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我们选编《云南物质文化》,系缘于以下几个因素。
近年来,学术著作的出版可谓百花齐放、兴旺繁荣,然而有关物质文化的研究却不多,其内容比较充实的作品就更为少见,所以选编一点这方面的好书,是很有必要的。其次,从我国乃至从世界当代的情况来看,云南的确可称之为一座物质文化的“博物馆”。文化遗存如此丰富的地方,早就应该有相应的著作问世了。再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而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冲击之下,物质文化的变迁和消亡更显迅速。及时“抢救”尚存的文化遗产,也应是当务之急。再一点,虽说需要“抢救”,然而文化研究毕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所幸的是,我们遇上了几位早有准备、富于积累的学人。他们在物质文化的园地中已耕耘有年,而且都在云南花去了很多田野调查的时间。正是占了天、地、人之利,我们这才有可能把这套书奉献给读者。
本着严谨扎实、宁缺勿滥的原则,本套书仅选编了涉及采集渔猎、农耕、纺织、生活技术等内容的几个卷本。它们虽然不能涵盖云南物质文化的全部,然而这些最基本的文化领域,却是前人开拓不多的“荒地”,有的还是未挖掘过的“处女地”。一般而言,偶尔涉猎一个新的题材而称“学术空白”,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长期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本套书作者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学术领域的开创性,而且用力很深,可以说每一卷都是各自领域专题研究的代表性力作。其资料的价值和学术研究的意义,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益显著。
本套书既名为物质文化,便应有物质文化的特殊而规范的研究和写作方法。物质是有形的,因此,其表现便不能空泛含糊、抽象玄虚,而必须直观形象、具体实在。有鉴于此,本套书特别强调图片资料的应用。图文结合,重在图示,细致剖析,纵横比较,构成了它的鲜明特色。
著述有特色之书,需要有特色的作者。本套书的作者,确有两点值得一提。其一是专业构成。作者们大多是供职于博物馆的学者和从事科技史研究的专家,他们在物质文化方面的优势显然是无可置疑的。其二是国籍构成。作者中既有中国学者,也有外国专家,国际联袂,相互切磋,共图文业,亦可谓学界新事,意义自是不同寻常了。
相信《云南物质文化》的问世,将为姹紫嫣红的学术园地增添一簇清香的花朵。
目 录
(上)
序言 农耕工具研究的意义、方法和理耖论
第一章 刀斧的生态史
第一节 原始刀耕火种的刀和斧
第二节 铁刀和铁斧
第三节 草地轮歇农耕的芟刀
第四节 傣族的刀具
第二章 从竹木锄到铁锄
第一节 云南古代的青铜锄
第二节 原始竹木锄
第三节 滇西南的小铁锄
第四节 云南锄具的地域特色
第三章 云南犁的类型和源流
第一节 滇池地区的犁
第二节 云南西北部的犁
第三节 云南西南部的犁
第四节 元江流域的犁
第五节 云南东南部的犁
(下)
第四章 耖耙图谱
第一节 耰、耙(pa)和朳
第二节 碌碡和礰礋
第三节 耖
第四节 耙(ba)
礰第五章 播种和灌溉
第一节 播种掘棒
第二节 贮种葫芦
第三节 灌溉
第六章 箩篮马帮车舟
第一节 背具
第二节 挑具
第三节 马帮、车、舟
第七章 秋收画卷
第一节 刈田图
第二节 打谷棍和连耞
第三节 掼架、掼斗、打谷船
第八章 粮仓和磨房
第一节 粮仓
第二节 臼、碓、磨、碾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