参考价值。此外他还亟力反对人口多就会导致贫困的说法,而认为“庶为富基”;这种见解也是值得特别加以重视的。

作者关于经世之学的著述、信札,先是收集了起来,作为《说储》一书的下篇;后来又加改编,题为“齐民四术”,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版,与作者的另外三部书合称《安吴四种》,印了500部,刻的质量不佳。咸丰元年(1851)重刻一次,印了200部,随即毁于兵乱之中,流传极少。后来作者的儿子包诚又在湖北重刻了一次,大约是在同治十一年(1872)。现在常见的是光绪十四年(1888)重校刻本,这次重刊就是根据这个本子,也没有能够找到其他刻本进行校对。据作者说,初刻本的读者“多苦句读之难”;咸丰元年重刻时,他自己给点了句。就现在用的这个本子来看,虽然是断了句,但不少地方是不妥当的,显然是翻刻时的错误。这次重新作了标点,有些明显的误字,都改正了,少数几个不常见的异体字也加以注明。限于学力,谬误自所不免,有待读者示正。

 

    王毓瑚

    1962年五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