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笑的 “杭州溯源” 

游修龄
 

        《科学24小时》2012年第7-8期,刊登一篇名杭州溯源的文章,华而不实。文章的开头是大段不着边际的开场白:然而,你可知道杭州这一城市地名的来历吗?杭州之得名,说来话长,它既隐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包涵着丰富的文化厎蕴。追溯它的形成经过,可以充分感受到我国先人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给杭州加上这么多美好、夸张又没有具体内容的词藻,如換作南京溯源、成都溯源、昆明溯源、武汉溯源也都适用,也都同样不着边际。

         既然称杭州溯源,就该脚踏实地溯源一下,譬如简要指出现在的杭州市区,在秦汉时还是钱唐江潮水出没的海滩,西湖还没有形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今灵隐山麓设钱唐县,属会稽郡。但不是现在的杭州。到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钱唐郡为杭州,移治余杭,才是杭州历史的起点。接着不久,隋炀帝开通江南运河,南起杭州,北达镇江,从此杭州的经济文化不断攀升。不作这样的简要说明,只是舞文弄墨,这是当前文风漂浮的典型表现。

        这且勿论,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对杭州之杭的半边所作的绝妙解释。

        杭和航古时同音同义,作者大概由此得到启发和灵感,觉得既然航是舟旁加亢,这亢值得深入探索。作者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解释旁之本指管子,或管形物,引申为长圆柱体。因此,木和亢相联,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表示用大致相等的树干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说白了,就是指木排(古时亦可称方舟)。引伸亢的义是以木排渡河,依据是《说文解字》:杭,即方舟也。可是,《说文解字》释为方舟,指的是整体的杭字,作者却取其一半的亢作方舟,这是偷换概念。扯起《说文解字》这面大旗,替自己的亢论撑腰。

        这篇精彩的考证文字,彻底暴露了作者缺乏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的常识。六书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形声字占絶大多数是便于见字即可读出音来。杭州右半的是声符,意指此字发的音,如此而已。在表音的亢上发挥想象力,大做其文章,走上歧途,越说越离題十万八千里。

         作者想象力这么丰富,为什么没有连带想起,以亢为声符的字还很多,如沆,抗,坑,迒,吭,颃等,难道它们都是渡河用的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