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修龄教授回忆录之:新年锣鼓

一年一度的农历新年又来临了,作为年逾九三的老叟,回忆起一九三十年代童年时过新年的情况,真还值得一记。

农历新年里敲锣打鼓,原本是大人的活动,全国各省市地区至今都有各自特色的锣鼓队表演,本文指的是八十年前小孩子们玩的新年锣鼓,那是我的故乡永嘉县(今温州市)的特色。

一九三十年代的故乡温州,农历新年从正月初一到初五,街上所有的商店都关门过年了,街道一片靜寂,行人也很稀少。打破这个静寂气氛的唯一活动,是小孩子们的敲打新年锣鼓。

新年锣鼓有四大件:鼓、大锣、小锣和鈸。这钹是两片圓形象盆子的铜片,中问突起,穿上绳子,可以双手各拿一片,开合敲击,发出锵锵的响亮悦耳声。

我的 父亲是铜匠,开一间銅器手工作坊,出售铜脸盆、铜茶壸、铜火炉等,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搪瓷製品。所以除了鼓以外,大锣、小锣和鈸,都是父亲动手制作,不必购买。並非家家都备有整套的新年锣鼓,我家因有父亲亲自製作,鄰居的孩子也沾光,请他们一起玩。

新年锣鼓当然不是随便敲敲打打,它有一定的锣鼓经,常打的锣鼓经,我至今还记得的约有四套,变换着打,显得热闹多变,不至于单调乏味。

鼓手是指挥,鼓点的快慢徐疾,指揮大锣的敲击,小锣和鈸又跟着大锣走,可以疏密变化。在街上边走边打时,这鼓要用绳子掛在一个人背后,鼓手在他身后敲击,背鼓的人,手里拿小锣。

新年锣鼓上街打时,如果碰见对面有新年锣鼓队过来,便引起高潮,双方互相比赛,看谁打得更响亮,更熟练动听。

我没有时间去翻阅资料,查一查儿童新年锣鼓的起源,到厎是在什么时候?估计决不会是民国初年或清朝的风俗,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之前甚至于南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