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电影的回顾

游修龄 

         电影的历史,从1893 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1896 年发明维太放映机以来,不过百余年,但它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最初的电影是无声的黑白片,以1920年代卓别林拍摄的无声黑白片最突出。无声电影最先传入我国沿海一带的城市,1920 年代,中国也有了自己生产的无声电影片。我的童年就是在看无声电影中渡过的,回想起来,很是有趣。

         我的故乡温州,地处海滨,1920年代即传入无声电影,整个温州城只有一个放映电影的场所,全浙江省也只有杭州、宁波、温州等少数城市有电影院,其余地方只有流动放映的电影,没有固定放映电影的场所。

        1930年代的温州,还没有专门的电影院,放电影是借用一个木业工会的会所,那里本有一个戏台,银幕就张挂戏台上,两边有廂廊,观众坐在戏台正对面的厅堂里,座位不分排,而是沿袭了看旧戏的佈置,放着许多的方桌子,每四个人围坐一张方桌,喝茶,吃瓜子,同旧戏院里看戏一样。因为早期电影都是无声片,放映开始以后要熄灯,场面很沉闷,所以在放映之前最为热闹,观众的谈笑声,小贩的叫卖声不断,旁边的廂廊里还有个乐队,几个人在 吹铜管,打洋鼓,奏乐声闹成一片。

         开始放映了,灯光一熄,黒压压地,只听到放映机上膠片捲过的噝噝之声,其余可说是万籁俱寂了。早期的电影是单机放映的,放完一盘(广告称一本),便停机换片,这时电灯大亮,廂廊里的乐队便大吹大奏起来,以彌補刚才的沉闷,叫卖香烟的,糖果的,豆腐干的,五香豆的,此起彼伏,好不热闹。等到片子换好,接放下一本时,一切又归沉寂。因此,一部十来盘的片子,中间要经历十来次的喧闹和沉寂的交替。

        那时的影片,内容很简单,作为小孩子,令我吃惊的是,画面上的人和物怎么会动起来?人同真人一样,会走路,吃饭!汽车、马车同真的一样会开动!因为没有声音,情节靠动作表示,犹如哑吧打手势一样。在一些关键的、抽象的地方,动作无法表达的,只好使用字幕。字幕和画面是分开出现的,出现字幕,画面就消失,因此,字幕都力求简短,如次日翌晨等词,是我从银幕上认识的最早词汇。

        那时也追求改变黑白画面的单调,加以变化,办法之一是,当叙述到另一种情景时,譬如做梦,男女约会,便出现棕褐色的画面,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后来,风行武侠片,一部由小说改编的名叫火烧红莲寺的片中,有一个女侠名红姑的,由著名影星蝴蝶扮演,她一出现,她身上穿的外衣,竟然是闪闪发光的红色,那就非常令人惊奇了。

       为了克服无声的缺点,当时曽试行把影片里人和物的声音,录在一张唱片上,与电影的放映同步播放,可以收到有声的效果。但这是非常的困难,常常是人物讲话时没有出声,人物闭嘴了,却冒出声音来。又如敲门时无声,人已进入房间了,却敲门声大作,令人啼笑皆非。这个办法没有推开,不久,就迎来有声的电影。

        在我进入小学高年级(1930)时,类似现代的电影院也兴建了,放映的都是有声片了。那个无声片时代,已经不屑一顾了。可是经过半个多世纪,旧事重提,却是无声片时期的情景,远比有声片时期的印象深刻,令人难忘。没有幼稚,那来成熟!世上一切事物的发展进步,都不例外。

请点击更多游修龄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