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为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俞为洁,女,1963年6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历史系文物、博物馆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浙江大学(原浙江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中国水稻史专家游修龄教授,学习中国农业史,1988年毕业并获农学硕士学位。 1988年至2003年6月,在浙江省博物馆工作,主要从事史前文化的研究和陈列,重点研究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2000年评聘为研究员,2001年至2003年6月任历史部主任。2003年7月调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工作。兼任浙江省考古学会第三届理事、浙江省越国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省国际良渚学中心副主任。 至今已发表文章、论文40多篇,有些还被国外杂志翻译、转载,《本市博物馆的服务现状和改进思路》一文获浙江省"邓小平理论与文物工作--全省文博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详见附表一) 参与了多本书籍的写作,其中《浙江七千年》一书受到多方好评。(详见附二) 参与了多个课题的研究,其中中日合作的"稻之源"研究课题曾引起中日两国农史界的广泛关注。(详见附表三) 完成多个陈列展览的设计、布置,其中《浙江七千年》入选"2000年全国十大精品展",并获"最受观众欢迎奖"。(详见附表四) 几次组展出国并应邀作学术讲座。(详见附表五)附一:已发表的文章、论文

(一)在国内发表的文章论文

1. 《猪的驯化及其在"六畜"中的地位变迁》,《古今农业》1988年1期。

2. 《中国素食》,《浙江省博物馆馆刊》1989年。

3. 《瓜与甜瓜》,《农业考古》1990年1期。

4. 《鸟图腾的起源及崇拜对象--试论河姆渡文化之鸟图腾》,《民俗研究》1990年2期。

5. 《汉墓出土"西瓜子"再研究》(合作),《东南文化》1991年1期。

6. 《试论河姆渡盆栽五叶纹植物》,《农业考古》1991年1期。

7.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菱角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农业考古》1992年1期。

8. 《河姆渡的谷物收割与加工》,《农业考古》1992年3期。

9. 《"北瓜"小析》,《农业考古》1993年1期。

10. 《古人对饭后茶的认识--从苏轼的饭后茶经验谈起》,《农业考古》1993年2期。

11. 《中国古代西瓜品质资源调查》,《农业考古》1993年3期。

12. 《民俗同化问题浅析》,《民俗研究》1993年3期。

13. 《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概述》,《古今农业》1993年1、2期连载,1999年又入选《浙江文博七十年文萃》(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 《河姆渡时期稻田的获取和整治》,《古今农业》1993年4期。

15. 《河姆渡遗址稻的硅酸体分析》(合作),《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1期。

16. 《河姆渡碳化稻中普通野生稻谷的发现》(合作),《农业考古》1994年3期。

17. 《河姆渡文化猪形塑及猪形图案装饰新探》,《农业考古》1994年3期,1998年又入选《河姆渡文化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18. 《东南地区远古夷越人及其后裔的尚左习俗--兼论中国历史上的尚左尚右之争》,《东方博物》第1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19. 《木牛轭形器和石斜把破土器的再研究》,《浙博天地》1997年4、5期连载。

20. 《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水稻硅酸体形状特征及其稻种演变初探》(合作) 《农业考古》1998年1期。

21. 《关于史前几种植物遗存的说明》,《中国文物报》1998年7月22日第3版。

22. 《玉玦、玦形牌饰及贝形腰饰》,《浙博天地》1998年4期。

23. 《毛昭晰教授谈中韩海上稻米之路》,《浙博天地》1998年6期。

24. 《虎、豹之辨--良渚玉器兽面纹辨析》,《东方博物》第2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25. 《良渚人的人体装饰品及衣冠服饰初考》,《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

26. 《良渚文化植物遗存的研究》,《良渚文化论坛》1999年第1辑。

27. 《良渚玉璧是一种权贵间的送葬礼品》,《良渚文化玉璧研究论文集》,1999年。

28. 《太湖地区部分新石器时代遗址水稻硅酸体形状特征初探》(合作),《中国水稻科学》1999年1期(第13卷)。

29. 《河姆渡文化植物遗存的研究》,《东南文化》2000年7期。

30. 《文明的根基--稻作文化》,《中国文物报》1999年11月14日。

31. 《有关玉玦佩戴法的探讨》,《浙博天地》1999年8期。

32. 《神秘的良渚文化》,《浙博天地》2000年1、2合期。

33. 《良渚玉璧功能新论》,《东方博物》第5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34. 《河姆渡、罗家角两遗址水稻硅酸体形状特征之比较》(合作),《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年4期。

35. 《良渚有良玉,温润厚朴古人遗》,《中华文化画报》2001年1期。

36. 《史前江南人饮食生活杂谈》,《东方美食·学术版·饮食文化研究》2001年2期。

37. 《龙游石洞窟研究》(合作),《东方博物》第6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38. 《浙江采石业历史概述》,《东方博物》第6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39. 《良渚文化植物遗存研究之二》,《良渚文化论坛》,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40. 《本市博物馆的服务现状和改进思路》,待刊,获浙江省"邓小平理论与文物工作--全省文博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

(二)在国外发表的论文

1. 《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概述》,1995年被日本《耘机》1995年6号全文转译。

2. 《良渚文化期の农业》,日本《日中文化研究》1996年11号。

3. 《中国东部地区半月形石刀初探》,韩国《古文化》1998年第51辑。

(三)编译的论文

1. 《通过寄主--寄生关系寻找甜瓜属的基因中心》(译文),《农业考古》1990年1期。

2. 为《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余继明、杨寅宗主编,新华出版社,1992年)一书目录中的全部3022个词条中译英。

3. 《有颜色的棉花》,《科学24小时》1996年2期。

附二:参与编写的书籍

1.1992年,"浙江文物精品展"赴日本枥木县展出,负责《浙江文物精品展图集》史前部分的撰稿。

2.参与《本草纲目补正》(梅全喜主编,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年)的编写,并任该书编委。具体撰写5篇:《周定王非周宪王》、《粱非粟》、《回回豆并非碗豆》、《胡萝卜非元时传入》、《都咸子条引文有误》、《<名医别录>载永嘉寒瓜非西瓜》。

3.《浙江历史文物陈列》,负责原始社会、商周、秦汉六朝部分的撰写,1994年出版。

4.《浙江七千年》,负责史前部分撰稿,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

5.1997年,"中国浙江文物展"赴日本福井县展出,负责《中国浙江文物展图集》史前部分的撰稿。

6.《浙江省博物馆》,负责史前部分撰稿,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

7.《中国博物馆陈列精品图解》(二),负责撰写《"浙江七千年"诞生记》,文物出版社,2002年。

8.《20世纪中国考古十大发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具体撰写3篇:《古老的中国猿人--北京人》、《华夏史前文明之光--仰韶文化》、《千古不朽的神奇女尸--马王堆汉墓》。

附三:参与的课题

1991-92年,中日合作的"稻之源"研究课题,通过电镜检测,首次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中发现了野生稻,并据此提出了稻作农业的"长江下游起源说",在中日两国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日本的《静冈新闻》(1991年7月11日)和中国的《浙江日报》(1991年8月31日)对此均作了报道,课题论文为《河姆渡碳化稻中普通野生稻谷粒的发现》。

1993-94年,浙江农业大学的"河姆渡古稻的硅酸体分析"课题,分析结果推翻了以前依据谷粒长宽比得出的以籼型为主的结论,证明河姆渡古稻以粳型为主,课题论文为《河姆渡遗址稻的硅酸体分析》。

1997-99年,中日合作的"太湖地区史前水稻硅酸体研究"课题,通过对各遗址出土水稻硅酸体的检测分析,以推测太湖地区史前稻种的演进过程,课题论文为《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水稻硅酸体形状特征及其稻种演变初探》、《太湖地区部分新石器时代遗址水稻硅酸体形状特征初探》、《河姆渡、罗家角两遗址水稻硅酸体形状特征之比较》。

2000年至今,浙江省社联的"龙游石窟的考察、研究"课题,通过对龙游石窟本身及省内相关遗迹的考察,结合浙江的采石历史,以令人信服的第一手材料,证明了龙游石窟是古代的一个采石场,已发表《龙游石洞窟研究》、《浙江采石业历史概述》等课题成果。

附四:完成的文物陈列

1.1997年完成"东方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精品展陈列设计稿。

2.1998年完成"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外展陈列设计稿。

3.1999年,浙江省博物馆主楼改陈,完成《浙江七千年》文物陈列设计(史前部分)及布展。此展入选"2000年全国十大精品展",并获"最受观众欢迎奖"。

附五:海外交流

1.1992年,应邀参加在日本静冈举行的"稻之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发言的题目是"河姆渡时期稻田的获取与整治"。同时设计、组织了一个小型文物展"河姆渡的稻作农业"赴日展览,以配合大会的研讨和宣传。

2.2001年,应邀参加日本大分县国东町安国寺遗址公园的开幕式,并作了题为"河姆渡文化"的学术讲座。同时与日方合作,设计、组织了"河姆渡文化与安国寺集落世界"文物展在大分县国东町展出,其后又分出此展的河姆渡文物,独立组展,在东京展出。

3.2002年,赴美考察,洽谈有关展览引进和推出方面的业务。

简 历

俞为洁,女,1963年6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85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现为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历史系文物、博物馆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浙江农业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攻读硕士学位,师从中国水稻史专家游修龄教授,学习中国农业史,1988年毕业并获农学硕士学位。 1988年8月至2003年6月,在浙江省博物馆工作,主要从事浙江史前史和中国农业史的研究。2000年被评聘为研究员,2001年至2003年6月任历史部主任。2003年7月调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工作。 至今已发表论文40多篇,有些还被国外杂志翻译、转载,如连载于《古今农业》1993年1、2期的《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概述》,被日本《耘机》1995年6号全文转译,有些则直接发表于国外杂志,如《良渚文化期の农业》发表于日本《日中文化研究》1996年11号,《中国东部地区半月形石刀初探》发表于韩国《古文化》1998年第51辑。此外,还参与了《浙江七千年》等多本书籍的写作,参与了"稻之源"等多个课题的研究,完成了《浙江七千年》等多个陈列展览的设计、布置,并多次应邀组织小型文物展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做大会发言或专题讲座。 中日合作的"稻之源"研究课题,通过电镜检测,首次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中发现了野生稻,并据此提出了稻作农业的"长江下游起源说",在中日两国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日本的《静冈新闻》(1991年7月11日)和中国的《浙江日报》(1991年8月31日)对此均作了报道。《本市博物馆的服务现状和改进思路》一文获浙江省"邓小平理论与文物工作--全省文博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浙江七千年》文物展入选"2000年全国十大精品展",并获"最受观众欢迎奖"。 任浙江省考古学会第三届理事、浙江省越国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省国际良渚学中心副主任。 1996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现任民进浙江省省直文化支部副主任,文化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进浙江省第七届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