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笔   琐  谈
 
  游修龄    

    《杂文选刊》20123月上旬版有一篇代笔琐谈(作者俞飞),讲了好些古今文章诗词的名作,竟然不是署名者本人的作品,而是他人的代笔,颇出意外,也很风趣。譬如清初有位巡盐御史以白银三千两为笔润(稿费),请著名文士钱谦益写三篇文章,替他的父亲歌功颂德。当时钱谦益年迈有病,已无力操笔,但又不愿放弃这笔白银。正好黄宗羲来看望他的病情,于是钱把黄宗羲关在书房里,请他代笔,不交卷不放他出房门。黄在房间里不到一天就交了三篇杰作,传为佳话。当然,钱拿走笔润三千两白银的事,黄并不知情。

    更荒诞的是清末的两位大臣出国考察回来,要向皇帝报告考察心得,这些满族高官,尸位素餐,根本不会动笔,便请梁启超、杨度两人代笔,梁启超虽然出过国,杨度则根本没有出国过,出国考察报告也要未出国的人代笔,清朝怎么能不亡国!

    又如那位素来以风雅自居的乾隆皇帝,一生作诗四万三千余首,这是有史以来诗作最多的纪录。遗憾的是乾隆这些御诗其实多是沈德潜代笔。沈德潜也太缺乏常识,他在汇集自己生平的诗作时,竟把替乾隆代笔的部分诗作也收入自己的诗集,这等于撕下了乾隆皇帝的假面具。乾隆知道此事时,怀恨在心,沈虽已去世,但乾隆仍不肯放过,推倒沈墓的石碑,剖开沈墓的棺材,戳沈的尸体,方才解恨。代笔的基本常识是不可暴露代笔的身份,沈德潜没有这点基本常识,死了也逃不过戳尸。

    代笔是向来就存在的现象,从官方的领导人讲话、报告,到文件下达,都少不了有人代笔。 一个单位里,总有一些公私应酬等事务,需要人代笔。我在退休之前,在校里也有过代笔,如替校长拟庆祝马寅初百岁寿辰的贺辞:

 “刚正不阿,共仰典范;

   高风亮节,喜庆百龄。

    替校长拟庆祝中国水稻研究所成立大会的贺词:

 稻居世之半,稻丰端赖科学;

  民以食为天,民安乃可兴邦。

等。

    代笔多了,有时会碰到意外尴尬的事。如学校教师宿舍中的八座两层的小楼房,房龄超过五十年,被杭州市定为保护建筑物,是我取名华池精舍,(古代的精舍是师生住宿一起,朝夕相处,名副其实的教学相长)。需要立一块木牌,叙述小二楼的历史。文字也由我代笔,木牌树立以后,才发现内容被市文物局的高手修改过了,原文开头是华家池之名,源自五百年前明朝…”简明扼要,却被改成华池精舍志华家池之名,源自五百年前明朝…”这一连串堆砌不通的文字,木已成舟,只好让它竖着永垂不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