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作文化史》目录

作者介绍

导言

第一章   中国稻作的起源、传播与分化

一、中国稻作起源和盘古及神农

二、中国野生稻的古今分布

(一)中国古书上有关野生稻的记载

(二)中国古代野生稻和现代野生稻的地理分布

(三)中国古书中所记野生稻的问题

三、考古发掘中所见新石器时期的原始稻作

(一)澧县彭头山八十垱遗址

(二)上山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三)草鞋山遗址水田的发现

四、中国稻作起源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

()百越族与稻作起源的关系

(二)历史语言地理和稻作起源

五、中国稻作的分化和传播

(一)稻的文字和稻的分化传播关系

(二)籼与粳的分化

(三)水稻和陆稻的分化

(四)糯稻的特殊地位

(五)进展和问题

第二章   稻识

一、米的颜色和形状

(一)眼中的稻米:红与白

(二)眼中的稻米:长与短

二、米的味道

(三)鼻中的稻米:香

(四)口腹中的稻米:甘、软与硬

三、稻谷的构造

(一)稃

(二)芒

(三)穗

四、茎秆

(一)秆的长短

(二)水稻秸秆的用途

(三)分蘖与再生

五、叶

六、根

第三章  稻种

一、 稻种的选择

二、 历史文献对于水稻品种的记载

(一)先秦文献记载的稻品种

(二)《广志》和《齐民要术》对于水稻品种的记载

(三)唐宋诗歌中的稻种

(四)曾安止的《禾谱》

(五)方志中的稻种

(六) 黄省曾的《稻品》

三、 文献记述的水稻地方品种特色

(一)历史上水稻品种命名的特点

(二)文献记述的水稻地方品种特色

四、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稻品种

(一)旱稻

(二)香稻

(三)赤米

(四)黄穋稻

(五)占城稻

(六)“杜糯”

(七)“六十日”

(八)御稻米

第四章  稻田

五、 稻田的种类

(一)原始的稻田

(二)涂田

(三)沙田

(四)围田、圩田和柜田

(五)葑田

(六)畲田和梯田

(七)北方的稻田

六、 稻田耕作制度

(一)再生稻

(二)间作稻

(三)混作稻

(四)连作稻

(五)冬稻

(六)稻麦二熟制和三熟制

七、 稻田养殖

(一)稻田养鱼

(二)稻田养鸭

第五章  稻作技术

一、整地技术

(一)象耕鸟耘

(二)火耕水耨

(三)耕、耙、耖

二、稻的直播栽培

三、育秧和移栽

(一)育秧

(二)移栽

四、耘耥

(一)稻田杂草

(二)耘田方式及分布

(三)耘田辅助工具

(四)薅鼓

(五)耘田次数和田漏

(三)稻田灌溉技术

六、烤田

七、施肥

(一)地力常新壮

(二)肥料的种类

(三)施肥技术

八、病虫害和防治

(一)虫害和鸟兽之害

(二)病害

1.烂秧

2.白飒及白飏

3.缩科及蹲缩

(三)病虫害的防治

1.农业防治

2.药物防治

3.生物防治

九、收藏

(一)守禾

(二)收割

(三)晾晒

(四)稻堆

(五)打稻

(六)扬场

(七)碾米

(八)贮藏

第六章  稻文化与粟文化的语言文字

一,稻文化与粟文化的交叉

二,稻文化和古越语的“血缘”关系

三,稻文化的载体—汉字

四,稻米—从物质到精神的深远影响

第七章   稻文化与神话传说及民俗民风

一,稻文化与神话传说

(一)神农氏创五谷的再评估

(二)稻文化与农业神话

(三)农业神话与稻的起源。

二,稻文化与中华龙              

(一)龙和图腾

(二)中华龙的来源

(三)娱神自娱的民间娱乐—龙舟

(四)端午节和粽子

(五)娱神自娱的民间娱乐—龙灯

第八章  稻文化与饮食

一,稻文化与饭食

(一)饭

(二)粥

(三)饮

(四)米粉、粉干、米线

(五)从年糕到糕点

(六)中西比较

二,稻文化与茶

三,稻文化与酒

四,糯稻饮食文化圈

第九章   稻文化与人口

一、稻文化与信息载体

二、稻文化与人口增长

三、稻文化与人口质量

第十章 中国稻文化对国外的影响

一、对日本的影响

(一)日本稻作起源神话的文献记载

(二)民间流传的稻种神话传说

(三)日本人民对稻米情有独钟

(四)丰富多彩的稻米食品

(五)源远流长的红米和糯米

(六)从饭稻羹鱼到米饭面包

二、对南洋的影响