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

薛瑞泽

(河南科技大学河洛文化研究所,河南 洛阳 471003

摘要:作为地域文化,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使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的文化。其区别从地域 围、文化内涵、存在时间都表现出各自的不同。因为两种文化存在时间的在北宋以前部分重叠、地域围也有重之处,导其文化内涵有相似之处,河洛文化在某个时段是中原文化的核心。

关键词:中原文化;河洛文化;地域围;内涵

中图分类号: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河南乃至全国学界研究和宣传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学者颇多,两种文化之间究竟有什 ,是否是一种文化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学界虽然说有人提出 这一问题并做过回答,但是,并未完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近年所从事的研究,我认为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是两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的文化。

众所周知,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人文现象经历 长期的历史积淀之后而形成的,是一个地区所独有的,因而文化有地域的差异;文化还渗透在一个地域社会群体的行为统之中,并支配着社会群体的价值体和观念体,所以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精神内涵的差异。弄清 文化的基本特征之后,对于我们分析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的区别有着重要的学意义。

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的区别首先在地域围上。作为地域文化,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地域围,不同地域围内所产生的文化因地域围的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对这两种文化的理解的前提,就是要首先弄清中原地区与河洛地区的地域围的区别,只有弄清两种文化的地域围,才能够真正地解两种文化因地域围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大凡学 界或者普通的文化载体,对于中原文化的地域围并没有人做过论证,那,中原地区的地理围到底有多大,为 弄清这一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引用学 界相对权威的“中原”概念的解释。“中原”一词《辞海》中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指平原之地;其二“谓中国也,别于边疆而言”,“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1]《辞源》在解释作为地域名的“中原”时,也说:“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2]两部权威的辞书对中原文化地域的解释,在中国古代史籍中也得到印证。汉景帝时期所发生的七国之乱,主父偃评价说:“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是因为“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3]这里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陆游的《示儿》诗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 祭毋忘告乃翁”说的“中原”显然就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我们所论及的中原地区主要是以此种解释为主。这样看来,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中原地区的地理围也大小有别,并随着中心地区影响的变化而扩大或者缩小。这就说明中原地区的地理围包括 今天河南省和周边地区一些省份的一部分,甚而扩展到黄河下游地区。这就是说,中原地区的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河洛文化的地域 围近年来学 界论述的比较多,据我们研究,河洛地区是指以洛阳为中心,东至郑州、中牟一线,西抵潼关、华阴,南以汝河、颍河上游的伏牛山脉为界,北跨黄河以汾水以南的济源、焦作、沁阳一线为界。虽然说这一看法目前仍然有争议,但已经得到学 界的大多数人认可。而且,河洛地区的地理概念从司马迁以后就基本形成定论的,凡是古籍中出现“河洛”一词,在一般的情况下都是指河洛地区。[4]而中原地区的地域概念的形成则经历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大约在春 时期开始出现中原地区作为地理意义上的概念,但是并没有被人们所接受。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中原一词仍然是原野和地理概念相互出现,这就是两汉时期的史书中,中原一词不能完全指中原地区的原因。到 六朝时期,由于西晋王朝覆亡,黄河流域被少数民族占领,大批居民南迁,这些离乡背井的人虽然漂泊在异乡,但仍然时时刻刻不忘故土,因而过去不被人们提起或看重的“中原”开始作为一个地区频频出现在人们的口头上来。[5]由之可见,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所产生的地域概念的形成不同。

再从中原地区和河洛地区中心城市的变化也反映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因时代的变迁,中原文化地域概念的中心城市,随着封建王朝以及以后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如秦汉以至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的中心在洛阳,而到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中心则转移到开封,到民国乃至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则逐步转移到 郑州,这就是说,中原文化的中心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动,一味地固守某一个城市是不科学的。河洛文化的中心城市只能是洛阳而不会是其他城市,而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成为其他城市。这可以说是两种文化中心的鲜明差异。近年来,学界有一种为当前的需要而将河洛地区的中心城市移往其他城市,显然是不科学的。

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的第二个区别是存在时间上的不同,我们知道,作为区域文化,这两种文化所存在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虽然说其起始的时间有重叠,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所存在的时间较之于河洛文化的时间要长,河洛文化在宋代以后就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关于宋代以后河洛文化衰落的趋势,戴逸先生曾经作过论述,这种衰落的趋势对于当时中心城市洛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中心城市的衰落又进一步加剧这一文化现象走 终极。而中原文化在宋代以后则呈现出鼎盛的发展趋势,并呈现出中心不断变化以应社会发展的需要。[6]这就是在目前的状况下,中原文化的发展较之于河洛文化明显处于优势的原因。

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又一个区别是内涵上的不同。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相比较,其内涵具有各自的特点,以中原文化而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的发展以其灵活多变的文化品质,不断地吸取周边地区其他区域文化的优长之处,使其自身不断升华,形成 今天的特色,这就是包容万象,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而河洛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在其发展的早期,特别是在隋唐以前,河洛文化尚具有上述中原文化的特色,而到宋代以后,特别是元明清时代,因为政治中心的变迁,河洛地区因为不再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河洛文化未能及时地应已经变化的形势,因而形成文化的衰退现象,这充分体现文化必须应时代的变迁的而 时地作以调整,才能保证文化永远常新。这就牵涉到文化的应性问题,前者 应性较强因而延续下来,而后者则没有这样。

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内涵第二个不同在于两种文化一种是以社会大众文化为基调的,而一种是以社会上层为依托,中原文化因为地域 围的广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植根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普通民众中间,因而不断地汲取文化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营养,才能够代代延续下来,而河洛文化因为地域围相对狭小,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具有容纳八方的文化精神,但因为文化的融 主要依靠社会上层而来完成,所以当时世变迁以后,社会上层文化坍塌以后,河洛文化迅速衰退,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的变异性问题,因为随着南迁移民的增多,河洛文化在南方以及海外所呈现出的遍地开花的现象,则说明河洛文化的外传和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这也是近年来学 界普遍关注的河洛文化与南方客文化的关问题。

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内涵第三个区别在于因为存在的时间不同所产生的差异,虽然在隋唐以前,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都是中国社会的晴雨表,但是到宋代以后,中原文化所显现出的历史功能继续存在,而河洛文化则没有 这种功能。司马光所说的“若问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说的实际上是宋代以前的事情,到宋代以后,中国社会政治中心的不时变动,导 河洛地区中心城市洛阳的历史地位较之于以前有所下降。北宋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转移至开封,虽然说洛阳仍是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但是,其地位明显要较开封低的多,而到明清时期,洛阳的政治地位已经大大下降,虽然明代在洛阳分封 王子进行管辖,但其与东部一些城镇相比已经落后,民国乃至解放初期,开封所具有的地位明显比洛阳高,这就从一个方,说明中原文化的继续发展较之于河洛文化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内涵的第四个不同在于中原文化在后期几乎容纳 河洛文化的内涵,也就是说到宋代以后,河洛文化已经融入 中原文化的发展序列中去,这不是因为洛阳重要地位失去的原因,而是因为中原文化以强大的发展势头取代 河洛文化在历史上所曾经发挥的作用。所以说,论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时,我们应当看到中原文化在宋代以后对于河洛文化的包容性问题,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到宋代以后仍然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显然是不符历史实际的。

我们说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有其必然的差异,但是,作为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共生、共存的文化现象,其联是必然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

首先,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因为地域围的重叠,因而,其文化现象在某些方是一 的。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原地区与河洛地区的重之处,而且,这些重 的地区,恰恰是当时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区,这就说明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河洛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起着主导作用。或者可以说,河洛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原文化的核心,这不仅仅从地域围表现出来,而且从文化的内涵、特色等方 都有所体现。

其次,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因为存在时间的部分相同,也使我们能够总结出两者的相同之处。如果从先秦时期算起,中间经历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王朝,到北宋时期,两种文化的发展发展所经过的时间也是一的。这种时间的一性,使两种文化在同一地域必然会产生彼此联 和相互一性。再加上上述地域 围的重叠,两种地域文化在某些方的一 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部分学者认为河洛文化就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原因。究其实,两种文化之间因为部分时段和地域的相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其共性多于差异性,从而导人们的这种认识。

其三,从文化发展的内涵来看,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中的精华和典型代表。我在前提到 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种的精华。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两种不同名字的地域文化,可以发现其内涵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学者在论及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的内涵时都提到两种地域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即因所处的天下之中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各种文化交融、汇 的中心。赵芝荃将中国早期文化分为六个文化区,即黄河上、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辽河流域文化区。他指出:“这几个文化区有的是东西毗连,有的是南北相邻,组成一个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五角形格局,共同存在于黄河、长江以及辽河流域,历时三千年之久,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使它们发生频繁的接触、相互交流与融。中原地区位于各文化之中心地位,毫无疑问它较其它文化区有更多的文化交流与融的机会,成为联各文化区的纽带。”“如果从文化分布区方 来讲,那就是中原地区是当时交流、融和锤炼各个地区文化精髓的大熔炉。”[7]很显然,赵先生在这里将中原文化提高到各个文化大熔炉的地位,这可以说是把握住 中原文化形成的最基本要素。陈昌远先生在谈到河洛文化时认为,河洛文化也有自己的特点,与周围的诸文化各不相同,而是吸收各文化的长处,萃取百之长,而最后形成统一的文化体 并形成中心,表现出自己明显的正统性和稳定性,而且反过来又四周辐射发展,最后融于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复之中。[8]这就是说河洛文化是吸取百之长而形成的,反过来又影响到周边地区的文化。在这里我仅仅举出两位学者的观点,究其实,这种观点可以说代表界大部分的看法,是对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内涵重迭的 确论证。

其四,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获得 再度复兴的历史机遇。这既有社会客观条件的良好环境,也有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品格的因素使然。我们知道,新中国建立后,河南作为中国中部最重要的省份,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国“一五”期间在河南所投入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项目,改变河南不 理的经济布局,使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郑州迅速崛起为全国经济的重心。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的功能也发生 大的变化,如郑州是以商业为主的城市,洛阳则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特别是立体交通框架的建立,使两个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并逐步形成 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特别是中央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后,河南成为中西部交通的桥梁和西部开发的桥头堡,起着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充分发挥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的优长,振奋民族精神,我们必将谱写出两种文化重新融,再现雄风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辞海[M].北京:中华书局,193684

[2]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87

[3]史记(112[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薛瑞泽.河洛地区地域围研究[J].洛阳师学院学报,2005,(1).

[5]薛瑞泽.中原地区概念的形成[J].寻根,2005,(5).

[6]王彦武.论中原文化的几个问题[J].中州学刊,2001,(4).

[7]赵芝荃.史前文化多元论与黄河流域文化摇篮说[A].河洛文化论丛(第2辑)[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611

[8]陈昌远.先秦河洛历史地理与河洛文化历史地位考察[A].河洛文化论丛(第1辑)[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50

(原刊《学习论坛》2006年第3期)

 

作者简介:薛瑞泽(1962- ),男,河南灵宝人,河南科技大学河洛文化研究所、郑州大学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河南科技大学学报主编。

地址:河南洛阳市西苑路48 河南科技大学30号信箱   471003

电话:0379-64242302  13137993387

电子信箱:hlwh4231763@sina.com    hlwh@mail.ha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