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今昔

游修龄
 
          我出生在浙江沿海的永嘉县(今温州市),从小就是吃海鲜长大的。一家老小十余口的手工业家庭,一天早中晩三餐,离不开虾皮、水母(温州话叫藏鱼)、黄鱼、乌贼、带鱼…等下饭。1930年代的温州,人口不到20万,对外交通不发达,海产品供应量丰富,只能就地消化、所以非常便宜。  我儿童时候,家里几乎天天吃大黄鱼,初高中寄宿在学校,也是餐餐有黄鱼。现在的大黄魚只能在高档宴会上吃到,但是味道絶对比不上,因为现在是网箱养大的,脂肪多,肉质味道淡薄。现在只有在宴会上还可以吃到的名菜如青蟹(温州称蝤蠓),过去是平常人家的海味。
       每年夏秋之交时,从外海逆瓯江而上产卵的凤尾鱼,来势汹汹,数量多得来不及捕捞,家家都买大量凤尾鱼,将它们粘贴在一切可以粘贴的门板、平板、桌面上风干。再用油炸熟,贮藏着吃,味道极其鲜美。现在只剩罐头凤尾鱼还有供应,可是那凤尾鱼小得可怜!过去的鲜黄鱼太多了,来不及吃,便剖开,晒干,加盐制成黄鱼鮝,可以耐久贮藏。黄鱼鮝焼肉,很开胃口,又富有营养。
       以上回顾,都是1950年以前的情况。随着交通发展,人口增长,海鲜的供应量跟不上,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同时海鲜的形体明显缩小,超市里供应的虾皮,小得可怜,惨不忍吃。市场上也有大黄鱼供应,但那是网箱里催大的,“颜色类相似,滋味全不如”,肥而不鲜也。现在浙江的带鱼供应,是从别处转运过来的,不是江浙沿海舟山群岛一带的带鱼。两者味道相差太远。因为长江口到舟山群岛一带的海水含有从长江、钱塘江水里冲出来的营养,是其它地方不具备的。
       只不过半个多世纪,海鲜资源即由多变少,由优变劣,可见过度捕捞导致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是多么快速又不可逆转,除非长期休鱼,或许会有恢复的一天,可是渔民怎么办?断了海鲜,人们能忍受得住吗!
        回想起半世纪前故乡温州大街上的海鲜店,门口摆设几个很大的竹簏,堆起了山峰般鲜红的虾皮,独占整个店面的门面,其富有海鲜的魅力,恍如梦境,每当想起,还栩栩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