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下的文化现象 

徐旺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的体现,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文化。研究文化的学者大多仅关注非常抽象的文化,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展示出一种我们有别于他人的特有的文化现象。俗话常说一个人一举手,一抬足,就能够看出他的修养。在我们的脚下不经意中,就会透露出我们的文化底蕴。如前几年报纸上时常披露有的中国留学生,夜深人静闯红灯的情形,而与此同时,西方人遇此情况则必定是等绿灯亮后才开始开车。
  就此说中国人的素质低,显然是我们大家都不服气的。至少这些中国学生是百里选一的,能说他们素质低吗?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有人曾经作过解释,认为中国人关注的是事物的合理性的一面,在红灯前,只要是不影响别人,就尽管开车。西方人关注的是事物的合法性一面,所以没有人监督,也会停下来。显然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全部对。
  实际上,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在某种意义上讲,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就有一种抄近路的意识,我们姑且称之为“捷径意识”。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例如,在公共汽车站,当急不可耐的人群在翘首等待一辆汽车进站以后,争先恐后便是很自然的现象,哪怕只有有限的几个人要上车,也是一拥而上。这一现象看得多了,我们也就习惯了。但是在西方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他们会认为既然大家都能上去,为什么不排队上车呢?
  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情,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实际上是否实现现代化,除了有一些经济方面的指标外,还需要文化方面指标。而文化上的重要指标是这个社会是否有序。社会的有序和无序看似事小,实则事大。进入一个国家,是否具有较高的文明程度,可在公共场所的诸如上下公共汽车和践踏草坪等小问题上得到反映。在路过公园时宁走弯路,而不践踏草坪,在公共汽车站上下车时依次排队这是社会有序的表现;否则可以称之为无序。
  深入一点研究,其中也许隐藏着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某些不同。实际上确实可以从中西文化的背后找出原因。中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的文明,其产生的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别。两地不同的自然环境或多或少地影响后来文明的发展。大致地讲,从生存的角度来说,欧洲大陆比黄河流域更适合人类生存。因此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早在战国时期就在黄河流域兴修水利,否则会因食物的缺乏而引起社会的动荡。在土地的利用上看,中国人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实施土地连续利用,隋唐宋代之际,南方实施两熟制。明清时期华南实施三熟制,许多地区可以开垦的土地都被利用起来。实用和实惠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这种潜意识持续到了今天。
  我们中的许多人还经历过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排队的经历可能刻骨铭心。我们中的许多人不自觉地会养成一种节俭的意识。衣服破了补,小了给更小的弟妹。中华民族的养猪史,实际上是不愿浪费我们吃剩的一些食物的历史。所以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不浪费时间和物质的民族。
  所以我们中的许多人在路过公园时,会下意识地践踏草坪,取直去弯,在人稍微多一点的公共汽车边,发生一拥而上的现象。对于开车者来说,就是闯红灯。有时候不这样,你可能被认为是有毛病的。
  有人作过这样一个实验,一群生活在宽松环境的小白鼠,平时过得十分悠闲,一旦将数倍的小白鼠放在同一个空间,由于狭小的环境,食物不足,马上这些动物的行为发生大的变化,焦躁不安,相互攻击等等行为随之而发生。这是动物的本能。人也是动物中的一员,只不过是高级动物罢了,很难完全摆脱动物的某些本能。
  在提倡文明举止时,要适当地作一些辅助的工作,或者说考虑一下国情。如不让人随地吐痰,其前提条件是要有吐痰的地方,并且人们生活质量高,没有那么多的贫穷病如结核病等呼吸道疾病,还需人们都能买得起纸巾等等。没有这些条件,我们就应该多设一些痰盂;少走捷径的办法是主动地把不该弯的路取直。因此我们应该研究时下普通中国人的所思所为,至少在公共场所的某些建设中会少一些浪费。
  (作者系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载《深圳特区报》2000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